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区域经济特点,迈向“复合”新台阶——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探讨[1]
韩嫣薇[2] 钟 玮[3]
摘 要:在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下,英语专业处于专业转向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探讨。本文通过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以适应区域经济特点为目标,采用“3+2”双学位的培养模式,同时兼顾学科技能训练,并注重学科内涵的建设,从而将英语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适应人才市场需要,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兼具较强的人文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英语复合型人才;区域经济特点;“3+2”双学位;学科内涵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确立,国家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高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英语专业有了明确定位,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同时社会也迫切需要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又掌握多方面专业知识的高端复合型英语人才。为了抓住发展机遇,应对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英语专业教育有必要从提高质量、锤炼特色、全面发展三个方面入手,提升专业内涵,拓展学科外延。“突出跨学科、复合性特色”逐渐成为不少地方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目标。然而与什么专业复合?在复合过程中要取得成功、避免失败,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尚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二、复合的专业需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
高校英语专业与什么学科联姻,一般我们会考虑学校的强项专业,这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特点。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界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经验时指出,其中有五条基本经验是起主导作用的,对今后高等外语专业教育进一步开拓发展、创新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五条基本经验中的第二条就是“高等外语专业教育要紧密结合与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戴炜栋2008:29)。
我国幅员辽阔,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已从过去低水平的“平均主义”走向了高水准的“异军突起”,已从一元化走向了多元化,各省地区之间特色不同、差异很大,对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各有侧重。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过程中,身处不同地区的高校英语专业只有自觉地认识和把握区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才能在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中赢得扎实的“市场份额”。
以我们浙江来说,“浙商”云集全省,名扬海内外,经贸等第三产业在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日益增多的商贸企业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既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又熟悉系统的经贸知识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此外,随着西湖世界文化景观“申遗”的成功,对欧美国家游客的带动是必然的。世界上有像西湖一样漂亮的湖,但像西湖那样文化、景观兼得的湖稀缺,这对旅游业是一个潜力很大的“蓝海”,世界各地的游客不但想看到西湖的风景美,更想听到我们能向他们介绍与“罗密欧和朱丽叶”不同的“许仙和白娘子”“梁山伯和祝英台”传说的文化美。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根据学校商科名校的优势和浙江地区经贸外语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开设的英语(国际贸易)专业,就是一个成功的培养模式。我校的英语(国际贸易)专业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传授了国际贸易知识,有效地拓宽了专业口径。而实践最终也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我校英语(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深受外贸公司、大中型企业的外贸部门和旅游公司的欢迎,是全校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因此,结合与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目标需求,是高校英语专业与何种专业联姻必须考虑的一个成功经验。
三、采用“3+2”双学位培养模式
在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采用何种模式,是“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方向”,还是双学位?面对教育不断趋向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经验。在英国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相关专业课的比例比我国高(刘毅2001:31)。美国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特别制定了《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要求外语教学的内容除了外语语言和文化外,还包括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陆效用2001:25—27)。
同时国内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情况也证实了这类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每年7月前后,浙江省和杭州市各级机构纷纷为应届高校毕业生举办就业招聘会。多次实地考察显示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普遍欢迎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追求“硬指标”的倾向——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仅仅学过复合专业的为数不多的几门课程不感兴趣,他们关注的是求职者对复合专业知识要有系统的掌握,其中最能吸引他们眼球的是双学位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采用“3+2”双学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学生可以用三学年时间学习英语语言技能和英语文化知识,用两学年时间学习复合专业课程,到毕业时按学位条件的准入标准,获得双学位。
国内的一些高校已经开展了这种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双学位培养模式。华南理工大学于1994年8月开始实行双学位制,鼓励主修英语专业的学生主修成绩达到一定标准时,可于第三学期报名,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开始第二专业课程;如果学生双专业课程成绩达到学校规定标准要求,由本人申请,院、校相关部门批准正式转为双学位制学生,从第七学期至第十学期修读第二学位主课程(袁瑀,陈小彬2007:13—14)。而华中科技大学英语系2001年直接从高考生中招收英语通信双学位本科生,不同的是学制是四年,即“2+2”。该双学位班的总学时为4248,其中英语专业占2628,通信专业占1620(梁丽,吕良,樊葳葳2007:29)。从学校对这两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知识面比较广,而双学位课程就是开阔他们知识面的直接原因。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不但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通过考研踏上了新的学习台阶,而且对直接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来说,由于他们有了双学位的本科背景,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已不是一件难事,其中很多单位正是看中了他们“过硬”的复合型教育背景。
当然,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3+2”双学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由于课程多,两门专业之间的跨度大,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吸收和消化专业知识,这对学生来说自然是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一方面可以更合理、更有效地设置课程,以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高效地吸收、消化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采取适当的学年设置分流的制度,比如在第四学年开始,除了继续攻读双学位的学生以外,其余的学生一部分实行主辅修模式,减少第二学位的课程,确保英语专业的学习质量,走“英语+专业知识”的道路;对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可适当集中精力把其中一个专业学深学透。
四、寓四、八级考试于素质教育,经得起学业考试检测
正如前面所说,用人单位常常以“硬指标”来衡量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水平,因此,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成绩也是招聘单位动辄必问的话题。确实,英语专业四、八级统考在社会上影响较大,无形中成了衡量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杠杆之一。我们在实行“3+2”双学位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也必须重视四、八级统考。因为统考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测试既可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有用信息,也可为学生提供提高学习效果的有用信息。我们应正确处理好教与考的关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法改革,不断提升先进的教学手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不可否认,学生如果对考试题型、应试技巧一无所知,其水平在考试时往往也不能得到正常发挥。我们应该“寓考于教,双管齐下”,把四、八级统考融入正常的教学中,在平时的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时,以所学内容为主,采用模拟统考题型。这样既检查了正常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使学生熟悉了统考题型并掌握了一定的应试技巧,使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经得起社会公认的“学业考试”的检测。
五、“英语为本”,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以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实行“3+ 2”双学位培养模式,但是同时也不能忘了“英语为本”,这是英语专业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组成英语专业的三类课程包括英语语言机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如英美文学、语言学、英美文化、英美国家概况等)以及其他专业知识课(如国际贸易、旅游等)。但是在实际的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由于课时紧、内容多等原因,往往会把英语专业知识课挤掉。然而英语专业知识课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是英语学科本体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素质就是文化素质,是通过接受社会文化知识的教育、熏陶、感悟和理解,使之内化为知识、理念和气质,成为人才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就是学习英语专业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包括这些国家的文学、语言学、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状。英语语言技能与英语人文素质水乳交融、相辅相成。重视英语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英语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得体的使用,能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用语失误,以便明确无误、入乡随俗地表达意见、思想和情感。
随着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国内企业与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不断深入,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英语的“双料”人才不但在语言上能够无障碍地与老外交流,而且还会和对方“拉家常”,交朋友。因为这样的员工了解“他乡”的人文情况,更易触动老外的心弦,更能积极有效地发挥架构中外交流桥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强调夯实英语语言技能和系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英语专业知识课的教学,严防学生人文素质缺失。
六、结论
我国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走向世界的总趋势,呼唤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不断涌现。我们在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认准方向,不断探索完善,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们复合型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值得坚持的经验;实行“3+2”双学位模式和“寓考于教”,主动经受专业四、八级考试检测是我们提高复合型人才水平的有效举措;而重视英语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英语专业保持“英语为本”的专业内涵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才能切实提高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向社会输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兼具较强的人文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梁丽,吕良,樊葳葳.英语复合型人才再思考——双学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G]//秦秀白,刘世生.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选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39.
[3]刘毅.英国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外语界,2001(5):28—32.
[4]陆效用.美国21世纪的“5C”外语教育[J].外语界,2001(5):22—27,72.
[5]袁瑀,陈小彬.从“3+2”到“4+1”[C]//秦秀白,刘世生.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选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27.
【注释】
[1]本文系浙江工商大学校级高教课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编号:xgy12091)研究成果。
[2]韩嫣薇,女,浙江杭州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3]钟玮,男,浙江杭州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