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看不见的悲伤

历史,看不见的悲伤

时间:2023-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 历史,看不见的悲伤一个民族,一段历史,一些故事,有大海的惊涛骇浪,有海边的落日孤烟,有马背上持剑独行的少年,有红红地怒放着的玫瑰……比起地球上的一些大江大河,泰晤士河不算长,但它流经之处,都是英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在1066年诺曼人成为英格兰的主人以前,大不列颠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遭受外族入侵的历史。自886年起,伦敦开始成为英国的首都。

第一章 历史,看不见的悲伤

一个民族,一段历史,一些故事,有大海的惊涛骇浪,有海边的落日孤烟,有马背上持剑独行的少年,有红红地怒放着的玫瑰……俱往矣,鲜血浇灌过的平原山野默默无语,残破的石碑和锈迹斑斑的战斧不发一言,静静地等待着你的到来。

当我们惊羡一个人的成功时,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往往是他赢得的鲜花、掌声和荣誉,而很少去关注他为成功流过的血、洒过的泪。当我们流连于英国中世纪的古城堡、剑桥的三一学院、剑桥的泰晤士河时,我们往往惊叹于欧洲的文明、优雅,却很少去追究其文明背后的野蛮、荣耀背后的沧桑。

img1

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Thames River),英国的母亲河,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比起地球上的一些大江大河,泰晤士河不算长,但它流经之处,都是英国文化的精华所在。伦敦的主要建筑物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的两旁,尤其是那些有着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历史的建筑,如有象征胜利意义的纳尔逊海军统帅雕像、葬有众多伟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曾经见证过英国历史上黑暗时期的伦敦塔、桥面可以起降的伦敦塔桥等,每一幢建筑都称得上是艺术的杰作。这些建筑虽历经沧桑,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战争洗礼,但仍然保持了固有的模样,直至今天还在为人们所使用。在伦敦上游、泰晤士河沿岸有许多名胜之地,诸如伊顿公学、牛津大学和温莎堡等。泰晤士河的入海口挤满了英国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则以其静态之美而著称于世。

英国,这个曾经让世界各国顶礼膜拜的国家,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称霸世界,在人类的知识、行为和权力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辉煌篇章。人们反抗它,诅咒它,却又不得不为她所折服。综观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我们可以发现,没有一个弱小民族不受到外来强大民族的入侵和掠夺,现代文明之前如此,之后亦如此,这也许是每个民族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我们呼唤文明,呼唤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平等与和谐共处,但是,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战争依然存在,掠夺无孔不入。英国灿烂文明的背后,是各外来民族之间的金戈铁马,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鲜血,这鲜血,浇灌了平原山野,也培养了这个民族的性格。诚如爱默生(1)(1856)所评说的那样:“混杂是英伦三岛的一大秘密。在他们的方言里,阳刚之气来自于撒克逊语,而阴柔之美来自于拉丁语,每句话中都混合使用。一个沉迷于罗马圆唇音的出色作家,必须会用英语的单音节去润色、提炼他的文句。”

对于世界上那些最强盛或曾经最强盛的国家,智慧的旅行者自然会沿着历史锈迹斑斑的踪迹,去追寻那些激荡人心的往事,哪怕只是进行一次心灵之旅。感谢那些史学家、诗人和作家,正是因为他们的记录,我们才得以在亦真亦幻的故事传说中追溯那些如风的往事,那些曾经发生在这个位于世界西北边陲的、又寒冷又阴湿的小岛国的真实往事。

遥看旧辈成新鬼,城头变幻大王旗

英国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历史更迭繁复,人种混杂。

在这个由不列颠岛(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组成的弹丸之地上,原住居民是伊比利亚人(Iberians),他们自公元前3000年起,就开始居住在那里,给不列颠带来了新石器文化(2)。公元前6世纪起,来自大陆的凯尔特人(Celtics)开始入侵这两个岛屿,逐渐征服和同化了岛上的伊比利亚人,成为岛屿的主要居民。

公元43年,罗马人攻入不列颠,统治了不列颠近4个世纪,不列颠成为罗马帝国(Roman Empire)的行省(Province)。公元5世纪初,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Teutonic Tribes)的进攻下渐渐衰落,无力维持在不列颠的统治,撤回欧洲大陆。公元407年,最后一支罗马部队离开不列颠,罗马人在不列颠的统治才宣告结束(Declare the End of the Rule)。从罗马人离开不列颠到449年日耳曼人到来的这段时间,历史记载出现空白,英国历史出现了一个“黑暗期”(Dark Age)。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Anglo-Saxon Period,449-1066)

img2

领导古不列颠各部落抗击罗马人(公元50—410年)的女英雄博迪西亚(Queen Boudica),现在她是英国“自由独立”的代名词。在1066年诺曼人成为英格兰的主人以前,大不列颠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遭受外族入侵的历史。

日耳曼人在欧洲大陆纵横驰骋的同时也开始入侵不列颠。在这些入侵不列颠的日耳曼人中,入侵势头最为凶猛的是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Anglos&Saxons)。日耳曼人的入侵,激起了不列颠人的强烈反抗,传说,公元500年前后,凯尔特人的领袖亚瑟王(King Arthur)曾击退过日耳曼人的入侵。经过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征服和融合,一个新的民族产生了——英国的称呼由“不列颠”变成了“英格兰”(Anglia-land,现代英语中England),意为“盎格鲁人的土地”,凯尔特人和伊比利亚人一同被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同化了,这一时期的语言是盎格鲁—撒克逊语言(Anglo-Saxon)或撒克逊语(Saxon)。

“七小国时期”

公元7世纪中叶,不列颠岛上渐渐形成七个强悍的小国,它们互相征战不休,争当英格兰之主,英格兰进入“七小国时期”(这有点像中国的战国七雄时期)。公元7世纪罗马教廷派传教士(The Apostle)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传教,这些日耳曼人的后裔开始信奉基督教(Christianity)。公元8世纪时,来自北欧的以丹麦人(Danes)为首的维京海盗(Viking Pirates)(3)又开始入侵英格兰。维京海盗时代在英格兰延续了两三百年。

公元9世纪初,英格兰七小国中的威塞克斯(4)王国(Kingdom of Wessex)开始崛起,在七小国中最为强大,成为英格兰人抵抗丹麦人入侵的中流砥柱,成为七小国的盟主。其中,阿尔弗雷德(5)更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他抗击维京海盗,解放了伦敦,保卫了英格兰。自886年起,伦敦开始成为英国的首都。

img3

温切斯特大教堂(Winchester Cathedral)

img4

温切斯特市中心(Winchester City Centre)

温切斯特(Winchester)是罗马人的军事重镇,后来成为当时英格兰最强大的威塞克斯王国(Kingdom of Wessex)的中心。温切斯特身世迷人:史前的贸易中心——罗马时期的首府——盎格鲁—罗马王国(Anglo-Roman Kingdom)卓越的首要城市。温切斯特的学院街(College Street)上有19世纪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故居,过了奥斯汀故居,便是著名高校——温切斯特学院(Winchester College)。沿城墙左转便是伊钦河(Itchen River)。过小桥,穿过切西尔街(Chesil St.)、阔里路(East Hill Quarry Rd.),左边的圣贾尔斯山(St.Giles Hill)景色也不错,在山上可以俯瞰整个温切斯特古城,感受到古朴的温馨。小小的伊钦河有漂亮的步行道,河中还有群群天鹅。在游览温切斯特的时候,你仿佛在阅读一本历史丰富的古书。1066年,法国的诺曼人入侵。据说,尽管“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已经举行了加冕仪式,却不得不在温切斯特再次举行,可见当时这座城市还没有失去作为英格兰中心地区的荣耀。

img5

温切斯特大教堂的大厅(Winchester Great Hall)

公元8世纪到11世纪的维京海盗时代,最终造就了英国的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丹麦朝。1042年,丹麦朝亡,威塞克斯流亡王子爱德华(6)被英格兰人从法国迎回,建立了英吉利朝,亦即盎格鲁—撒克逊朝(Anglo-Saxon Period)(1042-1066)。

img6

国女王的宫殿温莎堡最古老的“诺曼门”(Noman Gate)

诺曼朝(Norman Period,1066-1346)

1066年,来自欧洲大陆的诺曼底公爵威廉(7)(William,the Duke of Normandy)跨海西征,发动了著名的“诺曼征服战争”(Norman Conquest),击败了英格兰人和丹麦人的反抗,一举征服英国,诺曼朝(Norman Period)开始,英国从此结束了被外族入侵的历史,英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066年圣诞节,诺曼底公爵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正式由约克主教(York Cardinal)主持加冕为英国国王,称“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英国面貌焕然一新,建立了封建制度(Feudal System),工商业城市开始兴起。1086年,威廉强迫英国的各级领主接受“索耳兹伯里盟誓”(Salisbury Oath),加强了王权。

img7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内景

img8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坐落在英国伦敦议会广场西南侧,正式名称为“圣彼得联合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Peter at Westminster)。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1154-1399)

1154年,英国的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建立,亨利二世即位。亨利二世进行了重要的司法改革,还支持来自巴黎的教授们于1162年创建了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1209年,牛津大学的教授们又创建了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

img9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1154-1399)又称安茹王朝,亨利二世(Henry II,1154-1189)为该王朝第一任国王,是英国乃至欧洲久负盛名的“法律之父”。他原为法国安茹伯爵,后以武力胁迫其表舅、英格兰国王斯蒂芬立他为继承人,开创了金雀花王朝。据说亨利二世的父亲喜欢在自己的头上插一支“金雀花”(一说是他们家的族徽),所以史称“金雀花王朝”。

1175—1182年,疆土广大的金雀花王朝进入全盛期。1189年9月,威震欧洲和中东的狮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I the Lionheart)即位,成为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任国王。

img10

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大食堂”,电影《哈利·波特》中魔法学校餐厅的拍摄地。

img11

狮心王理查一世骑马的铜像(Bronze Equestrian Statue of Richard I the Lionheart)

在英国议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门口,矗立着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的铜像,他戴盔披甲,骑着高头大马,挥剑直指青天,看上去英武不凡,被人称为英国议会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的保护神。作为一个历史上有名的“战神国王”,理查一世不仅拥有令人仰慕的权力和地位,而且拥有过人的智慧和魄力,他即位后将内政交给坎特伯雷大主教,自己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Crusade)。在那个崇尚骑士精神(Chivalry)的年代,理查一世有很多追随者,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纷纷争当他的麾下骑士。他被视为一位模范国王,谨慎、英明、仁慈,具有人民从一个国王身上所能期望的一切,而且还是一位永远被看作一名骑士的民族英雄。理查一世的名字甚至还成为游吟诗人口中的传奇。

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1399-1461)

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动宫廷政变,上演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惨剧。新上台的亨利四世是兰开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兰开斯特王朝(8)开始。

img12

亨利五世(King Henry V),兰开斯特王朝国王(1413-1422),在他短暂的九年统治期间,他取得了中世纪任何一位英格兰国王都未取得过的军事辉煌。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描写了这个时期的亨利五世,他的放荡与幼稚在他即位之后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雄才大略。

img13

亨利六世(King Henry VI)为兰卡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国王(1422—1461年)。由于他的软弱,英格兰在亨利五世时代取得的丰硕战果丧失殆尽,且陷入血腥的玫瑰战争之中。亨利六世对政治不怎么感兴趣,但他却为英格兰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1440年,亨利六世创建了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Cambridge University)。

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1461-1485)

1461年约克公爵爱德华抓获亨利六世,将其处死于伦敦塔内,爱德华继位,约克王朝开始。

img14

约克大教堂(York Minister)

都铎王朝(House of Tudors,1485-1603)

英国兰开斯特王朝与约克王朝的支持者之间为了英格兰王位展开内战。由于兰开斯特家族的族徽是红玫瑰,约克家族的族徽是白玫瑰,故史称“红白玫瑰战争”(Wars of the Roses)。在玫瑰战争中,双方大开杀戒,几乎使英格兰的旧贵族丧失殆尽。亨利·都铎在混战中成为英格兰国王,他是兰开斯特家族的远亲,后来又娶了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使红白玫瑰两大家族合并,结束了玫瑰战争。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建立起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并走向强大,1588年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Inconvincible Fleet)后,英国成为海上霸权国家。

img15

亨利八世(King HenryⅧ)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八世在位的38年是英格兰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Religious Reform)。

img16

玛丽一世(Queen Mary I)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君主,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的主要业迹是曾经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1555年)。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而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从此以后,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

img17

伊丽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因内部宗教分裂而陷入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在此期间也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Colony)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她统治的时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Elizabethan Period),亦被称为“黄金时代”(Golden Age)。

斯图亚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1603-1714)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天主教(Catholicism)与新教(Protestantism)的对立相当严重。其间经历过查理一世率保皇党(Royalist)与克伦威尔统率的“铁骑军”和新模范军(New Model Army)的内战。天怒人怨,这一时期还发生了惨绝人寰的瘟疫大流行以及伦敦大火灾。大文豪莎士比亚就生活在这一时期。

img18

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在1642—1648年两次内战(English Civil War)中,先后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战胜了王党的军队。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农的压力下,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Republican Commonwealth)。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公”(A Regicidal Dictator)。

img19

安妮女王(Queen Ann/Anne of Great Britain,1665-1714),大不列颠王国女王。

汉诺威王朝(Hannover Period,1714-1901)

斯图亚特王朝的安妮女王的儿子夭折后,为了防止与天主教关系暧昧的斯图亚特家族成员继位,英国议会在1701年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规定在安妮女王去世后,英国王位由信奉新教的詹姆士一世的外孙女、德国汉诺威选帝侯奥古斯都的夫人索菲亚及其后代继承。于是,来自德国的汉诺威王朝产生。汉诺威王朝期间,英国发生了著名的工业革命,国力更加强盛,对外扩张的势力更为凶猛,试图把全世界变成它的殖民地。维多利亚时代(9),大英帝国进入全盛期。

img20

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自己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4年(1837—1901年)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这一时期是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了充分发展,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为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

历史滚滚向前,文明以鲜血与汗水为代价。英国在频频的外来民族入侵和王朝更迭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也孕育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和文化——骑士(Knight)和骑士精神(Chivalry)(10)。这样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趣,在英国现存的古堡里,在英国的诗歌和小说里,都有它的影子。

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经历了中世纪文学(Middle Age Literature)、文艺复兴时期文学(Renaissance Literature)、17世纪文学(17 Century Literature)、启蒙时期文学(Enlightenment Literatrue)、浪漫主义时期文学(Romanticism Literature)、现实主义时期文学(Realism Literature)、现代主义时期文学(Modernism Literature)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中世纪文学(Middle Age Literature,5 Century-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这些故事与传说经过口头流传,并得到不断的加工、扩展,最后才有书面版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夫》(The Song of Beowulf),它被视为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夫》讲述了英雄贝奥武夫斩妖除魔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而传入英国,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的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了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Romance),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King Arthur and the Knights around the Round Table)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了勇敢与忠贞的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中最精美的作品之一。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朝圣者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朝圣者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所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的生活图。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img21

亚瑟王(King Arthur)

img22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Renaissance Literature,>Late 15 Century-Early 17 Century)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虽然“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科幻小说。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创作繁荣,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的长诗《仙后》(The Faerie Queen)歌颂女王,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随笔》(Essays)。英国戏剧起源于中世纪教堂的宗教仪式,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神秘剧和奇迹剧在14、15世纪的英国舞台上占有主导地位,随后出现了以抽象概念作为剧中人物的道德剧。到了16世纪末,戏剧进入全盛时期。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冲破旧的戏剧形式的束缚,创作了一种新戏剧。他将戏剧情节集中于一个主要角色的做法、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他的素体诗戏剧对白,为英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他的全部作品包括两首长篇叙事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8部戏剧。莎士比亚的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哈姆雷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Macbeth),历史剧《亨利四世》(Henry IV),传奇剧《暴风雨》(The Tempest)等。莎士比亚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交替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宣扬了人文主义和个性解放。他的剧作思想内容深刻,艺术表现手法精湛,历经几个世纪而长演不衰。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娴熟地运用英语,将英语的丰富表现力推向极致。

三、17世纪文学(17 Century Literature)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后,英国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政局动荡。1649年1月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积极投入资产阶级革命,写了不少文章以捍卫共和国。1660年,查理二世回国复辟,弥尔顿一度被捕入狱,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得免一死,获释回家。在双目失明的状态下,他完成了长诗《失乐园》(Paradise Lost)和《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诗剧《力士参孙》(Samson Agonistes)。17世纪英国诗歌的另外一个流派是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m),代表诗人有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等。王政复辟时期(Restoration Period)最受欢迎的作家是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他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采用梦幻(Vision)的形式讲述宗教寓言(Religious Allegory),揭开了梦幻和宗教的面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17世纪英国社会的现实主义图景。

四、启蒙时期文学(Enlightenment Literature,Late 17 Century-Middle 18 Century)

1688年的“光荣革命”(The Glorious Revolution)推翻了复辟王朝,确定了君主立宪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政权,英国从此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发展时期。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New Classicism)成为时尚。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18世纪英国散文出现繁荣,散文风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之上。这一时期被称为“散文世纪”(Age of Prose)。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 Steele,1672-1729)与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创办《闲谈者》(The Tatler)与《观察者》(The Spectator)刊物,发表了许多以当时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文学趣味等为题材的文章,他们清新秀雅、轻捷流畅的文体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他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通过对小人国(Lilliput)、大人国(Brobdingnag)、飞岛国(The Flying Island of Laputa)、慧骃国(The Houyhnhnms)等虚构国度的描写,以理性为尺度,极其尖锐地讽刺和抨击了英国社会各领域的黑暗和罪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是18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巨擘,《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和《诗人传》(Lives of the Poets)是他对文学批评作出的突出贡献。他的散文风格自成一家,集拉丁散文的典雅、大气与英语散文的雄健、朴素于一体。约翰逊克服重重困难,独自编纂《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历时七年才得以完成,这是英语史上第一部也是随后一百年间英国唯一的标准辞书。

img23

《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

18世纪被称为“散文世纪”(Age of Prose)的另一个原因是小说的兴起。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的《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采用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开拓者和殖民主义者的形象,具有时代意义。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之作,为笛福赢得了“英国小说之父”的称号。现实主义小说在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的笔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许多作家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给大自然和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破坏发出悲哀的感叹,以大自然和情感为主题的感伤主义(Sentimentalism)作品一度流行。奥利弗·哥尔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1730-1774)的长诗《荒村》(The Deserted Village)是感伤主义诗歌的杰作。

五、浪漫主义时期文学(Romanticism Literature,1798-1832)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诗风大变。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给英国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版画家兼诗人,他在诗歌中建立起一套独特的神话体系。彭斯和布莱克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img24

威廉·布莱克从12岁时起开始创作诗歌,他的第一本印刷作品为Poetical Sketches(1783),这是一本充满着青春气息的诗歌的收藏集。他最著名的诗歌是《纯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布莱克还发表了《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

1798年,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诗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抒情歌谣集》的问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和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9世纪20年代初,济慈、雪莱和拜伦相继离世,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渐衰。

img25

《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

六、现实主义时期文学(Realism Literature,1830s-1918)

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1901)统治时期,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科学、文化、艺术繁荣一时。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歌表现出与浪漫主义截然不同的诗风,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1889)、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

19世纪是英国小说成就极为辉煌的时期。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勃朗特三姐妹(The Bronte Sisters)等都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才女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她的《弗罗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织工马南》(Silas Marner)和《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等作品以写实手法展现了英国的社会现状,艾略特因为对人物深入的心理分析而被誉为心理小说的先驱。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作家。狄更斯的许多著名小说耳熟能详,如《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荒凉山庄》(Bleak House)、《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等等,狄更斯在他的小说中展示了一幅幅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特别是底层社会生活的画卷。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是19世纪另一位出色的小说家,与狄更斯不同的是,他的《名利场》(Vanity Fair)以孤女丽贝卡·夏普不择手段跻身上流社会的故事来嘲讽和揭露英国的社会现实。

img26

《名利场》的封面,由作者本人所绘

img27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的自画像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不少小说家创作出以“幻灭”为主题的小说,最为典型的是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他的《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和《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讲述了英格兰南部农村青年男女走投无路、陷于绝望的悲剧故事。

img28

《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七、现代主义时期文学(Modernism Literature,1918-1945)

按照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说法,1910年是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变化的重要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一变化。战争中,大批无辜青年充当炮灰,白白丧生。“一战”之后,不少英国人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有关人性、人类前途的基本观念乃至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信念产生了动摇。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使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蓬勃发展,英国小说也面目一新。D.H.劳伦斯(D.H.Lawrence)是煤矿工人的儿子,他将视线投向两性关系,对西方文明的缺陷进行了反思。他的《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说将社会批评与性心理探索巧妙结合起来,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她的《达洛卫夫人》(Mrs.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来自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的旷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给英国传统小说带来了一场革命。从本质上讲,现代主义文学是精英文学,《尤利西斯》出版后,一般市井百姓很少有人问津。

img29

《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

英国,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大西洋的海风几千年不变地吹拂着这片狭小的岛国,这些体内沉淀着伊比利亚人、凯尔特人、罗马人、撒克逊人、斯勘的纳维亚人、丹麦人、诺曼人血液的英国人,他们的历史与神话传说和文学故事不分你我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其独特的民族心理,这些,在乔叟、莎士比亚、狄更斯的笔下,在剑桥的草地上,在伦敦的街头,在泰晤士河,都有自己的印记。

文学常识

An epic(史诗)is a lengthy narrative poem,ordinarily concerning a serious subject containing details of heroic deeds and events significant to a culture or nation.Homer's Iliad,Virgil's Aeneid,James Joyce's Ulysses,John Milton's Paradise Lost,Don Quixote(Spain's national epic)are all famous epics in the world.

A national epic(民族史诗)is an epic poem or a literary work of epic scope which seeks to capture and express the essence or spirit of a particular nation.National epics frequently recount the origin of a nation,a part of its history,or a crucial ev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such as other national symbols.In a broader sense,a national epic may simply be an epic in the national language which the people or government of that nation are particularly proud of.

【注释】

(1)爱默生.英国人的特性.张其贵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p.224.

(2)人类的发展由古至今,经历了下列不同时代:石器时代(Stone Age)、铁器时代(Iron Age)、铜器时代(Bronze Age)、理性时代(Age of Reason)、启蒙时代(Age of Enlightenment)、分析时代(Age of Analysis)、资讯时代(Age of Information),然后进入知识时代(Age of Knowledge)。

(3)维京是对活动于北欧与西欧部分地区,包括英国在内的海盗的称呼,他们粗暴、敏捷、视死如归,他们有说不完的传说、取之不尽的力量。从主神奥丁、雷神道尔、独臂提尔,一直到九位瓦尔基里侍女,维京的神是清一色的战神,但他们从来没有形成自己的宗教,因为这些“野蛮人”唯一崇尚的品德就是勇气,唯一尊敬的职业便是战士。

(4)威塞克斯位于英格兰的西南部,中心地区在今天英格兰的多塞特郡(Dorset)。哈代(Hardy)就生于多塞特郡首府多切斯特(Dorchest)。他以威塞克斯为背景,写作了大量富有地方色彩的小说。历史上的威塞克斯王国使用的是西撒克逊方言,阿尔弗雷德使之成为全英国的标准语言即现代英语的前身“古英语”。

(5)阿尔弗雷德不仅是抗击外敌的英格兰民族英雄,而且在文治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组织编写了《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为英格兰的统一奠定了心理和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他颁布了著名的《阿尔弗雷德法典》(The Laws of Alfred),把基督教原则与日耳曼传统法结合起来。他修改了《圣经新约》(The New Testament)中的“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将其改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告诉大家:“如果法官可以牢记这一点,就可以维护正义,而不需要其他法典了。”后来,《阿尔弗雷德法典》成为英国习惯法的基础。国王埃德加在位时,完全合并了丹麦区。埃德加成为威塞克斯和丹麦区两个地区的君主,英格兰初步实现了统一,盎格鲁—撒克逊王国达到极盛。此时,英格兰开始设置“郡”(County),政治制度开始发生重要变化,英国的国家机构开始完善,比较规范的英语(“古英语”)开始形成。

(6)1042年爱德华回到英格兰当国王。他任内的最大功绩,就是开始兴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作为自己死后的墓地。以后该教堂就成为许多英格兰国王和杰出人物的长眠之所。

(7)诺曼底公爵威廉是第四代诺曼底公爵罗伯特的私生子(Bastard)。在那个年代,私生子没有继承权(Heir Ship,Heritage),没有地位。他虽是私生子,却是罗伯特唯一的儿子,所以,当1035年罗伯特去世时,年仅7岁的威廉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为第五代诺曼底公爵。从威廉7岁继位,到他20岁亲政的十几年间,他经历了多次的阴谋(Conspiracy)和暴乱(Riot)。尔虞我诈的宫廷生活(Court Life)把威廉的性格锻炼得坚强而冷酷。法国国王亨利一世对威廉欣赏有加,这使得威廉有了一定的保护。1042年,威廉15岁时,受封为骑士(Knight)。威廉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勇敢顽强的性格,还有为达目的而软硬兼施的手段。他的婚姻也成了他为争取强大而进行的政治婚姻。1066年,英国国王爱德华去世,威廉立即提出要求,声称爱德华曾答应将英国王位传给他,但是,英国人拒绝了威廉的要求,而推举哈罗德(Harold)为新的国王。威廉谴责英国人背信弃义,开始准备兵马粮草,打算用武力夺取英国王位。在教皇的支持下,威廉在欧洲各地招募武士(Warrior),很快就集结了一支拥有百艘舰船的舰队(Fleet)。1066年9月28日,诺曼人在英国海岸登陆。双方部队在黑斯廷斯(Hastings)一带对峙。在黑斯廷斯之战中,跟随诺曼底公爵威廉作战的,是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封建骑士。1086年威廉下令对全英国的土地、人口、财产等情况进行“搜山检海”般的详细调查,调查记录被称为《末日审判书》(Doomsdays Book)。其正式名称在12世纪后被称为《土地赋役调查书》。这是英国中世纪最早的经济档案。同时,调查还显示了当时英国的社会情况,也显示了诺曼征服战争对英国的破坏情况。

(8)英国王室的传承,虽然都有诺曼血统,但不同封地的诺曼家族成为国王后,习惯上多以该封地的地名作为王朝的名字,兰开斯特王朝就是一例,以后的约克王朝等亦如此。

(9)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时期是英国逐渐走向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各种礼仪形成的最主要时期。她最终使英国成为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维多利亚女王本人就曾因其高雅的个人修养而享誉欧洲大陆。她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家规,对自己子女在修养方面要求相当苛刻,稍有不慎便对他们进行无情地鞭打和杖责。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要求自己处处做到高雅、体面、端庄、节制(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cency and Morality,Self-Satisfaction)。维多利亚时代被后人称为“The Polite Society”(文雅社会)。这位英国女王的行为对以后英国的中产阶级(The Middle Class)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他们相继模仿的最高标准。Gentleman,Gentle lady等词即来源于这一时期。维多利亚时代也是英国绅士风度的最终形成和完善时期。

(10)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中世纪的骑士精神(Medieval Chivalry)对现代欧洲民族性格(National Trait)的塑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绅士精神”,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精神理想和妇女浪漫气质的尊崇;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Fair Play)精神品质。总之,它使现代欧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又兼具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荣誉而牺牲的豪爽品格。骑士的八大美德包括谦卑(Humility)、荣誉(Honor)、牺牲(Sacrifice)、英勇(Valor)、怜悯(Compassion)、灵性(Spirituality)、诚实(Honesty)和公正(Justice)。骑士精神在欧洲中世纪的思想文化领域内起着主导作用,如12世纪前后极为兴盛的骑士文学中有关英国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亚瑟王和一百个骑士》、《亚瑟王与梅林》、《亚瑟王之死》等,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卜龙根之歌》、西班牙的《希德之歌》等有关骑士事迹的史诗、小说、散文,都对骑士的忠诚、勇敢、侠义、爱情及荣誉等进行了歌颂与宣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