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课程体系构建理论与现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发展是东南大学“研究型”课程体系构建的社会基础
大学英语教学重心从基础英语到学术英语和“研究型”课程体系的转移是我国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这一体系可以激发大学生课程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避免目前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随着时代和媒体的发展,新一代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和改革开放初期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继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授基础英语,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懈怠。对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1)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也不难发现无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诸方面都基本接近甚至雷同。例如:《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毕业生词汇量要达到3,300—4,500,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大学毕业生的一般要求,其词汇量也是4,500。因此新一代大学新生在高中阶段实际已基本完成基础英语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转为以学术英语和研究性学习内容为重心,为学生在大学高年级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做好语言、内容和学习、学术技能上的准备。
其次,可以为培养市场需求的高科技人才走好扎实的第一步。目前,大部分重点工科院校仍在花两年时间给学生开设以人文科学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课,分析文章结构,讲解语法词汇,训练听说读写译等日常交际技能。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在各自专业领域中的发展不能说完全没有帮助,但帮助实在太小了。张炳阳在“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一文中指出:“我国懂外语的人很多,但能熟练使用外语的工程技术人才却不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通过10年时间(6年中学+4年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不能不说是资源和时间的巨大浪费。
再次,把“大学英语”从基础英语转为学术英语和“研究型”课程英语也将为学生在大学高年级接受双语或全英文授课做好准备。目前很多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的教师感慨:学生在听英语专业讲课、记笔记、小组陈述观点、阅读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写期末论文等方面如有一些前期的锻炼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改革是东南大学“研究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有利推手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视听说的机会增加了;教学形式也从以往单一的教师传授发展成学生多模态并用的小组活动、双人活动等,这些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然而在习惯了一段时间多媒体教学的新颖形式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一次降温。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以交际法为主导的任务型外语教学方法归根到底还是语言技能训练,这与传统的教学本质上差别不大。长期的语言技能训练不但已经挫伤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而且导致学生在思维上也产生了一定的惰性,不愿费神费力,甚至厌学。因此“英语教学不能等同于语言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英语教学既不能是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也不能是英语语言技能的教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也只能是,某种教学内容的教学。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是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而语言的内容就是思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外语学习的结果不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更可以是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并且只有思维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学习者的能动,才能实现新一轮大学英语改革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到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全人”教育、终身教育、教育国际化等教育思想是东南大学“研究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教育哲学基础
“全人”指全面发展的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思想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终身教育思想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科学方法教育,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对学生品格的塑造。教育国际化是现代科技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产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高等教育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服务竞争,高等职业教育开放的力度更大,参与国际交流的地域更广,与外国合作办学的机遇更多,而这一切都要以外语和计算机为基础。大学英语“研究型”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体现了“全人”教育、终身教育及教育国际化等教育思想。
第二节 现状分析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亟待寻找新定位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取得了明显成效:(1)标准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教育部于2007年制订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各高校组织开展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2)教学方法取得了重大进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构建基于课堂和计算机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3)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100所高校成为大学英语改革示范点,教育部、财政部“十一五”质量工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名师评选取得成效;(4)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教师整体学历和教学能力在逐年提高;(5)四、六级考试改革稳步推进。但是必须看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强;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亟待提高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大学英语改革的新目标。
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以学术英语和研究性学习为新定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英国语言学家David Graddol预言,“英语仅仅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时代即将结束。学习者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导致英语教学正在同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决裂。”英国文化委员会在一项大型英语调查中得出结论:“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在日本,大学英语课程已从“学习英语”转向了“用英语学习”。在香港,大学英语学分主要在学术英语上。在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正悄悄地从单纯基础语言培养向实用能力(包括与专业有关的英语能力)培养转移。以东南大学为例,长学期的基础英语学分已从16分降到9分,大学英语被压缩到了3个学期,而且只有不到70%的学生需要学完3个学期的基础英语,其余30%只学1到2个学期,剩下的2到1个学期用于选修各种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的课程。
基于上述教学模式理论和课程构建理论与现状,东南大学自2008年起在夏季短学期(为期4周)取消了以语言技能强化训练为主的基础英语课程,向全校大部分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尝试开设了由研究性教学指导的一般学术英语课程,即“大学英语‘研究型’课程”。该课程(为期4周,共16学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6人一组)就某一自选题目进行项目研究,学习内容包括:项目研究计划书的撰写,定性定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口头汇报,以及个人的反思性总结。该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表现在:
首先,可以给大学英语改革带来新的动力。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主要问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以普通基础英语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具备实用性和社会交往性,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内容与就业需要关联不大,无法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陈旧,很少甚至没有吸收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实践性;教师和学生都无法从宏观上充分看到英语学习的即时价值和意义,把语言学习和社会、经济发展剥离开来。因此以培养学生学术书面和口头汇报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研究型”课程可以给大学英语改革带来新动力。
其次,可以满足新一代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需求。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沉默,学习懈怠以及出现课上不学、课后上培训班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现有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没能很好地迎合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九零后(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下同)的新生代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长大,他们的用于日常交际的英语能力较过去的大学生有很大进步。但是他们的应用能力较弱,双语和全英语专业课上听课、要点记录、观点陈述等方面,以及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阅读,论文及摘要撰写等方面语言能力缺失。《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实施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应针对新一代大学生同一时间能承担多重任务,通过感官学习,反馈快速等特点,调整教学定位,为社会培养能熟练使用外语的工程技术人才。
再次,可以推进教师职业化进程。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最根本的是提高教师质量;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最根本的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尽管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稳步发展,但这支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要求,表现在观念陈旧,教师角色转变等问题上。因此在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教师必然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