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学分析
陈培良[1] 章新祥[2]
摘 要:本文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主体、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试图从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中找到改变现状、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以期对正在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产生积极的作用,构建一个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环境,找到一条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环境;教学质量
一、引言
我国的外语教学历史一直以来都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飞跃进步,我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深入,国家和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对英语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远远跟不上世界发展的需求,对英语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英语人才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从语法翻译法到听说领先法,从交际法到浸入式教学法,短期研究成果精彩纷呈,然而最终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与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人们仍然在不断探索,试图找到一条更科学、更高效的途径,走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一些教育专家及英语教学工作者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关注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探讨语言教学与教学环境的关系,研究教学环境主体全面发展的途径。他们运用生态学原理,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审视英语课堂教学。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其新颖独特的理念为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美等国生态学从自然生态学领域向人文社会各门学科渗透,开始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转向与人文学科融合之路,教育学家把生态学理论应用到教育学中,开始关注教育自身的生态发展。1976年,美国学者Lawrence Arthur Cremin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第一次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教育理论问题,认为教育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系统。教育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来研究教学现象及其规律。它将教学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学的方法来剖析教学的内外部系统,从而分析教学生态功能并揭示生态教学基本规律,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育生态学为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启发。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主体对立化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对教师一贯具有敬畏和崇拜心理,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对立的两极。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因此只存在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信息流,信息的反馈只能通过作业或考试的方式得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何况,英语是一门陌生语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焦虑感,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会把教师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了课堂生态主体,它们之间是平等、协作的关系,一旦教师成了知识的唯一来源,两个教学主体之间对立失衡,就会产生生态风险。虽然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针对信息流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教师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课后准备一些资料,到课堂进行阐述,甚至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并定期进行检查测试,但由于学生的态度或表达原因,而且缺乏有效的监控,因此效果不佳。而且,我国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行为方面的主体意识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尽管他们对大学英语教学“满堂灌”和“教师为中心”等传统教学方法表示失望,但似乎已经习惯了从中学沿袭来的做笔记、记单词和做题目等传统,不愿意开口主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始终没有发挥出来。
(二)教学环境恒定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像其他课程教师一样,一般都安排在教室上课。目前,大学教室的流动性和语音室的固定性,以及教室人口密度、课桌椅行列式的座位编排形式都对课堂师生的学习和交流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教室及其环境已经成了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固定模式,教师整个授课过程不离开讲台半步,甚至全程坐着授课,从而使学生的主体角色被大大弱化,双向交流难以开展,不利于调动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课堂环境的固定不变不能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心理应激,无法使其产生高昂的情绪、情感体验,很难形成强烈共鸣和教学高潮,这也是不少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目标短期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但这种目标阐述过分笼统和模糊,从而导致学生将学习目标锁定为非常具体的各类考试,甚至连教师和学校也跟着以通过各类考试来确定教学目标。应试教育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学校存在盲目攀比通过率的情况,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普遍低下。多年以来,以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指挥棒的英语教育,使得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教学的目的都不是针对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而是应付考试。语言教学的方法就是题海战术,学生们在考试中游刃有余,然而在真正需要和英语国家人士进行沟通交流时,却显得十分拘谨,手足无措。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造就的是一个个性能良好的考试机器,而不是一个个精通语言本身,同时又了解语言所承载的英美国家文化的语言学习者和掌握者。所以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短期化现象非常明显,大学生学英语的动机主要是拿到证书、找份好工作,因而在学习上只是注重应试技巧,而不是注重提高语言能力。
(四)教学方式模式化
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阵地的绝对主角,而且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也没有发生较大的改观。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课文这个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载体,向学生输入一种语言模式,再加上大量的练习,以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听说法、交际法等也曾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红极一时,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的语言功底、有限的时间、学生的数量、应试的需要、考试的压力等,教师和学生最终发现还是语法翻译法更贴近实际。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就像是观众或者是听众,很少进行实际的语言交流和回复。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在客观上剥夺了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的习惯,长此以往,既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同时也使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无从谈起了。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彻底违背了“学生才是教学主体”的理念,很难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单一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学的风向标。目前英语教学评价主要采用一个学期一张试卷认定学生英语水平的评价方式,这无疑已经不能适应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如果英语教学以针对语言知识的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只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获得,把评价当作区分、甄别、选拔的工具,只看重教学结果而忽略教学过程,就会造成许多消极的影响,导致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这显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在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中,评价机制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开始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在形成性评价体系建构上还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课堂评价只是从学生到课率和作业方面进行评价,标准也存在不统一和不科学性。另外,各类考试通过率仍然是学生确立的终极目标,甚至在有些高校,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教师只能为考试通过率而教。学生为了通过考试,把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了记忆考试词汇的枯燥过程,而且虽然识记了很多单词,却不会使用,或者一用就错。而实际上,许多通过了四级甚至六级考试的学生,同样不具备有效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出类拔萃,在实际运用中却捉襟见肘。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应聘工作的时候拿出自己或优秀或良好的各类英语证书,但却听不懂、说不出。
三、教育生态学的启示
(一)生态位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在生态学理论中,生态位是指在一个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间、空间和功能位置,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英语教学,每个学生和教师都有不同的生态位,每个生态位都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和教学环境一起构成了一个动态和谐的、自然和人工互补的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教育生态学力图消解传统教育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变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能只是简单的授予、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展开对话、讨论和协商,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充实,凸显“教学相长”的生态意蕴。
(二)阿里氏原则
生态学中的阿里氏原则是指生物的群聚程度影响到群体的动态,因此在生物群体中存在着一个最适密度原则。在由教师、学生、教室、教学活动、教学设施等构成的教学生态系统中,也存在一个最适当的群聚度,不适当的密度会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影响。相关调查发现,在大学英语教育生态系统中,最佳学生规模是少于30名学生。当然,由于受到师资、教室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学英语课堂的学生数常常超过了这个“最佳群聚度”。不过,英语课堂内的暂时性的生态系统——学习小组的规模却是可以选择的。教师可以把一个大班分解为数个任务小组。具体而言,教师在大班授课中可以把学生以寝室为单位或自由结合,把一个大班分解为4—6人的任务小组,组内互助、组间竞争,营造较为安全的心理环境和耐度适当的生态空间环境,保护学习者的自尊心,减少他们紧张、焦虑、害怕、压抑、退缩等不良情绪,创建民主的学习环境,以便能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富有活力的自然生态课堂氛围,消除师生在心理和空间上的隔阂,便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开展合作学习,促进课堂的多元交往合作学习的发展。
(三)花盆效应
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还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这就是花盆效应,生态学上也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我们的应试教育所导致的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就是花盆效应的具体体现。在生态失衡的英语课堂上,学生埋头于书本,教师围绕课本进行教学,学生如同置身于花盆中,一段时期内,长势可能很好。但温室中的花朵一旦脱离了人为创造出的适宜环境条件和精心的照料,就经不起风雨的考验。等学生学完英语课程,来到社会上使用英语的时候,却发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从生态学意义上看,局限的学习范围空间会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的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系统才是有活力的,才能不断发展。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英语课堂能否保持生命力和富有活力,与其开放度紧密相关。因此,英语学习应该走出课堂的限制,应该扩大到社会,学生带着知识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世界,在真实的世界里探索、体验,并吸取茁壮成长的养分。英语教学要打破课堂的疆界,营造一个开放、和谐、自然的生态环境。
(四)协同进化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环境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环境,而受生物影响得到改变的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生物,两者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共同进化之中。从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中的生物过程和行为看,竞争使生物双方相互制约、相互抑制,而协同则是生物生态过程中的一致性行为,能使生物之间相互协调与平衡,共同受益。竞争和协同在多数时是对立的、矛盾的。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优胜劣汰、物种消亡,也可能走向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达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开展学生和小组之间的互相竞争和合作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形成个体或群体既对立又统一的自然生态系统。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个体或组际间的竞争、个体的自主学习以及组内的相互促进,能化解由于出现在同一生态位的生态因子间的竞争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转向各生态因子间的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
四、结论
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立足于生态学的理论原则,我们从全新的视角来考察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环境的现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有研究价值的理论依据,为正确对待教学、教学主体、教学环境及其关系提供一个合理的平台,对优化课堂生态结构、改善课堂生态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郭林科.浅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21):245.
[3]魏晶,陈慧.课堂环境的生态学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学,2009(2):30—32.
[4]吴迪.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课堂建构[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12):181—183.
[5]肖小聪.教育生态视阈下的大学英语课堂优化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138—139.
[6]杨晓萍.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困境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9(7):108—109.
[7]张俊英,等.英语寝室与课堂教学互动(IEDC)教学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8]钟敏.构建生态外语课堂,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J].高教论坛,2010(6):80—83.
【注释】
[1]陈培良,男,浙江湖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英汉翻译。
[2]章新祥,男,浙江金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