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达为导向的口译教学
王丽娜[1] 陈明瑶[2]
摘 要:口译表达具有终结性、现场性、即时性、被动性和不可逆性,在口译中如何将源语信息准确流畅地传达给目的语听众是最关键和极具挑战性的一步。口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传递,语言的信息、情感和逻辑三大元功能要求口译表达应该兼顾“意义”的三个方面: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口译教学应以表达为导向,从信息、情感和逻辑三方面综合提高学生的态度、技能和知识,尤以技能为重,各项技能训练都要围绕表达来组织实施。
关键词:口译;表达;导向;信息;情感;逻辑;技能
一、口译表达的特征
口译的目的在于忠实有效地将源语信息传达给目的语听众。从源语听辨开始,译员的大脑就开始了高度复杂的思维运作过程,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人类尚未能破解“黑匣子”的秘密。口译过程最明显、最直接的终端产品就是表达,所以口译表达是衡量口译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只有实现最优化表达,口译才能成功。口译表达具有终结性、现场性、即时性、被动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对译员来讲,如何用适当的目标语准确地传达源语内容是极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一)口译表达的终结性
口译之于口译主体而言是一个“理解—记忆—表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达是终端,它是源语内容的再现,是口译思维运作的产物,代表着口译过程的结束。无论口译认知思维过程多么复杂,译员经历了多么繁重的信息处理任务,在口译现场,很少有听众会关心译员的心理过程,一方面,发生于大脑“黑匣子”中的认知思维过程是无法观测的,另一方面,听众需要的是译员传达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表达的质量决定着口译的质量,没有优秀的表达,就没有成功的口译。不论口译的工作方式、服务场合、主题内容、空间模式、思维运作模式如何不同,其落脚点都是表达,只有通过表达,信息才得以传递,思想才得以交流,跨文化交际才能实现。
(二)口译表达的现场性
口译表达现场性很强,具有一次性现场应用的特点,其现场性主要表现在译员与交流双方共同在场,译员可以感受交流场合的气氛,可以看到交流双方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甚至可以当场感受到交流效果的好坏。刘和平(2010:86)认为“口译同笔译相比,其交际双方在场、交际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均会出现,例如讲话人使用的手势、眼神、声音和口吻、投影设备和PPT等信息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译员的理解、阐释和表达策略。”现场性对口译表达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帮助,译员能够看到交流双方,体验交流氛围,观察交流效果,这无疑能提供即时反馈,对译员采用不同的口译表达策略有促进作用。但有时现场性也可能构成阻碍,因为口译现场多为正式场合,译员要面对众多听众,承受较大心理压力,如果译员怯场,就会影响临场发挥,甚至导致工作失败。此外,口译现场常有一些不可预测因素,如讲话人语速过快,听众临时起意发问甚至责难,或谈判进入攻坚阶段,交际双方剑拔弩张等,这些都对译员灵活表达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口译表达的即时性
口译的基础是口语,口头交流的即时性决定了口译表达的即时性。在各种类型的口译活动中,同声传译的即时性特点最突出,口译员要基本上与发言人保持同步,即“听”与“说”同时进行,一般用时间差EVA(ear-voice span),即从听到源语到译出目标语之间的时间间隔,来衡量传译的迅捷性。大部分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表明译员的平均时间差为2到3秒。当然,时间差会因译员习惯或源语的难易程度而异,但总体说来,译员要跟讲话人保持约半句的距离,即讲话人开始讲话几秒钟之内译员必须开始翻译,这对译员的信息即时处理能力和现场表达能力要求极高。在连续传译中,讲话人话音落地之际(通常是2—3秒内),译员就要开始口译,效率就是一切,译员必须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流畅地表达译语。同时,一般说来,译员做口译的时间不能超过讲话人讲话的时间,举例来说,如果讲话人发言时间为五分钟,那么口译时间必须限于五分钟之内。一个言语拖沓的译员会大大降低信息交流的效率,所以译员必须表达简练,不能拖泥带水。
(四)口译表达的被动性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话时,要表达的是自己大脑中产生的表达意向,表达动机强烈,思想明确,在搜索具体语言结构和词汇时有“自上而下”(top-down)的优势,表达可以得体迅速;在口译中译员听到的是线性语流,需要进行“自下而上”(bottom-up)的处理,较难把握宏观交流意图,信息整合需要耗费更多精力,表达容易受到源语表层结构影响,这大大增加了表达的难度和被动性。其二,讲话人的交际意图可能与译员的观念相同、相左,或者相反,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不同都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增加了准确表达的被动性。其三,译员使用的语言中,有一种语言不是母语,这涉及双语者的语言信息在大脑中如何贮存的问题,即双语者的语言信息是有着共同的意义表征并贮存于同一个系统之中,还是有着不同的意义表征并分别加以贮存的?换言之,即双语者遇到一种语言的某一意义(包括孤立的词义以及语境中的话语意义)时便已经“接通”另一语言的“对等”语义,还是需要调动贮存于另一系统的其他一些信息来对它加以分析、综合?如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对探索译员智力系统如何处理双语的语义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现代心理语言学就此对双语者进行过很多实验,结果有时却相互矛盾(鲍刚2005:62)。至今学界在这一问题上尚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对大部分双语者而言,语言转换因涉及两种文化和语言,无疑增加了表达的难度和被动性。
(五)口译表达的不可逆性
口译表达的不可逆性表现在过程和效果两个方面。首先,从过程方面来看,以表达传递信息的过程是语流产生的过程,语流具有线性特征,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语流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口译表达的不可逆性,表达必须一次“成型”,口译中的回述(backtracking)被看作是极不职业的行为,是译员培训过程中必须纠正的。其次,从效果方面来看,口译表达是一次性行为,一次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口译做完了便宣告终结,同样的话语不可能重复,即使是同一个译员再翻译同一段讲话,措辞也很难保证完全一致。换言之,一旦译语产出了,交际效果立刻产生,虽然有时译员可以更正自己犯的错误,但一个屡次更正翻译错误的译员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口译表达的不可逆性给译员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它要求译员对自己的口译技能和口译表达有十分的信心和把握。
二、中国口译教学现状
目前在中国口译教学领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一是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language-centered)传统语言学派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片面强调语言的转换,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严重脱节,重语言训练,轻逻辑思维训练,偶有技巧讲解,也仍停留在经验阶段,系统性不强,很难让学生举一反三。”(王俊华2003:28)这种以纠正语言错误、提供参考译文为中心的口译课与口头的笔译课差别不大,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口译能力。二是以主题为主导(theme-oriented)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学习不同主题的词汇、句型和相关知识,然后听录音进行口译训练,这种模式重点关注主题知识和相关语言表达,对口译技能讲解较少,把口译课上成了拓展知识面的主题知识课,不符合口译规律,也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员的口译水平。第三种是以技巧训练为核心(skill centered)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目前在学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正在逐步得到认可和普及,有口译教学专家(仲伟合2007:6)指出,“口译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因此在口译训练与教学中应该以向学生传授‘口译技能’为主要训练原则,辅以不同题材的语篇来强化口译技能的习得。学员一旦掌握了口译中通用的技能,通过一定的译前准备工作则可以从事各种题材的口译工作”。这指明口译训练的根本就在于口译技能的提高,只有技能提高了,译员得到的才是“渔”,能以不变应万变。因此,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的,它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译员的口译表达水平。
但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如何实施、教学内容如何编排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应该看到,在目前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口译教学中,各项技能训练有过于分散的倾向,各个技能教学的教学目标相互独立,教学时间互不重叠,技能的整合训练较少。在口译实践中,各项技能不是相互独立的,更非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它们是同时交叉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译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多任务(multi-tasking)同时操作的工作模式(王斌华2008: 107)。所以,口译实践中各技能的高度综合性与教学过程中各技能平行独立的训练方法构成了一个极为突出的矛盾。口译教学中涉及多项技能的训练,包括源语听辨、逻辑分析、记忆技巧、笔记技巧、话语分析、公共演讲等,对这些技能逐一进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训练需要在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导向,这样口译训练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就此看来,目前的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口译教学有“大而全”、导向不清的缺陷,实际教学效果欠佳。口译技能训练急需一个导向,一个落脚点。
三、以表达为导向的口译教学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中有三个用于表示功能意义的元功能,即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翻译(translation)的实质在于“意义”在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不变。所以这里的“意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语义的(semantic)、语用的(pragmatic)和语篇的(textual)(House,1977:25)。胡壮麟等(1989:188)也认为:“翻译一般是寻求原文和译文在意义上的对等。……翻译应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同一整体情景语境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和相同的功能。……翻译的对等关系不能只建立在一种意义(通常是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在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的概念意义对等的同时,还必须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表达讲话者的态度、动机、判断、角色等人际意义,以及在表达、媒介、渠道、修辞方式等语篇意义的对等。在一般情况下,好的译文需在这三种意义上都与原文对等。”“意义”的三个方面,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对翻译都不可或缺。语言表达的概念和人际意义,必须经语篇意义的联结和组织才可用于交际场景,所以语篇意义是语言的三种元功能之一(司显柱,2005:60—61)。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其形式与笔译不同,但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要传达“意义”,从而实现异语交际双方的有效沟通,所以在口译中也必须兼顾“意义”的三个方面,才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复杂的口译多任务思维处理模式只有一个出口,那就是表达。口译表达是指译员口头对源语中的信息和情感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在目的语中即时流畅地传达,从而实现语言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鉴于此,从口译教学之初,教师就必须以表达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着眼来安排教学,全面地向学生传授口译知识和技能。技能是核心,但是只有技能是不够的,安德森在其《认知的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中提出的ACT模式将知识类型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关于事实的知识称之为陈述性知识,关于技能的知识称之为程序性知识。对译员来说,程序性知识最为关键,它们是有关翻译技巧的知识,包括问题识别、规则运用的能力等。陈述性知识则主要包括各种理论知识、背景知识等,没有这些知识译员也很难把工作做好。此外,知识也好,技能也好,它们的运用都离不开译员主体的控制,因此,口译学习绝不能仅仅只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要学习恰当的“态度”。“态度”原指人的举止神情或心态性情,这里则指译员对口译工作的态度在其口译活动中的表现。总之,完全、有效的口译学习是包含态度、技能和知识三项内容在内的学习。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项,学习必定是有缺陷的、不完备的。所以,以表达为导向的口译教学包括一系列的态度、技能和知识的教学,如表1所示。
表1 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及对口译表达的要求
语言“意义”的三个方面——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要求口译中译员注意表达的信息、情感和逻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加强对口译学员态度、技巧和知识的培训。(1)信息方面:首先,译员要秉着忠实传达的态度,不断提高忠实、完整传达源语思想内容的意识,不篡改,不扭曲源语信息;其次,态度是基础,技巧则是关键,要做到准确传达源语信息,译员必须熟练掌握听辨技巧、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和表达应对技巧,听辨时听句子、听意义,而不是听词(word for word),记忆时多用相似、相对等逻辑推理法,也可以采用分析关键词或视觉化方法,加强记忆内容的系统性和生动性;其三,态度和技巧要发挥作用,都要依托于语言功底。口译终究是一门语言艺术,脱离了双语知识,一切都是空谈,所以广泛的双语知识和扎实的A语、B语功底是信息传达的根本,拓展双语知识、提高语言能力是译员终生的任务。(2)情感方面:首先,译员要有“隐形”(invisible)的心理准备。在口译活动中,交流双方的交际意图多种多样,译员必须仔细甄别,并尽量使口译表达风格与讲话人风格保持一致,讲话人严肃,译员也要严肃,讲话人热烈奔放,译员也要适当热烈,总之,译员传达的信息和情感都应该是讲话人的,要争取在目的语中做好讲话人的“替身”(stand-in);其次,技巧方面,要做到表达妥切,译员需要掌握话语分析和公共演讲技巧,话语分析技巧涉及分析口译任务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讲话人的社会地位、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教育程度和宗教信仰等,公共演讲技巧包含诸多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方面的技巧,最重要的包括要与听众交流、保持表达简洁凝练和言语音调适宜等;其三,要准确传达讲话人的情感,知识储备必不可少,要做好译前准备工作,充分了解交流的背景,学习相关主题知识,平时要多积累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3)逻辑方面:首先,译员要有积极分析源语逻辑的态度,口译自始至终都会用到“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模式,这难度大,很消耗精力,但是不论多难,译员都要争取在各个层面上把握住源语篇章的逻辑脉络,为准确条理表达打好基础;其次,译员必须掌握组织条理的技巧,包括思维推理和逻辑分析技巧,能够追踪讲话人的思路,例如分析讲话人是否是用时间法、空间法、类比法或者因果法等来组织材料的,在目的语中以同样的逻辑结构展现口译内容;其三,学习一些逻辑思维知识对译员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掌握基本的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过程对提高表达的逻辑性大有裨益。
表1中信息、情感和逻辑三个方面有关的态度、技巧和知识是一个合格的译员必须掌握的,鉴于口译教学是技能化教学,以表达为导向的口译教学的重点就是要以表达为导向来安排各项技能训练,包括听辨、逻辑分析、记忆、笔记、话语分析和公众演讲等,每一项技能训练在为下一项技能训练做铺垫的同时,共同着眼于表达技能的训练,这样表达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口译质量也才能提高。此外,表达对各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表达是检验各技能掌握情况的重要指标,各项技能应与表达技巧同步推进,相辅相成(如图1所示)。如在课堂中,让学生听辨或记忆后,直接要求他们流畅、有条理地复述源语内容,这可以同时提高听辨、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逻辑分析能力时,复述是最好的手段之一,通过复述可以判断学生是否理清了源语思路,是否抓住了关键词,然后对症下药;学习笔记时,可要求学生根据笔记先用源语复述,提高解读笔记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对照源语,分析笔记结构是否清晰、笔记符号是否熟练、笔记与记忆是否能够达到平衡等,从而提高笔记能力;训练话语分析技巧可以贯穿于口译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对自己复述或者口译的内容录音或者录像,然后对比讲话人与自己的语气、措辞和仪态等,分析差别,探明原因,不断提高话语分析能力;公共演讲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鉴于口译表达的独特属性,口译表达是难度很高的公共演讲,所以学生不但要学习基本的公共演讲中有关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的技巧,还要进行高强度的定题演讲和即兴演讲训练,以综合提高灵活表达能力。
图1 以表达为导向的口译技能训练
四、结语
本文从口译表达的特征出发,指出口译表达具有终结性、现场性、即时性、被动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表达在口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突出的导向作用。在具体口译教学中,必须以表达为导向来组织口译教学,从信息、情感和逻辑三个方面切实提高学生的态度、技能和知识,这其中尤以以表达为导向进行各项口译技能训练为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口译表达最优化,确保口译质量。
参考文献
[1]JULIANE H.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Tubingen:Gunter Narr Verlag,1977:25—32.
[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58—76.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刘和平.联络口译:从中性立场到交际主体?——写在《联络口译过程中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研究》出版之际[J].东方翻译,2010(4):84—87.
[5]司显柱.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兼评《孔乙己》英译本的翻译质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60—65.
[6]王斌华.口译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及其成果[J].语文学刊,2008,(7):105—108.
[7]王俊华.面向市场的口译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27—30.
[8]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5—7.
【注释】
[1]王丽娜,女,山东新泰人,讲师,研究方向:口笔译理论与实践。
[2]陈明瑶,女,福建晋江人,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与口译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