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文化培育研究

商业文化培育研究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 商业文化培育研究一、文化与商业文化(一)文化“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四百种。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为表现形式的行为模式。

第六章 商业文化培育研究

一、文化与商业文化

(一)文化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非常困难。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四百种。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a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以准确、清晰的标准对文化进行分类,因此对文化的划分,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是一种尝试。对文化的分类,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一种生活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为表现形式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或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二)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是胡平同志(原商业部长)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商业文化从理论到运作,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把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运作的企业,越来越多了,在营造商业文明的环境、提高商业员工的素质和促进商业的发展中,商业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商业文化是面对大商业、大市场、大文化提出来的。胡平同志当时认为,“我们的经济和文化结合得不够。提出商业文化是为了提高商业的地位。按照过去的‘士、农、工、商’的排序,商业是末业”。对此,胡平同志在《商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一文中叙述说:“过去把流通说成是非生产部门,是不创造财富的。可我想不通。我就从马克思著作里面去找。马克思说:‘一个歌女在大街上自己卖唱,她是非生产性劳动;同样一个歌女,老板雇用她在剧场里卖唱,是生产性劳动。因为她生产资本。’”(《马克思全集》第26卷第三分册第432页)马克思曾说过,在文明状态中,人人是商人。可见,提出商业文化并赋予其现代内涵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

商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商品文化。商品是一个载体,文化附加在商品上,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商品文化是指一般商品(而非文化商品)在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凝结在商品与劳务中的人文价值。它首先表现为一种审美观念、情感哲学、道德精神,继而物化或人格化于商品和劳务之中,并随着商品的交换而让渡给消费者。由于大大提升了商品满足需求的能力,商品文化因而成为唤起并满足新需求,并使商品自身行销世界各地的强大力量。欧美文化领导权的形成,不靠政治家的演说或向“边缘”国家散发红头文件,也不完全依靠迪斯尼和好莱坞大片的艺术夸张,在更多的场合里,人们是通过消费商品来感受、认知或者融入西方文化的。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依赖的实际上就是以丝绸为代表的具有人文价值的中国商品。

第二,商品营销文化。推销不是营销,营销的核心是消费者需要什么,企业就供应什么,并利用各种手段把商品送到消费者面前,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当前的“服务品牌”,就属于营销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产物。

第三,商业环境文化。商业环境文化是指影响和制约商业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外部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商业环境文化是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和精神风貌。一个企业不仅要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也很重要。一个小区、一条街道甚至一个城市,都要进行文明建设。

第四,商业伦理文化。商业伦理文化是在进行商业营销活动过程中,指导、调节、制约商业员工之间、商业人员与社会消费者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伦理道德标准与规范体系的总和。例如,加拿大的赖克曼帝国,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犹太血统的赖克曼父子在经商中一诺千金,一旦与客户签订完房产合同,公司就会分毫不差地执行。在多伦多的房产圈中有种说法:“只要与赖克曼父子握过手(签订合同),就可以放心睡大觉。”由于赖克曼父子诚信待客,赖克曼迎来了欣欣向荣,尽管4年内公司将租金上调350%,但承租者还是络绎不绝,他们都希望在房租便宜时签订长期合同,住进房价档次最高的加拿大第一大厦。诚实守信的经营伦理奠定了赖克曼帝国加拿大第一大房地产企业的地位。

第五,新商人文化。新商人文化实际上就是培育新一代的商人,也就是培育遵纪守法的有文化、有道德、懂行的商人,包括商业企业家和从商人员。它是构建现代先进商业文化体系的主体。胡平先生提出新一代商人应当具备“敬业创业、立志立德、诚信为本、智勇兼备、知人善任、自强自律”六大素质,实现“道义与利益的统一、富裕与奉献的统一、竞争与服务的统一、团结与竞争的统一和自强与自律的统一”的和谐发展。

第六,商业精神。商业精神是商业的灵魂,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商业精神把企业发展的目标与全体员工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成为员工共同的追求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上六个方面几乎包括了商业的整个运作过程。因此,商业文化是依法治商、以德服务、以文育人的统一体。现代商业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物,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便没有中国特色商业文化。正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中国特色商业文化理论的诞生。而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理论将为实现中国商业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

商业文化具有激励与约束、凝聚与沟通的能动作用,尤其具有培育人才、造就人才的功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商业竞争也是人才竞争。商业人才的重要作用,已被时代所认识。商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以人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的“软”管理。商业文化通过多种方式来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满足“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尤其是发挥自身价值的需要,从而形成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商业文化的氛围中,参与者培养良好的品质,具备上进心和责任感。机构通过各类培训、引导措施,进行思想、法制、业务以及科技教育,能把这些潜在人才引向更高的境界,如此形成良性循环,适用人才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二、商业文化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意义

文化深深根植于语言,语言蕴涵丰富的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并反映文化。“文化不只是艺术或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也包含人们的交流方式。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不是文化,经过人类加工制作出来的物品才是文化。文化是一个体系,指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宗教观、历史观和世界观。文化在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它是发展变化的。文化是平等的,让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优越感是不对的,文化实际上没有好坏之分。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一种文化是对的,其他文化是错的。所有文化的人都有人类的基本需求,如房子、食物以至尊重等。文化是对这些需求的不同方式的解答。文化差异使人类的交际变得既困难又有趣。”(宋格兰,2004)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务英语学习者的目标是要成为掌握国际商务规则、深谙世界各民族文化特点的复合型人才,而能否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是国际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任何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商务活动主体)从事任何一种商务活动,都离不开观念的支配、环境的制约、风俗所影响而依次重叠形成商务观念文化(商务文化的核心)、商务环境文化(观念形成的环境)、商俗文化(观念在以往文化中的积淀)和商务企业文化(观念的主体)。商务活动实质上是在特定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进行的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同国家的商务文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日益频繁的商务交际活动中,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中会产生交叉和碰撞。因此,培养商务英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商务文化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在商界,不熟悉客户所在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商务英语的学习者必须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及其对商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虽然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但要认识到基本的文化偏爱和禁忌。鉴于商务活动的特殊性,在与外国友人进行商务接触时,往往需要对跨文化交际知识有所了解,如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等,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在进行商务预约时应注意,商务预约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安排,较常见的方式是电话预约或通过中间人联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初次商务接洽的方式和提前预约的时间不同。例如,拉丁美洲国家的人常常会在一个月前电话或书信预约,然后在正式约会前的一周再确认一次。在这些国家,初次商务接洽最好由企业的高层人物出面,并由当地善于交际的人做中介。在阿拉伯国家做生意,你最好找一个保证人帮你安排约见。在意大利,人们进行初次商务接洽时也是倾向由中间人介绍,并用意大利文以书面方式做记录。去不同国家进行商务旅行,日程安排是很重要的因素,要尽量避开你所去国家的节假日,因为那是当地人们的休息时间,通常不经营业务。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一些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要避开圣诞节前后一周的时间(通常是12月24日至1月1日);在亚洲一些有过春节习俗的国家,应避开春节前后这两周,去日本还要避开“黄金周”(4月29日至5月5日)和八月半(因为这一天日本人要放假去拜祭他们的祖先);去以色列谈公务则要避开安息日(从星期五的日落到星期六的日落),因为以色列的工作日是从星期天到星期四。

这样的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在实际商务交往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忽视它们,导致的可能就是“出师不利”或者前功尽弃。开展商务英语教学时脱离商业文化的熏陶培育,无异于“画饼充饥”。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要提高商务英语运用能力,具备商务英语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只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忽略商务文化介入,致使语言与文化脱节,甚至产生很多分歧,这样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效益的。商务英语的各个环节都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商务环境中的渗透也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将商务英语文化教学与商务英语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开阔学习者的视野,综合提高商务英语人才的交际水平。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商业文化培育

(一)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商业文化培育现状

当前中国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传统的正规公立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较为文本化,缺乏商业意识。

学校教育多以文本和考试为中心,与市场化仍然有很远的距离,一般有四种情况。

(1)专业为主,英语为辅。课程设置以专业课程为主,只在高年级阶段开设旨在帮助学生提高书面英语专业阅读能力的“经贸文章选读”课程或其他与专业相关的英语阅读课程。这些课程一般课时量很少,以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为主,不注重学生口头能力的培养。

(2)英语为主,专业为辅。以英语为主的大多数是语言类专业。涉及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也不多,学生的知识面单一,虽然英语技能很好,但专业基础欠缺。

(3)专业和英语兼顾。采取这种设置的大多是财经类专业,尤其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旅游、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专业。

(4)商业发展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通称为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其课程的开设分为三个层次:①基础英语课程,包括大学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译,英美文化,语言文学知识等课程。②国际商务英语核心课程,包括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国际商务文化交流等课程。传统的教学大纲中注重语言知识技能和商务知识的学习,缺乏跨文化层面上的考虑。③国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根据学科的发展特点可以开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关系、国际旅游、国际新闻、国际投资与合作、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

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虽然开设了一些文化背景或文化比较课,如英美文化概况等,但一般都是以训练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而忽略了商务文化意识和思维的培养。因为教学条件和管理条件的限制,极少数院校才得以开设文化交流的实践类课程,这种“英语+商务”的模式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利进行商务活动,因此缺乏文化意识,不少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都深感交流困难,而究其原因,语言能力的因素很少,主要是文化能力欠缺。在具体的交际实践中,他们会不自觉地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面对不同的文化因素发生交叉与碰撞所带来的误解和冲突,他们束手无策,甚至直接影响商务活动的开展。

第二类是近年兴起的培训类学校。此类教育较为市场化,文化意识的培养比较零散,不成体系;业务的针对性很强,有时过度强调机械训练,忽视人文性和创造性,对于学员在企业岗位中的问题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培训学校过度以商业化为目的,以托福、GRE、雅思等考试高分激励把英语的学习过程“高效化”,压缩学习过程,声称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可否认,培训类学校丰富了外语教学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正面刺激和竞争,但是培训学校的公司化管理和教学容易造成培训的功利化、短视化、过度市场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外语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育专家邱耀德说:“现在有很多辅导班强调几天之内就能够让你的英语水平提高多少。我认为这是不太现实的,在英语学习上我们应该更重视基本功,这是长期的努力。现在社会上很多著名的英语专家都开始说几天时间就能说出多纯正的英语,其实是有些夸大其词的。这种短期培训形式的出现,恰恰反映了现在学生和家长的一种浮躁心态,希望学英语也能速成,这是不正确的。”而培训学校正是利用了这个浮躁的心态,覆盖了巨大的市场。在速成的模式下,要做到文化培养,那就更是不太可能了。

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中国,我们常用各种套近乎的话题开始交谈,如年龄、工作、职务、收入、家庭等,表示谈得来,比较熟悉。但是,在西方,一切关于个人的状况都是隐私范畴,如年龄、婚姻、宗教信仰等话题,都涉及隐私,在西方谈话这些话题是不受欢迎的。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在课堂上都接受过这样的常识性教育,在书面答卷中不会答错这类问题,可是实际操作中的思考习惯和行为方式不是仅凭几堂课就可以改变的。

假设中国业务人员去机场迎接外商。他看到外商先是热情地上前握手,说:“You must have had a tough journey.Please let me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国人会将这话理解为“您一路辛苦了,请让我来帮您拿行李”。因此国人认为这话非常体贴自然。可是对方会有何反应?外商应该会感到吃惊甚至不悦,也许会直接回答:“No,no,my journey is OK.”(没有啊,我的旅途很顺利。)“tough”意为“痛苦,艰辛”。中国人说“a tough journey”并不是真的要表述旅途的劳顿状况,只是出于一种客套。就好像中国人请客吃饭,即便酒菜丰盛,还是会说“没什么菜”,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热情。但是,我们眼中热情周到的招待,老外却毫不领情,甚至疑惑、反感。对于习惯直接表述的外商而言,“a tough journey”与他的顺利到达是矛盾的,与事实不符。这样的见面让他质疑对方的动机。其实恰当的机场接待应该是一个热情满溢的拥抱或者握手,然后问:“How about your journey?A little rest would do you some good,wouldn’t it?”又如,在中国,向客人敬烟是表示礼貌友好;然而在国外,很多人是反对吸烟的,向这些人敬烟反而成为一种冒犯。

以上这几个简单事例,充分地说明了忽视文化差异的严重性。综上所述,在日益频繁的商务交际活动中,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的同时会产生交叉和碰撞。如果不具备跨文化差异和不同沟通方式的知识,就可能会产生误解和冲突,甚至会直接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涉外商务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中国加入WTO之后商务环境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商务英语教学要将这种常识性理论转化为行为中的常识,商业文化的累积培育势在必行。

(二)商业文化培育策略研究

文化理解之多,以至于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没有脱离语言的文化,没有不含文化的语言,成功的商务沟通需要商业人士不仅跨越语言障碍,还有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和理念障碍,这在面对面的沟通中表现尤为明显。有效的沟通是融合思想文化,化解冲突与危机,统一认识与价值观的主要方法与必有路径。

在西方由于种族渊源、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构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体系,从而人们的观念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语言表达等也大相径庭。在一种文化中被看成是自信和有专业能力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有可能被视为傲慢或对对方缺乏兴趣的表现。在一种文化中被看作柔弱的东西,如自我批评、修正自己的观点或从多种视角来看问题等,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可能是实现共同交际目的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在商界,因为公司主管们不熟悉客户所在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而蒙受损失的事屡屡发生。因此商务英语的学习者必须意识到许多文化差异的存在及其对商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正确对待出现的“文化冲突”。

著名语言学家Thomas说过:“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可以看出来,听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类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听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则不会像语法错误那样被看待,若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和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为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为粗鲁和敌意。”所以,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一定要使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致命得多,使他们了解汉英语言之间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结合各国文化习俗和特征进行相应的文化意识培养和实践是培养全球化高端人才不可忽略的环节。

1.了解+预防

众所周知,文化是交际的基础。如今,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文化因素在商务英语环境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

文化差异妨碍了人们用英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忽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即使商务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没有问题,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可能因此而产生障碍。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以在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时,必须考虑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们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国际商务活动中常见的商务文化冲突往往源于商务价值观、文化习惯、商务接待和商务语言四个方面。

(1)商务价值观的冲突。价值观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并以此作出判断,解决矛盾冲突。作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商业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分歧。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个人主义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主张个人行动自由,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较松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低。集体主义强调群体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联系紧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高。西方人姓名中,名放在第一位,姓放在后面;中国人恰恰相反。从中可见,西方人注重自己,而中国人注重家族。西方人重竞争,崇拜个人奋斗,鼓励民众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成功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所以西方人在受到赞扬或夸奖时,总是以“thank you”微笑应答。而相比之下,中国文化要求民众循规蹈矩,实行中庸主义,提倡含蓄、谦虚、不张扬,然而中国式的内敛却常常令西方人备感不解或不快。“Your speech is so good.”“No,no,no,it is not good.”在西方人眼中,这种过度的谦虚近乎虚伪。

(2)文化习惯的冲突。各个国家和地域文化习惯上的冲突,可能导致交易失败或带来摩擦。例如,颜色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意义。巴西以棕黄色(brown)为凶丧之色;中国人以黄色为吉祥富贵之色;比利时人讨厌蓝色(blue);法国人憎恨深绿色(dark green),因为这是纳粹军服的颜色。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都选择了蓝色。这是为何呢?亚洲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甚至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幸运、财富和喜庆,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了红色。红色和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红色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革命和动乱,而蓝色则代表冷静和沉着。数字上,西方人不喜欢数字13,而中国人不喜欢4、7等。泰国人供奉大象,而英语国家厌恶大象。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蒙斯市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人们特意举办打龙节庆贺除灾并感谢米歇尔。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不仅要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更要关注不同文化的偏爱和禁忌。

(3)商务接待的冲突。接待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不同,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各不相同的礼仪。

以中西方宴请礼仪为例。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坐,夫妇也分开而坐,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不提倡主人大肆饮酒,而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地喝,对方不喝也不行。中国人过于热情地敬酒,容易被西方人视为一种不文明行为。

(4)商务语言的冲突。商务谈判大多用英语进行,而谈判的一方或双方的母语往往又不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例如:“白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地区十分畅销,因为“象”是东南亚的吉祥物,而在欧美市场上无人问津,因它的英文名“White Elephant”意为“累赘无用、令人讨厌的东西”;之后,将其英文译名改为“Bishine”(双倍明亮),销售情况就一片大好。即使同是讲英语的国家,也有差异。比如,你可以和美国人说在他方便的时候(at his convenience)会见;而对英国人、澳大利亚人或其他英语国家的人则不宜用“convenience”这个词,因为“convenience”有“厕所”之意。对中国人来说,不了解这种文化背景就无法意识到这种字面背后的细微语义差别。即使表达的理性概念相同,往往也会因文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正因为如此,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了解语言这种“文化信息”,有效交际势必受阻。

文化导入是提高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课堂设计要强调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单纯的文化知识灌输虽然使学习者了解了不少文化知识,却无法形成文化意识,产生不了理解力,其结果是学生用学到的文化知识生搬硬套,结果产生误解和冲突,甚至闹出笑话,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学习导入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课下多渠道地对语言、商务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如商务英语报刊阅读、电视广播、音像、国际商务网站等,都可以拓宽视野,极大地丰富商务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进行跨文化知识教学,为商务英语文化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图、文、声于一体,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协作能力,而因特网丰富的文化学习资源、虚拟的商务活动社区,也有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商务英语是典型的富有行业色彩的英语,涉及专业知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行业习惯、民族习惯、人际关系、处事技巧等。关注交际语境,避免语用失误,应作为商务英语培训的重点,提示学员注意在问候、谈判、宴请、送礼或者告别等不同场合,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采用适合当时情境的不同表达,培养语用能力,以达到预期效果。

商务英语中的商务知识体现了相应国家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以股票“STOCK”为例。“STOCK”在普通英语中的意思是“存量”,在金融英语中的意思是“股票”,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要追溯到英国为了战争发行债券的时候。由于所发行的债券数量众多,为了鼓励人们踊跃购买,英国政府给予公众该类债券流动转让的权利,这样随着债券量和相关证券的不断增多,人们就用STOCK来形容证券(包括股票)。讲解股票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是不够充分的。股票之所以能够发行的重要原因在于西方的“契约精神”。在17世纪,英国的航海家为了筹集所需费用,对出资者承诺一定的回报,并且在随后时间内,航海家们都很好地兑现了相应的承诺。正是由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债券、股票才能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而不是法律强制规定流通。因此在解读这类专业的金融知识时,非常有必要了解西方的相关文化背景。

同样对于当今比较流行的“代理人”问题,即企业的管理权和所有权脱钩问题,东西方文化存在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的家族企业更多以“家天下”的模式进行,即通过“子承父业”的模式进行,因此管理权和所有权一般很难分离;相反,在“契约精神”盛行的欧美国家,一般大企业的股东都较为分散,人们都比较倾向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仅从表面来看,好像东方和西方的处理方式大相径庭。实际上,如果从东西方对自身企业的看法以及对财富的价值标准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理解每个国家的操作模式,自然也就能更好地判断及处理相关事务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能了解此类事务的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其运作原理,就更谈不上理解和操作具体业务了。

语言深深扎根于社会现实及文化习俗之中。因此,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语言行为环境。要理解语言,归根到底要懂得说话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在商务英语培训中,教师除了重视语言培训外,还要加强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例如,讲授西方国家的文化发展、思想演变、礼仪、禁忌与宗教信仰等知识,应邀请有经验的涉外专家作专题讲座或报告,或通过录像、短片等让被培训人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感悟其文化内涵,并结合一些涉外工作经历进行分析研究,使他们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而逐步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

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业者长时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但是无论如何,关键是了解并且尊重对方文化。学员们经过培训者的理论点拨,再将其付诸实践,跨文化语用能力定会发生质的飞跃。

2.交流+体验

实践是从“想法”到“做法”的跳跃。实践的速度决定了事业的成败。有一个好的想法,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或者即使有了办法也总是顾虑重重而不能快速决定、快速实施,那是注定要落空的。

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通过实践,我们掌握了我们必须掌握的。”

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常采用交际法教学手段,开展真实情境演练。比如采购货物或商谈价格。此类练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无须担心语法是否有误的情况下交流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交际法利用交际进行语言教学。和传统教学过于偏重语法规则的学习不同,交际法侧重营造真实情境。在交际法教学中,语法规则的学习退居次要地位,重点转变为信息的传递。

此外,个案研究也是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比较青睐的一种方式。该方法是哈佛商学院最常采用的管理者培训方法,已经扩展到政界和教育界。经验证明,案例研究也是实施商务英语教学的极佳方法。这种方法同样属于交际法教学的范畴。个案研究提供了一种互动机制,使学生的经历和个案内容、学生之间、学生和提供的资料之间、学生和商界成员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形成互动。该方式以任务为指南,旨在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及支持证据,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个案研究不同于理论讲解,具体案例为学生提供了开展有目的思考的素材。学生需要分析已经掌握的事实,根据自身经历提出行动方案。教学中,可具体表现为要求学生阅读个案内容并对内容进行书面分析,供课堂讨论之用。教师可鼓励学生分组就案例展开讨论,达到提炼、调整和充实自身看法的目的。另外,学生可以计划在班里开展商务谈判的演练。然后在班里阐述自己的分析结果,并就提出的建议展开辩论。该过程要求学习者不但清楚有效地用英语阐释个人观点,还要仔细倾听他人的见解。

商务英语的教学应循序渐进。第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在日常商务交流中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能力,帮助其建立交流的信心,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场景包括面对面交流、电话、商务文件书写、信息交换、会议、招待客人、介绍公司与产品等。第二阶段则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商务活动中自信、流利、准确地运用英语的能力。具体手段包括布置讨论话题、通过练习引入讨论、采取真实案例和问题解决方式、在情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还可以通过处理插图、图表和照片等完成阅读任务。使用角色卡片展开讨论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中不难发现,仅仅靠阅读很难体会到异国的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广大的平台,感受外国文化,理解其真实的含义。看国外原声电影也是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些画面可以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能体验异国文化氛围。或者通过一些聊天工具与外国朋友进行交谈,既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交往,又能提高自己的文化敏感度。

我们要注重不同国家之间商务文化差异的辨析,加强商务文化意识,增强商务文化的敏感性。在商务英语学习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应仅依靠有限的课堂学习,更应在课外加强商务英语实践。除了通过网络手段或同学之间的交流进行学习之外,我们还要多参与不同类型的商务文化活动,亲身经历交际活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和交往,观察和体验文化差异,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商务知识。如果没有太多的机会,朋友和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小模拟,营造一种商务文化气氛。

商务英语教学中从任务入手,引发思考和讨论以及相应的语言听说读写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交际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在MBA教学中也经常被应用。这种模式能最大化地锻炼学员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扩充专业词汇,培养商务理念。以上各种方式的结合应用的最终目标就是最大化地、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处理真实场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课堂课后交流时间的最大化。

商务英语学习要秉承“现实主义”的做法。学习要面向实际,留心、细心、耐心,活学活用,善于感悟。

3.内化+更新

法国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最早提出内化(internalization),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社会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植于个体意识之内。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让内也对内化进行了研究,指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成人强加给他们的各种社会行为,因而被内化。前苏联维烈鲁学派——维果斯基——赋予内化概念新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作为外部人际交往形式表现出来的,后来由于内化而转化为个体的心理过程,即内化是由外部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本源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间发生的。知识的发生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的过程。

其实,内化不仅仅是知识的内化,凡是外部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都叫内化。也就是说,从内化的内容看,还包括道德内化、智力内化等。知识内化成学生的素质是内化的完整过程。知识内化就是把教材中的外部知识经过学生的认知活动重新组合,转变成其内部的知识,也就是使教材新知识与学生主体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建立内在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即实现知识结构向认识结构的转化。知识的内化需要主体自身的主动参与,要求主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主动学以致用,将死的知识真正变成活的素质。正好像人饿了,就会主动去找食物,这样吃起来很香,也容易消化和吸收;如果不饿或者不是特别饿,就不会主动去找寻食物,即使吃东西,也不会吃得很香。学习动机是知识内化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序,又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序,运用知识内化的机制,指导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整合,促进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有效转化,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学生知识内化是一个积极的主体性活动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活动,把当前教材所反映的事物性质和规律尽量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内在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学活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有逻辑意义。所谓逻辑意义,是指学习材料本身与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被理解。逻辑意义并不是哲学上的含义,并不是说具有逻辑意义的材料必须是真理,错误的东西如“地球是平的”也可以被人们理解,也具有逻辑意义。但是,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字表等材料同任何人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都不能建立内在联系,因而这类材料缺乏逻辑意义。学生学习的教材知识,是人类知识世界的概括,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晶,一般来说都具有逻辑意义。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是学生知识内化的客观条件。

(2)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适当的基础结构。要实现内化,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这是知识内化的内部条件。关于原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或知识内化中的作用,我国古代有“以其所之,喻其不之,使其知之”的说法。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根据统觉论,认为新知识必须融汇于原有统觉团内,新知识才能学得而内化。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一、二年级以英语学科核心课程为主,进行严格、全面的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同时开设一定的数学、经济、财务课程。三、四年级除继续加强英语读、写、译等语言学习和训练之外,将重点放在金融和管理等商务专业课上。这样有利于为学生搭建坚实的基础,形成广阔的提升空间。

语言和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文化要有活力,离不开旧文化传统的继承,也离不开新时代风气的吸纳。商务英语的发展同样如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原来适合的表达方法、视为正统的礼仪、恰如其分的交流方式等,都有可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加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双方都应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完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在现实中不断完善更新教学方法、资源和理念,充实自己。所谓的经验和阅历,不断经历综合、贯通、系统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

综上所述,商务文化因素渗透在国际商务活动之中,而且经常会引起文化障碍,造成文化冲突。因此,商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外语运用能力,更要了解、熟悉各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商务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学习中,只有认识文化特征,加强文化意识,将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准确性,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取得成效。商务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出具有健康商务文化意识,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商务人才。

四、国际化高端人才与跨文化能力

2010年5月22—23日,“全国首届跨文化商务交际国际研讨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召开。此次大会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主办,英国华威大学job.ac.uk网站、法国欧佳龙公司(Auralog China)及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本次大会以“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为主题,探讨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理论和教学问题,汇报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最新成果,内容涉及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商务话语研究、跨文化商务谈判、跨文化营销与品牌建设、跨文化商务管理、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跨国企业并购中的文化现象、跨文化商务与传媒、跨文化商务交际伦理、中西商务文化对比、中西商业价值观研究、商务跨文化适应研究以及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其他相关议题。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而以中国商务文化为背景进行相关研究,具有更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此次大会对应对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挑战、加快外语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改革、促进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以往说得更多的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从业人员,则需要能够预测并引领时代的发展潮流。与从事实业的人员不同,商务英语人员最重要的资本不在于技能、知识和实际操作,而在于其思想性,对商务谈判领域的人员来说更是如此。前文谈到,尽管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引导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但是文化全球化却会不断地反作用于经济全球化。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大到无法交流,那么肯定会大大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效率。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认识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对文化全球化的预测和判断。作为一名商务英语从业者,必然要了解当今世界的文化潮流,但更关键的则是要了解、预测并判断未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商务英语的从业者不能停留在现今的标准上,而是要不断地观察、预测甚至引导未来世界主流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了解世界思潮的发展趋势,才能了解客户需求上的改变,才能了解经济发展趋势中可能会引起的变化。很多国家的国际贸易之所以出现问题,除了经济领域以外,更多的是由于不了解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从而不能对未来经济变革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造成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

2.要逐步从跟随世界潮流向引领世界潮流发展。就我国的商务英语行业来看,之所以不能取得重大突破,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一直是在跟随别的国家。采取“跟随”战术固然能够减少成本——尤其是研发成本,但是却无法取得突破性的成功。商务英语专业尽管只是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出现,可由于其覆盖面广,要在文化领域中取得突破,必然要能起到引领作用。

3.商务英语是一门兼具文化型和实用型的课程和专业。商务英语中的商务礼仪和商务接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商务标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所谓的“标准”也会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前提下,商务英语从业者背负巨大压力。在这种条件下,商务英语参与者均承担研发义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要能结合教材、教学流程和学生的特点,并就未来可能的思想潮流作出相应的调整,提出改善措施。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看,则是要能站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并充分结合世界主流思想的发展趋势,能对未来文化融合的特性作出相应的判断和描述。这样做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并发挥商务英语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敏感性。

另外,我们要给如何才能做到跟随、引领发展文化找到合适的途径。文化是一个虚拟的概念,通过相应的载体得到体现。“跟随”文化的发展相对于“引领”来说比较简单,只要能够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提高观测度,加强对相关文化理论的“跟踪”研究,就可以做到。或者说,只要抓住形势的发展趋势就可以达到“跟随”的目的。

“引领”文化的发展趋势则难度颇大。很多研究人员提出过多种见解,有人认为应当以历史为切入点,从过去的发展过程来推断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人认为,应当以社会学为切入点,即从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动来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上方式都是可以找到未来发展方向的途径。只是“定位”与真正的“引领”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就未来的文化全球化而言,哲学依然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高校中,很多商务英语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都忽略了哲学这个专业,因此可能很难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来说,东西方之间之所以会存在这么大的思维差异,就是因为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是完全不同的。融合东西方文化进行的前提是理解西方的哲学。希望更多的商务英语从业人员理解西方式的哲学,进而理解并融合西方式的文化。一旦做到这点,商务英语从业人员就可以很好地预期西方社会可能会发生的文化发展趋势,从而提前做出相应的变革,以实际行动“引领”未来以经济形势为载体的文化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将商务英语的文化特征和实用特征相结合,真正提升和扩大商务英语这门学科的高度和广度。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是商务英语从业人员及学习者要直视的焦点内容。经济全球化已经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动摇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长期趋势。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世界各国经济的融合程度也进一步加深,各国参与到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就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相互依存。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参与了国际经济变化的大循环,对外部风险也更为敏感;但是今天,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却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在全球经济复苏之时,中国成为了全球资本投资的避风港,对亚洲周边地区的影响逐渐增强。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世界经济也越来越需要中国。

商务英语包含在文化的概念中,商务英语教学应该在国际多元文化背景下展开。文化与语言融合,商务与英语融合,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提升国际地位及为提高经济发展总水平构建坚实的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