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创新思维的过程——窦桂梅“一鸣惊人”
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对其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多种模式。其中,较简明的模式分为4个阶段: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阶段,准备阶段,创新阶段,检验阶段。
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阶段
这是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的作文材料。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但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这三则材料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问题,即需要思维去处理和解决的对象或目标,如待做出解答的题目,待做出解释的命题,待研究的课题,待实现的目标及待完成的任务等。问题在思考和认识活动中发挥着启动、定向、选择与激励的功能。一切有目的思维和认识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能够促使思维进入积极活动状态,展开有目标的回忆、联想、分析、试探。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前提,创造活动首先源于对问题的感受能力,即问题意识。批判、创新从问题开始。当人们有了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就意味着人们具有新的思维、新的视角,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提出新的理论、新的见解。反之,如果没有问题,没有质疑,实际上是处于停滞状态。这样,所谓批判创新根本无从谈起。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启发自苹果落地这一现象。这个典型的案例可以较好地阐释问题意识。苹果落地无数人都见过,但没有谁把它当成这么大的一个问题;这个现象许多物理学家也想必见过,但只有牛顿受到它的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社会科学,同样需要问题意识。韩震老师在《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一文中告诉我们:
幸运女神总是惠顾那些倾听时代声音的人。历史上所有高瞻远瞩的伟大人物,都是因为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声音,抓住了时代性问题,才在推动历史进步的同时成就了自己的伟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洛克、卢梭、狄德罗等人听到了在中世纪母体中孕育的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胎儿最初的律动,从而对新旧社会的变化问题进行了阐释,叙述了现代性的根源与发展趋向,因而他们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者。
——杰弗逊、华盛顿等人听到了北美英属殖民地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心声,他们不是拿起笔就是拿起枪投入捍卫自由的战斗,因而成为美利坚这个新国家的奠基者。
——马克思、恩格斯听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进程中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要求社会公正的呼喊,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从而创立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听到了发自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底层人民的声音,因而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听到了中国人民希望社会发展的愿望被压抑而形成的闷雷声,因而他们开启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
——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听到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风云变幻之声,因而他们抓住了一个个新机遇,解决了一系列新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阶段。
文章连用了六个整齐的排比句,以典型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他们敏锐地发现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他们的思考和行动总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问题意识,不仅仅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所必需,也是有造诣的文学家必备的素质。
农民造屋难,不以为奇,见怪不怪,如果有人把它写进文学作品,可能也会处理成小小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而作家高晓声却从中发现了中国农民几十年所走过的一条艰难坎坷的道路,发现了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的社会根源。为此,他写下了小说《李顺大造屋》。
发现问题的途径很多,可以在理论运用中发现问题,可以从经验中概括出问题,更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科学问题、技术问题、艺术问题和其他问题。
同学们的创新设计方案也往往来自日常生活,当然,前提是得具有问题意识。
重庆市巴蜀中学的代宇迟同学有几次到沙坪坝,每次都堵车,又听出租车司机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开车到沙坪坝。”于是,他萌发了一个念头:编写一个“排堵方案”,解决沙坪坝的堵车问题。
为此,他自学了《桥梁工程》《道路勘察与设计》《建筑力学》等专业书籍。同时,他利用周末,不定期到沙坪坝区商圈的各条干道去蹲点调查,观察堵车节点在哪,统计人行道的行人数量,公交车站的设置等。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代宇迟写出了共计121页的《沙坪坝三峡广场步行街改扩建方案》。沙区建委相关负责人仔细看完代宇迟的排堵方案后,惊叹一个高中生能写出如此内容丰富、规划详细的方案,实在难能可贵。并称方案中增加沙区进出通道,解决沙区商圈人车混行,疏通站东路交通瓶颈与沙区的规划不谋而合。
我们不仅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社会问题,还有许多社会问题,甚至是从动物生活中转换和提升而来的,有的甚至是直接移植而来的。
蚂蚁社会的成功,就是一个有趣而神秘的问题。单就一只蚂蚁来说,它的行为是杂乱无章的、偶然的,然而整个集体又有着高度一致的行为。小的蚂蚁社会的特点是单个蚂蚁寻找食物。随着社会的增大,通信方式在有组织的寻食过程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庞大的蚂蚁社会中,集体“打猎”在寻食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有时几十万只蚂蚁共同行动。在一定意义上讲,蚂蚁所面临的问题与我们今天这个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类似。我们也需要加强信息交流,也需要集体“打猎”。
如上所述,创新方案的写作以及从蚂蚁社会得到的启示,都离不开敏锐的“问题意识”;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则是创新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部分。
二、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加工;二是根据初步的理解,去广泛收集各种相关的信息或资料。这样的资料越丰富越好。
先说对问题的理解和分解。如果对问题有文字表达,首先应该理解文字;如果没有文字表达,自己可试着写出对问题的表述。然后仔细审视琢磨每个词句,使它的意思在你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而鲜明。
以高考作文为例。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看,首先要求立意准确,需要谨慎审题,准确把握题引材料,认真研读提示语,正确理解题目,读懂并把握它们所提供的信息。
且看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作文。
三则材料实际上是在暗示写作“忧与爱”一题的入手角度。第一则讲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怜爱;第二则讲的是对祖国对大地的忧戚与深爱;第三则讲的是伟人心灵中那种博大的忧患与挚爱。
忧,指担忧、发愁,它是人对外界事物担心的一种程度;爱,是对人或事物亲近、关切、扶助、投入的心理取向。“优与爱”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性的,是一体两面的,爱之深,忧之切源自于爱。无论是忧还是爱,都来自于那颗滚烫的“心”,这从“忧”和“爱”的繁体字字形上就可以得到启发。
再看2012年辽宁高考作文题:
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这则材料提倡考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本来应该身着华美演出服上台的演奏家,却甘愿“隐于音乐的背后”,这无疑是一种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女钢琴家那句话,便是材料的核心(即“题眼”),也是审题立意的重点。这句话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低调与谦卑,是一种优雅的人生姿态;拒绝外在美,追求内在美,这才是健康积极的人生方向;真正的艺术家,不会注重包装;坚守内心,坚持自己,不随波逐流。
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要弄清问题的实质,有时还要对问题加以分解。比如说,我们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书大赛”,项目选定,技术条件已具备,余下的问题是缺乏资金,似乎很难解决。但是,这里的“资金”实际上可分解为生产场地、设备、原料及员工的工资。生产场地可租赁,而且可协商租赁一段时间(1季度、半年)后付款;设备可租赁或分期付款;原料可赊购;员工中,主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可给予股份,只发生活费。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较大的、较难解决的问题细化分解为若干小问题,显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再说收集信息和资料。当我们对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解和分解之后,就必须去广泛地寻找收集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相关的资料越丰富越好。收集资料既要着眼大处,又要留心小事;既要盯住显而易见的部分,又要转移注意的焦点;既要多角度审视,又要看看其他领域。
例如,当我们准备投资证券,着手分析某公司的基本素质和财务状况时,就要通过各个渠道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订阅证券类和与公司相关行业的报刊资料,参加有关的会议,在网上查询,跟踪交易所实时行情以及到该公司实地访查等方式获取信息资料。有时还可以逛逛商场,观察和听取顾客对该公司产品的反映。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证券分析的专门方法和手段,对资料进行案头研究。
2007年9月3日,全国亿万中小学生通过电视屏幕收看同一堂课——“形势教育大课堂”。主讲第一课的是人大附中政治特级教师靳忠良。
“我们祖国的发展,就像一列快速前行的时代列车。”靳老师的全国形势大课从火车提速引入。课上,靳老师与几位西藏学生交谈“回家的变化”,结束前请每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中国的发展之路等。在跨越时空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师生的互动中不断被激发,这使得课堂高潮迭起。
为了这45分钟,靳忠良做了大量准备。从主题到选材,从开头语到过渡、衔接,从用什么样的风格到某个细节的语调,都做了仔细推敲。
通过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互联网等,在同一时间、在各自的教室里,我国亿万中小学生在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开办的“形势教育大课堂”第一课上,领略到了靳忠良老师的课堂风采。
文学创作同样需要广泛收集资料。作家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初步构想为:3部,6卷,100万字,从1975年初写到1985年初,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为此,路遥大量地阅读,在他的卧室里、桌上、床头、茶几、窗台,甚至厕所,任何地方都放着随手可拿的书籍资料。其内容包罗万象,有古今中外的著名长篇小说,有关于农业、工业、商业、科技的专门著作,还有大量如养鱼、养蜂、施肥之类的知识性小册子。书读得差不多了,路遥又立即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为了解10年间中国乃至世界的具体变化,他采取了一个艰辛而烦琐的“笨”办法——逐日逐月逐年查阅那10年间的报纸,并随手记下他认为有用的东西。因为长时间翻看报纸,以至他的手指被纸张磨得露出了一根根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就像搁在刀刃上一样疼痛。此外,他还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收集资料。从城镇到乡村,从学校机关到农贸市场,从省委书记到普通百姓,从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到民风民俗、婚嫁丧娶,他不厌其烦地作了详尽的笔记。在积累如此巨量资料的基础上,路遥才写成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三、创新阶段
创新阶段是创新思维的关键阶段,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突破原有理论、传统观念、思维定势的束缚,这是创新思维的首要环节;第二,提出新意象、新概念、新观点;第三,将新意象、新概念、新观点加以系统化,形成新理论、新技术、新的艺术作品。
已有的理论、技术,是人类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的知识越丰富,解决常规问题的思路越宽,速度越快,质量越好。但是,运用这些理论技术解决了许多问题后,也往往形成一种习惯,即遇到问题,常常按照老办法去套,形成思维定势,这也是创新思维的主要障碍。对于这样的理论技术,敢于突破就能有所创新,不敢突破就无法创新。中共“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对传统党建理论的突破,就是“与时俱进”的创新。
提出新概念、新观念、新意象的主要思维形式是联想和想象,甚至可以说,没有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有创新。无论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还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想象的产物。
陈寿在《三国志》中,论述刘备三顾茅庐总共只有十来个字:“先生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在《三国演义》中,经过罗贯中的充填想象,却构成了妙趣横生、绘声绘色的动人故事。刘、关、张三顾茅庐,每一次的环境、气氛都不相同。单就景色而言,“一顾”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二顾”隆中:“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三顾”隆中:“春色融融,映日迟迟。”罗贯中发挥其高度的想象力,将“凡三往,乃见”这样简短的记述描绘得如此生动,营造了崭新的意境。
又如,央视播发的立邦漆的广告:一排婴孩胖嘟嘟的小屁股刷上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块,当可爱的小屁股扭动时,播出广告词:“立邦处处放光彩。”超乎寻常的想象力,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再如,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设计的宣传画超凡脱俗:用太极拳的优美动作勾画了线条流畅的“五环”,既具有民族风格又有现代色彩,为创造想象力淋漓尽致发挥的典范。
提出新概念、新观念、新意象的具体方法主要有直觉、灵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收敛思维等。不过,上述方法所产生的仅仅是基本思想,要使它成为新理论、新的艺术作品,还必须进行充实、加工。如达尔文在进化论的思想产生后,经过20年的工作,才写出了《物种的起源》;路遥在构思了《平凡的世界》的艺术形象之后,又花了6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了这部巨著。
四、检验阶段
在准备阶段所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的艺术作品,只有经过检验、鉴定、评价,才能确定它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
科学技术的创新成果,检验的主要手段是实践。科学上的新理论,主要通过设计实验和观察,来检验由新理论推导出来的新结论。工程技术上的创新成果,检验的基本手段是实践。新技术、新产品,主要看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艺术方面的新作品的检验,靠的是读者或观众以及专家们的鉴定与评价,这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只有经得住历史检验,才称得上是优秀的艺术品。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创新思维的“创新”是相对的,绝不是完全客观的、绝对全面的,绝不是传统的本质和主流的显现。
1.不是完全客观
对于创新思维的结果,人们总是希望它们尽量少一些主观偏见,最好是完全客观。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办到。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
同学们听台湾作家林清玄的讲座。他们可以一边听一边做笔记,当然,他们不可能把林清玄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讲座后,请他们复述一下林清玄所讲的内容。
复述的结果也许会令你大吃一惊,你发现同学们的复述差异很大。有的注意到林清玄秃顶的“酷”,有的欣赏林清玄的幽默,有的崇拜林清玄的睿智,有的特别感兴趣的是林清玄谈到的埃及艳后……这种差别,来自于同学们在观念和兴趣上的差异,很难说谁做到了完全客观。
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说,只有摆脱“完全客观”对思维主体束缚,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才能冲破形形色色的思想障碍,获得独特的见解。
2.不是绝对全面
创新思维得到的结果,应该尽可能全面一些。但是,“绝对的全面”也是不可能办到的。
对于一个甜甜圈,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差别十分微妙,乐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观者看到的却是甜甜圈中间那个小小空洞。事实上,人们眼睛见到的,往往并非事物的全貌,通常只看见自己想寻求的东西。乐观者和悲观者各自寻求的东西不同,因而对同样的事物,看法迥异。
在思维实践中,全面要服从于思维主体的实践目的。在实践目的下,能够达到相对的全面我们就应当满足;而在这个目的之外的事物属性的变化只能舍弃。
庄子笔下的“庖丁”,把一只活生生的牛只看作一堆骨头和筋肉的组合体,只想着其中骨头缝的宽窄,这显然是片面的。庖丁不像农夫那样,了解牛能拉多重的车,一天吃多少料;庖丁也不像画家那样,了解牛在奔跑时的英姿,知道牛打架时尾巴是夹着还是翘着。庖丁就是庖丁,他不想跟农夫和画家学习,以便对牛的认识更加全面;对于庖丁的实践目的来说,“目无全牛”就足够了。鲁迅也曾说过,在中国古代,对人体颈骨的结构研究最透彻的,不是医生(中医不重解剖),而是刽子手。
随着实践目的的改变,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重点就从一个方面转到另一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我们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今天,我们则说:“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一定要求人们开口就得“绝对全面”,那么大家只有缄口不言了。
在现实生活中,只能追求相对的全面性。而达到相对全面性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不同的观点和思路结合起来,从中找出创新的幼芽。
3.本质与主流是变换的
对于创新思维的结果,人们总是指望它是公认的本质和主流的显现。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本质和主流也是变换的。
我们知道,汉语中的一些字、词是有连缀的,这里举“子”字的连缀变化为例。
在古汉语中,“子”主要作敬辞,如孔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孔先生。依此类推,还有孟子、庄子、荀子。
到了现代,“子”常连缀为敬称、爱称,如老爷子、妻子、妹子、胖小子、乖孩子。
但与此同时,“子”有时候又是蔑称,如傻子、跛子、麻子、瞎子。更有甚者,还变为骂人语,如“兔崽子”“王八羔子”等。
由此可见,一些汉字的意义不断变化,变化莫测,谈不上什么本质和主流。
又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直作为中学语文教材。那么,阿Q形象的本质和主流是什么?
一说,阿Q表现了沉默的国民灵魂,阿Q精神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
一说,阿Q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有革命的自发要求。
一说,阿Q身上表现了“国民性的弱点”,阿Q革命的目的是发财、当官、占有美女。
还有一说,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精神胜利”的选择是无可厚非的。
以上对阿Q的种种评论,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换的。
可以这样说,我们思维对象的种种属性,其本身是纷然杂陈的,只有当它们进入头脑之后,在思维主体的实践目的、价值观念等思维手段的操作下,思维对象不同属性才排列出主次轻重的顺序,它们的“本质和主流”才显现出来。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应局限于对事物现有“本质和主流”的认识,而应该挖掘出同一事物的新本质和新主流。
附文1:
创造宣言(节录)
陶行知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布竟能在沙漠中设计出一条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中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附文2:
一鸣惊人
窦桂梅
1967年4月,我出生在吉林省蛟河县一个山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里。
也许是从小受父亲曾有两年教书经历的影响,我从小就想当一名教师,这个朴素的理想一直占据着我小小的充满幻想的心。1982年7月,15岁的我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吉林师范学校。我高兴得好几天都没睡着,我以为,离理想已越来越近了。四年后,我被分配到吉林省第一实验小学。
当时,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刚刚进行完教师定岗定编改革,因为教学岗位已满,我报到太晚了,于是被分配在教务处,还是做行政工作。上传下达,或是替生病的老师代课,完成教务处交给的临时性工作……这对渴望走上讲台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将近4年啊!我先后代过音乐课、数学课、美术课、自然常识课、思想品德课。对这一次次争取来的机会,我都分外珍爱。在别人看来,我是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补队员,很没名,也很没劲,但我自我感觉却良好,把自己当成了全能的主力队员。学校让我教语文,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研究中;让我教四、五年级的音乐,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之中;让我教一年级的数学,我就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研中;让我教思想品德课,我就全身心地投入思想品德课研究之中,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导行的教育。可以说,我是教一科,爱一科,钻研一科,综合业务素质不断地提高。
1991年,我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事业心终于感动了校领导,学校把一年级的语文课兼班主任的担子交给了我。凭着那份与生俱来的自信,我一步步地走向教学前沿;凭着一股勤劲儿,我向书本学习,几年来我的阅读量达30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凭着一股恒劲儿,我向实践学习,几年来我写下了10多万字的教后记;凭着一股韧劲儿,我向名师学习,几年来我听了校内外教师的1000多节课。
1992年,学校决定参加人教版的教材研讨,领导安排每人准备一节课,从中选出最好的课参加。我看到自己期待的机会终于来了,便很有信心地备课,精心设计,反复练习,甚至把课堂45分钟分成2700秒来准备。听课那天,领导却没有走进我的教室,他们听完别班的课,就从我的教室门前走过了。难道不听了?不能啊,说好了五个人中选一节课的,怎么会不听呢?我强忍着泪水,追了上去,领导的回答很明白:“下次吧,我们已经选好课了。”午休时,我再也忍不住了,我要向校长质问!不到半个小时,我写满了13页稿纸。泪水流在脸上、稿纸上,我顾不上擦。激动的甚至是过火的言辞,力透纸背,我不顾一切地把这封信从门缝里“交给”了校长。下午,校长看完了我的信,没有生气,他被这个倔强的部下深深地打动了,他对我说,下次一定会把这机会给我补上。机会真的来了——1992年5月,吉林省教育学院要在吉林市召开德育渗透各科教学现场会,会上要做6节观摩课。校长没有食言,“如果试讲合格,就让你代表学校做小学阅读教学现场会的公开课!”那次公开课,我选的是《王二小》。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在家里试讲,我让爱人和孩子当学生,近20天里,我说上句,不到4岁的孩子就能说出下句;放学后试讲,我对着空桌椅练,我把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当成我可爱的学生。那段时间,我几乎总是全校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讲着讲着,常常忘了去只隔几十米远的幼儿园接孩子。幼儿园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我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练习……那天,听公开课的全省各地的教育专家及教师几百人,我的投入及忘我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与会的每一位代表。当讲到王二小机智地把敌人带入埋伏圈,自己却被敌人杀害时,我巧妙的情境创设,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王二小被敌人残忍杀害的情景中,孩子们哭了,听课人哭了,当然我自己也哭了,《王二小》一炮打响,这就是我的“一鸣惊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