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八章世界观与价值观

第八章世界观与价值观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 世界观与价值观World View and Values从前面几个章节的内容中,我们侧重学习了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家庭观、教育观、工作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相异之处。然而,前文所提到的各观点,归根结底,源于中西方民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不同。建造园林的不同方式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

第八章 世界观与价值观World View and Values

从前面几个章节的内容中,我们侧重学习了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家庭观、教育观、工作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相异之处。中西方人如若在这些文化层面上相互了解,在国际交往中就会大大减少产生误会、摩擦,甚至冲突的机会。然而,前文所提到的各观点,归根结底,源于中西方民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不同。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中西方在核心世界观与价值观上的差异。

第一节 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

两位美国人类学家Florence Kluckhohn(佛萝伦丝·克拉克洪)与Fred Strodtbeck(弗雷德·斯多特贝克)在1961年出版的《价值取向的变奏》(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一书中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五种价值取向模式,包括人性取向(Human Nature)、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People & Nature)、时间取向(Time Sense)、活动取向(Activity)和社会关系取向(Social Relations)。

1. 人性取向

人性取向涉及人类本质的内在特征。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认为在回答人性取向的问题时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人性是善、是恶、是善恶兼而有之亦或是无恶无善;其次还要考虑到人性是否可变。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人性的看法差别很大,许多西方人受基督教影响崇尚“原罪说”,认为“人性本恶”或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人们只能通过忏悔和行善才可以洗脱罪孽、升上天堂。因此,西方国家致力于建立一套严密的法制体系,对每一起可能出现的罪恶,都有对应的防范措施,并保证这些制度和措施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而大部分中国人受儒家学说影响,认为“人性本善”。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里始终认为人的初生犹如白纸一张,后来人性善恶的变化皆是由后天的文化教育和环境造成的。因此,中国人非常注重个人道德和思想情操的修养,依靠人的自我觉悟和道德的规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人性是善恶的混合体。不过,中西方人都认为人性的善恶有可能在出生以后随着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 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但是从不同文化价值观上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到底是如何的呢?

根据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三种潜在的关系,即征服自然(Mastery over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Harmony with Nature)及服从自然(Subordination to Nature)。

中国园林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将人工痕迹尽可能地隐藏在自然之中;西方园林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极力表现人工对自然的可创造性。

建造园林的不同方式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中国受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许多中国人讲究“风水”,选厂址、造房子、建工厂,都得先看风水才能决定。另外,房子的朝向、形状等也都得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和谐。西方人则受到宗教的影响,认为上帝授予人处理地上一切事物的权力,因此,西方人更提倡在生活中用理性和意志来改造环境,鼓励人们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并通过改变自然环境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我们从一句英语谚语“Man can conquer nature.(人定胜天)”中可见一斑。

除了以上两种取向之外,有些文化认为人应该要服从自然。例如,2004年东南亚发生大海啸,大部分的东南亚人将此事归结于命运,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虽悲痛,却不应抱怨。也有一些东南亚人认为此天灾的降临是人类冒犯自然的结果,是人类应受的报应。但是在美国人眼里,这是人类预测不精准,对可能的灾难准备不够的结果,如果人类能设计出更精确的科学仪器,或对可能发生的灾难提前做好防御准备,灾难就完全可以避免。

3. 时间取向

在第三单元非言语交际里,我们了解到中西方人对时间的观念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际上这种差异是源于中西方人的时间取向不同。

人类的时间取向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过去取向(past-oriented),强调传统和尊重历史。二是现在取向(present-oriented),通常注重短期和眼前。三是未来取向(future-oriented),这种社会强调长期和变化。

过去时间取向主要存在于高度重视传统的文化里。这种时间取向的文化中的人们通常假定生命是遵从由传统或神的意志预先注定的轨道,他们崇拜祖先,强调密切的家庭关系。中国人非常重视“过去”,他们尊重传统,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尊重老师,重视年龄和经验,因为这些方面都与“过去”有关,过去取向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印度和许多佛教国家的人也遵从过去时间取向,信奉印度教和佛教的人相信因果报应,相信生死轮回。在他们看来,此生只是众多生命中的一段时间而已,因此没有必要精心安排计划。人们做事情通常要考虑这件事情过去有没有人做过,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有什么失败的教训应当吸取,因此循规蹈矩已成为一种社会规范。

现在时间取向的人们不太关注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和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人们认为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倾向于只争朝夕地生活,几乎不做明天的打算。现在时间取向的人们通常只注重短期和眼前。传统的伊斯兰文化就属于现在时间取向的文化。他们认为将来的事是属于真主的,不为凡人所掌控。任何妄图预测未来的人都有些精神不正常,因为只有真主才知道未来的事情,凡人即使只是谈论未来的事也是过于放肆。因此,阿拉伯人在时间观念上是现在取向,不愿意对未来的事进行预测。菲律宾、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及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印第安人的文化也是属于现在时间取向。这些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在对时间的态度上有更多的随意性和随机性,一不小心就把时间浪费掉了。这种对时间有些满不在乎的作风常使西方人产生误解,把它当做是懒惰、效率不高的表现。

瑞士、德国以及美国的大部分地方都属于未来时间取向。在这些地方中,人们把时间看做一种商品。时间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种实际而可触摸的东西。因此,人们把时间看成一件宝贵的东西,讨厌浪费时间的行为,强调“时间就是金钱”,经常会讨论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时间。未来时间取向的文化也很注重变化,例如,在美国,新产品的种类和包装层出不穷,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顾客。而在过去取向的中国社会里,人们通常更相信老品牌和老字号。

4. 活动取向

人类的活动取向有三种,即做(doing)、存在(being)和成为(being-in-becoming)。

美国社会是一个强调行动“做”的社会,人们必须不断地做事,不断地处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美国人工作勤奋,并希望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获得晋升、加薪以及其他方式的认可。他们同时还注重活动的类型,活动通常要具有外在形式,必须是可以量化的活动类型,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在评估一个人时,美国人总是问“What did he or she do?(他/她做过什么)?”和“What has he or she accomplished?(他/她有什么成就)?”如果一个人坐着思考,他就什么也没做,因为思考不能量化,不能测量。

“存在”取向与“做”取向刚好相反。安然耐心被视为美德之一,而非无所事事的表现。中国文化便是“存在”取向,提倡“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成为”取向强调的是“我们是谁”,而不是我们做了什么。人类活动的中心是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成为更完整的自我,如禅宗和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为了圆满自己,他们花费一生的时间进行沉思与冥想。

5. 社会关系取向

人类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也存在三种取向,即个体主义取向(Individualism)、等级制取向(Lineality)与附属性取向(Collaterality)。

个体主义取向以个人自治为特征,个人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在这种取向下,个人的目标与目的优于群体的目标与目的。美国人的这个特点十分鲜明。

等级制取向注重群体,群体的目标优于个人的目标。在等级制取向的国家中,群体分成不同的层次等级,每个群体的地位保持稳定,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等级社会倾向于实行贵族统治。很多欧洲国家中的贵族就是这一取向的例子,印度的世袭阶级也是如此。

附属性取向也注重群体,但并不是具有时间延续性的群体而是在时空中与个人关系最密切的群体成员。事实上,这一取向考虑的只是人们的群体成员身份而不是具体的人,例如,中国人习惯把自己看成是群体的一员,认为个人不应特立独行,而应尽量合群,与群体保持和谐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牺牲自己的利益保全群体的利益。而美国人则恰好相反。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为自己负责,强调个人的独立性。

第二节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荷兰管理学者霍夫斯泰德(Hofstede,1980,1991)提出。该理论是实际调查研究的产物。在IBM工作的时候,霍夫斯泰德教授发现,尽管公司有一套深厚的公司文化,但是IBM遍布世界各地分支机构的员工的文化价值观却差异很大。1968年和1972年,他在IBM员工中做了两次研究,调查了11.6万名员工。在大量的调查数据中,霍夫斯泰德教授试图找出能够解释导致大范围内文化行为差异的因素。1980年,他在《文化的后果》一书中发表了该研究的成果,提出文化包括四个维度。之后,霍夫斯泰德教授参考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教授彭迈克(Michael Harris Bond)主持的华人价值观调查(CVS),补充了第五个维度。这五个价值维度是: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个体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以及长期取向/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Short-Term Orientation)。

1. 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和文化(High Power Distance Cultures)中,社会层级分明,权力距离大,其代表国家有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拉美国家以及部分阿拉伯国家;接受程度低的国家和文化(Low Power Distance Cultures)中,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权力距离就小。权力距离小的国家主要是欧美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挪威、瑞典等。

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权力距离。从孔孟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三纲五常,到现代社会强调的在家听父母的话,不与父母顶嘴,在单位在学校尊敬领导尊敬师长,讲求的都是社会的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等级。

众多欧美国家则崇尚低权力距离,生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从小被教育人人生而平等。尽管有些人的出身带有一定优势,如财富和名誉等,但他们并非理应比别人更优越一些。不过这并不代表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人们一定会受到平等的待遇,他们只是比别人更加拥有平等的观念。

权力距离影响着人们沟通行为的诸多方面,例如,低权力距离社会中的人通常会超越社会地位发展友谊以及恋爱关系。但相反地,在高权力距离社会里面,人们更倾向于在同等的社会地位下寻找友谊以及恋爱关系,讲求“门当户对”。高权力距离的社会强调对权威的服从和尊敬。人们从小被教育要无条件地听从父母和老师的话。相反,低权力距离社会中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勇于挑战权威,那是他们的权利,甚至是义务。从主雇关系上看,低权力距离社会里的员工更加看重自由的权利,同时他们希望得到更多决策的机会,尤其是对那些关系到他们自身工作的事情。这些员工可能会通过工会或者员工满意度调查来反映自己的意见,但是在高权力距离社会里面,员工往往已经习惯于工作的现状而很少提出意见。相反,他们希望上司能够直接下达命令,那么他们只要按照命令去做就可以了。

2. 不确定性规避

所谓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状况的威胁程度以及规避不确定性威胁的程度。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Weak Uncertainty Avoidance Cultures)中,人们偏好非结构化的情景,敢于冒险,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且对“不同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而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Strong Uncertainty Avoidance Cultures)中,人们偏好结构化情景,做事比较保守,常常认为“与众不同是危险的”。

要注意的是,一种文化对不确定性规避程度的高低不是绝对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是有所区别的。相比较而言,美国文化对风险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比较低,对语言表达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却比较高;中国文化对风险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比较高,对语言表达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却比较低。

美国可能是世界上最盛产创业者(Entrepreneur)的国家,这些创业者对风险不确定性规避的程度相对比较低。而且,美国人大部分都很少存钱(总的平均存款率可能是全世界倒数第一),许多人不仅没有存款,而且借钱消费,贷款买房买车,度假消费,以致在2008年10月开始发生次贷危机,从而慢慢演化成全球的金融危机。相反,中国文化和其他亚洲文化中的人在这两点上得分就低,创业者人数远远低于美国,存款率则高得惊人。

但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美国文化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却比较高,例如,美国人总是要求老师或管理者给出精确的要求描述,或职责描述,尤其是截止时间这一条,决不能含糊。另外,他们总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反馈,比如发出一个邮件,就希望在一两分钟内得到回复,如果对方耽搁上一天不予回复,就会着急,并觉得对方“合作性”不强。在拟定商业合同内容上,美国公司的合同大都内容详细,细节清楚,任何细微的方面都不能有遗漏,所以一般一份商业合同总有上百页。同时,他们追求对人生的控制,不信命运,只信自己。相反,中国文化(包括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亚洲文化)在这方面的不确定性规避反而比较低。道家讲:“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对“道”的理解,不可能靠别人的解释,只能依靠自身的悟性,所以中国人一般对模糊的指导语没有怨言,比如,管理人员对下属的要求通常只说个大概,不需一五一十地详细交代,下属会自己去“悟”。同时,对暂时不能得知的结果也能很好地忍受不知,比如刚考完试,并不急着想知道自己对错,而愿意放一放再说。在拟定商业合同内容上,中国企业的合同一般都比较粗略,页数不多,只包括最主要的内容和意向,很多细节留待以后再加以商榷和填补。另外,中国人对人生中未知的部分也能放手交给命运安排。

3.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指的是一个文化中的人们倾向于将自己当做个人(个体主义)还是将自己首先看作团体的一部分(集体主义)。

重视个体主义的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非常松散地结成社会关系网,并极大关注自尊。对本人的职业和个人酬劳尤为重视。集体主义者重视团队并推崇成员之间的和谐。个人感情服从团队整体利益,并且雇员们更可能会问:“什么对组织最为有利?”保全面子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至关重要。成功地保全面子时,一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也就得以维系。

在霍夫斯泰德教授的研究结果中,美国人在个体主义上得分最高,居全世界之冠。同样属于个体主义国家的还有众多欧洲国家。而大部分亚洲国家以及拉美国家则强调集体主义的重要性。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体现在中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这里,我们列举教育和体育比赛这两个例子来加深对其的认识。

从文化教育上看,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俗语“枪打出头鸟”,提倡的是谦虚谨慎,主张的是中庸之道,忌讳的是锋芒毕露。因此在课堂上,中国学生往往和老师交流得很少,学生大多只是在听老师讲课,绝对不敢提问。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少有主动回答的。反观美国课堂,学生总是踊跃发言,不怕打断老师的话,不怕问倒老师,不断地向老师“发难”。同时,对于老师的提问,美国人往往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求一切方式使自己的表现在众人中凸显出来。

从国际的体育比赛来看,一个国家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体主义价值观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一定要服从集体的意识,而个体主义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选择的自由以及个人的成就。

4. 男性化与女性化

在男性化社会里,主导价值观是强调成就和成功,地位和物质成就是表现人们成功的重要标志,并且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截然不同,男性被期望表现为富有决断和竞争力,女性被期望表现为养儿育女、关心家庭。在女性化社会里,主导价值观是关心他人、重视生活质量,强调谦逊、平等和关注生活环境,地位和物质成就不作为成功的重要标志。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没有显著差别。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挪威、瑞典和丹麦)具有最富女性化气质的文化;日本则存在显著的男性化文化;美国的男性化文化要相对温和一些,但是较之中国社会的男性化特征更为显著。

高度男性化社会中经常会有以性别定义的工作,与工作相关的角色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男人而言。在这样的社会里,男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工作,很少休假且重视工作超过重视家庭。工作上被肯定是他们主要的促进因素。女性化社会则是另一个极端。人们谦逊且有教养。女性化社会的关键促进因素是同上司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住在舒适的地区并有工作保障。

5.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长期取向指数,又称为“儒家文化动力”(Confucian Dynamism)。因此,可以如此解释:受儒家文化影响大的文化属于长期取向型文化,如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反之,则属于短期取向型文化,例如大部分欧美国家。

长期取向的文化关注未来,重视节俭和毅力。他们认为储蓄应该丰裕;固执坚持以达到目标;节俭是重要的;对社会关系和等级关系敏感;愿意为将来投资;重实效的传统和准则以适应现代关系;接受缓慢的结果。这种社会考虑人们的行为将会如何影响后代。在短期取向的文化里,人们更加注重当前的生活和享受,不愿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并注重负担社会责任。

以中美两国谈生意为例。中方企业第一次与对方公司的代表见面,商谈一桩短时的生意,中方会花很多时间介绍公司的历史、发展方向、各类产品线,以及人事组织结构等;然后,让对方公司介绍自己的情况,全部完毕之后,才进入具体的项目谈判。如果是外商来中国谈判,一般都不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就详谈生意细节,总是先要带对方参观一下工厂或公司,宴请对方,或请对方游山玩水,参与休闲社交活动,然后,到最后一两天才正式比较严肃地进入正题谈生意。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中国企业想了解对方派来的那个人的底细、那个公司的底细,那个人的人品是否可靠,是否值得信任。了解这些是因为中国人下意识里想的就是与该公司或该代表未来的长期合作,而不是做完这桩眼前的生意就完事了。美国商人常常对此不解。因为他们是短期导向的文化,有把所有生意都看成一锤子买卖的倾向。所以他们觉得介入那些与生意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纯粹是浪费时间,有时甚至认为是中国人玩的花样,让他们上当,使他们在所剩无几的时间里必须被迫做出决策,甚至做出让步。

练 习 题

— Exercises —

一、思考题

1. 下面几幅图均描绘了中西方人的价值观差异,你是如何理解的?

2. 美国科幻片VS中国古装片

美国人喜欢拍也喜欢看科幻片,《2012》、《I am Legend》、《Star Wars》系列、《Avatar》等数不胜数;反观中国,关于未来的电影寥寥无几,但是却对古装电影或连续剧情有独钟。经典的四大名著和金庸武侠小说不断地重拍。最近还十分流行穿越剧,并且一定是穿越到古代。对于这样的差异,你是怎么看的呢?

3. 以下是一份中文简历和一份英文简历中工作经验部分的节选,请从活动取向的角度,分析这两份工作经验有何不同,并探讨一下将来如需写英文简历时,要注意什么。

工作经验

2008年9月至今 安徽省家好家节能门窗有限公司 综合办公室主任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 安徽省亚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法律事务部 内审助理

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 安徽省亚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人事助理

2002年4月至2004年12月 安徽省亚夏服务有限公司 客户服务经理

Employment

Engineer Intern-summer vacation, full time Nov. 2009−Feb. 2010

McFadden Associates (South Melboume)

● Gathered and analyzed date relating to the energy sector for a strategic review

● Assisted in formulating and testing energy models and databases

● Liaised with senior management to ensure that all information gathered was relevant and met expectations

● Compiled a written report as well as power point presentation

● Presented findings to management

● Assisted in gathering and analyzing data to forecast electricity demand which required me to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data extraction techniques using MS Excel and MS Access

二、案例题

1. 在美国,如果你想和同事共进午餐,一般会事先通过电话或电邮预约一下,定下午餐的时间。假定有三四个同事下周二都有空,大家约好在某个同事的办公室集合,很快讨论一下想去的餐馆,如印度餐馆,大家就一起出发了。到了餐馆,领班会把大家带到一个餐桌,坐下后,她/他会给每个客人一份菜单。于是大家阅读菜单,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食物,印式三明治,咖喱羊肉或其他。几分钟后,服务员会走过来,挨个询问客人决定要点的食品,记录下来,收走菜单。于是大家开始聊天。又过几分钟后,服务生会把所点的食品端上来,准确地放在每个客人面前。大家于是开始边吃边继续聊天。用餐完毕后,大家示意服务生拿来账单,各付各的账,然后离席,各自回办公室继续上班。

在中国吃午餐的话,一般来说,很多时候不事先预约。去敲一下同事的门,问有没有时间共进午餐,如果有,则同去。假定正好有三四个同事都有时间,于是大家一起出发,多数时候会去中餐馆,但需选择哪种地方菜。假设大家决定试一试新开张的川菜馆。进餐馆后,领班带大家入座,然后递上两份菜单,让大家共用,而不是一人一份。同事几个轮流或凑在一起看菜的品种,并决定点什么。由于是大家共同用餐,点菜的时候就得想到别人的口味,以免到时候某人没菜可吃。议论了一会以后大家都同意点五个菜。等上菜过程中,大家开始聊天。几分钟后,菜品陆陆续续端上桌。用餐结束时,服务员送来账单,谁付账呢?如果一开始召集吃饭的人没有明说是他/她请客的话,那么,这时每个人都可能掏出自己的钱包抢着付账,服务生则随机抽取一个以结束“争端”。

问题:

(1)这两个情境中,你若作为其中一个成员,在哪个情境中,你要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2)请你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2. 中国在美留学生小丹和美国同学Michael是好朋友。小丹的电脑坏了,可是再过一周就要上交课程期末论文,于是小丹想借Michael的电脑一天来完成自己的论文。开口之前,小丹请Michael吃了一顿大餐。

用餐结束时,她请求Michael:“Michael, my computer broke down recently. But you know we have to hand in our term paper on time. I wonder if I could borrow your computer this weekend. We are friends, aren’t we?”

意外的是,Michael回答到:“Yes, we are friends, Dan. But I’m afraid I’ve got a lot of things I need to type up every day during these days. I cannot afford to let it go even for a day. I hope I could help you in other ways.”

小丹很失望,她不明白事情怎么会是这样。她的心里浮现了一个疑问:“我们真的算朋友吗?”

问题:

(1)你认为小丹和Michael在这件事情上的认知差异是什么?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差异呢?

(3)你认为小丹应该如何解决论文问题?

三、讨论题

1. 请分别用Kluckhohn与 Strodtbeck的五个价值观取向理论和Hofstede的五对文化维度理论来描述中国文化。

2. 当代中国人在价值取向上和传统认知里的中国人有没有不同?请举例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