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概论

全球化概论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 全球化与全球化高端人才概论一、全球化概论(一)什么是全球化1962年,“全球化”第一次出现在词汇中,而现在,这个词语已经从一个专门术语变成了一个口头禅。历史上最主要的全球化使者是士兵、水手、商人、传教士和探险者。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全球意识形态分歧的结束,并推动了新一轮全球化高潮的到来。(二)全球化带来什么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第一章 全球化与全球化高端人才概论

一、全球化概论

(一)什么是全球化

1962年,“全球化”(globalization)第一次出现在词汇中,而现在,这个词语已经从一个专门术语变成了一个口头禅。《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已经把它称为“21世纪被滥用词语之最”。全球化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与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全球化带来的是安宁繁华的太平盛世,还是全新的无序与混乱?

按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David Held)的说法:“全球化是一个体现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根据其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衡量,并产生了跨大陆或区域间的流动与活动、交往与权力实施的网络。”“全球化”被《韦氏字典》定义为一个“在全球空间与实践领域中”促进各种活动、孕育各种动机的演绎过程,而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化是个进程,在这个进程中,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出现的。

在“球”(globe)这个词出现的几千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遍及全球了。他们的迁徙和繁衍过程可以被看作最早期的全球化。大约五万年前,人类的原始祖先首先出现在了非洲东部,然后慢慢扩散到包括南美和北美在内的世界各个角落。冰川期结束时,由于海水的上涨,美洲与欧亚大陆被分隔开来,形成了今天的两个大陆。直到1492年哥伦布意外地登陆加勒比海岛后,这两个大陆才被重新连接起来。同年,德国地理学家马丁·贝海姆(Martin Behaim)发明了地球仪。

1492年的这次人类重新连接被称为“哥伦布交换”,它是全球化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为新大陆的发现让隔离了一万多年的人们重新团聚。对动植物物种的交流来说,它的意义也非同一般。比如,秘鲁的球根植物马铃薯从那时起就遍布世界各地,墨西哥的辣椒也传遍了亚洲,从巴西至越南,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户。在这期间,不同的社会不仅仅以不同的方式演化并且建立了不同的政治和经济结构,而且还发明了不同的技术、种植了不同的作物。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发展了不同的语言和思考方式。这种多元化使得对不同文明的重新连接变得既有挑战性又极有收益。

历史上最主要的全球化使者是士兵、水手、商人、传教士和探险者。全球化最初时期的贸易标志可以在非洲部落内部的一些贝壳上找到。这证实了几千年以前,商人们带着他们的货物跨越重洋从一个大洲跋涉到另一个大洲;传教士们已跋涉于荒漠之中、穿越于海洋之上进行传教活动;佛教从印度传到了印度尼西亚,创造了全球化的第一座纪念碑——婆罗浮屠佛塔;从中国法显和尚4世纪的印度之行,到一千年后阿拉伯探险家伊本·巴图塔(Ibn Batuta)的亚非欧三大洲行程,旅行家们一直在寻觅着新的地域,试图与陌生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立新的联系。虽然这样的旅行很缓慢也很危险,但是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等雄心勃勃、永不满足的领袖们却带兵远离家园,征服新的土地。这样的征服意味着双向的全球化,因为这些统治者们在影响被征服者的同时也被当地的人文影响着。

这些人凭借个人的力量和意志建立了与他人之间的支配关系和合作关系,但其自身的生存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变化。17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崛起,使那些背着工具、乘着小舟的商人小团体被大企业取代了。规模庞大的宗教团体也取代了从前那些朝圣者与传教士孤单的身影,并在传播自身宗教的同时,也将其语言、文学作品和建筑风格带到了他们所到之处。

过去五百年的商业史以其趋势和贸易活动为特点,起到了增强区域间相互联系的作用。巴西丛林里面的橡胶树被英国殖民者移植到了马来西亚,而这些橡胶在20世纪初为福特汽车公司提供了制造轮胎的原材料;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橡胶采集契约奴也永久地改变了马来西亚的人种组成。新作物,例如美洲新大陆的玉米和红薯,对世界的人口分布产生了巨大影响。曾经由于水田不足而受到抑制的中国人口数量,在引进了这种在贫瘠的土地中能够生长的作物之后便得到了迅速提高。

自由贸易圈的扩大促进了经济增长,也孕育了萌芽中的中产阶级,这部分人增加了全球对生产货物和国际旅游的需求。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产业革命中诞生了电话、电视和互联网这些最重要的工具。今天,大量的信息通过多种形式(如文档、音频、视频)都在以光速传送。通讯和交通成本的降低将信息爆炸时代的便利惠及人类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也将隔山隔海的人们的情感联系起来,继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从罗马帝国到两百年前“泛大不列颠时代”(Pax Britannica),到今天的“泛美时代”(Pax Americana),超级大国的力量成为了改变世界相互依赖性的另一个作用力。西方和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当今全球的消费者产品供应链中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

在连接全球这项工作上,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扮演了比美国更重要的角色,但是美国自身却也是现代全球化的一个早期产物。在19世纪后期的全球化高潮中六千万离开故土、移民海外的人里面,绝大多数都来到了美国,新大陆的奴隶们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国家。从英国的水磨坊与蒸汽机开始,美国人汲取了世界各地的养料,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了创新的领头人和全球化进程中最为强劲的引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役的胜利以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在冷战结束的时候达到了最高点。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全球意识形态分歧的结束,并推动了新一轮全球化高潮的到来。自然而然,很多人把全球化这个现象跟美国化画上了等号。

(二)全球化带来什么

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全球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从历史进程来看,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制造了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全球化进程中最让人们斟酌的是道义与收益问题、趋同与逐异问题、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问题。

1.道义与收益。任何国家内部的市场化都是随着法治环境的成熟而逐渐成熟的。国际的市场化却不是在法治环境下进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谓国际市场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立法、司法和执法都归于一家,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从不公平中获利的国家才会奢谈国际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没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谓“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体现国际公义的治理。

这是无法预知国家损益的全球化。从理论上讲,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从中受益,但绝不是利益均沾。例如,有些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

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地位使它们依靠价格制定方面的主导权,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取更多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2.趋同与逐异。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全球化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资本毫无人性可言,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往的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大革命,带来了国内战争,带来了“世界大战”。

全球化进程中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消长不等。这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更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演进原则。文化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商品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语言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妨碍资本、技术和产品跨国界流通的障碍一个接一个地被拆除,继之而来的是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念的流入。有些在相互冲突和撞击中形成了世界大文化,有些则会改变本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特性。

3.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毋庸置疑,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国际主义都产生于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带来了更强大的民族主义,带来了护照和海关,带来了人员交往的阻隔,带来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疆界,带来了更先进的武器和更强大的国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获胜的不是国际主义,而是国家主义,特别是民族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性问题日益严重,一方面激烈的全球竞争使其高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体制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和升级造成发达国家的“经济空心化”。各种形式的民族排外主义日趋增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世界杯也可能成为民族的角斗场,甚至成为民族国家内部进行竞争的资本。

(三)全球化应对策略

人们现在所讲的全球化,往往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显的新现象。这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单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已经不行了,必须依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机器化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与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市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加深。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各种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指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它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自己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如果我们否认乃至拒绝它,既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会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闭门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因此,我们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目前,我国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发展却比较缓慢,对外投资量尚不到世界对外投资的1%,这既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引进外资的规模不相称,也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2.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

二、全球化高端人才定义

哲学界的一大重要贡献就是定义的准确性,唯有将讨论的对象先进行界定再进行讨论,才能解决语境不一致的问题。对全球化高端人才也需要进行准确定义,从而就各项条件进行论证,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方法与措施得当有效。

对于何谓人才的判定,各个国家由于历史发展条件不同,社会文化差异较大,对人才的认定在不同时期均有所不同。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战争年代对人才的判定倾向于武力人才,鼓励群众走上前线,保家卫国;在和平年代,则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鼓励群众通过科举的方式走上仕途,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潮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例如法家、儒家、墨家等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而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我国在此后的一千多年历史中更多地以儒家的价值观为标准。尤其是在专制制度高度发达、科举制度成为唯一人才标准的明清时期,判断是否人才以能否进入仕途为标准,忽视了很多与科举制度无关的重要内容,比如创新思想、实际的操作能力等,这也是当时我国国际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能否进行准确判定,将直接影响到相关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决定一国在国际间的竞争力。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面临着全球化发展趋势,这仍然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是就什么是全球化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化出现了很多分歧。传统的观念认为全球化会对一国的传统文化等发起重大的冲击,有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文化传承。另外也有观点认为全球化就是全盘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但从笔者的研究来看,对于全球化一定要全面对待,综合分析其中存在的利弊关系,从而确定适合我国的人才发展战略。从历史发展潮流来看,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人与人之间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对生产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传统等存在较大的差距,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击。那么我国在培养高端人才时,必须要将其放置在全球化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思考。从基本要求来看,人才不仅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等传统方面,更重要的是能适应全球化的压力,具备全球化的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

从高端人才的定义开始,我国相关学者及专家做了很多分析与研究,对高端人才的定义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比如,我国人事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在2010年5月28日北京人才发展高端论坛中指出,高端人才并非指科技人才,而是一个综合型概念。高端人才是通过一系列科学指标评估,证明其具有带领团队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获得重大效益的高层次人才。高端人才是经济、科技、教育乃至社会各个领域都非常重要的人才。高端人才在他的岗位上,通过正常发挥能力,对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面很大。人才的竞争,最重要的是高端人才的竞争。由此可以看出,高端人才实质上指对社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及影响的人才。

那么何谓全球化高端人才呢?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化高端人才是指在全球化竞争中,具备全球化思维与能力,推动所在行业及企业进行全球化竞争的重要人才。与传统定义的高端人才有所不同的是,全球化高端人才的特征是要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包括直接竞争与间接竞争)。

三、全球化高端人才要素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各种现代化的气息不断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这次变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手段,从而根本上改革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全球化接轨成了此次变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前期的放开价格管制,鼓励外商投资,还是21世纪初的加入WTO,为中国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而这些事件也在不断加深中国的全球化程度。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是对全球化的最好注解。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商务英语人才则是众多人才中关键的人才之一,尤其是全球化高端人才。因为这类人才直接面对东西方的交汇,处在全球化的“连接处”或者说是“接缝处”,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离不开这类人才,所以改革能否继续深入,全球化高端人才的培养是关键环节。在对全球化高端人才的判断上,我们认为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必须精通英语,特别是商务英语

我们都知道英语是基础,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全民学英语的国家里,大学毕业生基本上人人都能看懂并且听懂一些英语。商务英语的学生或者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做到精通,即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对于商务类的英语更应当擅长,比如商务会话、商务会议、商务公文的写作等,都要能十分娴熟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在该行业领域中发挥出自身该有的作用。特别是目前我国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对语言的要求不像改革开放前那么低。应该说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和英语相关的东西,个人和社会都需要英语才能进步。因此,扎实的英语基础不仅体现在词汇量上比以往增加很多,同时在质上要求对英语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全球化。假设一个人词汇量很大,但是不能在恰当的场合进行恰当的运用,这是完全达不到商务英语工作要求的。这里提到的商务英语既是一个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一个标准、一个行业标杆。换句话说,掌握商务英语只是使人初步具备基本的竞争基础。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才有可能掌握更多的全球化知识和技能,进而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而且商务英语所涵盖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对国际商务领域的重要性在扩大和加深。国际商务所涵盖的专业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商务和英语之间出现了较大的交叉。例如当今国际商务领域包括国际金融,那么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就要能将金融和英语进行有效结合,金融英语也就成了金融学学生在学习普通英语之外必修的一门商务英语。除了金融学之外,法律、会计甚至机械行业都出现了类似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商务英语的必要性不仅仅针对英语专业学生,还针对很多其他商务专业的学生。

(二)实践中必须具备处理商业事务、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球化高端人才的突出优点就是卓越的实践性或者说实用性。任何一个全球化高端人才不但要懂得商务英语,同时必须要具备非常强的业务实践和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接待、谈判、公示等。这些商务活动都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包括工作语言在内的素质要求。因此作为一名业内人士,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理论知识是非常关键的。同时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也就显得十分关键了。商务领域中经常出现突发事件,这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灵活变通的应急能力。这项能力的评估理解并不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及结果能够有助于企业树立正面形象和带来积极效益为标准的。

对全球化高端人才的判断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尽管我们能归纳出一些商务礼仪具有通用性,某些场合下的商务对话是有规可循的,但是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更多的事件是没有标准的。比如,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客户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具体到个人差异就更大了,但是一个商务英语人才需要具备能够妥善应对各种不同类型客户的能力,使得客户能够对自身企业的满足感达到最高。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理解,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一个人才的水平,全球化高端人才必须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来提高自身处理事务的能力。国际商务从本质上看是人际沟通的一门学科,由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发展而来,而之所以要将其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就是为了通过研究分析,能够更好地指导具体的国际商务实践活动。21世纪是一个要求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时代,互联网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交流和沟通,但是也增加了人类交流活动的复杂性,对国际商务英语中的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国际贸易中反倾销、反补贴的现象越来越多,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外贸出口国如何去处理这些国际争端,就是对我国全球化高端人才的挑战。在国际金融领域,外汇交易的复杂性以及一国经济变动对其他国家影响的分析都是对我国商务英语人才的极大考验。而这些现象都要通过人的具体活动进行分析并解决,才能达到实际的业务效果,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一言以蔽之,解决问题、实现双赢是国际高端人才的奋斗目标。

(三)必须具备非常广博的视野

全球化高端人才之所以要掌握商务英语,主要原因在于商务英语是为国际商务服务的,但是具体到实际业务内容的时候,又会涉及各行各业的具体特性。全球化高端人才不仅需要精通本专业的内容,同时还要对其他行业有基本认识,特别是对于相关的某些专业术语更应如此。比如,家电制造企业的全球化高端人才除了翻译以外,还要能够对产品的性能、构造甚至配套服务等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成为商务人才,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翻译。由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高端人才知识面是要相当广的。通过对一些制造业企业的拜访,以浙江省的中小型机械企业为例,这些企业很多在某个细分领域具备了独特的专业优势,甚至在国际市场上也具备了相当强的竞争力。这些企业在走向市场的时候,通常会遇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缺乏和国外企业沟通交流的能力。而如果通过外贸公司或者代理公司,很大的利润要被这些中间商拿走,对于这些本来利润率就不高的企业来说是很难承受的。因此,这些企业急需大量的全球化高端人才,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则是能够与外商合作和交流得更为直接,更加深入。

国家正在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加大产业升级力度,扩大产业规模。这些政策的实施是很多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科技含量,参与国际竞争,扩大企业市场份额的结果。正如开发一个楼盘,单纯的楼体建筑不是全部,如果相应的配套设施例如绿化、物业等无法跟上,便无法成为一个优质楼盘。当前还有很多企业可能觉得只要不走向世界,就不需要全球化高端人才。但是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技术、管理的竞争都是全球化的竞争,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全球化观念不足,是很难持续发展的,哪怕并不是直接参与国际市场。因此,无论企业当前是否全球化企业,都面临着全球化竞争的巨大压力,全球化高端人才是企业走向全球化的强大动力和支撑,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化高端人才又必须是精通业务的人才。以机械制造业为例,全球化高端人才不仅仅要精通各种技术参数、构造原理以及整个制造过程,还要对其进行得当的翻译、表达,真正起到桥梁的作用。

(四)全球化高端人才必须具备兼收并蓄各种民族文化的素质

包容是全球化高端人才所必需的素质。商务是十分严谨、正式的事项,商务英语是为商务服务的,全球化高端人才必须掌握商务英语。这里谈的素质不仅体现在为人处世、品性修养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商务英语涵盖了东西方两大世界,商务英语人才要能对东西方文化有深刻的研究,做到融会贯通,起到正确沟通的效果。很多时候,从事对外交流的人在交流沟通的时候出现问题并不是由于技能的原因,或者说专业知识不够,而是因为在文化上错位理解了对方的想法,包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我国部分学习外语尤其是学习商务英语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希望抛弃自身文化而片面去理解对方文化。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只有真正理解或者说掌握了本民族文化的人才能站在这个基础上去理解他人的文化。为此,在全民英语热的社会背景下,理解自身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林语堂能写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就是因为他本身具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而能用英语写出这样一部让西方人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书。

事实上,从对国际商务所存在的争端来看,真正造成国际商务领域较大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多元文化的不当沟通。在中国,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广泛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年轻人对摇滚乐着迷,全家去吃麦当劳,男女都穿CK牛仔裤,对这些大家都已习以为常。在利益攸关的商务事宜上,表面的文化融合抵消不了文化冲撞。知识、经验、处世态度、价值观、社会结构、信仰、宗教、社会角色、时空观念、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等的积淀都是国际商务中可能出现矛盾的领域。

当代全球化是一个互相合作、相辅相成的过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在不断地向对方融合,努力形成共同的国际商务文化。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化组织就是在这样的共识下产生的,尽量依靠谈判、理解来解决双方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过若是强行制定统一的法律、规则等,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商务中存在的争端,因为每个国家对法律、规则的认同度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要归结于各国文化间的差异。所以真正能够促进全球一体化的内在动力还是在国际商务领域对彼此的文化以及价值观的了解及包容上。

就我国的全球化高端人才而言,除了自身要掌握东西方的文化,能将两者文化有效地融合起来,还要承担向世界宣传我国文化的重任。我国文化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的商务英语人才只有掌握并践行两种文化,才能为宣传我国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化是一国的软实力。商务英语人才作为对外交流的渠道,必须具备较强的软实力,通过自身的综合素质及相应表现,才能让其他国家更好地认同我国文化,进而认同我国在国际商务中的交易规则和处理方法等。所以,对于商务英语人才来说,在跨文化方面既要“输入”西方文化,也要将我国的文化“输出”给世界,减少国与国之间的文化障碍,进而提高文化对促进国际商务的重要性。

总之,兼收并蓄是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应对国际商务的必备要求。高素质体现了一个人才的众多方面,包括礼仪、道德、为人处世方式等,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文化。文化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风俗习惯、公序良俗等,是其内心本质的集中体现。高素质人才要具备文化,除了要知道、理解文化外,还要能践行优秀文化,通过实际行动来反映出所具备的内在文化。文化理论与其他理论的区别在于其从群体的实践出发形成一个特有的理论体系,而这个理论体系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却会决定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也就是其最后的落脚点是在人们的日常行动上。因此,我国的全球化高端人才要能在国际间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文化的掌握和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正如英国诗人罗得雅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诗《我们与他们》(We and They)中所言:

All the people like us are We         像我们的人是我们

And everyone else is They           其余的人是他们

We live over the sea              我们生活在海这边

While They live over the way          他们生活在路那边

We eat pork and beef with cowhorn-      我们用牛角柄的刀叉

handled knives                吃猪牛肉

They who gobble their rice off a leaf     吞吃粽叶包饭的他们

Are horrified out of their lives.       吓得要死。

All the people like us are We         像我们的人是我们

And everyone else is They           其余的人是他们

But once you cross over the sea        然而一旦你们穿洋越海

You will end by looking on We         就不会再把我们

As only a sort of They             看作仅仅是他们。

2010年5月2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北京召开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座谈会。以此《纲要》为依据,我们提炼出全球化高端人才的五项基本素质,即学习水平、职业素质、健康状况、能力构成和成果创收。(陈慰、桂昭明,2011)

学习水平包括了学历、任职资历和知识结构三方面。学历反映一个人过去的学习经历、学习成就和知识;任职资历则主要反映通过学习获得的各类资格证书,主要是从工作实践的角度出发;知识结构则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这主要是从知识的积累和构成来进行对一个人的评价。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实践操作中人们主要从职业道德、个性特征和沟通技能三个方面来判定一个人能否胜任某一职业。

健康状况涵盖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生理健康主要之一是个人身体健康,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心理健康则指能承受工作上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外在环境的压力。

能力构成涵盖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主要指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能否在有效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主要考查一个人的学习速度。组织管理能力则侧重资源的整合能力,能否把各种不同的人、财、物聚集起来,把各种要素连接起来,合理安排,为目标服务,组织管理能力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工作效能。它能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也就是要求组织者必须站在组织的最高点,掌握大局,指挥调度全体人员共同向前。协调能力主要反映在解决组织内部矛盾、消除消极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营造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创新能力则是指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不断地通过变革来应对,这就要求个人不能拘泥于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而要能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现状,坚持独立思考,发挥创新意识和敢于创造的能力。

创收成果从工作效益和工作奖励两方面来衡量。工作效益主要是个人所在的组织对个人所取得工作成果给予的物质激励,主要体现为依据业绩成果进行的分配,特点是分配重点向优秀人才倾斜。工作奖励则主要反映了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个人的工作所给予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如国家科技进步奖、地方技术发明奖等,这凸显了政府对个人贡献的认同度。

以上五个因素从一般层面反映了当前高端人才所应当具备的主要要素及特点,但是若要衡量一个全球化高端人才,则需要增加一个要素——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可分为全球化的思维和全球化的能力。

全球化的思维反映了一个人对于全球化的思考战略,即能否从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外部环境的变革和组织及个人的内在进步。如果不能具备这种视野,就很难将自身所从事的事业纳入到全球化的竞争中,也无法要求自身具备上文所述的五项基本素质,自然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全球化的能力要求具备全球化的竞争素质、全球化的知识储备和全球化的竞争能力。全球化的竞争素质反映在全球化的外在仪态和内在涵养方面,包括语言之间的沟通交流等;全球化的知识储备包括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方面。基本知识是指国际交往过程中需要必备的语言知识和常用知识,包括人文、历史、经济等普通常规性的知识。专业知识则是指所从事的行业或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例如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人员必须懂得其工作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操作流程、专业术语以及法律规范等。全球化竞争能力主要包括全球化竞争中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等。这些能力较前文提及的能力有很大的不同,是全球化下的能力,是一种创新和适应的能力。只有全球化的思维和全球化的能力相结合,才能够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因此,只有当全球化的竞争力和五个基本素质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全球化高端人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四、全球化高端人才评价体系

在全球化高端人才的定义中,定性的成分居多,定量的成分少。为此,有必要引入相对量化的评价体系来进行判别,有利于今后对全球化高端人才的培养。人才测评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人的基本素质及其绩效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活动。人才测评的具体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内在的素质及外在的绩效。

要制定一个相对合理的评价模型,首先要明确我国的人才发展规划和战略。我国制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并于2010年5月27日召开《纲要》座谈会,对其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人才已经成为接下去的十年中我国能否取得更大突破的关键点,人才优先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整个《纲要》的灵魂,即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人才优先”是贯穿《纲要》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规划纲要就是确立人才优先发展定位的规划。具体讲,“服务发展”就是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科学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任务,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沈荣华,2010)“以用为本”是人才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其目的就是要把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以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使用效能,积极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沈荣华,2010)当然,对“用”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实用性,还包括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我国要加大力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知识的应用性。

对于创新机制,我国著名人才专家沈荣华认为就是要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杀开一条血路”的要求,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发展体制和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从这点可以看出,要在人才发展中取得突破,机制的创新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外在环境。从人才的发展角度来看,除了人才自身的主观因素外,外在的人才培养环境也将影响和制约人才的发展。

沈荣华还指出,“高端引领”就是要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政治家,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一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高层次人才带动人才队伍建设。“整体开发”就是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行行出状元”,个个有尊严。从中可以看出,做到整体开发的前提就是要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作用。只有高端人才能够引领整个人才队伍的发展,整体开发才能实现,才能让更多的人才得到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具有全球化视角,具备全球化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正在成为人才规划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当竭力发展全球化高端人才,并为之辅以相应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条件,才能尽可能地取得人才规划的成功。

本次《纲要》还指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要探索合理、有效的全球化高端人才评价方法,应将定性和定量两个方法相结合,使对人才的甄别和判断兼具效度和信度。目前较为通行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模糊综合评价法”,该评价模型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依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该方法的优点在于结果清晰,系统性强,能有效解决模糊、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非确定性问题。特点在于能够相互比较,同时依据评价因素的特征,确定相应的函数关系。

另一种方法则是利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即通过对被评价的高端人才所需要的因素进行权重的分配,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推导,最后得出该评价模型的综合得分,以便于人们判断。通过这种模型所推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该方法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能合理分配各个因素之间的权重,同时所需建立的模型计算量比较大,并且随着考虑因素的增加,所需要计算的量也会呈几何倍数增加。

由于传统的评价方法过于简单,注重人才的学历、工作经验等比较简单直观的方面,而忽视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对人才的判定存在一定的偏差。将统计和数学的方法引入人才评价模型中来,一方面起到了量化作用,另一方面尽量将可能存在的误差减小。定量人才评价的模型,不足之处在于评价者必须熟悉该行业内高端人才的特征,这样才能在分配权重时尽可能地公平公正。同时,涉及全球化高端人才时,前文所述全球化的能力与多方面的因素相关联,这样会增加模型设计和计算的难度,但这是未来进一步改进高端人才评价模型的努力方向。

总之,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高端人才评价模型必将是未来高端人才评价模型的发展趋势。单纯地依靠定量或者定性的手段不可能或者无法开展对一个人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业的进一步细分,人才因素将会越来越复杂,国际性的高端人才更是如此。所以对全球化高端人才的评价会越来越难,相应的评价模型也会要求更加周密和细致。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全球化高端人才的评价模型对人才的相关要素(全球化的能力、学识水平、职业素质、健康状况、能力构成和成果创收)进行评定,才能判断该人才是否可以被称为全球化高端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