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几个问题
任海波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摘 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MTCSOL)是近些年来国内出现的培养汉语教学新型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如何把它建设好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本文着重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提出几个问题:国内学生与外国学生课程设置的差异、课程内容多有重复之处及科目和学分应该有所减少和优化、双语课程在本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设置方法、课程设置的理想化与现实性应该尽量统一。希望借此能够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点的建设。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学位点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MTCSOL)是近些年来国内出现的培养汉语教学新型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模式。2007年5月3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文件,批准全国24所大学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与此同时也成立了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9年全国有39所高校新增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2009年六七月间,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试点的24所大学进行中期检查,提出了评估意见,也为新增的39所高校的学位点提出了努力的方向。2010年又有更多的高校要求增设这一学位点。就目前的形势看,人们对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的热情并不缺乏,然而在获得这一学位点后,如何把它建设好却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本文着重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提出几个问题,希望借此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点的建设。
一、国内学生与外国学生课程设置的差异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目前的生源多样化,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首先,每年各学校有常规招生的国内各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生源,其次,国家汉办面向外国留学生提供孔子学院奖学金,从2009年以来,分别有秋季入学的和春季入学的外国留学生生源。此外,在首批试点的24所大学中,有些学位点仍然会有国内在职人员攻读。因此,从总体上看,这一学位的学习者背景各异,来源多样。目前在职人员攻读这一学位仅限于少数学位点,而且基本已经停招。对大多数学位点来说,中外学生的生源差异与课程设置是个现实的问题。
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汉语国际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而所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在对国内学生的课程设置和对外国学生的课程设置的规定上是不太一样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这些指导性意见不是在同一个时间提出的,针对国内学生的指导性意见较早提出,而且后来又做了修改,针对外国学生的指导性意见最晚提出。因此,比较一下中外学生的课程设置的规定可以发现两者差异较大。较早提出的针对国内学生的指导性意见中指出:“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不低于28学分,教学实习4学分。”较晚提出的针对外国学生的指导性意见中指出:“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采用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训练课程三种类型:核心课程(含学位公共课)18学分;拓展课程(分模块选修)10学分;训练课程4学分;专题讲座1学分,文化体验1学分,教学实习6学分,总学分40学分。”由此可见,这里的差异较大,中外学生的课程类型不相同,国内学生所要修的学分远远少于外国学生,虽然修改后的针对国内学生的指导性意见把课程设置也改为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训练课程三种类型,但是学分的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包括毕业论文的2学分)还是少于外国学生(总学分40学分,不包括毕业论文的学分)。比较各类课程的名称还是能够发现一些课程名称的差异,如: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针对国内学生)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针对外国学生);中华文化导论与传播(针对国内学生)与中华文化专题(针对外国学生);现代语言教育技术(针对国内学生)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针对外国学生);中外文化交流专题(针对国内学生)与中外文化比较(针对外国学生);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针对国内学生)与中华文化技艺与展示(针对外国学生);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针对国内学生)与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针对外国学生)。只要仔细对照两种不同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可以发现更多的不同之处。
我们想提出的问题是:课程设置应该以什么为导向?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还是以生源特点为导向?如果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我们认为应该尽量统一中外学生的课程设置。在学位公共课程方面把让国内学生修读的外语课和政治课改成现在的“当代中国专题”等,我们理解并赞同,但是其他方面的差异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首先,应该做到学分总数上要一致。让外国学生多修几个学分,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道理可讲。其次,类似内容的课程没有必要用不同的名称。在招生数额有限的学位点,因为这些不同的课程名称的存在而把中外学生分开来上课,一方面会使教学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也极不利于中外学生的交流。
二、课程内容多有重复之处,科目和学分应该有所减少和优化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中有内容重复的现象,从一开始就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较早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些课程接近,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与第二语言习得导论;汉语语言学导论与语言类的各门课程;外语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发展与成长;课堂观察研究与案例分析研究等。从较晚发布的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指导性意见看,这些重复的方面有所调整,可是内容重复的嫌疑仍然存在,比如:汉语技能教学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重复的地方;中华文化经典与中华文化专题和中外文化比较也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重复。我们可以说,这些课程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它们之间互相都有重复的地方,教师去把握这些不同课程侧重点的时候是否有可遵循的依据?
在上一节中我们提到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课程学分设置,国内学生至少38学分,外国学生至少40学分(不包括毕业论文的学分)。而目前我们设置的学术型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的课程总学分只要28—30个学分,而且学制是三年,为什么两年制的专业学位要超过三年制的学术型学位的学分呢?如果能够把课程进行合理的优化,把课程的数目减少,那么学分自然就可以减少。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的学生在第一个学年中课程满满,每天都有课,几乎没有剩余的时间阅读更多的参考书。
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是:课程设置的内容应该以什么为主导?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来设置课程?是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需要上课,不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广泛阅读参考书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汉语教师需要有很多的知识,他们要有在国外生存和教学并承担组织管理工作的能力,但是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是考虑最基本的需求还是考虑所有可能会出现的需求?有人曾提出,我们培养的汉语教师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汉语教师而不是一个优秀的汉语教师。优秀的汉语教师是需要经过实践的磨炼才产生的。
我们应该遵循国际汉语教学的基本规律来设置课程,我们认为减少和优化课程,仍然是我们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双语课程在本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设置方法
国内高校目前流行着一种设置双语课程的做法,认为有了双语课程,就标志着课程教学的国际化程度提高了。提高国际化程度是目前各高校办学所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一项衡量指标。在现有的对外汉语专业中基本都设置了双语课程,那么汉语国际教育是否也需要设置双语课程呢?
这里首先需要弄清的一个问题是,国际化程度的高低是靠用什么教学语言能够完全代表的吗?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本身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学科,如果说需要用教学语言来代表国际化程度,那么这个专业的课程都应该用外语来上。如果我们真的这么提倡并且真的做了,肯定会有很多人反对,原因非常简单,我们用哪一种外语来上呢?对外国留学生也用外语来上课吗?如果用,又该用哪一种外语呢?
我们相信,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不会愿意用外语来上哪一门课,原因很简单,我们是教汉语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是要用汉语去教学生的,我们自己的教学语言自然应该是汉语。外国学生来自五大洲,用任何一种外语都不合适,只有用汉语进行教学才能促进外国留学生更好地成才。
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学校的职能部门对各专业都要求有双语的课程。
如果真要有双语课程,恐怕只能用英语和汉语作为双语进行教学比较好,教授的课程应该以理论性课程为好,比如说第二语言习得、外语教育心理学等。双语课程应该只面向国内学生,不应该对外国学生设置双语课程,除非班上的外国学生是用同一种母语。
四、课程设置的理想化与现实性应该尽量统一,难以统一的,需要研究具体办法
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的课程体系带有一些理想化的色彩,根据某种理念(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设置课程,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在设置的同时应该考虑它的可行性,也就是需要考虑设置的课程应该在实际操作中是可以实行的。如果有些课程实行起来十分困难,或者是不切实际的,那么这样的课程是否还要设置就需要考虑。
在较早的针对国内学生的教学指导意见中,我们发现有中国思想史这门课,这是为了给学生加强中华文化教育而设置的,可是中国思想史源远流长,用2学分的课时恐怕连皮毛都讲不完,而且这样的课程名称有较强的学术气息,对于以强调应用为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来说,似乎没有必要开设这样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可行性缺失。后来的指导性意见中应该是删除了这个课程,我们认为这是比较合适的做法。
在目前的教学指导意见中,我们发现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课程里有汉外语言对比与偏误分析这门课,目前很多学校的外国留学生不是仅仅来自一个国家而是来自很多不同的国家,那么这门课中需要对比的外语应该用什么外语呢?作为具体的任课教师恐怕很难选择一种适合用来对比的外语,如果用所有国家的语言,恐怕极少有(大概没有)教师能够做到。如果只用英语来进行对比,那么对非英语国家的学生来说,他们学起来就有强烈的排斥感。因此,这样的课程名称是否合适,或者这样的课程应该如何开设,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与此相似,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针对外国学生,课程名称虽然可以不改,但是如何教学,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从2007年到现在,才走过了四五年的时间,其规模在快速扩展,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自然也会较多。我们只是就在实践中察觉到的问题,提出一己的疑问,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点和帮助,以便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加切实地做好汉语国际教育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8。
[2]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0。
[3]丁安琪:《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国际汉语教育》2009年第二辑。
[4]江岚:《汉语教师学士班的语言文化课程设计及实践》,《国际汉语教育》2009年第一辑。
[5]李泉:《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策略探讨(连载一)》,《国际汉语教育》2010年第一辑。
[6]李晓琪:《新形势下的汉语师资培养研究》,《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