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交互模式”攻克“文化冰山”——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课堂设计研究与探索
张艺宁[1]
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强势,凸显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而Moran(2004)以“文化冰山”之说对文化概念做出的特殊界定,为英语文化教学展现出可视性目标。本文运用Shrum和Glisan(2004)提出的“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为课型设计模式,通过对其中三种语言交际方式的多项组合,构建课堂文化教学环境,从而推进深层传译,明晰文化理念、拆除文化差异的藩篱,攻克“文化冰山”。
关键词:“文化冰山”;文化差异;单向表达型;双向交流型;深层传译型;交互模式
一、引言
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2007)中,将“跨文化交际”列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列为主要教学目标。在《要求》的“课程设置”中还特别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外语教学这一范畴里,尽管对文化的定义与分类不尽相同,但中外学者对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张及文化内容的选择基本是一致的(陈冰冰2004)。英语教学课堂,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它是以语言为依托,搭建中西文化的桥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课堂就是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空间。英语专业普遍开设“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可借此培养跨文化意识,吸纳西方文化。而对于大学英语(即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东西方文化融会交织的当今时代,如何消除文化理念的误解,拆除文化差异的藩篱,有意识地增强文化教学力度,就显得格外重要。
图1 文化冰山
本文借用Moran(2004)对于文化五要素的特殊界定,即“文化冰山”(The Iceberg of Culture)这一概念,创造性地运用Shrum和Glisan(2004)的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作课型设计模式,以攻克“文化冰山”的“隐性部分”为主攻方向,进行课堂设计理论研究和探索。
二、“文化冰山”及“交互模式”简述
Moran(2004)提出了文化五要素说,即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并进一步使用“文化冰山”(The Iceberg of Culture)这一概念来表述文化五要素的关系及特征(见图1)。“文化冰山”的显性和隐性部分的状态表象,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课堂设计,提供了可视性目标。大学英语课文中所呈现的语言现象,均为“文化冰山”的显性部分,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发现“文化冰山”的隐性部分,即文化理念,这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在课堂设计中有效激活文化理念这一隐性部分呢?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了Shrum和Glisan的“交互模式”(见图2)。“交互模式”是以Brecht和Walton(1995)所提出的三种语言交际方式为基本元素:单向表达(presentational)型指学习者单方面向读者或听众进行语言表达;双向交流(interpersonal)型指人际间的口头和笔头的双向交流及磋商。大学英语课堂中所进行的互动练习大部分属于双向交流型。深层传译(interpretive)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将语言文本呈现给学生,通过学生对语言文本的理解,安排各种活动。教师所关注的是活动中学生的交流,而学生与文本间的深层传译则往往被列入认知心理学的范畴。那么,何谓“深层传译”?“深层传译”与“文化冰山”有什么关联呢?
深层传译是指读者或听者通过学习真实的语言文本,在无法与原作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理解文本的字面含义及引申义,从而达到对文本中所隐藏的深层文化的领悟。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倡导者,他认为发现法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谭顶良2002:38)。而深层传译的交际方式就是学生与文本的深层交互,是学生调动内驱力,发现文本内涵的有效方式,也是攻克“文化冰山”中隐性部分的“利剑”。“交互模式”以“深层传译”为导向,学习者通过对真实的语言文本的学习,掌握新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信息,然后通过双向交流与单向表达,辅助深层传译的实现。“交互模式”指出课堂语言交际的三个阶段是可重复的,教学可以从任一阶段开始,这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灵活运用空间。
图2 交互模式
三、运用“交互模式”攻克“文化冰山”
图3 教学步骤中“交互模式”的多项组合
Hendon(1980)关于大写“C”文化和小写“c”文化的分类被普遍认为较具科学性与实用性。小写“c”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社会传统等;大写“C”文化包括人类社会文明的各个方面。Hendon认为小写“c”文化对于得体的交际与传递信息是最为重要的(陈冰冰2004:21)。笔者在文化教学课堂设计时,选取《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七单元《从容得体地跨越文化沟壑》(简称《沟壑》)为教学文本,灵活地安排语言交际三要素的位置,并以歌曲、短片、人物扮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三元素进行多项组合,营造课堂教学的文化氛围,为拓展教学主题,推进深层传译,构建了良好的课堂环境。具体教学方法分五步进行(教学步骤中“交互模式”三元素的多项组合(见图3)。
《沟壑》讲述了一位远嫁中国的美国妇女眼中的中美文化现象差异,文本素材属小写c型,涉及文化因素较多,适合用做课堂文化教学的范本。初次接触课文,容易将其理解为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与歧视,但用“交互模式”去深层传译语言文本时,我们会发现作者对于中国各种文化现象的不理解,源于中西方在教育、美德及礼节方面的不同文化理念,由此,“文化冰山”的隐性部分浮出水面。
(一)课文导入——给学生提供文化交际情境的“固定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Ausubel,根据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这两条教学原则,提出了“先行组织者”这一具体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谭顶良2002:41)。攻克“冰山”的第一步,采用课文导入手法,运用“交互模式”中的双向交流方式,通过角色扮演“天堂与地狱”(Heaven and Hell)这一蕴含丰富文化背景知识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于文化学习的热情,给学生提供文化交际情境的“固定点”。首先,教师列出五种职业角色(警官、厨师、情人、技师和统帅),扮演五个不同国家的人(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德国人和瑞士人)。请学生五人一组,选择不同国家的人去扮演不同的角色。若每个国家的人按照其自身的文化特征与职位做了最佳搭配,那就是天堂,反之就是地狱。结果,课堂上呈现出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手捧玫瑰的意大利情人、固执的德国警察等形象。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中扮演法官,告诉学生:“你们对于天堂和地狱的搭配选择,显示了你们对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理念,让我们回到课文,看看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吧!”课文导入为深层传译中的文化领悟做了饶有兴味的铺垫。
(二)双向交流辅助下的深层传译——发现“文化冰山”
这一阶段是学生与文本的交互。教师指导学生用“略读”(Skimming)来理解文章结构与大意,用“寻读”(Scanning)来发现语言文本中的文化现象。“略读”与“寻读”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把握文章内容,这是第一次深层传译。而学生在此阶段发现的文化现象则是该文本中“文化冰山”的显性部分,比如,中国人在送客礼节方面的烦琐、在接受赞扬方面的谦虚与推让、在评价孩子方面的不忠实等,暴露出该作者对中国文化某些方面的迷惑与不解。深层传译没有到此为止,否则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这些所谓的“文化现象”上。接下来,进行小组讨论,即双向交流。教师请学生罗列课文中提及的中西文化现象的不同方面。讨论使学生与文本间的首次深层传译的内容更条理化、明晰化,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现象的迷惑是一种误解与歧视吗?果真如此,她为什么还会远嫁中国呢?”这为更进一步的深层传译,发掘“文化冰山”的隐性部分做好准备。
(三)单向表达辅助下的深层传译——攻克“文化冰山”
本阶段的教学策略为“思辨阅读”。通过第二步,学生发现了文本中的许多“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去体验和思考文本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英语和汉语比较,“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用不着特别去注意,因为不会引起问题,要注意的是不相同的地方。”(何自然2004:5)这种“轻同重异”正是深层传译的核心。英语文化教学,教的正是这种“不同”,而“文化冰山”也正是包含在这“不同”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会对问题给出答案。此阶段为深层传译的第二阶段。接着,辅以单向表达方式,即表格形式,将思辨阅读的结果呈现出来(见表1)。
表1 单向表达——思辨阅读内容展示
续 表
(四)溯本求源——发掘“文化冰山”钩沉
本阶段是深层传译的继续。通过表中对文化差异现象的罗列,已显见东西方小写“c”的文化差异。但仅此还不能攻克“文化冰山”的隐性部分。必须溯本求源,从历史渊源中捞取文化钩沉,教师和学生共同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理念差异(双向交流),从而明晰形成文化理念差异的“本”和“源”。求索发现中国是个农业古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尊崇“天人合一”,“知天命”为人格修养的标准。无论是“送客礼节”“教育孩子”,还是“谦虚推让”,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中国社会重人伦、重血缘关系、重整体性;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确定人的位置;西方文化源自古希腊,这里的自然环境提供了海上贸易的有利条件,经商历险培养了西方人的勇敢和探索性格。西方文化重自由平等、重个体性、轻人际关系。通过溯本求源,师生将本课语言文本所隐含的文化理念归纳为如下两点:
首先是礼仪规范的文化差异。中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等著作中,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的描述。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烦琐的礼节被省略,但“好客”与“孝道”仍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美德而加以传承发扬。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在西方,礼最初出现时主要指上流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或宫廷礼仪以及官方生活中所公认的准则。从当今许多西方社会礼仪中仍可窥见古代宫廷礼仪的影子(程远芳2008:75),比如重视餐桌礼仪等。另外,因受基督教的影响,西方礼仪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尊崇“女士优先”等。
其次是“卑己尊人”的民俗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本位”,整体价值大于个体价值。所以,中国文化中推倡“谦虚礼让”,以“满招损,谦受益”警诫自己,讲求“卑己尊人”。受到赞扬时,往往会自贬、自嘲;而西方则强调“个人本位”,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发挥,淡漠群体交往。追溯到源头就不难拆除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藩篱,消除文化差异所致的误解。因此,既不能把中国人接受赞扬时的自贬理解为“不诚实”,也不能将西方人对于赞扬的欣然接受理解为自负。《沟壑》的作者对中国人的习俗评价,是由于中西文化理念的差异,而绝非误解或歧视。或许这也是如今倡导全球文化(global culture)的主旨所在。每一种文化都以其特有的价值体系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与处世哲学。教师提醒学生要避免用自身文化的价值体系去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文化偏见)。
最后进入主题辩论阶段。教师给出辩题:诚实为上策(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学生扮演中国人,另一组学生扮演美国人,尝试用不同的文化理念对辩题进行阐述,辩论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西文化理念的差异。
(五)深层传译拓展——视频与歌曲欣赏
教师选择了一段反映美国生活的真实文本,即《走遍美国》中有关感恩节的一段家庭聚会场面,作为本课文化教学的补充材料。在这一段中,学生可以看到美国人简单的见面问候及送别方式、美国的餐桌礼仪、对于感激与爱情的直率表达、对于赞美的坦诚接受等场面。欣赏视频的过程,是深层传译的拓展过程。至此,“交互模式”已带领学生理解和领悟了西方文化的多层面,为攻克文本呈现的“文化冰山”划了个句号。最后,课堂教学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的美妙旋律中进入尾声,“You and me,from one world.We are family!”“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教师借此曲明确文化教学的主旨——促进全球文化的互通与交流,课堂文化教学得以升华。
通过“交互模式”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两点与大学英语教师共同商榷。第一,重视语言文本的选择。首先,教师应增强对课文中的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大学英语课文中不乏关于时间、金钱、爱情等主题的文章,这些都与文化现象相关,善于发现课文中的文化现象是成功进行文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教师应注意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具有真实文化背景的课外材料。与课文相比,课外材料的语言表现形式丰富,会促进对课文的有效深层传译,弥补课文在文化教学方面的局限性。第二,重视传译策略的指导。文化教学,与普通的语言学习不同,教师仅对学生进行文本的输入与呈现还远远不够,在指导学生与阅读文本进行深层传译之前,对学生的传译策略(interpretation strategy)的指导是实现深层传译的关键环节,因为有效传译策略的运用能促使深层传译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在语言文本交互中,掌握了一定的传译策略的学生往往在深层传译阶段表现得更为出色(Rubin 1990.转引自Shrum &Glisan 2004:121)。文化教学的深层传译以发现文化现象并思索其成因为主,而非精读其语言点与语法知识。因此,传译策略除上述教学实践中涉及的“略读与寻读”和“思辨阅读”以外,还包括“快速阅读”、“关联阅读”与“归纳阅读”等方法。
四、结语
“交互模式”以其重深层传译的特征,促进学习者对语言文本所传递的文化现象的领悟,用双向交流和单向表达的方式强化深层传译的效果。其各阶段的辅助与可循环性为文化教学课堂添姿添彩。根据语言文本的特征,教师可以灵活地进行课堂设计,构建文化教学环境,而丰富多样的课堂设计会激发学生对于文化教学的兴趣,明晰文化理念,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攻克“文化冰山”的功效。
注 释
①此处三种语言交际方式的名称及含义的译文均参考了何安平(2004)为《教师手册》(Teacher's
Handbook)做的导读部分,PF15。
参考文献
[1]MORAN P 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SHRUM J L,GLISAN E W.Teacher's Handbook:Contextualized Language Instr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3]陈冰冰.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21—24.
[4]程远芳.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J].黑龙江史志,2008(16):75—76.
[5]何自然.论外语教学的逆向思维[J].外语界,2004(6):2—6.
[6]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注释】
[1]张艺宁,女,辽宁丹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翻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