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楼梦》话语标记语“原来”及其翻译

《红楼梦》话语标记语“原来”及其翻译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楼梦》话语标记语“原来”及其翻译[1]朱 庆[2] 徐国华[3]摘 要:作为章回体小说的话语标记语之一,“原来”在《红楼梦》原文中起着多种功能与作用。“原来”的这种用法是章回体小说中最为普遍的,在《红楼梦》中占绝大多数。

《红楼梦》话语标记语“原来”及其翻译[1]

朱 庆[2] 徐国华[3]

摘 要:作为章回体小说的话语标记语之一,“原来”在《红楼梦》原文中起着多种功能与作用。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探讨霍译、杨译对“原来”的具体翻译方法和总体翻译策略。

关键词:《红楼梦》;原来;章回体小说;功能;翻译策略

一、引言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是指用来标示话语之间各种逻辑或时空关系的词或短语,包括部分连词、副词、感叹词以及某些短语或小句。话语标记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提供一些话语信息标记,促进话语接受者对语句、交际情景中各种因素之间连贯关系的理解(Schifrin 1988)。

国外有关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三十多年来,学者们从话语功能、语义特征、认知语用等角度对西方语言中的话语标记语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在积极介绍引进的同时,大多利用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对汉语中常见的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鲜见从汉语自身的特点对话语标记语进行探索的。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拟选取话语标记语“原来”作为研究对象,在考查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它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对比该词在《红楼梦》两个英语译本中的具体再现方式,探究两位译者的总体翻译策略。

二、“原来”的历史演变

《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收录了“原来”的两种用法:一是名词,表示“起初、没有经过改变”的意思;二是副词,表示“发现真实情况”的意思。《现代汉语八百词》也认为“原来”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以前某一时间、当初,含有现在已经不是这样的意思”;二是“发现从前不知道的情况,含有恍然醒悟的意思”。外研社《现代汉英词典》以及吴光华主编《汉英大辞典》都是根据这两个义项进行释义的。

据太田辰夫(1958)研究,“原来”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当时的写法是“元来”,是作为名词出现的,表示“本来”的意思;晚唐五代时期,出现了作为副词的用法,表示“发现事实”;到了宋代,用作副词的出现频率就比较高了;南宋时期,“原来”才开始出现,但使用频率远低于“元来”;在宋元时代的话本、元代的戏剧以及明清时代的章回体小说中,突然涌现出大量用作副词的“原来”,并在和“元来”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原来”的副词用法一直延续到近代,随着各种新型文学体裁的兴起,章回体小说开始势弱,“原来”用作副词的频率逐渐降低;到了当代,“原来”的副词用法和名词用法并存,但名词用法明显多于副词用法。

表1 “原来(元来)”的用法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原来”的大规模使用是与明清话本,特别是与章回体小说的兴起紧密相关的。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马文熙2004:748),章回体小说受到话本的极大影响,保留了大量具有拟书场特征的叙事套语。为了补充交代事件原委,吸引读者,表明作者自身的观点态度聚焦叙述对象,章回体小说作者经常会模仿说书人的口吻,在叙述中经常使用“说毕”“忽见”“其实”“原来”等词语作为话语衔接手段,以体现情节的连贯性与完整性。这些套语大量模式化地呈现,“与整个语言系统构成叙述体制,体现章回体小说的语言特色”(陈美林1998:243),构成了章回体小说中的话语标记语,是特定时代、特定语体中的特有现象。

三、《红楼梦》中“原来”的功能

“原来”在《红楼梦》里共出现266次,出现词频为每万词4.82次,是一个高频词。在所有20004种词汇中排名第307位,在10593个两字词汇里,列第66位。(冯庆华2008:425)在列出所有266个“原来”后,我们发现只有4处用作名词,表示时间,“原先、本来”的意思,其余262处都是用作副词。这262处副词“原来”就是《红楼梦》中典型话语标记语之一,在小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话语标记功能。

(一)交代背景

章回体小说在叙事时一般都要有头有尾,所以每引入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乃至一个事件,便需要交代它们的来龙去脉。由于这种背景可以用来解释事件的起因,“原来”就逐渐有了因为知道原因而不再觉得奇怪的“领悟语气”(齐沪扬2002:76)。“原来”的这种用法是章回体小说中最为普遍的,在《红楼梦》中占绝大多数。例如:

(1)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第二回)

霍译:When Yu-cun received the gift of money from Zhen Shi-yin,he had left for the capital on the day after the festival.

杨译:Yucun,after receiving Shiyin's gift of silver that year,had left on the sixteenth for the capital.

(2)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寺,因它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第十五回)

霍译:Wheat-cake Priory(so-called because of the excellent steamed wheat bread made in its kitchens)was the popular name for Water-moon Priory,an offshoot of Water-moon Abbey situated at no great distance from the Temple of the Iron Threshold.

杨译:Steamed-Bread Convent was the popular name for Water Moon Convent because of the good steamed bread made here.It stood not far from Iron Threshold Temple.

例(1)中的“原来”主要是交代贾雨村来到本府任职的过程与原委,是章回体小说中常用的补叙手段;在例(2)中,之所以专门解释馒头庵,是因为作者在暗示读者,此处离处在末世的贾府的必然归宿已然不远。在此两例中,两种译文都没有出现与“原来”意义及功能相当的专门词语,也就是说,两个译本都做了省略处理。

(二)设置悬念

章回体小说具有模拟话本说书的某些特点,为了吊起听众或读者的胃口,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有意无意显示叙述者的存在,往往特别注重叙事的曲折性与悬疑性,常采用插叙或补叙的方式,所以经常会有“原来”出现在此类语境之中。例如:

(3)众人听了越发大笑得前仰后合。只听“咕咚”一声响,不知什么倒了,急忙看时,原来是湘云……(第四十二回)

霍译:The others threw back their heads and roared,Their laughter ended abruptly,however,when a loud crash caused them to look anxiously around them to see what had fallen.It turned out to have been Xiang-yun's chair.

杨译:That set them rocking backwards and forwards with laughter until something crashed to the floor.At once all looked round.Xiangyun had been leaning on the back of a chair and…

(4)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第十七回)

霍译:…since the literary gentlemen were aware that Jia Zheng intended to test Bao-yu and were anxious not to make the boy's task too difficult.

杨译:…for Jia Zheng's secretaries were well aware that he meant to test his son's ability.

在例(3)中,作者生动地呈现了一幅“乐极生悲”场景:先是众人大笑不止,然后突然有异响出现,吊起了读者的胃口,随着大家一起看时,才知是素来豪放的湘云又豪放了一把。霍克斯此处使用了“It turned out”,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众人恍然大悟的情状;而杨译则没有传达出这个生动场景,显得比较平淡。在例(4)里,贾政让门客为大观园入口处的假山题名。按理,这是众门客展示自己才华的一个大好机会,但他们提出的方案却非常俗浅。读者可能会怀疑,难道这些贾府的门客如此庸俗不堪?此处设置了一个悬念,吸引读者去探究其原因。两位译者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表示原因的连接词since或for,与原文功能完全吻合。

(三)评价命题

所谓评价,是指“说话人对说话内容的一种态度和评判”(齐沪扬2002:65)。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叙述中多夹以作者对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所做的价值评定和判断。“原来”的评价功能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早期章回体小说中比较多见,因为其作者对整本故事都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在《红楼梦》里,此类用法主要在于表达作者对书中人物的爱憎态度。例如:

(5)原来这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第九回)

霍译:This Jia Rui was a spineless,unprincipled character who,as a means of obliging the boys to treat him,always displayed the most shameless favouritism in his settlement of class-room disputes.

杨译:NowJia Rui was an unscrupulous,grasping scoundrel who used his position in the school to fleece the boys.

(6)原来天子极是仁孝过天的,且更隆重功臣之裔,一见此本,便诏问贾敬何职。(第六十三回)

霍译:But the Son of Heaven,with that godlike compassion that is so typical of him,far from making his own bereavement an objection,saw it as all the more reason for sympathizing with the bereavement of a subject—particularly one whose ancestor had performed such great and signal services for the Crown.His immediate reaction on reading the memorial was to ask for particulars of Jia Jing's official rank.

杨译:The Emperor,with his transcendent benevolence and filial piety,always treated the descendants of meritorious ministers with special consideration.As soon as he saw the memorial he asked what official post Jia Jing had held.

从这两例可以看出章回体小说的一大特点:隐身的叙述者闯入到故事中,以公开的方式对书中人物发表评论,体现作者对他们不同的情感态度。例(5)的霍译没有对应的词语,采取了省略的译法;而杨译使用“now”来传达原文的语气态度。与例(5)相反,例(6)是杨译没有译出,而霍译使用了表示转折关系的“but”,把原文没有明确的语义关系外显化了。

(四)加强语气

在章回体小说中,叙事标记语使用与否,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它们的语用功能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语言手段,突出和强调要说出的话语。副词“原来”就承担了这种加强语气的功能,用来突出语义重心。例如:

(7)“我说呢,姨妈知道你二爷来了,忽喇巴的反打发个房里人来了?原来你这蹄子肏鬼。”(第十六回)

霍译:‘I was going to say!Why,for no apparent reason,should Mrs.Xue choose a chamber-wife to send here the moment Master gets back?So it was you up to your tricks,you little monkey!’

杨译:“I was wondering why Aunt Xue should suddenly send a concubine here when she knew that your master was back.Soit was just one of your tricks.”

(8)傧相请了新人出轿。宝玉见新人蒙着盖头,喜娘披着红扶着。下首扶新人的,你道是谁?原来就是雪雁。(第九十七回)

霍译:The Master of Ceremonies requested the bride to step out of her palanquin,and Bao-yu saw the Matron of Honour,all in red,lead out his bride,her face concealed by the bridal veil.There was a maid in attendance,and Bao-yu sawto his surprise that it was Snowgoose.

杨译:The Master of Ceremonies invited the bride to alight from the chair,and Bao-yu saw a maid with a red sash help her out—her face was veiled.And who do you think the other maid assisting the bride was?No other than Xueyan!

在例(7)中,熙凤表面上在骂平儿骗她,但实际上是想强调:她对平儿的做法非常赞赏。霍译使用强调句来传译原文的语义突显功能,杨译用“just”来强调语气,应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例(8)的上文告诉我们,雪雁是从已经停床的黛玉身边拉来搀扶新娘的,其目的在于哄骗宝玉:他要娶的新娘正是雪雁的主子黛玉,句中的“原来”在文中起着明显的突出强调作用。此处,霍译误读了原文,增添了“to his surprise”;而杨译使用“no other than”,准确地交代了雪雁出现的原委。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话语标记语“原来”在《红楼梦》中不仅可以起到局部的衔接作用,还可以起到整体的连贯作用,即表示该话语与前后语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作者使用“原来”等话语标记语,目的是帮助引导读者,使其对话语的理解尽可能与作者的意图一致。

四、《红楼梦》中“原来”的总体翻译策略

话语标记语既然在原文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译者就应该努力在译文中再现其功能。为了考查《红楼梦》中话语标记语“原来”在译文中的再现情况,我们利用“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结合其他语料分析工具,找出《红楼梦》中266处“原来”及其对应译文,通过分析、归类、统计,得出以下两组数据:

表2 《红楼梦》“原来”的翻译策略

续 表

表3 《红楼梦》中“原来”的常见译法

从表2可以看出,两种译文不约而同地对话语标记语“原来”进行了大幅度的忽略,在全部266处“原来”中,均有一半左右的“原来”没有译出。这些没有直接翻译出来的“原来”,绝大部分在原文中起着上下文衔接和连贯作用,主要用来交代小说中人物、场所、事件的背景。霍译和杨译之所以对这些话语标记语进行大幅度的省略,是为了保证译文顺畅,把“阅读这部中国小说带来的快乐传递给读者”(Hawkes 1973:47)。当然,译者有时也可能是“无意识地简化语言或信息”(Baker 1996:176)。但这种做法明显削弱了章回体小说的语言特色,也失去了向译文读者介绍此类文体的机会。

在翻译的策略上,表3告诉我们,两种译本都选取以表达连接功能的副词为主要传译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原来”的话语衔接连贯作用。在具体词汇选择方面,杨译总共使用了22种传达方式,主要集中在具有类似功能的副词上,其中so和now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相对而言,霍译用词比较灵活多样,总共使用了45种方式,除了使用多种词汇之外,还选用了一些能传达各种功能的短语和句式,比如用turn out to be或prove to be来表示对事件原委有所领悟,用It was…that…等来强调原文中的信息突显成分。

霍译之所以采用此种翻译策略,可以说与他的翻译目的不无关系。霍克斯翻译《红楼梦》主要是为了让译入语读者能够得到阅读快乐。为了实现这样的翻译目的,霍克斯有时会简化原文,省略掉某些内容,以免使读者不堪重负;有时会在译文中增添解释性文字,以帮助读者理解;有时甚至会改写原文,使英语读者易于接受。这在“原来”的翻译方式上可见一斑。

五、结语

本文以话语标记语“原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个案研究。类似的微观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话语标记语所体现的不单是形式上的特点与功能,更是话语信息组织的一部分;其作用不是局部的,而是从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产生影响,具有动态的语用特征。除“原来”外,汉语中还存在许多类似的话语标记语,这些典型的汉语特色套语是特定语言、特定时代、特定语体中的产物。能否在翻译中再现以及如何再现这些语言特点,是摆在译者和翻译研究者面前的问题。

注 释

①本文中的两个英文译本分别是霍克斯、闵福德译本(文中简称霍译),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文中简称杨译)。

②红楼梦平行语料库中有259处“原来”,我们又结合蔡义江校注本的电子版本,运用了Concodance300以及ConcappV4仔细核实,总共应该是266处。

③此处的二字词语不包括像“宝玉”“贾母”之类的小说人物名称。

④红楼梦平行语料库中有一些没有对齐之处,我们又进行了人工对比,达到句子层面上基本对齐。

参考文献

[1]MONA B.Co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C]//In Harold Somers(ed.).Terminology,LSP and Transl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6:167—194.

[2]SCHIFRIN D.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陈美林,等.章回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4]冯庆华.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刘泽全.红楼梦叙事标记语及其英译[J].外语学刊,2009(1):106—110.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马文熙.古汉语知识辞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4.

[8]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9]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将效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8.

【注释】

[1]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翻译研究》(编号:Y200907834)部分研究成果。

[2]朱庆,男,副教授,安徽宣城人,研究方向:翻译学。

[3]徐国华,男,讲师,浙江杭州人,研究方向:英汉语法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