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试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时间:2023-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我国作为大国的和平崛起,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中国热”和“汉语热”,汉语国际教育推广的主战场已经从国内转移到国外,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推广的主要工作是本土化的汉语教学。本文将结合我校办学的实际情况,试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的重要性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素质的重要性,主要是由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背景和跨文化交际的背景所决定的。

试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徐宝妹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摘 要】 本文依据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发展实际,集中讨论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问题,认为当代的国际教育背景以及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而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需要扩大考生生源的规模,并建立高效的培养体制,同时整个培养过程也要重视监督引导。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培养模式;案例分析

一、引  言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语言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1]。因此,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是当务之急。这不仅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

随着我国作为大国的和平崛起,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中国热”和“汉语热”,汉语国际教育推广的主战场已经从国内转移到国外,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推广的主要工作是本土化的汉语教学。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早在2006年7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就在全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新的汉语国际推广观,并提出了从发展战略、工作重心、推广理念、推广机制、推广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实现“六大转变”。为适应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为加快汉语走向世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07年批准了全国24所高校成为首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TCSOL)的教育试点单位,旨在培养符合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所需的国际化人才。

我校作为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在近几年的探索过程之中,形成了具有上外特色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机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本文将结合我校办学的实际情况,试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的重要性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谈及的教师素质,不包括教师对专业的认知、知识基础以及教学能力,而是指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是否具备的奉献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国际汉语教育背景下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关于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我国政府和权威机构颁布了有关文件,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如国际汉办发布的“国际教师标准”,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可见具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而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也发表了很有见地的观点。如陈绂(2008,2011)、杨丽姣(2008)等多位学者曾分别探讨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素质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泉教授在2011年4月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笔者认为就十分全面。他结合了相关研究和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以及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作为一个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笔者认为,当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素质的重要性,主要是由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背景和跨文化交际的背景所决定的。

1.汉语国际教育的背景决定了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引言中已经说过,汉语国际教育是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中国热”和“汉语热”,汉语国际教育推广的主战场已转移到海外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下而引起高度重视的。汉语国际教育,不同于近30年来不断发展的对外汉语教育,即主要在我国国内针对来华留学生和在海外的高等教育机构针对汉语专业的学生或大学内作为二外学习汉语的学生。对外汉语教学——当然需要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钻研学术的能力等,无论在母语环境下还是目的语环境下,比起汉语国际教育都相对单一,较为学术;而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指在国内及海外的高等教育机构母语或非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更多的是面向目前蓬勃发展的、在海外社区的各种人群和多种需求的汉语教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按照国家汉办的统计,我国到2010年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所孔子课堂,我国260多所大学和500多所中小学参与了合作办学,注册学员达50多万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上万次,参加人数达500万人。据孔子学院总部2011—2015年发展规划,将有更多的孔子学院(课堂)有待开发和建设。众所周知,孔子学院的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为了完成这一使命,需要成千上万的汉语教师走出国门从事相关工作。毫无疑问,从事海外汉语教育推广工作的师资,除了需要具备以上的汉语教师必备的条件外,还应包含更丰富的内涵、更高的要求和迎接更大的挑战,工作相对复杂、较为艰难,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领域,显得更为突出。

2.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汉语师资素质提升的要求

世界进入21世纪,经济已全球化,人们交往日益密切,地球正在成为一个“村庄”,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公共外交时代”或“公众外交时代”。这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交往或日常往来为主的交往,在交往中表达本国文化、国情和政策,它与政府外交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这是我国对外宣传领域主要负责人所言,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并以为,这种“公共外交”亦可称为“人文外交”。而且,在这种“公共外交”或“人文外交”的过程中,在任何场合和外国人交往时,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文外交”的大环境下实现跨文化交流,无疑会使国际交流取得更大的成效。

目前在世界“遍地开花”、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中国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在这样的跨文化的“冲撞”与“激荡”中,如何迎刃而解,不失为一个重大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海外“汉语热”持续升温,而以解决“三教”(教师、教材、教法)难题以应对海外持续升温的“汉语热”,已成为上自国家领导、下至从事具体工作的管理者和教师们的共识。笔者认为,解决“三教”问题首先需要解决“人的问题”即师资问题,只有全面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只有全面提升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教材和教法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毋庸置疑,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需要具备与汉语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方法等“智”的能力,但更需在“做人”方面有全面提高,即“态度决定一切”。笔者所在部门的一些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做人做事”和“道德文章”。

3.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素质的案例实证

根据需要,近几年我校也不断往海外孔子学院派遣汉语教师。笔者所接触到的几个典型的案例,充分说明国际汉语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我校2007年设立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已先后派出数位专职汉语教师,其中3位仍在孔子学院工作。已经回国的教师中,既有从教十数年到几十年的资深教师,也有才入行数月的新人。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有的资深教师不到半年即被当地孔子学院和国家汉办劝退,造成了不良的国际影响。而有的才上岗不久的青年教师,工作勤勤恳恳,广受好评,任期到了仍被挽留,回国后还有孔子学院学生受其人格魅力及良好教学效果的感召,暑期跟到我校来留学。可见不管年龄大小,资历深浅,即便在国内时被认为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俱佳,但由于在孔子学院这一特殊的跨文化交际的平台上对待工作的态度存在问题,从而引起中、外方院长和国家汉办的不满,造成了包括个人在内的不良影响。当然,也有年轻教师和志愿者在孔子学院工作时不配合,甚至耍态度。我校短短几年时间内,区区几位教师在海外形成的反差如此之大,不得不引起笔者的深思,深感能否完成跨文化交流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知识、理论和教学能力的优劣甚为重要,但能否顺利实践国家战略,完成工作职责,关键还是取决于其“态度”的优劣。

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强调:在掌握作为国际汉语教师的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同时,更需要的是端正作为国际汉语教师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即使暂时缺少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他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在干中学,会不断得到提高。而有了好的工作态度,就自然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会乐于奉献而不计较个人得失。以上案例足以证明,工作态度恰恰是必不可少的大前提,是孔子学院工作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在海外进行汉语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具有责任和使命,掌握“语言文化国际推广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即需要懂得先“做人”再“做事”,先“道德”再“文章”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有人缘,国有国缘”,在当今时代这样的“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国际大舞台,需要充分展示中国人的“脸面”与“风采”。个人的“好人缘”可以带来“好国缘”,才能履行“民间大使”的职责。加强国际沟通与理解,广交朋友,建设好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舆论环境,才能真正打造中国语言文化国际教育传播的良好局面。

三、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点近年来的办学特色

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办学4年,是不断学习、探索、进取和发展的4年,其中有值得汲取的教训、摸索的经验和逐渐凸显的鲜明特色。特别是在培养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基于本文前面的认识,笔者认为在办学方面必须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

由于专业学位点日益受到国家和教育部的重视,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发展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发展到中外全日制学生、在职攻读学位学生共3种类型6个班,总人数达到130人。办学规模的扩大,给培养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质量,必须建立一种高效的管理体制。

首先我们建立健全研部一级管理下的“举院体制”,设立以院长及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教研部正副主任、导师组长及专职秘书为主体的管理团队,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发现问题,探讨解决办法。做到集思广益,充分研讨,形成决议后分头落实。力求忙而不乱和务实高效。

同时,设专项主管,实现管理职能化、效率最大化。由于学位点承担着来华留学的招生、教学和管理以及作为二级学院教学实体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一系列紧张而又繁忙的行政工作,虽然建立了“举院体制”以便协调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仍难免顾此失彼。为了切实保证工作的按部就班和有效推进,由教学秘书作为专项主管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办法。诸如制定全年工作日程表按时间节点召开负责人研讨会、导师组研讨会、建立学生个人档案等,专项主管及时有效地介入行政管理,保证了工作的有效实施,体现了管理的职能化和效率化,也就在体制上保证了学生的管理质量。

2.扩大生源以录取高素质的学生

没有足够数量和规模的生源,势必严重影响到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的工作。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教指委秘书处曾先后印发3个培养方案,是面向全国80多个办学高校的总体培养方案。由于办学之初,我校只能招收德、法语专业的学生,致使我校招收第一届学生时,千方百计只招到3个学生的窘迫局面。面对窘况,学院上下认真研讨,及时调整了办学定位和学生培养规格,即主动对接国家拉美战略,加大部门的人力、财力投入,在我校西方语学院等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实施面向全体中国学生每周8学时的西班牙语教学。学生们忙了许多,但学习积极性高涨,过得紧张而又充实。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使我校汉国教专业硕士点迅速改变了被动局面,走向了良性发展。截至2011年,招生人数由少到多,每届中外学生已达50人,我校2011级中外学生均为2.5∶1的比例录取。报考人数增加、生源质量趋好、挑选余地扩大,这就保证了考取的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素质及较强的可塑性。

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正因为认识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素质的重要性,我校专业硕士学位点在严格按照国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印发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安排专业课程基础之上,研究生部同时安排了政治学习或政治讲座课,除此之外,我们还依据教指委印发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专门设置了汉语国际推广专题,这门课程旨在以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传播的意义为核心内容,结合鲜活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着重分析讨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奉献精神与参与态度对汉语国际教育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另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位,无论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还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都突出了学生实践的重要性。我校根据学位点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章立制,使教育实践的体系贯穿于整个2年学制:第1学期见习(跟随导师并自行选择听课、书写见习报告)、第2学期实习(经试讲并点评录像、自我回放互相点评、直接为留学生非学历班级授课)、第3、4学期海外实习(学院开拓的交流渠道或国家汉办志愿者中心的派遣渠道)。为了了解学生的实际素质,我们在他们实习的每个环节都关注他们的素质表现,比如在他们的见习报告中对教师素质的认知;在他们直接为留学生非学历班级授课时,留学生的反馈情况;在他们赴海外实习培训以及直接实习过程中的素质表现等。

4.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

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隶属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院的教师不仅要承担国内本科生中国语言文化通识课程,还承担着语言学、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课程及论文指导,大量的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文化的教学工作,教学及科研工作繁重,加上不断增加的中外专业学位生的还较为生疏的专业硕士的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这就为导师在引导监督学生提升素质方面带来了时间紧迫、精力不够的困难。

组建导师组是经实践证明有效解决了上述困难的办法:把语言学、文学及对外汉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按专业均分导师组(包括讲师在内),以指导学生学习及专业论文写作等。导师组的建立避免了“一部分人忙,一部分人闲”的不利局面,有效地发挥了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专业特长,形成了人人为专业学位的发展作贡献的良好局面。这样不仅可以让多位导师监督指导一位学生,而且可以使每个学生充分吸收导师的特点,杂取诸家之长。

四、结  语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完善与调整,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近两年内,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综合素质方面初见成效,比如2009级学生,有2人次分别获得了国家级和上海市级大奖,1人获得了校级科研项目;2009级、2010级的8位学生已被派往古巴、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学习西班牙语,同时进行当地的汉语教学,2010级的全体学生都被要求参加汉办志愿者中心的面试,第二学年如数被派往西班牙及拉美国家从事汉语教育实践。其中2010级的5位学生在北京参加汉办组织的培训(将被派往秘鲁、多米尼加、牙买加等拉美国家),写来邮件表示对学校、学院、教师精心培养的感谢,对上外学生的优良综合素质很有自信;2010级被中国汉办志愿者中心配网新西兰的学生写来明信片,表示对学校、学院及教师的精心培养的感谢以及在海外实践的良好感受。不仅是中国学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的外国研究生(来自伊朗的罗欣)积极参加由国际汉办和CCTV举办的第三届留学生“汉语桥”的比赛,并入围华东地区的选手参加国家级的汉语比赛,成绩良好。而据从国家汉办传来的消息,我校学生在汉办举办的出国前培训过程中,绝大多数表现优秀,被委以培训班班长等职务,多次受到了嘉奖。

以上成果只能说明我校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方面的有益的思考和初步的探索,培养和提升作为未来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的工作是一项承载着使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艰巨任务,只能做得好上加好。

【参考文献】

[1]陈绂:《从北美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特点谈汉语国际教师的培养》,《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绂:《从志愿者的“问题案例”看汉语国际教师的培养》,《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李成学、罗茂全:《教师的素质与形象》,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李琼:《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一个跨文化的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5]杨丽娇:《从中美汉语教师标准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张和生:《简论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汉语教学:海内外的互动与互补》,商务印书馆,2007。

[7]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2011—2015年发展规划》,2011年。

【注释】

[1]参看国家汉办《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