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故宫]条的变迁
《辞海》第二版[故宫]条,全文为:指北京故宫。我国明清两代帝王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由大小不同的数十个院落组成。四周围有城墙,称“紫禁城”。宫殿正门为午门,城垣四角皆有角楼。主要建筑物分外朝与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体,建于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上,是帝王举行隆重典礼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主体,是帝王办事和居住的所在,其两侧东、西六宫为嫔妃的住所。此外尚有文华、武英等殿及宁寿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和御花园。故宫建筑气魄雄伟,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杰作。现为故宫博物院。
“文革”中,工宣队进驻,领导批判《辞海》第二版,称其为“字字句句都是毒的大毒草”。在大批判的基础上又由工宣队领导对该版进行修订,他们认为此条没有政治挂帅,不提阶级斗争。为此,加上一段:
明清两代的封建皇帝就是在这里,对全国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这里又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压迫中国人民的反革命大本营。然而皇帝的深池高墙阻挡不了人民革命的洪流,农民起义军曾几次打进皇宫,写下了我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篇章。
《辞海》体例极为严格,词条“四至”明确,故宫就是故宫,释文不得超出词目半步。然而,在“无产阶级专政继续革命理论”指导下,工宣队要“把无产阶级专政落实到每一个条目”,修改后的这一古迹的条目释文即成为名副其实的阶级斗争战场,并使《辞海》体例沦为不伦不类。
“文革”结束后,《辞海》第三版推翻了先前的修改,并对原[故宫]条的内容作了充实,包括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房屋九千多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公顷,南面正中为午门等等,增加了知识性。以后《辞海》各版基本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