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律文本翻译的原则

法律文本翻译的原则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法律文本翻译的原则翻译是有原则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标准紧密相关,其实翻译的原则和翻译的标准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从译者的角度来考虑翻译活动,而后者是从翻译评论家的角度来评判译文。法律翻译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法律文化的转换。法律文本属于权威性言论,其主导功能是表达原作者的意愿。

第五章 法律文本翻译的原则

翻译是有原则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标准紧密相关,其实翻译的原则和翻译的标准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从译者的角度来考虑翻译活动,而后者是从翻译评论家的角度来评判译文。

翻译原则是指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它是翻译实践的准绳,是衡量翻译工作效果的标尺。法律翻译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法律文化的转换。虽然各种文体的翻译都始终不能脱离“忠实”和“通顺”的标准,但各种文体的翻译也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法律文本属于权威性言论,其主导功能是表达原作者的意愿。法律文本的特点是语言的确凿性和语言风格的独特性。因此在翻译法律文本时,应尊重原作者的权威,将原作者的意愿表达得清楚、确凿,不能产生任何歧义,而且还要保证译文的语言风格与原文相一致。

例如:The parties hereto shall,first of all,settle any dispute arising from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ract by friendly negotiations.Should such negotiations fail,such dispute may be referred to the People’s Court have jurisdiction on such dispute for settlement in the absence of any arbitration clause in the disputed contract or in default of agreement reached after such dispute occurs.

此例句是一个典型的法律长句,在翻译时,译者除了要把原文中的信息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之外,还必须把原文的法律语言特征和语言风格传递出来,让译文读者明确地感受到译文同样也是法律文本。比如,将“should such negotiations fail”翻译成“如果这些谈判没有结果”,尽管从信息准确传递上讲没有任何错误,但由于法律文本属于表达类文本,因此这样的翻译就没有反映出原文的语言风格特点。该例句可译为:

“双方首先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因合同而发生的或与合同有关的争议。如果协商未果,合同中又无仲裁条款约定或争议发生后未就仲裁达成协议的,可将争议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解决。”

第一节 一般翻译的基本原则

关于翻译标准和原则,中外翻译理论界的认识众说纷纭,可谓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严复在总结前人翻译思想的基础上,于1898年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三字标准。“信”是指强调译文必须忠实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是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当代我们赋予“雅”以新的含义,即指译文要有文采。

“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王佐良:1983)。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们的口味。例如,他将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译为:

原文: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two thousand years ago,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帝恺彻未到此时,此间有何景物。……

一下就把读者引入一戏剧性场景之中,将原文“信息型”功能巧妙转换成一种“呼唤型”功能,极大地唤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了《天演论》在中国读者中的广泛流传。

在二十世纪二、三年代,我国译界曾就翻译标准开展一场激烈的争论。其中有著名的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鲁迅的“宁信不顺”。瞿秋白的“信顺统一”。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此外还有“信、达、切”,“达意、传神、文采”,“准确、通顺、易懂”,“忠实于原作,译文明白晓畅”,等诸多观点。综观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其实是对严氏三原则的进一步解释、深化和引申,不过侧重点各有所不同。

在西方,第一个对翻译原则进行探讨的翻译理论家是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3)。其“论翻译的原则”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A.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译文应该是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再现/复制;

B.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译文的风格和手法应该和原著属于同一种性质;

C.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译文应该有原作一样通顺流畅的文笔。

严复和泰特勒的翻译原则在内容上的确有相似之处。两种理论都强调传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译文表达要通顺明白。泰特勒的第一条标准就相当于“译文在思想方面信于原文”,与严复的“信”一致。第二条就是“译文在风格方面信于原文”。因此,泰特勒的翻译标准是“信于原文意义与风格”加上脱离原文的“达”。

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67)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67,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例如:

“He thinks by infection,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庆,1998:122)

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简言之,奈达的翻译标准就是翻译的预期目的主要是原文与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风格、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

可见,中外翻译理论家在对待翻译标准问题上有很多的共识,即在内容上,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在文字上,要力求通顺流畅;在风格上,要与原作保持一致。用张培基等人的话说就是:“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不能以译者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难懂、佶屈聱牙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张培基等,1983:7)

第二节 法律翻译的基本原则

法律语言是一种具有规约性的语言分支,因此在翻译中,综合翻译的总体标准同样适用于法律翻译.如严复的“信、达、雅”,奈达的“功能对等”及翻译界广泛接受的“忠实”、“通顺”、“流畅”等翻译标准,在法律翻译中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与其他语言相比,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严密。当然法律语言也注重文采,但当法律翻译中文采与准确不可兼得时,必须舍雅而求信;另一方面,好的译文应当能正确反映出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即语言功能对等。但法律翻译中更应当注重的是法律功能对等(legal function),法律功能对等指原语和目的语在法律上所起的作用和效果的对等。

关于法律翻译的原则,国内一些学者,如杜金榜、邱贵溪等已较系统地归纳和阐述过。杜金榜(2005)认为有三大原则:1.语言从法原则。语言与法律互为制约。2.存异求同原则。法律交流则不必追求完全的对等,差别的存在不可避免,只要交流中产生的差别能为交流者相互理解,交流即告成功。3.比照补足原则。对于体制观念等的差异,交流者可以用目的法已有的相近观念进行比照,也可以目的法律体系、体制、人们所熟知的异系(制)的相近观念进行比照,加上辅助性的解释如注解、同位、说明、类比等,即可基本传达这种陌生的观念。邱贵溪(2000)法律翻译的五项原则:1.庄严词语的使用原则;2.准确性原则;3.精练性原则;4.术语一致性原则;5.专业术语的使用原则。李克兴和张新红(2006:20)在《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一书中提出了法律翻译的六项应用性作业原则,分别是:1.准确性及精确性;2.一致性及同一性;3.清晰及简练;4.专业化;5.语言规范化;6.集体作业。

在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原则基础上,我们将法律翻译的原则归纳总结如下:

一、准确性与对等性原则

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生命,更是法律语言的灵魂。法律翻译处理法律语言材料时,必须固守准确性这一首要原则。如:reasonable person是“普通正常人”,而非“通情达理的人”。香港遗产法中的“personal representative”不能误译作“个人代表”,而是指“遗嘱执行人”,它包括executor(男遗嘱执行人)、executrix(女遗嘱执行人)或遗产管理人,包括administrator(男遗产管理人)、administratrix(女遗产管理人),都是由法庭指定管理死者遗产的人。

看下面一段译文:

The contents of contract should be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 thereto and generally shall include the following causes.

1)Designation or names and domicile of the parties

2)The targeted matter

3)Quantity

4)Quality

第十二条: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协商并达成一致,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目标物

(三)数量

(四)质量

上文的翻译中有两处不太好。“agreed upon”应该被译为“协商”吗?“The suggested matter”是“目标物”的意思吗?这样的翻译就不够准确,没有明确的表达到原意。“agreed upon”的原意应该是经过协商而达到统一的意见,所以应该翻译为“约定”;而“The suggested matter”在法律英语中的准确译法应该是“标的物”。

法律翻译中所谓准确性,就是要求翻译法律文件应当表达清楚具体,多注意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绝对避免因使用错误的词语而失去准确性,从而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对法律专业术语的翻译要词义准确,最忌望文生义。如 royalty payments,不是王室支付费用,而是使用费,指在每次复制或利用受版权或专利权保护的作品或专利发明时,应当向作者或发明人支付的报酬。“国际公约”就不能译成“public international treaty”,因为这里的“国际公约”是指许多国家为解决某一重大问题而举行国际会议最后缔约的多边条约,所以应译成:“general multilateral convention”;互不侵犯条约应译成:“treaty of mutual non-aggressions”,而不译成:“pact of mutual non-aggression”,因为 pact常被认为比 treaty较不重要或约束力较弱的协定。“诉讼参加人”就不应译成“litigant”,而应译成“litigant participant”,因为它是指参与诉讼的人,包括“当事人、第三人、共同诉讼人”等;而“litigant”主要指“诉讼当事人”,即“原告和被告”。“法人权限”不译成“authority of legal body”,应译为“corporate power”,这里 power”是指“权利范围”。

再如:observe,obey,abide by,comply with,这几个词在词典上都有“遵守”的含义,但在法律文书的翻译中并不都是同义词,在不同的条文中就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合营企业的一切活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令和有关条例规定”,这一条文中的主语是“活动”,汉译英时谓语动词应选择“comply with”,表示“to act in accordance with a provision,rule,demand”。故译成:“All the activities of a joint venture shall comply with the provision of the laws,decrees and pertinent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例1:In the case of an audiovisual work—

(A)if one or more of the author is a legal entity,that author has its headquarters in a nation adhering to the Berne Convention;or

(B)if one or more of the author is an individual,that author is domiciled,or has his or her habitual residence in,a nation adhering to the Berne Convention;

原译:作品为音像作品的:

(A)如果作者之一或一人以上系法律实体,该作者在《伯尔尼公约》某成员国设有总部;或

(B)如果作者之一或一人以上系个人,该作者在《伯尔尼公约》某成员国内有住所或惯常住所。

分析:译文中“individual”原意就为“个人”,原译本来没有什么不妥。但是联系上文的“legal entity(法人)”,该译法就值得推敲。法律文本的专业性,应译“自然人”。

例2:“Literary works”are works,other than audiovisual works,expressed in words,numbers,or other verbal or numerical symbols or indicia,regardless of the nature of the material objects,such as books,periodicals,manuscripts,phonorecords,films,tapes,disks,orcards,in which they are embodied.

原译:“文学作品”指音像作品以外的以言词、数字或其他语言、数字符号或标记表现的作品,无论其载体(如书籍、期刊、来稿、录音制品、胶片、磁带、磁盘或卡片)的性质如何。

分析:“文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等。”这显然与本定义条款的解释相悖。事实上,literary除表示文学外,还有文字的意思。所以“文字作品”比“文学作品”更贴近立法者的本意。

例3:陪审团宣告被告谋杀罪不成立。

译文:The jury acquitted the respondent of the charge of murder.

分析:该句中的“被告”一词应用“the accused”,而不能用“respondent”,原因是“respondent”指的是民事案件中的被告,尤指离婚案件的被告。“the accused”是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专用词。实际上,“原告”和“被告”在译成英文时因不同的部门法中而使用不同的词语。民事案件中分别译为“plaintiff”和“defendant”,离婚案件中分别译为“petitioner”和“respondent”,海事案件中分别译为“libellant”和“libellee”,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公诉人”和“被告人”分别译为“private prosecutor/public prosecutor”和“the accused”。

例4:“合营企业所需的机器设备……但在同等条件下,应尽先在中国购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57条)

译文:“...a joint venture should give first priority to Chinese sources”.

分析:译文中将“应当”译成“should”,略有不妥,理由有两点:第一,“应”在法律条文中就是“must”和“have to”即汉语“必须”的意思,而“should”在此方面的意味不及“must”和“have to”,甚至不及“ought to”强;第二,“should”只表示一般的义务和道义上的义务,而“shall”在法律文件中有其特殊的含义,意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带有指令性和强制性,指的是一种法律义务,不如此就产生违反法律义务的后果。由此可见,原译文用“should”来强调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并没有体现合营企业在此问题上所承担的严格责任,从而有损法律的严肃性。相反,此处以“shall”来代替“should”,更能明确当事人的义务。

试比较下面译文,哪一个更准确?

1.董事会会议应有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出席方能举行。

请比较:

1)two-thirds or more;2)over two-thirds;3)above two-thirds

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投资总额在500万美圆以上至2000万美圆(含2000万美圆)的,其注册资本至少应占投资总额的五分之二。

请比较:

(1)Where the total investment of a Sino-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 is between 5 million US dollars and 20 US dollars(20 Us dollars inclusive),the registered capital thereof shall account for 40% of the total investment.

(2)Where the total investment of a Sino-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 is 5 million US dollars or more but 20 million US dollars or less(including 20 million US dollars),the registered capital thereof shall account for 40% of the total investment.

法律翻译的对等性,指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在原文法律语言中(source legal language,SLL)寻找与译文法律语言(target legal language,TLL)相匹配的对等语。由于中西法律文化的巨大差异,要真正做到“所谓’全面严格对等’仅仅是一种理想,在翻译过程中总会有大大小小的差异和矛盾。根据Varo和Hughes等人的观点,做到译语与源语法律效果的对等,翻译者要经历三个步骤(three stages),第一“充分把握源语文本(source text)的思想以及表达思想的工具”;其二是语言,即用“相同目的语的术语表达源语思想”;其三,是其他方面如目的语的归化标准问题(criterion of naturalness)。(Varo & Hughes,2002:29)如果一个法律文本的译文(parallel text)达到了相同的法律效果,就达到了法律对等(equivalence)的目的。使译文的权威性不仅在意义上,而且在法律效果上达到相同。

原文:The law holds that the individual is responsible for his acts.The law also indicates what is good and right,and what may and should be done.It also indicates what is evil and wrong,and should not and may not be done.The law further holds that what is evil and wrong is a crime and may not be done,and if done,renders the doer liable to punishment.The law also recognizes the principle that man has free will and that,with certain exceptions,he exercises free will in commission of any crime that he may commit.

译文1:法律认为公民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法律还规定什么是美好的和正确的,规范了哪些事是允许做或应该做的。同样,法律规范了什么是邪恶的和错误的,法律还进一步明确规定哪些邪恶的错误的事是不能做的犯罪行为,如果某人做了这样的事,那么该行为人就要受到惩罚。同样,法律还承认这样一个原则,每个公民除犯罪自由外都具有自由意志,如果某人在各种违法活动中实施其自由意志,那么他就可能触犯法律。

译文2:法律规定人人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分清善良和正义,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还认为,作孽枉法即是犯罪,法不可恕,谁要以身试法,必将受到严惩。法律所主张的原则是人人享有自由意志的权利,同时也认为,除特殊情况外,人们的自由往往表现在因滥施自由意志而受到惩罚的行为上。

从上述两例译文可见,第一种译文语言显得松散,句法不够严谨,甚至有些口语化,与严密的法律条文不吻合;第二种译文用词严谨,表述准确简练,确能体现出法律的庄严和对等性。

法律翻译的对等性,除了文体特征,专门的法律知识是必备的。简单的“go to the bar”,普通人会译成“去酒吧”或“到栅栏那里去”,只有具备专门法律知识的人才知道应该译成“当律师”或“进入司法系统”,“物证”翻译成“material evidence”。

译文看似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含义,但实质上却和原文的指示意义截然不同。根据我国三大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证据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两种。

而“物证”是指“对查明案件真实情况有证明作用的有关物品或物质痕迹”,显然这个定义不包括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等言词证据。而“material evidence”是指“与案件的事实或结果存在逻辑关系的证据”,不论是言词证据还是实物证据只要能推理出案件的事实即可。因此,“物证”译为“real evidence”或“physical evidence”要更妥当一些。

二、一致性与同一性原则

某些领域的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同一个概念、内涵或同一事物可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以免译文词语贫乏。但是对于法律翻译,为了维护同一概念、内涵或事物在法律上始终如一,以免引起歧义,词语一经选定就必须前后统一。在法律翻译中只要认准并用准了某词语,就千万别怕反复使用该词语。如果怕重复用同一个词表示同一个事物或概念有伤文采,那肯定会牺牲法律的准确性。(陈忠诚,2000:214)

一致性与同一性原则是指在法律翻译的过程中用同一法律术语表示同一法律概念的原则。法律语言翻译如果缺乏一致性和同一性,无疑会使法律概念混淆,也会使受众不必要地去揣测不同词语的差别,从而影响法律信息传递的精度。正如Henry Weihofen 在其所著《法律文体》中所说的“Exactness often demands repeating the same term to express the same idea.where that is true,never be afraid of using the same word over and over again.Many more sentences are spoiled by trying to avoid repetition and repetition.”(如果您怕重复用用同一个词表示同一个事物或概念有伤文采,那您肯定会牺牲法律的精确性。)

因此,法律翻译过程中,为了维护同一概念、内涵或事物在法律上始终同一,避免引起歧义,词语一经选定后就必须前后统一,就千万别怕反复使用同一词语。

例1:被告(宝洁公司)从未以任何方式向原告(雇员)施加精神压力,被告可以拿走原告的文档和他使用的电脑,这是公司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其目的是防止公司的商业秘密被泄露。

译文:...the defendant(P&G)never exerted any spiritual pressure in any form on the claimant,the defendant was free to take away all the plaintiff’s files and the computer he had been using,stric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any’s stipulations,and that such actions were aimed at preventing the company’s trade secrets from being disclosed.

分析:译文中对原文中的“原告”用了两个不同的词,即“claimant”(索赔者,严格来讲,应指的是仲裁案件中的“申诉人”)和“plaintiff”(民事案件中的原告),这种现象在法律英语翻译当中是被禁止的,否则,读着会以为是两个不同的主体。

例2:前款所指的支付各种应纳税的款项,包括现金支付,汇款支付,转账支付和有价证券或实物支付时折算的金额。

译文:The various kinds of taxable payments referred to in the proceeding paragraph include payments in cash,payments by remittance,payments through transfer accounts and payments in marketable securities or in kind,which are rendered into equivalent amount of money.

分析:译文中的“payment”重复五次,为的是译名同一。不能因为注重修辞而使用另一个的近义词“disbursement”。“payment”和“disbursement”两者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前者包括“支付”和“缴纳”(paying or being paid)。而后者则仅指“支付”(paying out)。

同样的道理,“未成年人”在英文中有“infant”,和“minor”两个词,当我们在翻译同一材料时若选定“infant”,在下文中就不能随意用“minor”。英文中的“minor offence”既有“轻罪,小罪”之意,又有“未成人犯罪”之意。若不注意术语的一致性,歧义在所难免。

三、专业性与规范化原则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划分也越来越复杂和细致。在所有的行业中,法律行业对专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首先,法官和律师要法律方面拥有很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同样,法律英语翻译者也是如此。因为法律英语翻译是法律专业和英语语言专业的结合。对于法律英语翻译者而言,同时掌握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法律知识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例如,“不可抗力”应该被翻译为“force majeure”,而不应该被翻译为“beyond human power”、“force controlled by good”或者“irritable force”;“包办婚姻”应该被翻译为“arranged marriage”,“unfair competition”不应该被翻译为“不公平比赛”,应当译成“不正当竞争”;“obviously unfair civil act”译成“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不译成“明显不公平民事行为”;“unjust enrichment”译成“不当得利”,不应该译成“不正义的致富”;“disturb the socio-economic order”译成“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比“搞乱社会经济秩序”更专业化;“pro-choice of abortion”译成“支持堕胎”比“赞同选择打掉孩子”更具法律的严肃性。

例1.The seller shall present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to the negotiation bank for payment.

译文:售方应向经办支付货款的银行交付下列文件。

分析:译者由于不懂法律专业术语,把“seller”译成“售方”(应为“卖方”),把“the negotiation bank for payment”译成了“经办支付货款的银行”(实际上,”negotiation bank”在法律上为“议付行”)。所以,本句应译为:

“卖方应向议付行递交下列文件要求付款。”

例2.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

译文: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of rests with the defendant.

分析:在法律英语中,“举证责任”有其专门的术语,即“burden of proof”或“onus of proof”。所以,本句应译为

“The onus of proof/burden of proof rests with the defendant.”

再举几个翻译句子,注意划线部分的专业表达:

1.Party A is a company duly organized,validly existing and in good standing as a legal person under the laws of the PRC.

甲方(公司)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正式成立、有效存续和资格完备的法人

2.Now therefore,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remises,and the representations,warranties,covenants,and undertakings of the parties hereinafter set forth,and for other good and valuableconsideration,the parties agree among themselves as follows.

鉴于上述事实和各方在下文所做的陈述、保证、立约和承诺,及其他有效的有价约因,现各方达成协议如下。

3.The vendor shall procure that the Purchaser acquires good title to the Shares free from all charges,lines,encumbrances,equities and claims whatsoever.

卖方应保证买房获得绝对的股份所有权,且该股份不带任何收费、抵押、留置、权益和主张。

规范性是对语言最基本的要求,语言规范化原则就是指在法律英语翻译过程中使用官方认可的规范化语言或书面语,以及避免使用方言和俚语。虽然在法律文书的起草和翻译中有许许多多的清规戒律(如慎用被动语态、外来词、缩略词等等)。但有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必须使用官方用词(语),尤其是现行法律中已有界定的词语。如“target”在法律上为“标的”(不译“目标”),“subject matter”为“标的物”(不译“主题”),“cause of action”为“案由”(不译“行为原因”)。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法律专业术语规范化表达:

img32

下面几句翻译,体会普通英语词汇和句式的规范化表述:

1.Assignment refers to the act by which an assignor transfer a contract right to an assignee.

转让是指转让人向受转让人转让合同权利的行为。

2.No delegation of performance relieves the party delegating of any duty to perform or any liability for breach.

转让履行义务不解除授权方履行义务,也不解除违约责任。

3.While an obligee can rid itself of a right merely by making an effective assignment,an obligor cannot rid itself of a duty merely by making an effective delegation.

权利人只要通过有效的权利转让便可将其权利处置;义务人不能仅通过有效的义务转让摆脱其义务。

4.The Amendments to the US Constitution

Article XIV

Section l.All persons born or naturalized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subjected to the jurisdiction thereof,are 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of the State wherein they reside.No state shall make or enforce any law which shall abridge the privileges or immunities of 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nor shall any State deprive any person of life,liberty,or property,without due process of law;nor deny to any person within its jurisdiction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laws.

译文:《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四条

一、凡出生或归化于合众国,并受其管辖之人,皆为合众国及其所居之州的公民。无论何州,不得制定或施行剥夺合众国公民之特权或特免的法律;亦不得于未经正当法律程序前,使任何人丧失其生命、自由或财产;并且对于该州管辖区内的任何人,皆不得拒绝给予法律上平等的保护。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1999年12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译文:The Decisio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Revising the Compan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dopted at the 13th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i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December 25,1999,is hereby promulgated,and the revised Compan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is Decision shall go into effect as of the date of promulgation.

6.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译文:After the termina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under a contract,the parties shall perform the duties of notification,assistance and confidentiality in light of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rade practices.

(在本条款的英语译文中,选用了法律正式词termination,没有用一般语体中常用end来翻译“终止”;“通知”则使用了notification,没有用notice;“协助”使用了assistance,没有用help;“保密”使用了confidentiality,没有用keeping secret。)

一般来说,法律语言中极少使用描绘性质的形容词,立法语言中,更是如此。例如:“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因过失提供有重大遗漏的报告的,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处以所得收入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译文:Where an institution in charge of asset valuation,capital verification or certificate verification provides by negligence reports with major omissions,it shall be ordered to make a rectification;where the 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a fine from one to three times the amount of the income derived therefore shall be imposed,...”

本句原语中副词“较”就不应译出。

法律语言中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较名词或动词的使用要少得多,但它们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每个形容词和副词均具有其特定的语境意义,绝非可有可无的东西,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慎重,应充分考虑形容词和副词的具体场合和适用范围。

如:“One who carries on an abnormally dangerous activity is subject to liability for harm to the person,land or chattels of another resulting form the activity,although he has exercised the utmost care to prevent the harm.”

译文:“实施异常危险行为的人对他人、土地或动产造成损害的,即使行为人已尽到最大努力来避免伤害……,他仍要对该损害承担责任。”

本句中abnormally这一副词应译出,因为它是指高空作业、放射性物质制作或操作等具有“非同一般的(危险行为)”。

四、精练性与简明性原则

法律语言学家认为法律英语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它违反了人们使用语言的习惯,因此减少使用法律术语,避免复杂的语法结构,有助于人们理解法律语言。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由于银行本票条款所使用的语句冗长、且结构重叠、含义复杂,顾客根本看不懂,有些律师和法官对此也要退避三舍。因此,1977年纽约州首先通过了简明语言法,并于1978年实施。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要求联邦政府各部门切实保证颁布的每项法令“以简明易懂的英语撰写以使须依照有关法令办事的人都能看懂。”这就是在美国发起的、提倡在文件中尽量使用易于理解的语言,避免不必要的冗词赘语的简明语言运动,法律英语的简明化运动对简化法律语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法律语言翻译应遵循精炼性与简洁性的原则,即用最少的语词传递最大量的信息(Giving a lot of information in few words)。

我国某些法律文本的英译文有拖沓累赘、衍生歧义之弊,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损我法治之国的形象。

例1: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不适用本规定。

原译:Labour protection of those women staff and workers that run counter to statestipulations concerning family planning should be treated according to State stipulations concerning family planning.The Regulations are thus inapplicable。

很明显,此译文冗赘笨拙,让人读来颇为烦累。原文本来是一句完整的话(主语为“本规定”,谓语为“不适用”,宾语为“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而译文却分为两句,因而不能明朗地表达原文内涵。

改译:These Regulations do not apply to any violation of state family-planning measures by a woman employee whose labor protection is regulated by the said measures.

例2:CONTRIBUTOINS TO COLLECTIVE WORKS—Copyright in each separate contribution to a collective work is distinct from copyright in the collective work as a whole,and vests initially in the author of the contribution.In the absence of an express transfer of the copyright or of any rights under it,the owner of copyright in the collective work is presumed to have acquired only the privilege of reproduc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contribution as part of that particular collective work,any revision of that collective work,and any later collective work in the same series.

原译:集体作品中可分割使用的作品——集体作品中每一可分割使用的作品的版权不同于作为整体的集体作品的版权,属于该可分割使用的作品的作者。在无明确转让版权或依版权享有的任何其他权利的情况下,推定该集体作品的版权所有人获得的权利仅限于复制、发行作为该特定集体作品构成部分的可分割使用的作品和修订该集体作品及同一序列中任何未来创作的集体作品。

分析:在保证原文意义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如何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因此译者完全有自由而且有必要对原文进行增删。译文完全按照原来的语序,致使指代不明确,信息凌乱。在第一句中“可分割使用的作品的版权,属于该可分割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是主要信息,不应该离得太远。第二句中的“推定”没有实施者,原文也没有给出此类信息,对于此类被动句,翻译时我们一般转为主动句。最后,“修订该集体作品及同一序列中任何未来创作的集体作品”完全是错译,“the contribution as part of that particular collective work”、“any revision of that collective work”、“any later collective work in the same series”是平行结构,都是reproducing and distributing的宾语;“同一序列中任何未来创作的集体作品”是对“any later collective work in the same series”的翻译,不仅啰嗦繁琐,而且口语化。

改译:集体作品中可分割使用的作品——集体作品中每一可分割使用的作品的版权,属于该可分割使用的作品的作者,这不同于作为整体的集体作品的版权。在无明确转让版权或依版权享有的任何其他权利的情况下,该集体作品的版权所有人的特权仅限于复制和发行集体作品的可分割使用的作品、该集体作品的修订本以及同一丛书中任何集体作品续编的稿件。

例3:A transfer of copyright ownership,other than by operation of law,is not valid unless an instrument of conveyance,or a note or memorandum of the transfer,is in writing and signed by the owner of the rights conveyed or such owner’s duly authorized agent.

原译:版权的所有权除因法定转让外,非经转让的权利的所有人或该所有人之适当授权的代理人签署书面让与文件、转让记录或备忘录的,版权所有权的转让无效。

分析:duly authorized agent正当授权代理人:经明示或默示授权,于特定场合从事代理行为的人。按照法律语言的习惯,“除……之外”经常放在句首,信息传达清楚明了。“转让的权利的所有人”带有翻译腔,不精练,译为“版权原权利所有人”。

改译:除因法定转让外,非经版权原权利所有人或该所有人之正当授权代理人签署让与文件、转让记录或备忘录的,版权所有权的转让无效。

例4:Copyright protection under this title is not available for any work of the United States,but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is not precluded from receiving and holding copyrights transferred to it by assignment,bequest,or otherwise.

原译:合众国政府之任何作品依本篇不受版权保护,但不得妨碍合众国政府接受及持有因转让、赠与、或者以其他方式转移给它的版权。

分析:译文中“不得妨碍合众国政府接受及持有……版权”的权利主张的主体不明确。两个分句的衔接不连贯,但是我们稍稍调整语序,译文效果就不一样了。

改译:本篇版权不适用于合众国之任何作品,但不妨碍合众国政府接受及持有因转让、赠与或者以其他方式转移的版权。

例5:英文如与中文有歧义,以中文为准。

译文1.I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nglish versio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hinese version,the latter shall be taken as the standard.

译文2.In case of any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English version,the Chinese one prevails.

译文3.In case of any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the Chinese versions,the latter prevails.

分析:译文1可称得上是表达清楚,但有失精练,行文拖沓。译文2和译文3既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又体现法律文件精练的原则。

例6:房屋购买人应向房地产登记处办理登记手续。

译文1.The vendee shall effect registration with the real estate registration office.

译文2.The vendee shall register with the real estate registry.

分析:译文中“effect registration with”(向……办理登记手续)完全可以用“register with”,而“登记处”有现成的“registry”,为什么非要舍简从繁用“registration office”呢?显而易见,译文2既贴原意又显精练。

例7:约翰·史密斯在中国居住期间没有受过刑事制裁。

译文1.John Smith has no record of committing offences against the Criminal Law during his living in China.

译文2.John Smith has no record of criminal offence during his living in China.

分析:比较而言,在译文1中“没有受过刑事制裁”用了10个单词表达,虽然意思明确具体,但欠精练,而译文2就言简意赅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