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

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

时间:2023-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让我们从桂林市政府和中国译协的一次活动以及中国译协副会长唐闻生对翻译的评语,领会一下“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的深刻含义吧。她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这样翻译,宣传旅游比较合适”。(二)翻译的“另类”创造一般来说,汉语的“藏头诗”是难以翻译的。本文就《许渊冲赞》的翻译,谈谈“翻译是创造”:许诺何难实干难,渊源远愿译为餐。

第六节 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

翻译是什么?我们在前面谈论不少。现在,让我们从桂林市政府和中国译协的一次活动以及中国译协副会长唐闻生对翻译的评语,领会一下“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的深刻含义吧。

一、关于“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国际译文征集活动

2005年4月15日至7月15日,桂林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翻译协会共同举办“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国际译文征集活动,要求应征译文优美、贴切,既能准确表达“桂林山水甲天下”含义,又符合译语受众的欣赏习惯,易于传诵。笔者先后陪同美国和加拿大游客和日本芦屋市政府代表团四赴桂林,欣然应征。同年11月30日,桂林市政府和中国译协在桂林联合举办名句译文研讨会后公布:“中国翻译协会组织国内外权威学者、专家对来自全国征集的译文进行了评选,在此前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专家、学者严格评审、翻译,保证了译文的质量,评出了优秀奖2名、入围奖10名、鼓励奖20名。”(据中国翻译协会网)笔者的三则译文获得“连珠奖”:优秀奖第一名及入围奖和鼓励奖。据中新社报道,桂冠译文East or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best等译文是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唐闻生“反复研究确定的”。她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这样翻译,宣传旅游比较合适”。

二、翻译是创造

关于“翻译是创造”,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郭沫若、茅盾、瞿秋白、朱光潜、许渊冲等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对翻译理论有重大贡献。《郭沫若论创作》编后记有道:文学翻译“与创作无以异”,“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因此,文学翻译须“寓有创造精神”。茅盾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必须把文学翻译工作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许渊冲,2006:151)许渊冲针对诗词翻译会出现文化缺失的情况,提出了著名的“以创补失”论。(许渊冲,2003:33)

(一)名句译文的“创造”因素

翻译是创造,毋庸置疑。问题是,如何创造?从功能翻译理论来看,原文的主要功能决定翻译的方法,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张美芳教授在《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中介绍,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译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要求。因此,翻译的功能应优先于对等论的标准。根据“优美、贴切、准确、可接受性和易于传诵”的要求,名句的英译文要创造性地解决“天下”和“山水”的表达。

“天下”,按字面翻译,乃under Heaven,按意思翻译,为in the world。the world,按古义翻译,是in China。这就没有创造的意味。许渊冲认为,“翻译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地照字翻译,应该把翻译提高到创作的高度,诗要求美”。他说,有些译文说“美”而不美,有些译文说“美”而美,有些译文不说“美”而美,后者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名句中的“天下”是中国?是全世界?其实不好说,说了,也难以做到音调铿锵、易于传诵。启迪我的是“走遍天下,不如在家”的英语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best。east or west,没有“天下”之形,而“天下”之意跃然纸上。唐闻生对中新社记者说,这种翻译,避开了是中国还是全世界的问题,大家都能接受。有人说,用west和east表达“天下”不好。然而,只要稍有逻辑思维能力和英语背景知识的人,都不会简单到按字面理解。2006年4月以辜正坤、史忠义为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和西安外国语大学欧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合办的《国际翻译学新探》(West and East:Developments in Translation Studies)出版了,“国际”就是用West and East来表达的。

“山水”的翻译,也根据译文要求和音节数目的需要,不必译为water and mountains(hill也有“权”要求译出),而译为landscape或scenery,这样可避开“两‘山’之争”。为省音节,我钟情于landscape。虽不说山和水,却显山又露水。翻译,有时就要跳出原文语义之形,译出原文语用之意。

(二)翻译的“另类”创造

一般来说,汉语的“藏头诗”是难以翻译的。可是,天下无绝对。东莞资深翻译王永泰看了央视《大家》节目对许渊冲的访谈后,写了两首以“许渊冲赞”为题的藏头诗。本文就《许渊冲赞》的翻译,谈谈“翻译是创造”:

许诺何难实干难,

渊源远愿译为餐。

冲茶款客诗词宴,

赞美人生不赋闲!

我曾以“凡事留心皆学问”为题写过“译外功”文章。这次,著名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金隄翻译《尤利西斯》的“藏头诗”启发了我。诗云——

Poets oft have sung in rhyme

Of music sweet their praise divine.

Let them hymn it nine times nine.

Dearer far than song or wine.

You are mine.The world is mine.

英文原诗五行的首字母可拼作POLDY,音译“波尔迪”,是《尤利西斯》中人物布卢姆的本名,又名“利奥波尔德”。这是布卢姆向一女士求爱时写的“离合诗(藏头诗)”,金隄认为译文要保留“藏头诗”的特点,“虽然有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变了,可是它的主要内容、形式、格调都和原诗相似”,神韵“一如原诗”,以其另名“利奥波尔得(德)”创造性地译为——

利用格律加韵脚

奥妙诗歌无尽了

波涛翻滚逐浪高

尔后唯有我诗好

得你就是独占鳌。(金隄 译)

那么,以许渊冲公开发表过的笔名XYZ来翻译,得出XYZ SONG的效果岂非异曲同工?本人以笔名“易卜文”发表于“西江译者论坛”《许渊冲赞》的译文如下——

Xu,believing promise much easier than practice,

You take translation as meals,the daily business.

Zesting poets'salons,your life composes a master

Song to a studious and ever tireless translator.

三、翻译是技术、是科学

凡事要有度。说翻译是创造,不能提倡漫无止境的“乱造”,而要坚持:从心所欲不逾矩,放飞风筝不断线(Follow the desires of the mind without overdoing what is right,/Fly the kite to the sky with the string in hand connecting tight)。翻译是“技术”,要体现翻译的科学性。李亚舒认为,“探索翻译这门学问,必须要有科学务实的态度,同样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一点也离不开‘客观求实’和‘逻辑明确’的原则”。

(一)翻译离不开“客观求实”

在翻译“桂林山水甲天下”时,除了解决“山水”和“天下”外,“甲”的最高级原意也要在译文中体现出来,才符合“客观求实”的原则。如果光说“world-reknown”和“captivate the world”,那是“甲”不出来的。

我们不妨回忆译界的“龙虎相斗”和“东风西风”译论的历程,从“客观求实”的角度,探索一下翻译是如何需要科学的客观求实精神的。

对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现在大家已经公认将West Wind译为“西风”,已经不怕“文革遗风”为害了。这是客观求实,是国人尊重地理文化科学的结果。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21世纪,人类如果想过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时代,去向这位东方智者寻找智慧。翻译工作者也许也要回到春秋时期的晏子时代,向这位智者学习地理文化科学的道理,因为他懂得客观求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淮河南北之别尚且如此,遑论偌大地球东西方的疆域之别?学习晏子,我们就要懂得:“龙于东方则为吉,龙于西方则为恶,名徒相若,其寓意不同。所以然者何?文化异也!”

杨全红在《为钱钟书有关译文一辨》中谈道:“国人将‘精神文明’译作spiritual civilization,将‘亚洲四小龙’译作the four Asian dragons以及将‘新北京新奥运’译作New Beijing,Great Olympics等都先后遭遇过部分英语国家读者的质疑”,“但上述译文后来的实际‘生存’情况(适者生存也)确实也说明,老外的意见并非都应无条件地照单全收”。(杨全红,2005)过去,英国人不喜欢paper tiger这个短语。1963年版的由Hornby主编的Th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没有收录此词。可是1989年版的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已把它收录了,1988年版的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也收录了该词。改革开放,中国需要,英美也需要。(王宗炎,1998,8)我国的辞书编纂学者,为何不在dragon条目下,给它那客观存在的东方文化寓意留下一席之地呢?笔者注意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的罗选民主编的《中华翻译文摘》,称“所选文章经众多译界专家遴选与评选”,而笔者在《上海科技翻译》发表的《何必译“龙”为“虎”?》有幸入选。

当然,事无绝对。对作为绵延数千载古老华夏象征的“龙”,普天之下中华儿女常被称为“龙的传人”的“龙”,我们应该告别“译龙为虎”的时代了。但对于有其他表意的“龙”,如“望子成龙”、“龙头产品”、“水龙头”等,就不能拘泥于一种译法,要另辟蹊径,据语用实义,客观地表达,求实地译出。

(二)翻译离不开“逻辑明确”

如果说,语法是篇章文从字顺的关键,那么,逻辑就是说明事理、表达见解“通不通”的关键了。翻译自然离不开“逻辑明确”。

如:“我们要尊重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不能译成We respect the wish of the Taiwan people to be masters of the country。这会令人理解为Taiwan是一个country,这不符合逻辑。应该译为We respect the wish of the Taiwan people to be among masters of the country。这种译法是比较科学的。

又如:“和全国一样,我们的共同任务是惩治腐败,建设廉洁的政府。我不认为,因为广东省处在国门,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一些。”翻译这一句子,必须尊重中外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全国一样”,汉语可以理解为“广东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而“其他地方”不言自明;译为英文时,“其他地方”就不能不译了,这是尊重逻辑科学。We are doing the same task as the rest of China of punish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and upright government.I do not believe this problem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more serious than other parts of China,although we are at the gateway of the country.

再如:“全市已形成松脂、肉桂、竹子、水果、南药和木薯六大山区商品生产基地。”如将“六大山区商品生产基地”译为six production bases of mountainous commodities,那只是表层的语义。该市乃地级市,下有多个县(市)区,而这六大宗的山区商品在不同的县级行政区域都有生产基地,又何止六个?“六大山区商品生产基地”应该理解为“六大宗山区商品的生产基地”。这才合乎情理,合乎逻辑,说得“通”:The Municipality has established production bases of six major categories of mountainous commodities,namely,rosin,cassia,bamboo,fruits,crude drugs of South China origin and cassava.

再又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有人译成Guilin landscape tops those elsewhere,and Yangshuo landscape tops that of Guilin。前一句符合逻辑,因为桂林top的是those elsewhere,而后一句逻辑不明确,因为桂林的landscape最好的那一部分就是阳朔。阳朔和桂林的关系,就像广东和中国的关系一样。因此,逻辑明确的参考译文可以是——

East or west,

Guilin landscape is best;

Among those in Guilin,

Yangshuo tops the rest.(吴伟雄译)

四、翻译是艺术

如果说,逻辑是关系到译文“对不对”的关键,那么,艺术则是译文“美不美”的问题了。如果说,科学强调的是实事求是,强调“真”,那么,艺术则是强调“美”了。德国科学家叔本华说过,“Art is greater than science,science can get along with talents,but art requires genius(艺术高于科学,人才可以取得科学成就,艺术却需要天才)”。

(一)师承前人之功的艺术手法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一句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名句,译为Guilin water and mountains are the best under Heaven,也能让人明其所言,却平淡乏味,缺失美感,达不到主办者的要求。而翻译如此容易简单,也不用从2005年的4月15日征集到7月15日了。East or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best,照评审者的看法,在于它体现了“翻译是科学,是技术也是艺术”,在于它使人想起那句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谚语,符合英语受众的欣赏习惯,上口好记,易于传诵。我的另一则获奖应征译文是Landscapes are everywhere,Guilin's is beyond compare。“天下”寓意于everywhere,“甲”字含义也寓于beyond compare了。

那句摘冠译文不就只改动一个字吗?我想起有人和许渊冲进行学术争论时,说许先生翻译《红与黑》用“魂归离恨天”不是“再创作,而是从《红楼梦》中‘偷’来的”。这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手法,在极“左”思潮横行时似曾相识——有人“揭露”腐朽,却被说成是“陈列”腐朽。

应该说,许渊冲使用的是艺术手法。类似的艺术手法有:借用、点化或仿拟。还有一种是应用“成语优先的原则”(李长栓)。假如上述“偷”的一说成立,那会无辜得罪多少人?君不见,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娴熟地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创造出多少悦耳悦目的佳句?他的“狂飙为我从天落”语出杜甫的“悲风为我从天来”,他的“落叶下长安”仿拟贾岛的“落叶满长安”,他的“离天三尺三”借用湖南民谣的“离天三尺三”,他的“安得倚天抽宝剑”则化自李白的“安得倚天剑”。君不见,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化“桂林山水甲天下”为“桂林山水满天下”,在《三门峡——梳妆台》中化“黄河之水天上来”为“黄河之水手中来”?君不见,郭沫若在肇庆星湖《天柱岩》诗中,将李白的“月下开天镜,云生结彩楼”点化为“月下开菱镜,云间结彩楼”?这一艺术手法是:师承前人之功,化出时代之新。我们应该学会点化,活用点化,让我们的语言更加多姿多彩。

(二)科技翻译也求艺术美感

上文说到,科学求真,艺术求美,说的是科学研究的是“真”,并非排除科技翻译中艺术手法的追求与运用。李亚舒教授在《译海采珠》中提到,科学家张香桐教授,曾借孔子的话“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奉劝年轻人,不管从事何种研究工作,都应该在语文上下番苦功夫才好”。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意为:说话没有文采,不能到达远方。这就关乎语言艺术的水平了。科技翻译,情同此理。汉语成语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其结构严谨、文字洗练、寓意深刻、音韵和谐的艺术特色,也会提高译文的表达效果和艺术美感,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把“In long run,bas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go hand in hand—one helps the other”译为“从长远来看,基础知识同技术应用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田玉丰说得好,“有人认为科技文章属于实用性文章,只要不把‘方’的译成‘圆’的就可以了。这个要求似乎太低。其实,实用性文章也要求能产生美感;正如一座房子,不但要能住人,而且内部结构要布局合理,在感官上最好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如何追求翻译的艺术美

翻译是艺术,艺术追求美。那么,翻译如何才有艺术美呢?笔者水平有限。许渊冲中肯透彻的“三美论”,使笔者感到:翻译美说谈不得,许老有论在前头:“在三美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者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兼得,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许老说的是文学翻译,尤其是诗词的翻译。然而,我们不是也可以从中汲取教益吗?

对许老的“三美论”,要全面理解,统筹领会,不应断章取义,还应从他长期的实践和非凡的成就来领悟。当然,这“三美论”,是很高很难的标准,而且许老也说会有“三者不可兼得”的时候。中国海洋大学杨自检教授认为,作为“理想的标准,引导大家去研究、去追求恐怕不会有害处。三美的传达很困难,但面对困难,能在实践和理论上孜孜不倦地摸索、探讨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罗若冰在《英美名诗百首·英汉对照读物系列》的“总序”中说,他译诗的追求也就是“三美”——“传神达意的意境美;有韵律感的音韵美;结构完整的形态美,能延展原作的艺术生命”。

古语有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又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翻译,是外语学习的硬道理。我们应该不断以高难的标准去研究、去追求,翻译事业才会不断有所进步,翻译质量才会不断有所提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这点上,笔者谨以这两句古诗及拙译与诸君共勉——

For a grander sight,

To a greater heigh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