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方求职

中西方求职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 工 作 观Work Values第一节 中西方人对工作的态度不同的文化推崇不同的工作理念。根据某项全球人力资源管理调研结果显示,只有8%的中国员工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敬业度,并且愿意为所在企业做出更多贡献。在许多人眼中,公务员有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充分的职务保障,是人人看好的“金饭碗”。在西方,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人人平等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第六章 工 作 观Work Values

第一节 中西方人对工作的态度

不同的文化推崇不同的工作理念。工作理念在工作的动力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工作所持有的价值观。深深植根于西方社会的工作理念并受其历史、宗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所成就。物质上的获得成功意味着得到上帝的宠爱,追求物质享受,拥有财富是上帝的旨意。由于持有这样的工作理念,人们对工作怀有很强的愿望和激情,常常通过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来证明个人价值。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工作的态度和方式则有不同。例如:美国人上午顾不上吃顿像样的早餐,匆匆忙忙赶去上班,中午随便买点东西填饱肚子,不午睡又继续紧张的工作,到晚上才享受稍微像样的晚餐,被称为“workaholic”——“工作狂”。他们最受不了的是工作拖拉、缺乏效率、边工作边兼顾其他,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的人都不例外,他们认为工作中要“keep oneself busy”。

美国人认为不管是工人还是科学家,只要努力认真踏实勤恳在工作岗位上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是值得骄傲的。美国人在任何事情上都试着“have fun”的态度,非常羡慕。这里说的“have fun”,不是那种狭义的、出去玩的那种玩乐带来的“fun”,但无论是休闲玩乐的活动,还是正经严谨的学习或工作,美国人似乎都能尽可能地乐在其中。

一个在美国生活很多年的中国人这样说:“移民美国生活很多年了,我无数次看到从事清洁工、搬运工或司机等这种一般人会叫苦连天的工作的美国人,总是面带微笑、乐在其中地尽责工作。”美国人说:“工作最重要的就是‘have fun’,如果工作中没有‘fun’,那你为什么要一边抱怨,一边又继续做下去呢?”

而在中国,中国人的工作观是与国情相联系的,人多、竞争大,首要是要先找到工作,而不是找到适合的工作。这就导致了为工作而工作,跳槽以及不够敬业的情况出现。根据某项全球人力资源管理调研结果显示,只有8%的中国员工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敬业度,并且愿意为所在企业做出更多贡献。25%的员工被认为敬业度很低,而且这组人中的60%打算留在所任职的企业里,原因也许是这组人中有相当多的人属于企业中的“闲置人员”一类——即那些在职业生涯中已经走下坡路的人,他们留任的原因仅仅因为不大可能在别处找到更好的职位。

在高敬业度员工中,有41%的人打算留在现在的企业中,但是更多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9%)表示愿意接受其他企业的聘任或正在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最近,《世界经理人》杂志对世界知名“CEO”问卷调查中,有80%的人承认,并非特殊才能使他们达到目前的地位。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人在班上是名列前茅的,之所以能达到目前的地位就是凭借做事积极坚持的态度。一个人不可能天生就是“CEO”,如果他们在职业生涯成长过程中,把工作做得总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他们很难成为一个公司的CEO”。因此,有快乐的工作才会拥有快乐的生活,积极、坚持并专注就能得到快乐,无论在职场上,还是职场外,只要全心全意投入,一定会乐在其中。

第二节 中西方择业观

中国有一句古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实际上,有些中国人对普通工人、农民、服务员、清洁工等并不十分尊重,甚至鄙视这些“底层”劳动阶级。中国人往往以职业、职位、收入、官阶等来品评一个人的高低贵贱,因此也造成了人们在择业上,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这份工作带来的经济报酬和相应的社会地位,而不是听从自己的内心意愿和个人兴趣爱好。

中国古代有科举考试,近些年中国又开始出现了“国考”,虽然经过笔试、面试、政审、体检,最终能过关斩将笑到最后的人只是其中的少数,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在失败之后,继续复习,准备转年继续“赶考”。这就是一年比一年热门的公务员考试。如今公务员考试已经代替高考和考研,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华夏第一考”。

公务员考试竞争如此激烈,却仍然吸引那么多考生报考,一方面是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数百万,再加上近几年金融危机影响,失业无业人员和流动知识青年增多,使就业竞争尤为激烈。如此庞大的就业基数,更是增加了公务员考试的火爆。而报考公务员无疑是一个好的就业选择,公务员考试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实质性途径。另一方面,公务员“考试热”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择业观。在许多人眼中,公务员有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充分的职务保障,是人人看好的“金饭碗”。给政府打工,失业的风险小,工作相对稳定,待遇和社会地位高,而且公务员享有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住房等等,都不是一些外资企业和其他的一般企业员工所能企及的。在大家看来,公务员是比较幸福的社会阶层之一。因此,公务员成为了许多人的就业选择上策,也是必然的。

在西方,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人人平等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一名大学教授,他的朋友圈子里会有国会议员、知识分子,也会有普通产业工人甚至司机、花匠。而一个女博士的丈夫可能是一位水管工,对于这样的婚姻无人认为丈夫高攀了,也无人“惋惜”妻子低就了,这些在西方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曾经从电视上看到一位中国东北女大学生“下嫁”四川农民的各种漫天报道,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阶级差别、城乡差别,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相差悬殊。

一位走街串巷去酒吧、幼儿园、小学讲故事的外国说书人,一次晚餐时与一位熟识的中国女士聊天。中国女士好心地替他出谋划策说:“反正你在这里也没正经工作,那不如去教英语,还能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和一份稳定的收入。”那说书人很惊讶地认真纠正该女士:“太太,我是自由职业者。我的专业就是为老百姓说书。您怎么能说这不是一项正经职业呢?”那位中国女士听后大发感慨:“看他一个穷说书的,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朝不保夕,帮他找条出路还不领情。看来我们中国人是好样的,我们来到你们西方,赤手空拳地打拼出自己的一份白领体面职业、中产阶级薪水和小洋楼……”周围西方人个个睁大眼睛瞪着她。本来西方朋友还挺同情这位女士的:她的丈夫和10岁的女儿都留在中国,她独自漂泊异乡打拼,已4年没见过女儿了。西方人最不能容忍夫妻长久分居,家庭不能团聚对他们来说是人生极大的痛苦,因此西方丈夫出差时常会携太太同行。丧失天伦之乐的痛苦,是洋楼、白领、高薪等所不能弥补的人生缺憾。

在一些西方人眼中,为出人头地付出如此代价,是否太残酷?人生难道就只有这种浅薄的成功标准吗?难道不愿背井离乡,不向往洋楼、白领阶层,仅满足安贫乐道的淡泊人生,就是失败者?为何中国人总势利地以财富、洋楼、学位、白领等物质的东西来论英雄?为何平凡地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就不被认为是好样的?或许中国人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观是否有问题?是否太过功利主义?其实在西方,自由职业者非常普遍,有自由歌唱家、自由舞蹈家、自由教师,还有自由护士、自由译者、自由教练等,这些人虽不去写字楼上班,也无稳定的收入,但他们都绝对是专业人士,从没人歧视他们“没单位”。

中国人的择业观念受到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面子”的影响。中国人重“面子”的观念世界闻名,看如今退下来的领导人有哪一个能像克林顿那样放下架子,甘心从事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吗?没有,一个也没有。不要说中央级别的领导,就是地方上的领导干部或高级知识分子也只能是在家养老,等待国家的照顾,吃自己以前的老本。就连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也不乏眼高手低者,高又不成,低还不就,满腹牢骚,怀才不遇。观念上的差异也是造成当前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导致有些事没人干,有些人没有事干的现状。中国本来的情况就是人口过多,普遍劳动力严重过剩,每年的就业形势又是空前严峻,如果人们适当地降低一些标准,或许就业形势要好一些。

中国有个古老的故事,说一个人家里很穷但又怕别人笑他穷,就在家门口挂上一块肥肉,每次出门时在嘴上擦一下,让人家以为他顿顿吃肉。还有个古老的西方故事《皇帝的新衣》,说皇帝明明没穿衣服,人们却都称赞他的新装,因为据说只有蠢人才看不到这款神奇的布料。

无论坚信“爱面子”是民族劣根性的中国人,还是对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津津乐道的美国人,如果把两个故事放在一起读,应该多少看出些眉目:中国人爱面子不假,但面子这东西绝不是东方文化的特产。只不过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拥有不同的面子观,让这个原本就难一下子看透的事,显得更扑朔迷离。有一位美国留学生朋友在聊天时毫不避讳说自己的祖母是个“捡垃圾的”,母亲离异、失业又吸毒。这令在场的中国同学大跌眼镜。那时候,来自类似家庭背景的中国同学即使不编造一个美丽的谎言,也大都会对此讳莫如深。

很多中国人会因此羡慕美国人活得真实而轻松,但事实上,这并不能说明美国人背上没有包袱,只不过他们的包袱里裹的可能是不同的芯。英语里也许不常强调“face”(面子),却经常提到“image”(形象)。中国人可能为了在人前保住面子而自欺欺人,美国人也可能为了在人前树立起一个完美的形象而言不由衷,不同的只是面子下的“里子”。中国人的面子大多来自对个人财富、能力和地位的渴望,这多少能看出长期以来尊卑分明的社会秩序和曾经的贫穷留在一个民族心头上的疤痕。而美国人的形象则是希望自己更符合善意、公正、诚实和自信这些社会价值,却往往被不会撒谎的人性拖了后腿,难免显得虚假和伪善。

现如今有很多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例子,只要认真学习,改变观念,从小事做起,不要急于求成,脚踏实地,做好规划,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只要自己喜欢、兴趣,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因此,在职业的选择和规划上,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是不是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的区别。

第三节 中西方求职

1. 西方招聘方式

西方的招聘面试方式具有其不可代替的特色:

(1)招聘程序正规条理化。一般的外资企业都是以“筛选型面试——挑选型面试——实习培训生——正式录用”这一程序来进行,整个过程规范合理,减少人为的影响。

(2)注重面试者的基本技能。外资企业一般由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设计一系列的面试题目考验应聘者,应聘者一般要通过笔试后才有机会参加下一轮的面试,这些笔试的内容包罗万象,但目的只有一个——以各种方式考察应聘者的基本技能素质如何。

(3)面试中透过第一印象考察应聘者的品质。外国的企业主管们善于在面试中观察前来应聘的人员的言行、举止等,以此推断此人是否适合在公司内发展。

为了能在求职大战中获胜,毕业生努力获得大量的面试求职技巧知识,包括许多外国的求职面试方法。但是,由于国情与实际情况不同,毕业生不宜全盘照搬国外的方法,以免走进误区。因此,对于毕业生来说,充分了解西方与国内的招聘面试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2. 面试

(1)招聘面试前准备

西方国家企业招聘通过阅看个人资料,认为合适才约见,或先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组织进行笔试筛选后才约见,第一次的面试一般由该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例行性面试,询问一些有关个人资料的常规问题,占用时间不会很长,然后挑选一部分人进入下一轮的面试,人数会在1:10左右,所以竞争仍非常激烈。

中国企事业用人单位招聘主管人员直接到学校或招聘现场挑选人才,认为合适的再邀请其到该单位个别商谈,但入围数量不大,通常会在1:2或1:3左右,用人单位认为较合适的人才会占用更多的时间进行面试。

对策:如果想进入外资企业,一定要充分准备好个人材料,注意不要弄虚作假,因为一旦被发现,你可能连面试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了。在“中国式”的面试中,如果面试官只是简单地象征性地问你几句便打发你走的话,请你最好另觅高就,因为百分之九十九不是他们相中的人。

(2)招聘面试的着装

西方认为庄重的仪表打扮是最基本的礼貌,上班的装扮应以正式、体面为主,如果老板发现某个员工有一天没有化妆,他们会立即询问其当天是否身体不适,可见,他们对上班仪表的重视。

中国一般用人单位希望面试者衣着整洁便可,他们并不喜欢应聘者衣着过于正式、华丽。如果穿戴过于体面或化上较浓的妆,他们会认为这些面试者生活不简朴,精力放于享受当中,很难踏实工作。

对策:到外资企业求职,衣着应当比平日正式,女士应当化上淡妆,男士应穿西装,打上领带,擦亮皮鞋。到国内的单位求职,关键要注意场合,最好事先到单位探一探,看看用人单位的员工都是怎样的衣着打扮,然后才确定自己的面试服饰,切勿打扮得比“老板”还“老板”。

(3)招聘面试的谈吐

① 西方企业在招聘人员时,会从面试者的行为举止来了解其素质修养。非常重视面试者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从中确定其是否合适从事这一项工作。面试中,他们询问过往经历,看看有没有从事这项工作的工作经验。他们非常强调面试者的团队精神,所以面试者过往与别人的关系如何是他们关注的事情。

中国企、事业招聘人员时,则通过闲聊或简短的问话了解面试者的品质,他们认为踏实、勤奋是最重要的。领导们喜欢询问面试者的家庭构成和学习成绩,因为他们普遍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至于社会经验可在日后慢慢锻炼。

对策:面对外国老板,要充分体现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如多突出自己在参加社会实践及勤工助学的经历。在中国,要充分了解领导的喜好,回答问题最好以稳妥为主,最好不要标新立异,以免弄巧成拙。对于“温馨型”的面试官,可以适当与其拉拉家常,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提高面试的“成活率”。

② 西方国家非常尊重个人的隐私权,一个懂法律的成功人士不应该随意侵犯和打听别人的隐私,即使对方有求于你。在面试中,面试官不能直接问及面试者有关宗教、婚姻状况、家庭成员情况等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面试中不合时宜地探听这些情况的话,那么代表你是一个不能融入外资机构的“法律盲”。

在中国,求职者会被要求在简历中写清楚自己的年龄、婚姻状况和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以此让用人单位了解你是否适合这一行业。在面试中,面试官询问你的一些个人隐私的时候,你不能像在外国那样正气凛然地说:“对不起,这是我的私人事情,我们能谈点别的吗?”

对策:由于你希望得到这一份工作,所以,你要注意“讨好”你的老板,即使他可能在面试中问你:“你姐姐现在从事什么工作呢?”你亦顺应中国的习惯,老实作答。

(4)面试后的工作

在西方国家,面试后不管结果如何,求职者都应给用人单位寄上一份“感谢函”,在感谢该企业给予你一次面试机会以外,进一步表达自己渴望进入该公司的决心,在国外,这是一种基本的面试礼仪。

在中国:面试后求职者一定要注意对当天的面试官做好记录,因为下次再见到他们而把名字记错的话,那可是面试的一大忌。如果在面试中,用人单位向你表达了有意想要录用你的话,千万不要就此松弛下来,因为在国内,单位聘用一个人通常要向上级部门要指标、报计划,上级批准后方可落实,这需要花上一定的时间,所以你最好定期打电话询问办理手续的进展。

对策:记下所有的面试资料,回来进行复习、总结,看看当天表现如何。另外,还要知道用人单位的性质,以此了解该单位在招聘一个人时所需要办理的程序,做到心中有数。

随着中外文化互相交流的加强,各类企业、单位的用人、招人方式逐渐走向一体化,许多的外资企业比以前更有中国的“人情化”,不少的国内老牌机关单位也吸取了国外人力资源体制的规范化。所以,毕业生要充分了解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熟悉面试规律,才能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以下列举了各国求职面面观:

英国人不看大报看小报

尽管大报信息量大,可信度高,但英国人普遍认为应聘大报上刊登的职位成功率不高。因为同一个职位可能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竞争,他们宁愿选择小报上的招聘信息,以提高求职成功率。

澳大利亚人落聘也写感谢信

在澳大利亚,很多求职者即使接到落聘通知书,也要写一封感谢信,感谢公司给他们提供笔试、面试机会,使他们获得了求职经验。这一方面体现了求职者的礼貌,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的未来创造机会,表明自己仍有到该公司就业的诚意。很多公司保留落聘者的简历,当他们临时需要人才时,会从中挑选。那些写有感谢信的人往往被列为首选。

法国人青睐团体求职

在法国,一些大学常常会通过媒体发布团体求职广告,介绍某个班级的毕业生专业情况,以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一些小公司在申请破产或被其他公司兼并前,也会通过媒体发布类似广告,为本公司的职员寻求出路。团体求职很受企业的欢迎,因为团队求职能减少他们的招聘工作量,而团队的相对稳定性和凝聚力也是吸引用人单位的一大优势,它可以减少人员重新磨合的时间,节省管理和沟通成本。

美国人求职前先谈解雇费

美国人在应聘时大都未雨绸缪,先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在没有签合同之前先把解雇费摆在桌面上谈个清楚。据《今日美国》报道,应聘者在面试时,解雇费同工资、救济金和假期等一样,成为关键的谈判内容,美国在线招聘服务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也显示,60%的求职者认为,面试时谈清解雇费十分重要。

德国人利用母校就业指导中心

在德国,每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都与不少大型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对就业资讯、职位空缺情况掌握得比较全面,毕业生只要到指导中心咨询或登录中心的网站,就能找到有用信息。当他们有了求职意愿时,中心也乐意推荐,即使失败,中心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他们求职。

加拿大人看准岗位先充电

加拿大人为了获得更理想的职位和薪水喜欢跳槽。为了获得某个心仪的岗位,他们往往先了解该岗位的职业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充电,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再去应聘,以提高录用率。

芬兰人高学历低应聘

芬兰的用人单位不愿用学历过高的人才,他们认为学历过高的人干比较容易的工作,难于调动工作积极性,而且容易跳槽。因此,本科生能做的工作,一般不用硕士生。这使得高学历人才找工作反而更难,一些高学历人才为了谋得某个理想的职位,往往把最高的学历隐藏起来,比如,硕士生拿本科文凭去应聘反而更容易成功。

日本人相信职介所

因为日本的职介所不单提供用人单位的信息,也为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在就业越来越趋流动化的情况下,日本人改行的机会非常多。求职者在改行前,希望先了解自己适合到什么行业,是否有发展远景。日本的职业介绍所大多配备了职业指导员,可为求职者提供这样的服务。此外,日本的职介所还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了庞大的用人单位空职信息和求职者信息平台,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也奠定了职介所在职场中的地位。

Case 1

A Chinese postgraduate had an interview in an American company and it turned out to be a successful one. The boss invited him to join in the company. Then, the postgraduate asked if his wife could work here together with him, so it would be more convenient for the couple to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The boss refused and replied: “That’s not my business.”

分析:英美都是私有制国家,因此美利坚不相信眼泪,大不列颠也不相信眼泪。老板们关心的是利润,需要的是能为他们公司获取巨额利润的人才。长期享受社会主义公有制福利的人,一旦进入英美社会,就会觉得处处不自在。国情不同,文化差异而已,并非不近人情。作为中国人,你如果想去欧美发展,可不能怀有侥幸心理。在那些地方你找不到轻松的活儿。西方社会允许你整夜泡在舞厅里、酒吧里,却绝不能容忍你在工作中有一分钟的偷懒并且公私不分。

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的一个显著之处,就是双方的价值取向的不同。一般认为,也就是“重义”与“重利”的区别。这不同的价值取向直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在涉及生意与人情的关系时,西方人最讲究“公私分明”,在他们的思维方式里,“友谊是友谊,生意是生意”。而在中国,做生意除了要有好的产品及服务外,关系是不可或缺的。中国人谈判,往往会这样开场:“某某先生,一回生二回熟,我们有缘分,我们已经是多年的老朋友了。”西方人在生意场上很少这样来攀关系,顶多寒暄几句天气情况,便会直接切入正题。

西方人讲求个性的自由奔放,但同时又有他们古板保守的一面。在他们看来,有些东西如黑白不能混淆一样,必须要一清二楚,尤其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是不能越雷池半步的,比如公私问题。公就是公,私就是私,两者必须要一清二白。这种公私分明观念,其实早已渗透到西方人的骨子里,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报纸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米卢是中国前任国家足球队主教练,中国足协在北京昆仑饭店为他举行了告别宴会。宴会结束后,中国足协执意派车送他,米卢却一再婉言谢绝了足协的好意,坚持要求自己坐出租车离开。因为他认为,告别宴后,他与中国足协就没有工作关系了,不应再使用公务车。也就是说,公就是公,私就是私。没有了工作关系,坐车纯粹就是私事了,因此只能自己解决。其实公私分明,甚至大公无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推崇的优良传统,过去我们一直在提倡,并且有比较好的传统和楷模。比如雷锋、焦裕禄等。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公私分明的观念在我们一些企业中越来越弱化。在我们不少职工的头脑中,觉得沾公家光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比如,工人把工厂的汽油、油漆、边角涂料等拿回家自己装修房子用;干部把办公室的纸、本、笔拿回家给孩子上学用;厂长用公车为自己办私事;用公家电话办私事、甚至聊天更是很普通的事。曾有记者到过一些中外合资企业调研,一些外方经理最看不惯的是中方职工公私不分,沾企业的小便宜。并认为这是东方人的一种痼疾。这里面的原因可能很复杂。过去,企业大多是国有,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既然是主人,那么拿点东西、沾一点光也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企业管理者也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样下去,一是使一些职工拿工厂的东西成为习惯,造成工厂财产的损失,另一方面还会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认同,久而久之,过分关心个人利益的思维定势和不良心理促成了一种企业的文化,从而积重难返。好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进一步加快了现代企业建设的步伐,中国传统文明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美德以多种表彰形式得到充分的肯定,从而得以发扬光大,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

Case 2

“不需要体面的工作头衔,不需要坐落在城市中心区域的豪华办公楼,不需要动辄四五千元的月薪。”临近毕业,太原理工大学财经学院的晓静比周围很多同学都更清醒地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在该校今年国贸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晓静目前的薪水算是一般的,也非常不稳定的,也算比较辛苦。作为一名玫琳凯化妆品的美容督导,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没有稳定的收入,甚至被父母描述成为不务正业。

做出这样的选择,晓静有自己的考虑。曾有一些看似更加体面、收入待遇更加优厚的工作岗位摆在她面前,其中不乏很多人羡慕的行政岗位,但晓静却更倾向于现在这种“每天面对顾客”的基层销售。“我热爱我的职业。”她肯定,“而且我相信这样的人在未来竞争中会更有优势。”

分析:

1. 职场规划,把握先机

最近,在太原理工大学发放的千余份调查问卷中,22.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理想工作是政府机关,35.9%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而选择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分别占到了6.7%、8.4%、9.8%和5.8%。多数大学生选择工作性质稳定、待遇较好的单位。晓静的选择成为异类,周围的很多人都纷纷表示不理解,甚至认为她太傻。放着体面的工作不做,却去做不被人理解的美容督导。

“年轻时总会辛苦一些,薪水拿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发展潜力。”晓静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很简单,从现在选定的这份职业做起,哪怕苦些、累些、穷些都没关系,把这个行业先摸熟了,今后再看发展,想做属于自己的美丽事业。“现在多数大学生更向往工作性质稳定、待遇较好的单位,是迫于就业压力的一种表现,这无疑是一个不好的信号。”晓静的班主任张老师认为,大学生应该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历程,而且要从大一开始准备,只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才能够有效地把握时机。

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最重要的是摆正心态,还没做出贡献前何谈维权?何谈高薪?”人生体验教学培训专家裴庆丰主张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把工作后的第一年、第二年当做大五、大六去念,“目标不应该是去找到一份能赚多少钱的工作,而是找一份适合自己、有未来发展的工作,先做起来再说。”

作为行智联合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自从担起“人生体验教学培训专家”这份职责,裴庆丰开始有意识地接下一些原本完全可以不做的活儿,给大学生们练手。有时他还会利用行业或者职务之便,给大学生们创造“见世面”的机会。由于工作性质,他几乎每天都会和实习大学生接触,在他眼里,每一名学生不论实习前后有多大的心理落差,最后都能应对自如。“摆正心态,走出第一步,之后哪怕再辛苦、再累,大学生们都能适应下来。”至少,在他的公司,实习的大学生们都坚持了下来,并且“非常胜任”。

裴庆峰告诉记者,大学生应该尽早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准备毕业后可能会从事一份与专业毫不相关的职业,而且应该是从最底层的、打杂位置做起。

3. 人才培养要满足社会需要

“我在应聘过程中很多单位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但我之前只是在学校学习理论课,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当发现学校学的很多知识在找工作中用不到时,就会很迷茫。”毕业生任田向记者讲述着他求职的困惑。

“在当今出现比较严重的‘用工荒’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突出,值得深思。”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曹主任表示,当前,在一定程度上,人才培养的数量已不是主要问题,质量才是主要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里,既有今天的需要,更有明天的需要,因为今天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在今后的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因此,人才培养要有前瞻性。

“大学生就业难,很多时候反映出现行高等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曹主任告诉记者,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创造了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大学生们能有机会到社会上去闯闯。大学应针对社会需求,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从过去片面强调“动脑”转向“动脑”和“动手”并重。而根据地方经济支柱产业设置和调整专业,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途径。

Case 3

Jiang Jun applied for a job as a computer programmer in a large foreign-owned computing company. Because he was very well qualified in computing and had extensive experience, he thought that he had a very good chance of getting the job. Three people interviewed him. They started out by asking him questions about his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He answered confidently.

Suddenly, however, one of the interviewers asked him whether he could work in a team. Jiang Jun was rather surprised at the question but said, “Yes.” He was then asked why he was interested in this particular job. He explained that the job was very suitable for him as he had done similar work before. He also explained that the salary was better than the salary he was currently receiving. Finally, he was asked if he himself had any questions. He did not.

Jiang Jun left the interview feeling that he had done well. However, he did not get the job and later found out that the successful applicant had less experience than he had.

分析:中西方人们对面试的概念有一定区别。西方招聘单位在招聘职员时,更注重你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应聘职位的兴趣而不是简历上的一些经验和职业资格证书等,他们认为面试的目的是使招聘单位与应聘人相互了解,招聘职员是双向选择,而不是招聘单位单方面地了解进而选择应聘人员。

练 习 题

— Exercises —

一、判断题

1. 有快乐的工作才会拥有快乐的生活,积极、坚持并专注就能得到快乐,无论在职场上,还是职场外,只要全心全意投入,一定会乐在其中。

2. 年轻时总会辛苦一些,薪水拿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发展潜力。

3. 在职业的选择和规划上,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是否是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的区别。

4. 沾公家光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比如,工人把工厂的汽油、油漆、边角涂料等拿回家自己装修房子用;干部把办公室的纸、本、笔拿回家给孩子上学用;厂长用公车为自己办私事。至于用公家电话办私事,甚至聊天更是很普通的事。

5. 在任何面试中,面试官询问你的家庭情况的时候,你都能够回答说:“对不起,这是我的私人事情,我们能谈点别的吗?”

6. 在西方国家,面试后不管结果如何求职者都应给用人单位寄上一份“感谢函”,在感谢该企业给予你一次面试机会以外,进一步表达自己渴望进入该公司的决心,在国外,这是一种基本的面试礼仪。

二、选择题

1. 下列关于职业兴趣的表述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________。

a. 每个从业人员都可以完全依据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职业

b. 对不感兴趣的岗位,从业人员有权不服从安排

c. 兴趣和爱好是天生的,后天无法培养

d. 尽可能地把岗位需要与个人兴趣结合起来

2. 下列观念中,符合从业人员诚实劳动要求的是________ 。

a. 在其位,谋其职

b. 钱多就多干,钱少就少干

c. 出工不出力

d. 以次充好

3. 关于保守企业秘密,从业人员下列做法或想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

a. 对知根知底的好友,说说企业技术研发情况无妨

b. 不应该对家人隐瞒企业的事情

c. 对同一单位其他部门的同事可以谈谈企业技术研发情况

d. 保守企业秘密是从业人员是否忠实于企业的重要表现

4. 下面关于团队精神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多选)________。

a. 团队精神是企业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b. 企业内聚力的形成与团队精神密切相关

c. 市场经济靠的是个人奋斗,而不是团队精神

d. 人际和谐氛围有助于培育团队精神

三、案例分析

During the American Civil War, a very hungry young man fell down in front of a farm gate. The farmer gave him food but in return he asked the young man to move a pile of wood in his yard—in fact it was not at all necessary to move the wood back to its original place. Seeing all this, farmer’s son was confused.

1. Why did the farmer do that?

2. What values are reflected in this story?

四、讨论题

1. 你认为怎样才是一种正确的工作态度?

2. 作为一名大学生,你认为要如何树立正面积极的就业观?

3. 你如何看待西方人在职场上的“不留情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