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哲学小辞典》中的[孟轲]
1975年出版的《哲学小辞典》[孟轲]条说:当时,封建制在各诸侯国已经或正在建立,孟轲站在没落贵族的反动立场上,激烈反对主张变革的法家,……宣扬复辟奴隶制度……孟轲的“仁政”是他复辟的政治纲领。
孟子是以“仁政”、“民贵君轻”、“恒产论”、“性善论”等主张而著称的思想家。战国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刚刚建立。此时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唯孟轲而别无他人也!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施仁政,不嗜杀人者,天下莫不与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能在战国时期提出,说明他的学识之深,胆识之大,爱民之切。
追溯“耕者有其田”的启蒙思想,当数两千年前孟轲的“恒产论”。孟子对齐宣王说: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梁惠王上》)
众所周知,奴隶社会的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除简陋的衣食外,一无所有。孟子为民争取恒产,是典型的代表封建主和农民的要求;只有主张封建制度,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怎么能说他复辟奴隶社会呢?据此,孟子有一段精辟的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不仅是孟子的恒产论,也是保民而王的理论。这里的“王”是“王天下”,就是成为天下人之王。为君者,以民为本,以民为重,用“仁政”而不用苛政,才能民富国强,统一天下。孟子反对法家的富国强兵,用霸道统一中国的主张。怎么能如《哲学小辞典》所说“‘仁政’是他复辟的政治纲领”呢?按照这一逻辑,“暴政”、“苛政”岂不成了“进步”“善良”的象征了么?
《哲学小辞典》说孟子企图复辟奴隶制另一个根据,就是说他主张“法先王”、“复三代之政”,即恢复井田制,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秩序。须知,托古改制,是中国的传统习惯,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尧、舜、禹直至文、武,都被视为圣贤。春秋战国的许多思想家,常把自己的主张说成先王之道,“古已有之”。何况“三代之政”既有商、周时代的奴隶社会,又有夏代的原始社会。可见,以此认定孟子之道要复辟奴隶社会是没有说服力的。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孔孟之道是社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这一事实,反证了孔子、孟子的理论绝不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而是地地道道为封建社会服务的。
《辞海》第二版对孟子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此一释文的精神一直延续至第六版。
《哲学小辞典》见儒必反,说到底,因为它是批林批孔的产物,是为“文革”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