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生观念的重塑
中国学生长期处于应试的压力下,他们对教师有一种依赖心理,习惯于教师掌控下的课堂学习模式。要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还需要帮助他们调整对外语学习的固有观念,需要让学生相信,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有些学生由于以往的学习经历,习惯于侧重语法点的课堂教学,认为学习外语就是精通语法规则和扩大词汇量。这些学生会因为教师没有在课堂里详尽地解词说句而感到不安,尽管参与了课堂活动,还是会感到没学到东西。而且,在听力练习和阅读理解中,这些学生容易因为纠结于某个词句的精确含义而失去对全文的把握,甚至会因此而产生语言焦虑。教师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明白外语学习的目的在于交际,而交际的过程需要意义商榷,鼓励他们为把握通篇意义而容忍局部歧义。
教育心理学有两个重要理论与学生的观念重塑相关:控制点理论(locus of control)与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前者涉及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控制感,也就是对自己是否能够控制生活实践的信念;而后者是指学习者将自己学习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于某些原因。Williams与Burden(1997:101—103)援引众多研究,论证了学习者的控制点与其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学习者若是有着较强的“内控信念”,也就是说,他们相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倾向于在解决问题的任务中积极寻求和恰当利用信息,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而那些持有“外控信念”的学习者,会认为自己的学习正被别人或其他外界因素所控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经常抱怨,表现消极,总是找客观原因,缺少探索精神。
心理学家Bernard Weiner(1986,转引自Williams &Burden 1997:105)将人们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为四大类: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Weiner的归因模式有几个向度,如向度1——内部与外部,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归因,而运气和任务难度属于外部归因;向度2——固定与不固定,哪些因素是固定不变的,哪些因素是可改变的;向度3——可控与不可控,哪些因素是可以掌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制的,如运气是不可控的,但努力是可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功或归咎于这四大因素的不同向度组合,而不同的向度组合会导致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拥有不同的课堂表现。
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改变学生的控制点和归因向度。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时要设法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要让学生确信自己作为学习的中心要发挥主体的作用。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制订切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计划,并对自己学习计划的实施负起责任。教师引导学生相对地看待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辨识原因,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进步,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及能力的提高,困难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控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