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理论与实践
如前所言,翻译活动,古已有之。我们的先人和前辈,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而又不断丰富发展了翻译的理论和技巧。这些理论和技巧,很有针对性和生命力。我们应当学习继承这份丰富的遗产,并在新时期的翻译实践中开拓发展。
然而,学习翻译理论,不能脱离翻译实践。对广大从事实际翻译工作的人来说,更应在实践中去理解翻译理论的内容。这好比学习发音原理一样。不少初学外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开始学习发音,对着书本上写出来的发音原理,发音时舌头的部位,口腔张开的大小,都多少有抽象的感觉,也不容易记得牢;到了发音基本过关,口舌活动自如的时候,对发音的原理确实大大加深了理解,这时发音的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了发音的实践,不用死记硬背,也可以说出一个所以然来。
这个例子,适用于进行翻译活动。主要从事翻译实践的人,尤其是初涉译坛的同仁,学些理论,懂点理论和技巧,是必要的,但切不可以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要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学习总结和提高理论水平,反过来指导翻译实践。更不要陷入理论之中而不能自拔,那就是走火入魔了。
对于从事或有志于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人来说,也应该视实践性为第一位。理论研究必须联系实际,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翻译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和对外开放服务。那些过于抽象的,玄之又玄的理论对大多数从事实际翻译工作的人是收效甚微,甚至毫无益处的。以发音为例吧,不少指导发音的书对于字母s之后的b,k,t的发音都以送气与否来说明,让初学者难以捉摸,有一位名教授一言戳穿了其中的玄虚,一句话“不妨发成[p],[g],[d]音”。这个“不妨”的表达技巧,很有水平,着实能解决问题。其实,很多不说这句话的人也是这么发音的。
许渊冲教授在《译学要敢为天下先》一文研究我国译论问题时说,由于理论问题意见分歧,不好解决,所以最好不从理论而从现象出发,更容易解决问题。能解决翻译实践问题的理论,才是水平最高的理论,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理论。
关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刘季春认为,在两者的关系上要注意区分学习的不同阶段,区分学习翻译与学习翻译学,不要盲目崇拜西方理论,不应轻易否定中国的传统理论,应不趋时,不守旧,时有创新,并强调学习理论要重在会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