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想象——于丹: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反映客观事物,将感知所得的感性材料贮存在人脑中,加工成感性材料形象,即表象。想象以表象为基本材料,但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在想象的过程中,表象得到积极的再加工,再组织,加入到新的联系之中,成为新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不同于被感知时的情境。
报载,中美孩子在一起画画,题目是:“我们全家都喜欢跑步。”
中国孩子老是问老师:“我的画画得像吗?”画面是:爸爸、妈妈、我和小狗依次在跑道上跑步。
美国孩子则问老师:“我的画画得好吗?”画面上只有小狗在跑,但小狗一双特别大的眼睛占据了半张脸。在小狗特别大的眼睛里,爸爸、妈妈和我也在依次跑步。
前者着重表象,是模仿;后者是追求想象,是创新。二者对比,后者多么富有想象力!可见,想象有助于打破原有联系方式的局限,使人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起到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思维的作用。
二、想象的分类
想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不同机制和特点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回忆想象、前瞻想象、科学幻想和物化想象。
1.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按想象产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或称消极想象、随意想象,即简单地保存、回忆事物的表象,它没有预定目的,让思维顺其自然进行想象。例如,仰望天空变幻的浮云,会觉得它像大海的波涛,起伏的山峦……想象无意识的参与,不期而至。无意识想象的极端表现是做梦。做梦的内因是人大脑皮层上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重新活跃和改组、加工。想象的能力可以在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想象力丰富的人,其梦境充满了奇异的形象;想象力贫乏的人,其梦境也平淡无奇。梦境的奇遇,有时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性设想。
小孩子不会有意去想象,但想象力却比我们成年人丰富得多。
禾禾3岁就喜欢问这为什么,那为什么,我们常常答不上来,就让他自己设法回答,他也真能自己回答。
一天,他久久注视一棵小树。“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噢,因为它只有一条腿,我有两条腿,太好了。”
吃包子的时候,“包子为什么流油呢?”“对不起,是我把它咬痛了,它哭了。”
“为什么要下雨呢?”“啊,天空被乌云弄得太脏,得洗一洗了。”
“为什么雨点往下掉,不往上掉呢?”“因为往下掉有地面给接着,地面是它们的妈妈。”
“雨为什么又停了呢?”“准是下累了。”
“为什么会打雷呢?”“黑云脾气坏,爱吵架。”
“大海为什么不停地喊呢?”“有的浪跑得太远,大海叫他们回来。”
“风筝为什么飞不远?”“有人扯住了它们的身子。”
“为什么会有黑夜呢?”“晚上太阳要休息。”
“长颈鹿脖子怎么那么长?”“因为它们老想吃树上的叶子。”
童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留一分童心,就是留一分真诚;开拓一分童心,就是拓展一分创意。
有意想象,亦称积极想象、不随意想象。即对事物的表象有意识地进行加工组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如艺术结构图、文艺欣赏。按想象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充填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物化想象。
其一,充填想象。充填想象指的是,在仅仅认识了某事物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发展环节的情况下,在头脑中对该事物的其他组成部分或其他发展环节加以填补充实,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事物形象的发展过程。荷兰哲学家哈·劳伦斯在其《形象思维》一书中写道:“把完整的东西补足,乃是理性能力中一个最基本的本领。”
欣赏大自然的美,需要充填想象。例如,漓江山水之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地貌,还在于它的半遮半露——既有郁郁葱葱的植被,又有裸露的赤壁,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一种含蓄、婉约的美。而中国西北的山植被少,就像一个人赤身裸体,一览无余,缺乏想象空间;中国东北的山,植被密密麻麻,如同包裹严实的妇女,让你的想象空间无法展开。比较而言,半遮半掩的漓江山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充填想象应用广泛。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一次在警察局偶然看到了一份资料,记录的是:皮科——一个鞋匠同一个富有的孤女结了婚。后来皮科被人诬告入狱。在狱中,他忠心耿耿地服侍一个因政治问题而被捕的意大利主教。主教临死前向皮科讲了一个埋藏珍宝的秘密地方。7年后,皮科找到了珍宝重返巴黎,终于将诬告他的仇人一一杀死。大仲马就是根据这个案件,经过神奇的想象,写成了一部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著名小说——《基督山恩仇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想象,尤其是没有充填想象,也就没有文学创作。我们作文教学的扩写、续写,就是充填想象训练。
充填想象还见于文学艺术表现上的“空白”。国画中有“计白当黑”说。所谓“计白当黑”,表面上是空白,是“虚”,实际上却是虚中有实。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就很讲究构图的空白。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所谓“或峭峰直上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画水则常写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亦是减到不能再减。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渔翁在船上独坐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几乎全为空白,但却增加了空间感,烘托出江面上一种空旷渺漠、寒意萧条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凝神贯注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深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而文学家们所说的空白,又称为“无字之处”。解读无字之处,充填想象大有用武之地。如《荷花淀》一文中,写到水生女人听到水生报名参军的心理状态,就设置了一个“无字之处”——“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到部队上去,内心感情异常复杂,但作者没有直接点明这种感情,而用“划破手指”这么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轻轻写出,从而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这里也许有对丈夫的埋怨,有对家庭重担的忧虑,有对亲人远离的依依深情,有对丈夫带头参军的自豪感……一切留给读者去琢磨,去充填想象。
曹禺的《雷雨》第二幕,当周朴园未认出鲁妈就是侍萍,而说鲁妈走错了屋子时,侍萍有这样一句台词:“哦——老爷没事了?”
面对周朴园无动于衷的举止言行,犹如梦中初醒,侍萍仅仅“哦”了一声。30年前,这是她住的房间,而今,却被周朴园认为是走错了屋子的人。这令人何等痛心!面对这道貌岸然的周朴园,她有恨,但发不出来;面对这间熟悉的屋子,她有情,却说不出口。这短暂的间歇,她涌出的感情极为复杂深沉,作者没有用大段的旁白进行发泄,而是用含蓄的笔法把它浓缩在一个“哦”字上。这个“哦”字,蕴含了侍萍长长的悲惨身世!
又如归有光《项脊轩志》的最后一个句子:“庭有琵琶树,吾妻死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看似写树,然不言之情尽在其中。亭亭如盖之树尚在,亭亭玉立之人去矣。是在为妻亡伤心?是物是人非的感叹?是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思虑?是仕途波折、家庭寥落的无奈?
空白的好处是引导读者想象。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充填想象是读者的再创作。
其二,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等对事物的描述,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如阅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在我们的想象中就会出现一个羽扇纶巾、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形象。这就是通过再造想象而产生的形象。由于人们经验、知识、个性和欣赏能力的不同,每个人根据他人描述或文意所形成的再造形象,也不会完全相同。
电视连续剧《诸葛亮》和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就不相同,它反映编导人员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再造”想象能力的差异。
孙祥虎先生的短文《横平竖直好一个“正”字》,就是再造想象的范例。
也许出乎造字的原始创意,或是现代人简明的共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在统计选举票数时常常用“正”字来计算。
好一个“正”字,笔画简洁,横平竖直,规规矩矩,没有点、钩、弯的城府,也没有折、撇、捺的算计。“楷、行、隶、篆”难掩其本色,美术加工也不变“尊容”,而为人处世的道理正好与此相通。在人生道路上就要坚持“正”字,就是品行端正,老实做人,踏实工作,认真做事。这些话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到并始终坚持却不那么容易。人生道路曲折崎岖,有许多坎坷,有许多岔道口。特别是当你春风得意时,金黄色的,玫瑰色的,各种诱惑更是无处不在向你招手,抛媚眼,千方百计拉你偏离这个“正”。
在选举计票时,“正”的一笔笔横和竖叠垒起人们的信任与希望。得“正”最多者就是群众最拥护的人。这个人必须以“正”为灵魂。理想要正,目标要正,做人要正,干事要正,心术要正,绝不能搞歪门邪道。另外还有一些带正的词组,也特别值得记住,如端正,纯正,公正,正大光明,正人君子,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生活中恰恰有人当初也获得了较多的“正”字,但后来慢慢地忘了给他“正”的人们,忘了人们对他正的希望,走向了正的反面。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也着实让人心寒。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次各种各样的事情,但不论成败与否,都应该对得住这个“正”字,要写好自己心中的“正”字,看一看“正”在你心中上一横是不是天,下一横是不是地,中间一竖是否放“正”,小横是手不要伸得过长,小竖是腿要站得直才能立得住。世间的任何事和人都在沿着“正”的轨迹向前发展,倘若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问心无愧,那么任何脱离了真、善、美的假冒伪劣、邪恶阴谋还会滋生吗?
真是好一个“正”字!作者从正字的用途着笔,赞扬它的笔画简洁,规规矩矩,由此想到要老实做人,行得端,立得正。
短文运用拟人手法,想象合理而丰富,让“正”字像一个大写的“人”,端端正正站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时时扪心自问:偏离了“正”吗?
讲一个小小的故事。
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个双目失明的乞丐,他在脖子上挂了一块写有“双目失明”的牌子,以期得到路人的同情与施舍。可是,经过他身边的人却像没看见似的走过去了。
有一天,一个诗人路过乞丐的身旁,他很同情这个乞丐,可是又没有钱接济他。于是诗人就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作为代替品。令人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居然有很多人给了乞丐同情与施舍。
乞丐问诗人:“你在牌子上写了什么,为什么有那么神奇的效果?”
诗人告诉他,写的是“春天就要来了,可是我不能见到它”。
当时正值寒冷的冬天,人们盼望寒冬早日过去,春天尽快到来。诗人那句“春天就要来了”,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和想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而紧随其后那句“可是我不能见到它”,则真切地表达了乞丐的痛苦、不幸与无比失望,同时也表明了乞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态度。因此,它唤起了人们的同情与怜悯。
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十分讲究营造虚实相生的境界,以虚代实,以虚写实。体现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形成了表现手法的模糊性,从而产生文约事丰的动人魅力。汉乐府诗《陌上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写罗敷之美,并没有正面去如实描绘她的身材容貌、举止动作,而是采用一种模糊、虚化的手法,从侧面勾勒各种人见到她以后所引起的行为,而罗敷之美就尽在这些失度举动带给读者的种种“再造”想象之中。
除了表现手法的模糊性,更有表现力、更有审美价值的是诗歌中的模糊语言,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想象的朦胧美。正如云雾缭绕的山峰,轻纱曼拂的舞娘,如梦如幻的月色,其审美的意趣全在空灵飘逸、似有若无的朦胧想象之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是描写景物的朦胧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则是一种空灵飘逸之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又是一种似是而非、无可捉摸的含糊美。凡此种种,都是模糊语言的造化,都需要读者再造想象去领略。
其三,创造想象。指不依赖现成的描述,在客观事物形象的基础上,根据预定目的和任务,经过构想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切科学研究和创作,都少不了它。创造想象有三个特征:创造性——一切想象都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晶;新颖性——创造想象是不依赖已有描述而独立创造的新形象;逻辑性——创造想象虽然可以“天马行空”,但它也有严格的构思过程,须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它总是受某一事物的启发,并经过反复思索而创造的新事物。前者称为原型,后者称为创造物。创造想象就是在原型的启发下,经过创造性思维推出新形象的过程。
让我们来读诗歌《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随着地动山摇的一声巨响,
我看见你跌坐在嘈杂的操场,
撕心裂肺的呼喊还在我的耳旁。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漫天的星星可都是你的泪光,
黑夜里我不是孤独的流浪,
同学们手牵手嘶哑地歌唱。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只是我舍不下曾经的梦想,
帮我把漂亮的书包好好收藏,
我听见废墟里姐姐的书声朗朗。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可惜我等不及看到绿色的军装,
我还想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
留恋着黑板、书本和课堂。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不再淘气也不愿让你心伤,
我会牢牢记住你微笑的模样,
来世还要依偎你温暖的胸膛。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有灯光生活总就有希望,
睁开眼睛我要看你活得坚强,
你的爱永远把我的路照亮……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这首诗不知读了多少遍,每一次都忍不住流泪,心中的强烈震撼不亚于“5.12”那一瞬间。逝者已逝,只能祝福你们,可怜的孩子们,祝愿在遥远的天国里,你们可爱的笑脸依然。
该诗催人泪下,感情真挚,当然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诗人从一个失去生命的小学生的角度,给妈妈写了一首诗,宽慰妈妈,我是去了天堂;同时,又流露出对学习生活的怀念;最后希望妈妈活得坚强。诗人的想象超越了生活,又符合生活的真实。
鲁迅塑造的阿Q与我们欣赏《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是再造想象,前者比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创造性劳动。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人们有时把它们结合运用,形成一种复合想象。例如,考古工作者根据出土文物推测古代社会的种种情景,是一种创造想象,但他们又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去想象古代的,其中包含了再造想象。
2.回忆想象、前瞻想象、科学幻想和物化想象
按想象与现实时空距离,可分为回忆想象、前瞻想象、科学幻想和物化想象。
回忆想象,即回忆以往发生过的事物,在想象中再现其情景。写回忆录,是个体对自身经历的回忆想象。阅读他人的回忆录、史料、典籍,或欣赏历史题材的小说、音乐、舞蹈作品,在想象中再现过去的历史情景,则是一种“再造性”的回忆想象。
前瞻想象,以现实生活条件为基础,想象事物或社会未来可能出现的情景。如美国学者亨廷顿,在他的名著《文明的冲突》中指出,以美国为代表西方文化和保持高度纯洁、排外的伊斯兰文化之间的矛盾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之间的斗争将引发当今世界的战争。美国“9·11”事件的发生,不幸印证了此预言。“9·11”之后,他又预测,恐怖分子袭击的手段将会改变,很可能使用生化武器,而“炭疽热”邮件的频频发生,再次不幸地印证了亨廷顿的预测。
武汉外国语学校有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乔迁之喜”的作文。文章从人多、住房紧的矛盾入手,对人们被迫移居太空“螃蟹城”的衣、食、住、行等做了一番别有洞天的前瞻想象。这篇文章不愧为联合国“外空探索”中学生作文的比赛佳作,荣获亚洲地区一等奖。
科学幻想,是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重要源泉。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被许多科学家誉为自己的“总导演”和“领航人”。他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在潜水艇、直升飞机、霓虹灯、电视机、雷达、导弹、坦克等问世之前,这些东西早已在他的科幻作品中出现了。更使人难以置信的是,凡尔纳曾预言:“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将建造火箭基地,发射飞向月球的火箭。”一个世纪以后的1961年,美国果然在佛罗里达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凡尔纳幻想的事物,都已成为现实。
请看2010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象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科幻小说家凡纳尔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已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同学,我们可以根据对以上材料的体会,也写一篇科幻作文,让我们的幻想,在若干年后也成为现实。
物化想象,即创造者通过文艺作品(小说、绘画、雕塑等),歌舞和其他表演,广告以及工艺制品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技能。当我们欣赏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阅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称赞演员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里的文艺作品、艺术表演、广告或工艺制品,是创造者智能和想象力的物质载体,也就是上述的“创造想象”的物化形式。
齐白石9l岁高龄时,有一天,作家老舍前来拜访,引用清人查初白的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为画题,请老人作画。几天后,老人匠心独运地创作了一幅立轴:画面上一片急流从长满青苔的乱石中泻出,几只逗人喜爱的小蝌蚪在流水中嬉戏,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高处抹上几笔远山。这远山、乱石、流水、蝌蚪,蕴含着画家巧妙而精湛的构思。画面上虽没有一只青蛙,但人们从这些生气勃勃的蝌蚪可以想象,蛙声正伴着泉水奏出了迷人的交响乐。这湍湍而下的山泉,蜿蜒流转,流到哪里就把蛙声带到哪里,这岂止表现了“十里蛙声”,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二十里、三十里……
北师大教授于丹有一个习惯,就是给她的每一个学生过生日。
有一年中秋节,于丹为九月份出生的学生庆祝生日。其中一个来自偏远地区的女生,她说长这么大只过了两个生日,一次是四岁时妈妈给她过生日煮一了个鸡蛋。四岁之前的事记不得了,四岁之后就再没过过生日。第二次就是这次,她永远不会忘记。同寝室的女生拿出最好的饰物为她装扮,她就像公主一样。
事后不久,那位女学生送给了于丹一个礼物,是一个有机玻璃的罩子,里面是一幅十字绣的画:一个穿长裙的女人弯着腰,拉着一个脏兮兮的小孩的胳膊,手里还拿着一根针。
于丹没看懂,就问她,这是打预防针吗?那个女孩一笑,说你自己想象吧。
回家后,于丹像解析密电码一样观察那幅十字锈,最后发现里面藏着一张小纸条。纸条上有一段感人的话:“老师,地上的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天使,他们掉落凡间就失去了翅膀,而你,是给这些天使缝补翅膀的人,让这些天使复得翅膀重又飞上天堂。”
质朴的十字绣,感人的想象,美丽的语言——(老师)是给这些天使缝补翅膀的人。我想,每一位老师读了这个故事都会动容。
三、想象的训练
想象作为“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语),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但是,根据想象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训练想象力的方法。
1.化抽象为形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从感发、兴起、孕育、演化到赋象表形,中间经过了一个虚实相生、化抽象为形象的心理演变过程。我们来读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响声,化抽象为形象,就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大弦小弦各具特色的美妙。诗歌还发挥超常的想象,用“间关鸳语花底滑”比喻曲调的流转,用“幽咽泉流水下难”比喻曲调的凝固,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高亢雄壮,仍然是化抽象为形象,使我们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有时候,写作的内容难以直接表达,聪明的同学便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化虚为实。这些方法,都需要想象的积极参与。
作文《语言与沟通》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如果沟通的门通向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
这段文字化抽象为形象,化宽泛为具体,让人充分领会语言对于沟通的重要性。在这里,内容的转换显然得益于想象的定向加工。
再看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报告会上的这位学者提出的问题及众人的回答,让我感受颇多,不禁想起王蒙曾提出的“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有人说是整天的题海战术,有人说是老土的“八股文”……
语文难道就仅仅是成天做题,一个学期捏着鼻子写几篇作文?不,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应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
天空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那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春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走过了落满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去寻找它的答案。
语言给予我聆听音乐美的耳朵,欣赏绘画美的头脑与眼睛。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时,你觉得这词真好,你想记住它,别忘了,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画时,即刻被其中的景象吸引,于是你搜肠刮肚地想尽华美辞藻来形容它,别忘了,这也是语文;当你参加班干部竞选演讲,组织广播稿件,主持会议,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是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这就是语文,如此丰富多彩的答案,让我坚信,语言的教育之路必将是光明大道,所谓“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语文”。
语文是什么?语文不是题海战术,语文不是“八股文”,语文是“落满梨花的大自然”,语文是多彩的社会生活,语文是沧桑人生,是历尽五千年犹自呼痛的文明。
作者化抽象为具体,在这样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大语文里,充盈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飘逸着跨越时空的一系列想象。当然,也有与之而来的音乐美、图画美、人文美,而作者正引领着我们,在这美不胜收的语文大千世界里遨游。
2.修辞想象
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通感、比喻、拟人等都能培养并提高我们的想象力。文章中用这些修辞手法增添文采和情趣。
夸张常见于古代诗词。“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惊涛一起三山动”(李白《横江词》)通过想象把江水汹涌、波涛掀起的气势描写得何等豪壮!就连苏轼、苏小妹相互戏谑,也用夸张。小妹额头突出,东坡笑曰:“未出前庭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这个额头突得多厉害呀!小妹又嘲笑东坡下颏之长:“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腮边。”——这个下巴长得多吓人!可见,他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
再看通感。通感指在描述客观景物时,用形象的词语将属于某一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官上的相通之处,启发人们去想象和体味话语的意境。如“绿杨荫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轻”“闹”,历来为人称道。寒冷不能称斤论两,无轻、重可言,然而一个“轻”字,使表达完成了由肤觉到知觉的转换,写出了诗人在风和日丽中游兴正浓的心理感受。一个“闹”字,由视觉转换为听觉,“春意”的生命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杏花之繁盛,而且衬托出诗人迎春心情的激动。
台湾作家李乐薇在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中写小屋点缀了山,连用了四个比喻: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奇特的想象展开了辽阔、空旷的背景,呈现出点缀物的小巧玲珑。四个比喻句角度各异:海面漂过风帆,蓝天掠过飞雁,以动喻静,以大衬托小,多么自由自在;后两个隐喻渲染了小屋灵巧的风姿和迷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作家毕淑敏的《屋脊上的女孩》将一些平平常常的小事写得极具情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茄子皱得像核桃;蒜苗黄得像京剧里奸臣的胡须;运菜车像破冰船;箱子中的黄瓜每一根都翠绿挺拔,像警棍一般笔直,用手一碰发出清脆的声音,像翡翠雕成的工艺品;西红柿都像红玛瑙。”这些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高原上的气温之低,既表现了高原人生活的艰苦,又有一种乐观精神。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往往唤起共鸣。让我们一起读下边的短文:
河水会笑吗?虫子会唱吗?科学家回答不会,但文学家却说会!写文章常常离不开“拟人”。什么叫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让动物、植物都会讲话。看看下面这些例子:
“巾”语重心长地对“币”说:“儿呀!爹说得不错吧?你带上博士帽后,真的身价百倍了啊!”
“个”叹了口气,对“人”说:“不比你啊,年轻人,没根手杖我真的寸步难行啦!”
女儿“止”跑到妈妈“正”跟前说:“大风吹走了我的斗笠!”说完“哇”的一声哭了。
“自”对“白”说:“怎么,你们公司裁员啦?!”
0跟8相遇,0不屑地看了8一眼:“胖就胖呗,还系个什么腰带呀!”
0碰到10,看了他一眼,同情地说:“年纪轻轻的拄什么拐杖呀!”
8碰到3,立即大哭起来:“兄弟,谁把你砍成这样啊!”
怎么样,想象有意思吧?在作文训练中,我们是否重复着别人的话语,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里有没有我们自己的语言?在学习中,请大家记住一个好办法——在作文中使用“拟人”,让思想在“拟人”中闪耀出活跃的光芒!
同学们经常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就能训练培养想象能力,把作文写得更有灵气,更富情趣。
3.形象组合
就是按一定的需要或目的,对多种表象进行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形象组合有较大的自由度,它不受任何表象间应有联系的束缚,因而建立的新形象更具有独创性。形象组合有两种形式:一是结合,即把不同表象的有关部分结合起来,组成新的形象,它广泛存在于传说和科幻小说中,如“美人鱼”(人身鱼尾),“猪八戒”(猪头人身),“斯芬克斯”(女面、狮身、鸟翼)等,这种组合仅仅是表象简单的机械结合,其创造想象程度不高。二是融合,即提取不同表象的有关成分,并对它们进行相应的改造,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新形象。如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就离不开融合。鲁迅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过的缘由,但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用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直到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这种组合而成的新形象有较大的创造性,体现了较强的想象力。
《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由多个人物的故事合成的,也就是说祥林嫂是由多个原型组成的。祥林嫂两次失去丈夫,儿子又被狼吃掉了,精神完全垮掉,“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副形象的模型是鲁迅的一个远房伯母,她的丈夫死后留下一个儿子,也在三味书屋读过书,可他长大以后住在做事的地方却不大回来,她觉得儿子丢掉了,因此精神有点失常,也是常拄着一个破竹竿,常给人们讲其儿子的故事。开始人们还同情她,但听得多了,也就似信不信了。祥林嫂儿子被狼吃掉的描述也是有实事根据的,鲁迅家先祖坟墓的看坟人的儿子就是被野兽吃掉的,情形与祥林嫂讲述的差不多,看坟人的老婆为此还哭瞎了眼睛。祥林嫂对死后要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的恐怖,则源于一个住在周家台门的改嫁后又死了丈夫的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有一天对鲁老太太说话,正如小说中所写“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说是在阴司间里还要用锯去解作两片的呢”。
鲁迅正是把这些人的故事集中、加工,从而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伦理、封建宗法制度对下层贫困妇女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残害和虐杀。
附文1:
扼杀想象力
有一段关于学生想象力的对话曾经在网上非常流行,这段对话充分说明教师的常规用语对学生想象力的阻碍与遏制。
学生A是一个有想象力的孩子,学生B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孩子,他们与教师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教师问: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学生A答:三个角。
教师肯定地说:错,应该还有五个角。
学生A辩解:如果沿着对角线锯就是三个角。
教师批评道:你这孩子怎么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的。
教师又问: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
学生B答:九只。
教师说: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因为其他的鸟听到枪声后吓飞了。
学生A答:还有两只鸟!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然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
教师再一次批评说:你这孩子,净说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
教师接着问:雪融化了,变成什么?
学生B答:变成水。
教师说:你答对了。
学生A答:变成了春天。
教师再一次批评说:你又胡说,雪怎么会变成春天呢!
这次学生A没有辩解,但是他想:雪融化了,天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难道春天不是吃雪长大的吗?
学生A发誓,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做一名教师,给答还有三个角的学生、给答树上有两只小鸟的学生、给答雪能变成春天的学生,打上一个大大的红钩。
十几年以后,学生A长大了,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了一名教师,他满怀信心地来到了课堂上。
他问: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
学生答:一只也没有。
他说:正确。
再接着问: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学生答:五个角。
他说:完全正确!
他接着又问:雪融化了,变成什么?
学生答:变成水。
他夸奖道:太棒了!
这段对话说明了什么问题?不用解释,每个读者都会心知肚明。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在可悲的模式里轮回着,演绎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创造工作。”但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许许多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固守着书本的标准答案,习惯于用一种视点、一套解读方式来从事教学活动,把书本知识当作永恒不变的真理。课堂虽然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却不是教师与学生两个行为主体在进行交流,而是基于他人的理念或思想的一种交流,教师上课的成功与否就是看学生的回答是不是与标准答案一致,课堂上不允许与书本观点不一致的思想出现。结果学生很快懂得,成绩与想象力无关,创造会受到惩罚,死记硬背才会得到奖赏,结果就形成了思维的模式化和机械化。
这种模式的、固定的思维方式使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已经受到教条主义的危害。他们走出校门,来到工作岗位上以后成了“长大后的他”。经年日久在这种教育体制的培养下,最终成长为原来他所鄙视的那种“唯标准答案”的教师,与其当初的誓言截然相反,学校课堂中又多了一名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师。他的课堂用语也千篇一律地模式化了,不但没有用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反而让自己的话成了扼杀学生想象力的看不见的绳索。一个立志于21世纪的有志者,绝不能做重返课堂的“长大后的他”,而要把“学生A”的理念实践下去,直到永远。
附文2:
我的愿望
广西考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家已经能对动物的记忆进行移植,这就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法:倘若人的记忆可以移植,岂不是更好。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将去实现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和广大亚洲人民的一个愿望:让日本人真正认识历史,让他们真正认错。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50多年了,但是中国人民始终不能忘却那场浩劫,3 500万人伤亡,无数人无家可归,中华大地到处是斑斑血迹、累累弹痕,而那次战争的罪魁祸首日本却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不小的“不认罪”风波:日本教育厅篡改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侵华和屠杀内容的消息时有传出,日本政府高级官员参拜靖国神社屡见不鲜,日本内阁成员不时公开否认发动侵华战争,激起了广大亚洲人民的义愤。这时,我想到了记忆移植。
我首先把一位已故日本老兵的记忆移植到日本首相小渊惠三的脑中,让他回忆“二战”时他们的种种血腥罪行,让他向所有的日本人民发表告示,承认罪行,承认历史,然后亲自和他到南京看一看,看看万人坑和劳工坟的白骨,看看博物馆中侵华日军的屠刀和枪炮,然后让他在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民纪念碑前像德国前总理勃兰特那样下跪,让所有中国人都看到这一切。
我要把“二战”日本老兵的记忆移植到那些否认历史、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教育部官员的脑中,让他们回忆一下那段世人有目共睹的罪恶的侵略史,让他们不要再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挑衅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
我要把所有“二战”老兵的记忆都移植到日本政府官员及广大青年学生的记忆中,让他们清醒地看待历史,让他们去拆毁靖国神社,让那些刽子手恶魔们永远做孤魂野鬼,让世人唾弃!
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应该是一个敢于正视历史的民族,一个强大的国家更应该谦虚和诚实!
倘若人类真的开创了移植记忆的历史,我将努力去实现我的愿望,我想这也是中华民族13亿子孙的共同愿望!
附文3:
着得一字,尽显风流
薛秋影
言简意赅,是写作者的追求。有时仅仅一个字就能表达诸多意思,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古今中外不乏这样精巧别致、奇妙有趣的一字文,读来如品佳茗,回味无穷。
一字碑文。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内,有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鹅”字碑;在福州鼓山上,也有一块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题写的“寿”字碑。这两块碑虽然都只刻着一个字,但由于它们都出自名家之手笔,因此仍然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一字诗歌。美国一家刊物曾发表过诗人北岛的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内容只有一个字“网”。虽只有一个字,却很精练深刻,它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
一字自警。鲁迅先生12岁时就读于故乡绍兴的“三味书屋”。一次,他因为帮母亲做事上学迟到了,严厉的寿镜吾老师狠狠地责备了他。为了牢记教训,从严要求自己,他用刀在书桌的右下角方方正正地刻了一个字“早”——自警。无独有偶,画家李可染青年时代学画时,也曾在画板上写了个“王”字,作为自警。“王”与“亡”同音,表达了学不好画毋宁“亡”的坚定决心。
一字回信。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写了一封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现在的身价是一字一金,现在附上一美金,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海明威收下美金后回了封只有一个字的信:谢!巧妙而不失幽默地讽刺了那个心怀嫉妒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法西斯主义的第三帝国面临覆灭的命运,但它的头子希特勒仍凭借着残存的装甲部队做垂死挣扎。1944年12月22日,美军第101空降师包围了战略要地巴斯托尼,被围困的德军47装甲军军长卢特维茨给美军师长麦克奥利夫写信,要求投降。结果他收到的回信上只有一个英语“呸”字。这一回信显示了麦克奥利夫将军对法西斯的无比蔑视和极端厌恶。
一字家书。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作家赵树理收到大儿子赵广元要钱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精练:“钱!”没想到赵树理的回信不仅快而且同样精练:“0!”他认为儿子既已自立,就不该再依赖父母。
一字社论。1968年4月,美国《明星时报》发表一篇约翰逊总统竞选失败的社论,题目是《约翰逊认输》,全文只有一字:“妙。”它把报纸所代表的那个阶层的态度,极其鲜明地表达了出来。
一字评论。1942年秋,著名作家老舍在四川青城山时,只用一个字:“翠!”就概括了“青城天下幽”的特色,实乃点睛妙笔。享有京剧界“通天教主”美誉的王瑞卿先生曾对京剧四大名旦的艺术特色有过“一字评”:梅兰芳的“像”,尚小云的“棒”,程砚秋的“唱”,苟慧生的“浪”。
一字对联。“9.l8事变”时,有人写了一副对联痛悼受害学者。上联写着:“死”;下联倒写着:“生”。意为: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一字嫁妆。我国清代著名诗人、法学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便特地从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女儿打开箱子,全家顿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一字嫁妆便成了治家的座右铭。
一字小说。美国某大学曾经举办过微型小说征文比赛,结果一篇《第一封情书寄去后》的小说获得最高奖。该小说只有一个字:“等。”写信人的心情,收信人如何想,结果怎样等,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