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关英语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
由于多年来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语言技能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文秋芳,刘润清2006),英语专业学生在综合、判断、辨析、推理、归纳等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薄弱,这就造成其在“遇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常常会脑子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黄源深1998)。
文秋芳与刘润清(2006)曾分析了120篇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写的命题议论文,旨在探究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中的抽象思维特点。他们在分析中以审题、立意、布局和表述这四个维度为研究框架,并用与这四个维度相对应的四个作文内容参数为标准:文章切题性、论点明确性、篇章连贯性和说理透彻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文章切题性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题目的解读出现偏差,仅有28.3%的学生在解读题目时对核心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恰当;在论点明确性方面,12.5%的学生的中心论点不清楚,然而分论点不清楚的现象却相当普遍;涉及说理透彻性,学生在严密推理和恰当举例两个方面的思维能力都比较弱;篇章连贯性好的作文只占到120篇作文的15%。
国内有些研究者在分析中国语言学习者的作文中心论点模糊及条理层次不清的问题时,会引用Kaplan于1966年提出的“对比修辞理论”来解释英汉思维和写作方式上的差异(张立昌2009;王露华2005),他们认为,英、汉语篇修辞之间的差异使得中国学生的英语语篇思维模式深受汉语的影响。根据Kaplan(1966,转引自Brown 2001:323)的“对比修辞理论”,语言学习者在组织语篇时往往带入来自其母语的思维倾向,如果说英语作者的思维是直线形的,那汉语作者的思维就是螺旋形的,所以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英语文章时就会遇到困难。
方丽(2004)运用“主位推进程序”模式分析了中国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英语作文,并将其与英语本族语者写的语篇结构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中国学生在段落的组织结构上和英语本族语者语篇结构相差不大。但是从全篇的宏观主位与段落主位的一致性来看,中国学生的语篇思维模式与英语本族语者的语篇思维模式就有明显的差别。比之英语本族语者语篇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和连贯性及各段与主题的紧密联系,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英语语篇就显得结构松散,出现段落主位与宏观主位不一致的情况,段落与段落之间连贯性差,某些段落与主题缺少紧密的联系。她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语言能力局限和母语负迁移之外,中西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是一个主要因素,英语篇章思路呈线性结构,汉语篇章思路呈螺旋形结构,并认为螺旋形思维是汉民族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习惯。
然而实际上,用Kaplan的对比修辞思维理论来解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篇缺乏逻辑、缺少连贯的问题是“过于简单化和过度概括了”(Brown 2001:323)。好的汉语文章也应该是中心突出、结构清楚、前后连贯、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说理透彻的。我们在读《人民日报》的社论或其他报刊的时评时,并不见所谓“螺旋形”的思维,都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没有过多的铺垫和过渡。而且,古汉语文章的逻辑更是严谨,表达更是简洁明了。由此可见,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薄弱并不是因为受到母语文化思维的影响。这里其实还是一个读写能力和思维训练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