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联想——南航: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一、联想的概念
联想是大脑的一种跳跃式的信息检索方式,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的两个事物间并非一定有逻辑关系。联想思维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且看南航的《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父母是我们的出版社,生日是我们的出版时间,身份证是我们的书号。男人是汉书,老人是史书,军人是兵书,僧人是经书,多胞胎是丛书,离退休了的是闲书,良朋诤友是参考书,那些以刺青、文身、彩绘为时髦的青年是男女图书。如果你身高体胖,那是大开本;如果你小巧玲珑,那是袖珍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让坏人成为禁书,让好人成为畅销书。让我们用心血为墨写好自己,因为我们的印数都只有一册,因此每个人都是绝无仅有的孤本珍籍!
写得太好啦,“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我们惊叹作者的联想能力,也惊叹作者的表达能力。叠用十多个比喻,每个比喻都贴切生动;连用几个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文字插上了联想的翅膀,平添了智慧的魅力。
联想就这样是通过寻求事物间的相似之处,从而达到表达的创新。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我们说的机智,不是深得评论家青睐的小聪明,而是那种使概念接近,并且从中引出正确的新的结论来的能力。”这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就是联想能力的表现。
二、联想的分类
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事物的形式和思维机制的不同,联想有不同的类型。
联想可分为类似联想、相反联想、接近联想、因果联想等。
1.类似联想
我们来读陆游的《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辞章。上片状物写景,梅花植根处,是荒凉的驿亭外,断桥旁。加上黄昏时的风风雨雨,环境多么冷落凄凉!梅花的处境使我们联想到作者孤高正直却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却无意与他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化为尘泥,依旧保持着清香。这又使我们联想到作者操节自守、矢志不渝、坚持理想的高尚品质。
这就是类似联想。它是在性质上或形式上,相类似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事物具有多种属性,两个事物之间只要有一种属性相似或相同,就可以通过联想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中受到启发。
且举一个事例。1920年的某一天,印度诗人泰戈尔收到一位小朋友的来信。信中说:泰戈尔先生,我非常喜欢你,喜欢你的诗歌,同样,我也很喜欢我的小狗。请问,我可以给我的小狗取名“泰戈尔”吗?
泰戈尔回信说:亲爱的小朋友,当然可以。不过,你最好像征求我的意见一样,也征求一下你的小狗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用我的名字。
在回信中,泰戈尔运用相似的联想,巧妙地避开了尴尬,语言亲切幽默。
再读一篇短文《古董的价值》:
几天前,北京电视台《五星夜话》节目找我当嘉宾。马未都也是这期节目的嘉宾。
在录制节目候场时,我向马未都请教什么样的古董值钱。
我问他:“年代越久远的越值钱?”
马未都摇头。
我又问:“数量越少的越值钱?”
马未都摇头。
我说:“那……什么样的值钱?”
马未都说:“品质好的值钱。”
振聋发聩!马未都把鉴定古董的秘诀交给我了。其实,人类社会也是这样。连没有生命的古董都是品质好的才值钱,何况人乎!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做一个有素质的人。那么素质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广,多才多艺,就是高素质的表现吗?不尽然。除了这些,还要做一个有社会公德心、有责任感、讲文明的人。
由古董的价值自然地联想到人的价值,其中蕴含的道理,不由人不折服。
2002年姚明进入NBA,其后9年,是中国在世界上形象的重大改革时期。一方面,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美国把中国确定为“最大的威胁”。这段时期,中国特别需要一张代表国家形象的名片,这张名片必须少一点政治色彩,多一点世界普遍认同的文化含义,并有独特的民族个性。
姚明仿佛是上帝赐予的礼物,身上具备这张名片所需的一切特征:他身材高大,性格坚强,不怕和欧美巨人对抗,在篮球场拥有自己的地位;他有完善的中锋技术,其柔和的投篮手法、灵巧的转身具有东方人的特长;他聪明、幽默、睿智,擅长化解疑难提问;他还有足够的团队精神,包容队友,球场上敢作敢当,具备领袖气质。这些性格特征,反射出国家形象正面、高大并具备包容性。大多数外国人看到姚明会留下一个中国印象:中国很强大,但很安全,中国人很聪明,也很开放和包容,并且会像姚明那样彬彬有礼。姚明在国家形象宣传上的作用,远远超过政府花巨资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打广告。
可以这样说,姚明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
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类似联想极为普遍。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由“套子”联想到禁锢人的旧思想和反动的制度;茅盾的《白杨礼赞》,由白杨树联想到驰骋在黄土高原的抗日战士;舒婷的《致橡树》,从木棉树与橡树的关系联想到女人应该具备的独立的人格。
我们教师,经常用下边的事例鼓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寂静的非洲大草原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狮子在奔跑,以追上跑得快的羚羊;与此同时,羚羊也在奔跑,以逃脱跑得快的狮子。因此,无论你是狮子还是跑得快的羚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你所要做的,就是奔跑、奔跑、再奔跑!
由为生存而激烈竞争的狮子、羚羊,联想到为高考而激烈竞争的莘莘学子,二者何其相似!类似复沓的句式,连用五个“奔跑”,置身竞争惨烈的环境,不由你不奔跑。
特级教师魏书生对学生说:
……幼时觉得极高的滑梯,现在看上去几步就能到顶:幼时觉得很高的假山,现在几步就能跃上去;幼时觉得很宽的街道,现在觉得竟是挺窄的里弄……之所以产生认识上的差异,是我们长大了,眼界高了,是因我们自己改变了。昨天难办的事情今天会极为顺手,昨天的对手今天可能变成为助手,昨天的惆怅今天转化为喜悦,昨天的失败今天会转化为胜利……改变了自己,你会觉得,世界更可爱,水比昨天清,花比昨天艳,天空看起来都比昨天要蓝。
这段话内涵极为丰富,很富有哲理性,能使学生从中悟出一个理: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教师在说这段话时,除使用了大量的模糊词语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使用了类比联想的手法,就是将学生各种熟知的生活现象和心理变化,与当前由于所遇到的某种现象而产生的某种困惑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
类似联想在修辞手法中也有重大作用,对联中的“正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同,为关联,互为补充。因此,类似联想就是制作“正对”的基本方法。如2004年四川省的语文高考试卷中的上联“春日盈大地”即可用这种方法拟写出“瑞气满乾坤”。由春晖可联想到“瑞气”,由“盈”可联想到“满”,由“大地”可联想到“乾坤”,这些都属于性质或特点相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类似联想还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形象。比如,央视的新闻节目命名为“新闻联播”“新闻30分”“晚间新闻”“午间新闻”等。而香港凤凰卫视则把新闻节目分别叫做“凤凰早班车”“凤凰午间特快”“时事直通车”等。两相比较,后者把听新闻获取新闻信息比做乘坐列车,形象且有快速的感受。
2.相反联想
相反联想即从性质、特点相反的事物的比较中形成的联想。因为相反的事物能互相映衬,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相反联想的客观基础。
当我走向教师岗位时,作为退休教师的母亲告诉我:
你把学生看作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
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
相反的联想,态度不同,“魔鬼”对比“天使”;态度不同结局截然不同,“地狱”对比“天堂”。这是母亲对我的告诫。
相传苏轼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与柳七?”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的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在此,幕下士运用相反联想,对比柳永的婉约与苏轼的豪放,语言生动形象。
一次,爱因斯坦被问及何为相对论,他解释说:“你与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相反,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他用了两个对比的比喻句阐释深奥的相对论原理,幽默而生动。
2009年,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讲时说:我们的挑战可能是全新的。我们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可能是全新的。但我们成功所仰仗的价值——勤劳与诚实,勇气与公正,容忍与好奇,忠诚与爱国——这些都是古老的。演讲词中“全新的”与“古老的”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美国的价值观。
这里讲一个萧伯纳的故事。一次舞会上,一名舞女娇滴滴地对萧伯纳说:“萧伯纳先生,你很聪明,我很漂亮,咱们要是结婚,将来生的孩子如果像你那样聪明,像我那样漂亮,那该多好啊!”萧伯纳微微一笑,说:“这个孩子的命运可能没有那么幸运,如果他像我这么丑陋,像你那样愚蠢,那就糟了!”舞女自作多情,萧伯纳循其思路,反向联想,在诸多具有因果关系的可能性中选出于对方不利的一种,运用对比的表达手法让她讨了个没趣。
在文学艺术中,普遍采用的反衬手法也是运用相反联想使作品更有艺术魅力,给人以更高境界的艺术享受。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并不对称和谐,却那么深沉吸引人;梅里美笔下的卡门并非完美无缺,却那么美丽迷人;雨果塑造的卡西莫多丑陋无比,却是那么善良感人。
对联中的“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相反联想就是制作“反对”的基本方法,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写景也是如此。要表现山林的幽静,“鸦雀无声”效果并非最佳,不如让它有一点蝉噪鸟鸣,使人从对比中能更加鲜明、强烈地感受到山林的寂静。正如古人所说:“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在影视中,为了表现寂静的室内场面,让人听到几下滴答的钟声,往往效果会更佳。
3.接近联想
让我们读一读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在诗中,作者把与时空相互接近的春江、潮水、大海、明月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令人置身于宏伟壮丽、奇异幻妙的景观之中。这就为接近联想的妙用。
接近联想就是指空间上、时间上或经验上相接近的事物彼此形成联想。从日出联想到朝霞,从春天联想到鸟语花香,这是时间上较接近的联想。如果把长江比成一条龙,那么,由龙头——上海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联想到龙尾——重庆也应大发展,这是空间较接近的联想。“落霞与孤鹜齐飞”,则是将时间联想与空间联想交织在一起。
复旦大学辩论队在论证“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时,用了一连串的比喻: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生命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类之路;道德是路,引领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这里,由“石”而“火”而“灯”而“路”,联想一路进行,连串展开,挥洒出一连串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正是联想,接通了这些性质接近的比喻。联想与比喻携手合作,对“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这句话作了形象的诠释和淋漓尽致的引申和发挥。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常常借助联想来增添商品的魅力:
一支竹笔沾了尼罗河的水,
填满了埃及的历史衰荣。
一支钢笔蘸了日夜思念的泪水,
写成了阿伯拉与哀绿猗斯的情书。
一支彩笔蘸了大溪的水,
画出了高更的原始野性。
笔因气候而有情绪,人因情绪而有灵感,笔因灵感而有生命。
在每张白纸的童贞面前,
百支有年份、有来历、有气味、有流传的古董笔,更显珍贵。
在此,一支支古董笔跨越时空,将埃及的历史、《茶花女》的情书、高更的画作连缀为一体,展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一只只古董笔的排比句,赋予笔和白纸的拟人手法,又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半命题作文考试,仍然要借助联想,将题目补充完整。且看2012年天津中考作文题: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儿是泥土的微笑。”在大千世界中,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体悟,每一段时光,甚至每一次破茧而出,痛并快乐的经历,都值得我们以微笑去迎接,以微笑倾听,以微笑包容,以微笑纪念和珍藏……
题目:以微笑——
“以微笑——”是个半命题作文,审题时首先要对“微笑”作具体的解析,发自内心的微笑,表达的是自信、乐观;与人交往的微笑,表达的是善意、尊重;面对考验、打击时的微笑,表达的是坚强、镇定等。
“以微笑”是介宾短语,凭经验(语法知识)横线上补充的成分应该是动词或动宾短语,内容是受隐形的主体制约的,隐形的主体可以是你、我、他。如:“以微笑迎接挑战”“以微笑迎接每一天”“以微笑对待爱我的人”“以微笑拥抱幸福”等。
如果能够对作文题目作出准确、具体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就能发挥出自己的写作潜能,写出好文章。
4.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事物可能的因果联系引发的联想,或由原因联想结果,或由结果联想原因。由瑞雪联想到丰年,由申奥成功联想到北京环保、交通的大投入,又由北京环保交通的大投入联想到相关的投资机遇,这是由原因联想结果。由呼吸道疾病联想到雾霾,由云南大旱联想到水利设施的失修,由长江水患联想到砍伐树木、水土流失,这是由结果联想到原因。
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里写道: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然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
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诗里,第一个片段就是由因联想到果,而第二个片段则是由果联想到因。通过因果的联想,作者描写了天上的美好幸福,从而表达了对现实的厌弃。
这里再举一个萧伯纳的故事。一位胖神父在路上遇见萧伯纳,他眯着眼睛打量着萧伯纳又高又瘦的身躯,不怀好意地挖苦道:“看你的模样,真让人以为整个英国发生了饥荒。”萧伯纳轻言悄语回敬一句:“是嘛,不过看你的模样,让我懂得了整个英国发生饥荒的原因了!”胖神父脸色顿变,灰溜溜地走开了。胖神父本想通过“发生饥荒”来讥笑萧伯纳身材的瘦长,用的是“夸张因果法”,萧伯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从因果联系上着眼,让胖神父狼狈不堪。
我们还知道,印度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显然,谚语强调的是习惯的重要作用,而彰显习惯作用的,还是一步一步的因果联想,而因果联想是以整齐的排比句表达,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附文1:
污点可变为财富
读初中时,美术老师请来市里的一位老画家,在课堂上为我们现场作画。
老画家的腿有点残疾,当他走上讲台准备作画时,由于右腿站立不稳,一个趔趄,手中的笔抖落出一滴墨汁,正好溅落在画纸上。美术老师赶上前扶住老画家,问是否要把这张弄脏的画纸换掉。老画家摆摆手说“不必”。由于那点溅落的墨汁正好位于画纸中央,看得出老画家对它颇费思量,手中的狼豪笔在砚盘里蘸了一下又一下……突然,老画家迅速提笔、运笔,画纸上就出现了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原先的那点墨汁,竟成了雄鹰那双爪子下紧攥的一颗石子。
老画家的精巧构思和布局,赢得了阵阵掌声。
最后,美术老师代表全体同学向老画家表示感谢。他说:“感谢老画家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不仅教给了我们画画的技巧,也交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同学们,人生如一张画纸,如果刚刚开始的人生就有了污点,那该怎么办?”
“像老画家对待那张有墨汁的画纸那样,依然珍惜它、爱护它,永不自暴自弃。”我们回答道。
“对!”美术老师激动起来,“同学们,人生的画纸有了污点,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照样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照样可以像老画家笔下的雄鹰那样展翅高飞。要知道,智慧和勇气终会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并把它踩在脚下。”
由画纸上的污点联想到人生的污点。画纸上的污点可点石成金,那么,人生的污点也可以成为财富。二者何其相似!
任何人都不可避免会犯错误,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这些错误就可能成为一笔可贵的财富,让人警醒,让人深思,从而丰富我们的人生。
附文2:
心的礼物
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童年时,我住在小镇附近一个小山村。母亲每次到镇上买菜都会带上我,而买了菜之后又都会到一个老爷爷的糖果店给我买糖,糖的品种可多了:红的、绿的、黄的、蓝的,柠檬味的、巧克力味的……我最喜欢的是一种球形的棒棒糖。含在嘴里,酸甜酸甜的,腮帮子鼓得高高。有一天,母亲没有在家,我独自到镇上去玩,当然忘不了去老爷爷的糖果店买糖。老爷爷和蔼地问我:“小朋友,有钱吗?”我拍了拍裤袋说:“我有钱,有很多很多钱。”于是,老爷爷照我的要求,红的、绿的、黄的、蓝的,柠檬味的、巧克力味的,当然,还有棒棒糖,装了一袋。该付钱了,我慷慨地抓了一大把钱——我们过家家的小鹅卵石——递给老爷爷,老爷爷愣了一下。我问:“老爷爷,钱不够吗?”老爷爷忙说:“不,还有多的!”说完,还找补给我几枚硬分币。我提着糖果,欢天喜地走了。
回到家,母亲问我糖果是哪来的,我说,是老爷爷糖果店买的。从那以后,母亲不让我独自到镇上去。
20多年过去了,我结了婚,在镇上安家,开了一家金鱼店。
有一天,来了一个小朋友,蓝蓝的眼睛,黄头发,白白的皮肤。他走进店里,看了看各式各样的金鱼,说:“叔叔,我要买金鱼。”我问他:“你有钱吗?”他拍了拍裤袋说:“我有钱,有很多很多钱。”然后,他要了“水泡”“红帽子”“珍珠”等名贵的金鱼。我照他的要求,一一装进袋。该付钱了,他掏出一大把东西,我看着他的手,手背上还有圆圆的小窝。我似乎预感到了什么。果不其然,他摊开手掌,是一些小小的鹅卵石。我明白了,当年老爷爷为什么会愣一下。小朋友问我:“叔叔,钱不够吗?”我知道该怎样回答:“不,还有多的!”同样的,我找补给他几枚硬分币。小朋友提着金鱼,欢天喜地走了。
等小朋友走远,我的妻子说:“你知道,今天送的金鱼值多少钱吗?”“当然知道。”接下来,我给她讲了当年我去老爷爷糖果店买糖果的故事。听完故事,妻子踮起脚,在我的额头上“啪”地吻了一下。
这时,我仿佛听到了老爷爷“哈哈”的笑声。
《心的礼物》由两个小故事组成。相似的情节,相似的结构,相似的对童真的呵护,但我们并不感到累赘。而这一切,都来自老爷爷对“我”的启迪,“我”对老爷爷榜样的联想。读着这自然纯真的故事,我们似乎回到童年的时光。让我们把“心的礼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附文3:
父亲那座山
熊明国
我从山里走来。在那遥远而贫瘠的山区,茫茫的天空下,横卧着几个古老的小村。每当夕阳西下,那层层叠叠的山呵,便将一座座小土屋房顶上袅袅的炊烟,钭牛背上牧童悠悠的柳哨声,拉得好远好远。小时候,父亲常常牵着我的手,一路讲着动人的故事……
读山,便是读父亲。
小时候我最爱做的梦是关于山的梦。父亲说,我牙牙学语的时候,便悄悄溜出父亲的臂弯,磕磕绊绊地蹒跚在大山的小路上,可是从来没有走出父亲的那双眼睛。当我玩累了,父亲就大步走过来,双手抱起我,亲切地吻我,用硬硬的胡子扎我,痒煞人。这时,我就会温顺地依在父亲的怀里撒娇:“爸爸,那是什么?”“是山。“山那边是什么?”“是天空。”“天空下面又是什么?”“又是山。”“大吗?”“大哩。”……我用两只手卷进来,捂住嘴学着父亲粗犷雄浑的声音向着山说:“大——哩——”
读山,便是读父亲。
在我记忆里,农村的生活是呆板而平淡的,是很苦的。每天早晨,父亲一声如雷般的咄牛声惊醒了太阳,迎着那火红的血球走向田野,走出一幅希望的风景;每天黄昏,父亲的锄锹磕碰土块的声音溅出了星星,惊起了月亮,父亲才扛着那银白的弯钩犁铧走向村庄。本应是疲惫的,但父亲没有一点倦意,尽管父亲脸上的皱纹如一座有沟有壑的山脉。
读山,便是读父亲。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童年在父亲的甘露滋润下遥遥远逝。我长大了,要到山外面去,因为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更丰富的世界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送我启程那天,父亲紧握着我的手说:“孩子你去吧,我等着你干大事业……”走过一道道山梁,父亲把我送出了山的怀抱。当我转身向父亲道别时,我望着父亲高大的身躯铸成一座山的雕塑,好慈爱的目光变成父亲对我的永久的期待。
读山,便是读父亲。
山的希望是容易满足的,父亲的希望也是容易满足的。那年冬天,父亲送衣服来,他瑟瑟地站在每块砖头都洋溢现代化气息的省重点中学的校门口,我对着我的那些浑身都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老师和同学们理直气壮地宣告:这是我的父亲。父亲回去后便心满意足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在昏黄的灯光下,折射出他的大半辈子艰辛,大半辈子或忧或喜、或悲或乐、或苦或甜的记忆,大半辈子山里人的幸福……
读山,便是读父亲。
我从山里来,是山赋予我一颗美好的心灵,是山给我风骨支起一个生命,是山给我灵性造就一种性格。读山,便是读山的目光,山的气质,山的情怀,山的希冀。
啊!读山,便是读父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