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本科英语专业商务口译课程的课堂设计
林 莉[1]
摘 要: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商务口译作为一门新兴的本科英语专业课程,体现了国内高校为应对当今社会对综合性、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的创新和务实。然而,国内现行商务口译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教学方法仍存在许多问题,并未全面满足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全面接轨。本文基于商务口译的实际教学经验,以课堂设计为切入点,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国际化;商务口译;英语专业;课堂设计
一、引言
商务口译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课程,在我校外语学院专为第四学年本科学生开设。这一课程的开设顺应了当今国际化的趋势以及当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日益剧增的需求。为了应对激烈竞争对英语本科专业招生和培养学生带来的挑战,及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磨合期,以商务口译课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务实性技能课程在我院纷纷酝酿、开设。特别是自我院新增了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后,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然而,商务口译作为一类准入门槛较高的新型行业,其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国内各高校仍处于摸索前进阶段;正因如此,关于该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方法及具体实践措施的探讨层出不穷,并难免产生观念的碰撞。笔者基于自身教授商务口译课程几年的经验,就该课程的课堂设计进行反思和归纳,以期实现教学质量的完善。
二、商务口译课程特点
(一)商务口译课程的特点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译员中介作用而进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际活动(刘和平2001)。商务口译区别于英语专业一般的口译课程,具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首先一般口译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普通口译的双语转换能力,对英汉双语既能做到被动分析理解,又能实现主动、灵活、准确的表达。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英汉双语功底以及跨文化的视野,也对学生口译相关技能的培养形成了考验。这些技能包括速记、短期记忆、听抄等,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处乱不惊的心理素质。因此,口译训练不应仅为语言学习的深化和延续,还应重视技能化、适应性的务实训练。
商务口译除了具备以上一般口译课程的特点之外,还对学生提出了跨专业跨领域的要求,这也是英语专业学生面对商务口译课程体会到的最大挑战之一。不同于其他学院以某一专业为主并同时学习英语的学生,我院学生以英语为专业;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个别ESP课程和商务口译等课程外,所有精力几乎致力于英语学科各分支的学习当中。这一现状使英语专业学生对商务知识的积累较为欠缺,进而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同时注重商务知识的灌输,以体现商务口译不同于一般口译课程的跨专业特点。
(二)商务口译特殊性带来的客观要求
商务口译的上述特殊性对师资、学生素质和教材教辅等方面提出了不同于一般口译课程的特殊要求。在师资方面,普通英语专业资质的教师已很难适应商务口译的全面教学要求,学院急需引进和培养、深造具有经贸、金融、管理等商务背景且具备扎实双语功底与口译经验的师资;同时亦可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邀请职业口译员以兼职的方式加入教学团队,对商务口译教学进行更切实际的配合与补充。与此同时,教授商务口译的教师亦需积极投身于商务口译的实践工作,为商务口译的教学提供更多实践经验和素材。在师资准入门槛提高的同时,对师资教学理念的国际化、务实化等方面也应进行考量。在学生素质方面,应逐步完善商务口译前置课程的设立;鉴于时间及课时的限制,亦可以采用模块化的seminar或讲座形式实现对学生商务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补充与提高。商务知识课程群、知识库及能力库的建设是未来商务口译课程发展及商务英语等其他ESP课程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市面上商务口译教材众多,其中以外研社出版的《商务英语口译》等教材应用较广也较具权威;教师可以用这类教材做参考,同时编写更具针对性的教辅材料及课件,丰富课堂内容,体现应用性课程不拘泥于课本授课的特色。此外,在一般口译课程对口译实时设备的硬件要求之外,还应积极开发商务口译案例库、语料库等支持性软件;当然专业化综合性教师团队的建设也属于教学无形资产的建设范畴,应邀请各具专长和专业领域的教师实现教学团队的特色化和实用性。
三、商务口译课程的课堂设计
(一)设计理念与基本框架
关于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机制,Gile(19945)提出了模型:C=KL+EK+A;其中C指理解(comprehension),KL是语言知识(knowledge of language),ELK是试验外知识(extra linguistic knowledge),A指分析(analysis)。在这个等式中,KL与ELK之间不是简单的算术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的相加”(addition by interaction)。
商务口译课程的设计应基于上述模型并在口译的输入、解码、短期记忆、分析、编码及输出的各阶段融合商务口译的特点,在提高并保持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做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学—教—学”的三位一体整合以达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完善。教学过程中应转换教师角色,强调师生和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动,多用情境及案例教学,并以启发式教学为基本方法。
在每次两节以45分钟为单位共计1.5小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前15至25分钟以知识引入和学生“热身”为主,此阶段还涉及学生作业的汇报交流、教师点评和学生就某一口译问题以PPT的形式总结论述的过程;随后进入30至45分钟的专题口译训练环节,该环节是教学的主体,应借用不同案例、情境及教学模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应强调,不论使用何种模式、方法,必须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口译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商务口译思维过程并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立即公布参考译文”的方式是实际教学中导致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的最大忌讳之一。课堂最后的剩余时间是教师点评、总结知识点、技能点和布置课后作业的时间;课后作业可以灵活化,融合小组和个人力量,并辅以相关知识的阅读及听力、口语练习素材。
(二)具体问题
1.教师角色
教授商务口译的教师应具有开拓及首创精神,这一精神首先体现在将课堂中心点让位于学生上。出于商务口译课程本身的应用性、交叉性和复杂性特点,课堂教学模式应变“讲授”式为“模块互动式”,结合案例、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教师的“权威”,允许“质疑”,广纳来自学生的各种翻译见解和口译版本,让学生成为课堂训练活动的真正参与者;教师在该类启发式教学中充当的应是专家、提问者、引导者、活动组织者、活动过程推进者、激励者及活动结果评价者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生自主、互动的体验过程,最有效地实现商务口译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以上过程中,教师如何权衡以同时实现“放低姿态”和“使学生信服”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方法
总体来说,商务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专业的即时性交际活动,其教学方法应遵循“语言功底和口译技能两手抓”的指导思想。一般笔译工作过程存在大量“反悔”的机会和大规模如语序等的句子结构的转换过程,译者亦有较充分的时间推敲分析;然而商务口译带给译者更大的难度,主要体现为在双语流利转换及商务知识丰富、准确的基础上的“一次成型”要求。因此,如何实现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广博的跨专业知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出众的记忆力和速记能力、敏捷的思维及应变能力以及快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各类重要问题。
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可以运用“层层解压”“庖丁解牛”的方法,将商务口译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语速压力、听记压力、速记压力、口音压力、环境干扰压力、文化压力、专业知识压力等分解开来,逐一攻破。教师在分析优秀译文时,应从主干句开始,提炼要点,灵活处理从句、修饰语,权衡词句的增删以及词性、句子结构和语态的变换。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切忌“一步登天”,而应以“通顺、完整、可理解”为基本目标,继而追求“信、达、雅”中之“雅”。
这种阶梯式交叉型课程设计将商务口译课堂训练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商务知识传授阶段
教师应针对英语专业跨学科知识薄弱的特点,分模块分阶段向学生传授各类商务知识,各领域包括商务访问、礼仪祝词、商务谈判、商务会议、新闻发布、新品推介、商务访谈、国际交流、招商会展、国际旅游、金融证券及科技发展等。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并建立双语商务专用词汇和套句的数据库也可有效帮助学生习得、储存和回顾、应用知识。
(2)听记训练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应挑选逻辑性较强的篇章供学生进行练习,在听力结束后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短期记忆能力,可以用若干关于细节的小问题和复述问题对学生进行考查。
(3)速记训练阶段
速记在口译过程中绝不能作为目的而应作为帮助记忆和理解及回看的工具来对待。学生应在教师指导和大量练习中形成速记的习惯,并将速记符号和各类速记标记个性化、系统化进而习惯化。同时,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和翻译准确率,这是出于实际工作中商务口译员往往能影响到商务谈判等活动顺利且成功进行的现实。在数字训练中,教师应着重基数词、序数词、分数、小数和不定数的练习(闫波2010:181)。
(4)口译技巧训练阶段
其中包括了具体的选词、增删词句、词性转变、语序调整、长短句转换、正说反说、语态变换等方面的技巧。教师在此运用案例教学效果尤甚。
(5)交际技巧训练阶段
此阶段相比以上各阶段更易“灌输”但较难“立竿见影”,因为交际能力不仅受到各种交际训练(如肢体语言、音调训练、眼神交流等)的影响,还与学生自身的个性和习惯密切相关。但教授必要的商务礼仪和交际技巧仍是教师在课堂的职责之一。
(6)能力整合及灵活应用的训练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应“放低姿态”,充分以学生为中心,搜集相对“时新”的素材,供学生训练、巩固和完善。该阶段也是商务口译教学的成熟阶段。学生可以灵活应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对篇章进行独立口译,并较少出现“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和“过载翻译”(overtranslation)(陈明瑶2004:33)的现象。
在一学期15或16周的教学周期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度分配以上各阶段的具体周数,一般建议在期中之后,着重第六阶段的反复训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因学生多、任务集中导致的部分学生“被动闲散”及“主动开小差”,教师应发挥创新能力,组织个性化及较具趣味性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人人有事做,人人需反馈”的前提下积极思考并有效完成有关训练。同时,前文提及的“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位一体模式也要求教师发挥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课前与课后亦能有效参与商务口译学习过程并通过高效率取得更多收获。
此外,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及新闻素材也可实现商务口译课堂的趣味性和高效率。若有条件,创建短期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将有助于商务口译学生检验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和方向性。实习基地的建立同时也是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方向之一。
3.考核方法
商务口译课程应对学生采用全程化的考核方法,将大部分总评权重放于学生课堂出席率、课堂参与及表现中,强调循序渐进的知识内化过程。期末考核应脱离笔试等传统考核方式,结合多媒体和口译专用设备,以实景模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一考察并记录表现或录音,教师需要在平时及考试时对学生表现提出专业性的反馈意见以供学生“查漏补缺”并将反馈意见书面记录作为总评产生的有效依据之一。
四、结语
商务口译课程的开设顺应时代的潮流,商务口译教师应抓住时机,开发开拓性、创新性教学理念及方法,在课程设计上摒弃“教师主导”的思想,而“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转换教师角色和功能,主动拓展师资力量,实现商务口译教学与科研的内涵式发展。本文的各观点是笔者基于日常教学实践的探索性想法,难免存在许多纰漏和狭隘之处,希望得到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B.V.,1995
[2]陈明瑶.论商务口译技巧[J].上海科技翻译,2004(2):31—34.
[3]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闫波.商务口译技巧训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79—182.
【注释】
[1]林莉,女,浙江杭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商务口译、专门用途英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