首页 理论教育 评《哲学小辞典》中的[孔丘]

评《哲学小辞典》中的[孔丘]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评《哲学小辞典》中的[孔丘]《辞海》第二版对孔子的评价甚高,概括语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而“文革”末期编纂的《哲学小辞典》中的[孔丘],从头到尾,连批带骂,对孔子全盘否定。

评《哲学小辞典》中的[孔丘]

《辞海》第二版(1965年版)对孔子的评价甚高,概括语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此概括语,一直沿用至第六版。而“文革”末期编纂的《哲学小辞典》中的[孔丘],从头到尾,连批带骂,对孔子全盘否定。摘其要点如下:

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先世是宋国贵族。他生活在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一生为维护和挽救奴隶制奔走卖命。他妄图开历史的倒车,竭力鼓吹“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要求一切都按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旧制度办事。

孔丘提出“克己复礼”的反动政治纲领。“克己”是约束自己;“复礼”是恢复殷周奴隶社会的“礼治”。“克己复礼”的要害是“复礼”,就是复辟奴隶制度。

孔丘宣扬天命论。提倡“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要奴隶俯首贴耳服从奴隶主的残酷统治。

孔丘宣扬“生而知之”的唯心论的先验论。

孔丘还鼓吹所谓“仁”的虚伪道德。他说“仁者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孝”和“悌”是“仁”的根本。孔丘提出“爱人”、“孝悌”是要奴隶主贵族内部尊长扶幼、相亲相爱;不要闹矛盾,不要争吵,以便共同对付奴隶的反抗,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孔丘的“仁”对劳动人民完全是欺骗,是麻痹劳动人民的斗争意志。

孔学名高实粃糠。孔丘在当时成了一条“丧家犬”,到处碰壁。后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随着地主阶级由进步趋向反动,反动统治者为了维护旧制度,反对社会变革,于是乞灵于孔丘,孔丘被抬到了“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吓人的高度。反动阶级把孔丘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

对于“克己复礼”,宋代朱熹有一种解释。他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礼节,而是泛指天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的道德境界,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天理。朱熹的解说,成一家之言,姑且不论。而《哲学小辞典》却不分青红皂白,只是因为林彪住宅中贴有“克己复礼”四个字,就把一个哲学伦理问题,上升为孔子要复辟奴隶制度,从而与林彪要复辟资本主义相对应。

《哲学小辞典》又毫无根据地把孔子的“仁”,说成是要奴隶主阶级内部不要闹矛盾,以维护其对奴隶的统治;而对于劳动人民则完全是欺骗。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他打着“克己复礼”的招牌,却把“克己复礼”的本义改变了。“克己复礼”,本来是恢复周礼。周朝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奴隶是奴隶主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对待奴隶是绝无仁义道德可言的,而孔子却把“克己复礼”落实在“仁”上。

孔子的主张,是改革奴隶社会的主张。“仁”是针对奴隶社会的暴政和不仁提出来的。奴隶社会不把奴隶当人看,可以任意打骂、摧残、买卖。秦穆公曾以五张羊皮向楚国换回沦为奴隶的百里奚,人们戏称“五羊皮,百里奚”,就是一例。“仁”的主旨是“爱人”。要爱人首先必须承认别人也是人。这里的“人”,既包括《论语》中述及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贵族,又包括“野人”、“小人”和奴隶。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孔子借“克己复礼”之名,行“仁”和“爱人”之实,实际上是对周礼进行改革。但孔子的“仁”和“爱人”必须合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宗法等级制度,即维护其统治。

因为以上主张,孔子在人间关系上提倡忠恕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论语.里仁》)。孔子在政治上提倡德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因为以上主张,孔子的经济思想尤其强调反对贫富悬殊。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孔子主张当政者应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被重用,足以说明他的主张不符合春秋王侯霸主的利益,不得不弃政而从事教学和研究学问。

众所周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至清朝灭亡,时达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基本上就是孔孟之道。这一事实证明,孔子不仅不是复辟奴隶社会的“丧家犬”,而且是封建社会理论和道德的奠基人。

一门学问的创始人,如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等,是国家之光荣,民族之骄傲。而孔子在百家中又居于首位,孔学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孔子和他的学问是古老中国和东方文明的瑰宝,人们敬之、爱之、护之、学之犹恐不及,不料两千多年之后,却遭到所谓“批林批孔”。“批林”,理所当然;但把孔子和林彪混为一谈而“批孔”,既不符合历史事实,又不符合辩证逻辑,不亦悲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