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的教学理念
蒋 静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摘 要】 基于海内外汉语教学情况及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背景的复杂性,我们认为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应采用“突出实用性、坚持理论性”的教学理念,这能保证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教学理念;实用性;理论性
一、引 言
2007年3月30日,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新要求,解决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严重匮乏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设置方案》),决定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当年,国内共24所高校开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至2010年已有82所高校被授权招收该方向的研究生[1]。
《设置方案》中明确说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是为了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所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上海交通大学于2010年获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授权点,2011年开始招生,由国际教育学院和人文学院联合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我们认为,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本科专业背景复杂,他们将来所要从事的海内外汉语教学情况也复杂,基于此,本文拟对培养体系中的教学理念问题略陈浅见。
二、海内外汉语教学情况及学生本科专业背景的复杂性
1.海内外汉语教学情况的复杂性
面对当今世界“汉语热”的潮流,一方面,国内各高校大规模扩大对外汉语专业招生,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门槛高、就业难。这样导致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供不应求,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面临师资缺乏的困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注重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应运而生。既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顺应“走出去”的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实施而产生的,这就意味着这些专业硕士毕业工作后得面对海内外汉语教学的复杂情况。特别是在海外,教学对象的年龄、职业、学习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情况复杂。如在海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从事汉语教学者需求量增大,各层次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以前华裔学生较多,现在非华裔学生人数也迅速增加;各种特殊人群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如商务人士对商务汉语的需求;有正规教育,还有社会办学机构如周末学校、暑期学校、业余学校等;教学模式有课堂教学,一对一教学等。正如李泉(2009)提到的,海外的汉语教学正呈现教学层次、教学需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样化趋势。面对教学情况的复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需求的教学人才,促进汉语国际推广。
2.学生专业背景的复杂性
根据李泉(2010)的研究,在参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单证”硕士考试的考生中,仅30%左右的人本科专业背景与“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贴近,约有70%的考生缺乏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2007~2009年24所院校考生的本科专业有外语专业、中文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教育、心理、历史、法律、图书馆等文科专业,理工专业,经济、管理等专业,这说明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较复杂。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2011年共12名学生,本科专业背景有: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英语、德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专业背景的复杂有利有弊,不同专业的交叉学习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但也缺乏与汉语国际推广相关的语言、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
三、突出实用性和坚持理论性
综合考虑海内外汉语教学情况的复杂性、培养对象本科专业的复杂性,我们认为在具体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教学中,应采用“突出实用性、坚持理论性”的教学理念,从而保证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1.突出实用性
冯丽萍(2009)提出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以教学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突出应用特色。我们认为,有关语言学的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语言现象的方法,将语言分析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加强语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教学,加强教学能力和技能的掌握。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与对外汉语教学硕士的相同点主要在于都是语言学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向的硕士,不同点在于前者为专业性学位,后者为学术性学位。前者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为主,使他们更加适合海内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后者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注重基础研究的培养。
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汉外语言对比”为例,该课程与针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的课程“对比语言学”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是有区别的。
“对比语言学”课程侧重于对两种及以上的语言异同进行对比,掌握多语言对比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进行多语言微观对比研究的基本能力。“汉外语言对比”侧重于对比语言学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在教学中应用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从语言对比的角度,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分析这些规律的形成特点,从而更好地预测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海内外的汉语教学工作。这门课程的教学重在将理论分析转化为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例如,几年前有位日本留学生问老师,“客人来了”和“来客人了”两句话有没有区别,她说她在日本的汉语老师(中国人)告诉她没有区别。在“汉外语言对比”课程中,我们以此为导入,引入“有定”和“无定”概念,然后再引申到结合语言心理进行对比研究是语言对比研究宏观角度的重要方面,重点落实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在“对比语言学”课程中,我们在讲解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语言对比时,以这个例子作为讲解理论的一个佐证,重点放在学习研究分析的理论方法上。
2.坚持理论性
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过程中,一直强调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但我们认为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专业理论和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应该是并重的,切不可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以了解语言学基础知识为主,重点教授支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理论研究所必需的语言学理论。
还是以“汉外语言对比”课程为例,除了突出应用性,在提升学生教学技能、加大汉语教学技能的训练力度、尽可能多讲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同时,也要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传授,了解对比语言学理论等直接用于支撑本学科理论研究的相关知识。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专业背景的实际情况。前文提到过,约有70%的学生缺乏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对于这些非中文背景的学生,通过补修相应的语言学课程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教学所需的语言学基本知识。
第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将来从事的工作。这些专业硕士不仅仅要成为专业的教书匠,或者即便仅仅有志于教书,也不应当是仅凭经验完成教学,而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他们中的大部分也可能会从事相关的理论或应用研究,所以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泉(2009)主张采取知识和方法并重的教学实施理念,传授知识和理论要考虑实用性问题,传授方法和训练教学技能要针对海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突出实用性、坚持理论性”的教学理念与此观点是相通的,且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改进和完善。该教学理念对于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技能有着现实意义,对于优化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知识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教学人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依托于针对性强的课程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青妮:《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1期。
[3]冯丽萍:《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若干问题》,《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
[4]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3期。
[5]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
[6]王妹妹、洪思思、何聪:《浅谈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形势》,《理论观察》2007年第4期。
[7]曾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张觉:《改革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体制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6期。
[9]赵吉英:《对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思考》,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赵世开:《英汉对比中微观和宏观的研究》,《外国语文教学》1985年第1期。
【注释】
[1]http://www.mtcsol.org/node-11243.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