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学院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孔子学院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时间:2023-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孔子学院;跨文化交际;教师资质孔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中备受关注,孔子学院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各方面资质也引发热议。本文结合笔者所工作过的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的情况,来探讨孔子学院教师应该具备的三种跨文化交际能力。

孔子学院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那不勒斯孔院工作谈体会

何 晖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孔子学院教师应该具备的三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即跨文化教学能力、跨文化课堂管理能力和跨文化行政管理能力,结合工作中的真实案例论证了这三种能力的必要性和含义,以期帮助更多老师更快更好地适应海外工作。

【关键词】 孔子学院;跨文化交际;教师资质

孔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中备受关注,孔子学院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各方面资质也引发热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理解汉学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概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海外孔子学院教师相对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师而言,要在异国他乡工作和生活多年,肩负汉语推广、文化传播甚至行政管理工作,更需要学习和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更快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工作。本文结合笔者所工作过的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那不勒斯孔院”)的情况,来探讨孔子学院教师应该具备的三种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教学能力

作为孔子学院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跨文化教学能力。孔子学院本身就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主要工作就是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其实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跨文化教学和传播,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关键是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其根本方法是语言和文化对比。

那不勒斯孔院在课程设置上分为语言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和考试辅导类课程。在这三大类课程中,文化类课程最受当地学员欢迎,也最让中国老师头疼。一来国别化、小语种的文化类教材稀少,即使有也多是浅显的、介绍性的图文资料,不适合课堂教学;二来学员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参差不齐,多受本国影视媒体宣传影响;三来教师所熟悉的在国内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不适用于当地的教学实际。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破解之道,笔者在书法课上运用跨文化教学能力,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

书法课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通过考查的在籍学生可以获得东方大学相应学分。每堂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赏影像资料,约20分钟。尽量选取有意大利语或英语配音的,老师给予简评。这部分是为了拓宽和加深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全面认识。第二部分是主题研讨,约40分钟。每堂课师生就有关书法或者中国文化的一个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各自举例论证,重点是对比中意文化的异同。这部分要求学生课前做适当准备,发言时不一定讲汉语。第三部分是书写操练,约60分钟。老师现场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从笔画、单字、结构、布局到自行创作一幅作品,下课前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心得。这部分才是真正动笔实践。这样的安排跟国内通行的以书写操练为主有很大不同,大大增加了文化知识的输入和师生互动,使学生在欣赏影像时领悟、在文化对比中思考,促使他们从文化角度来理解书法乃至中国文化,而不只是跟着老师机械练习笔画笔顺。对于远离文化环境的当地学生而言,课堂上的观影和讨论非常有效地帮助他们认知和学习,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其他文化类课程的教学。

从横向来看,每堂课的三个部分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这样的教学安排结合了讲座和实践两种方式,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以师生对话、文化对比的方式避免了单向传播引起的枯燥和反感,并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提高了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从纵向来看,每堂课各有主题、层层深入,涉及书法的历史和艺术成就,并延伸至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使得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把书法的历史演变、书写知识、文化内涵有机结合,使学生全方位了解书法艺术,提升他们对东方艺术的审美能力。

从书法课教学的成功案例我们看到,教师在策划这类课程时要认真分析教学对象,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做到有观赏、有讨论、有操练,通过中西对比的方法,启发学生感知语言文化知识背后的中国文化本体,引导他们把对中国文化的神秘感转化为亲近感。

二、跨文化课堂管理能力

作为孔子学院教师,也应该具备跨文化课堂管理能力。这里所说的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处理违规、突发事件以及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由于国别和文化的差异,孔子学院的老师身处全新的教学环境,会遇到从未遇到过的问题。作为老师,必须掌控教学秩序,必须解决这些新问题,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千万不能以本民族的文化视角来判断当地学生的行为,应该运用跨文化交际技巧来引导学生建立对异文化的敏感度,并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交际目的。

这里举一个真实的案例。笔者在那不勒斯孔院工作时,常常遇到学生迟到的现象,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学生迟到时还跟同学们热情地打招呼,迫使老师不得不停下教授内容,待其进入学习状态再继续。熟悉意大利文化的人都知道,迟到也是意大利人心照不宣的文化之一,甚至火车也经常晚点。尽管学生们承认迟到是不好的行为,但多数人觉得在大学里上课迟到半个小时以内都可以接受。然而,上课迟到在中国的大学是失敬的行为,国内的老师一般都会严厉批评迟到的学生,因为迟到影响了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巨大的反差让中国老师大感困惑。本着改善迟到现象的愿望和负责的精神,笔者对学生迟到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迟到的理由竟然很多:(1)当地的教授们也常常迟到。(2)迟到跟成绩没有挂钩,只要考试好就行了。(3)每堂课开始的复习环节对学生没有吸引力。(4)大学没有课间休息时间,若前者拖堂,则后者只能等待。(5)学生加班则不能准时到校。(6)公交系统罢工则学生不能准时到校。在这些理由中,不乏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通过分析笔者认识到,学生迟到并不能一概而论说是不尊敬老师,或者学习态度有问题,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强行惩罚,则很可能造成师生关系对立,影响教学效果,进而使孔院声誉受损。但是,课堂纪律还是应该得到遵守的,否则教学进度无法完成,也同样会导致不良后果。

经过调查和分析,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1)首先老师以身作则不迟到,孔院全体老师树立统一标准,形成孔院不迟到的文化特色,并且请学生监督。(2)考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与最后的总成绩挂钩,约占5%,刺激学生重视。(3)备课时把开始5分钟安排成有趣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有不容错过的感觉。(4)与前一堂课的老师事先做好沟通,礼貌地要求对方尽量不要拖堂。(5)报名时就将上课时间明确告知学生,让学生安排好下班时间,或者选择其他平行班。(6)若遇罢工,提前通知并跟学生商定,或延期当堂课程,或分几次补足时间。(7)跟学生解释中国人的“守时”观念,列举中外故事说明“守时”是尊重别人、信守诺言的美德。尤其是跟中国人打交道时,有必要尊重中国人的守时习惯,以赢得更好的交际效果。(8)平时多鼓励准时到校的学生,对迟到者课后一一了解具体情况,带动所有学生养成集体守时的习惯。

这些措施实行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绝大部分学生加强了时间观念,上课能准时到校。若有特殊情况,能主动联系老师或秘书,做好相应安排,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虽然迟到现象不可能完全杜绝,但是通过这件事情,孔子学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学生对孔子学院的认识有了改变,能积极认同一些中国式的处理方法,并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运用所体验到的文化差异,改善交际效果。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不如入乡随俗,但是孔子学院老师肩负着文化使者的责任,有义务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来改变和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从中感知到真实的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这也是为了他们今后能更好地克服文化障碍,适应多元世界。

三、跨文化行政管理能力

作为孔子学院教师,还应该具备跨文化行政管理能力。在孔子学院的日常工作中,教师除了承担教学工作外,还负责一些行政方面的事务,要常常跟外方打交道,这对于不甚了解所在国文化的中方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课题。有研究指出“孔子学院所面临的更深层次的困境在于各种文化之间的抵牾”,这的确讲出了当前很多老师的困惑。这要求我们老师放下成见,虚心聆听外方的观点,以豁达包容的心态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尊重外方的同时善于表述己方的观点并提出合理建议,在双方都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这里再举一个那不勒斯孔院的案例。第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终于结束,中方老师按照中国大学的惯例,开始着手评选“优秀学生”,并讨论奖励方案。中方老师建议举办一次期末活动,在颁发成绩单的同时表彰优秀学生,并按等级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不料,此举引起了外方院长的强烈反对,其引用心理学专家的意见,认为这种评优活动从另一方面打击了“非优秀”学生的热情,不利于孔院的声誉和未来发展。于是评优活动作罢,中方觉得工作积极性受到了挫伤,而外方则觉得中方无事生非。次年,汉办推行“孔子学院奖学金”制度,奖学金待遇相当优厚,其中注明孔子学院的优秀学生可优先考虑。于是,这个“优秀”的遴选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而这次外方院长面对汉办下达的文件显得比较被动。

这个案例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评优是中国院校的传统做法,目的是表彰优秀,树立榜样,激励全体学生上进。因此,中国学生普遍热衷争当优秀,老师也会鼓励学生争取优秀。汉办大力推广奖学金也是为了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汉语人才。外方院长则认为,凡是到孔子学院来学习的学生都应该被鼓励和表扬,不管他们的表现是好是坏。如果有的学生评到优秀,那么就意味着没评到的学生是糟糕的,老师没有这样的审判权。这也有违孔子学院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办学初衷。客观地说,双方都有道理,只是出发点不同,结果使中外双方产生了尴尬的对立,并因意见不同导致奖学金推荐时的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中外双方的院长因价值观不同各有立场,中方教师作为管理者之一,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呢?按理来说,奖学金推荐是孔院上级部门的决策,外方即使觉得不妥也要按章办事。但是,考虑到外方院长的确言之有理,中方不应挟文件以令各方,更好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坐下来研讨,一起制定公平合理的推荐办法。我们最后达成的意见是:(1)学期成绩综合学生各方面表现打分,不能单凭考试成绩判定是否通过。同时,学期成绩不宜作为奖学金推荐的唯一标准。(2)奖学金推荐力求公平公正公开。通过笔试、口试两个环节,综合考查学生实力,并要求提供书面的个人陈述和教授推荐信,这样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申请愿望都得到表现。(3)中外双方在沟通交流时要和平民主,互相理解,以孔院的可持续发展为大方向,共同寻求最佳方案。一次因价值观不同而引发的冲突最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如此这般的案例在孔子学院的日常工作中屡见不鲜,这要求我们中方教师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熟练运用管理技巧,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一方面,很多老师出国前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对管理本来就是外行,而孔子学院一般都要求老师参与到管理中来;另一方面,很多老师不熟悉所在国的语言、文化和规章制度,面对一些问题不知道如何理解和解决,尤其是在与外方负责人和行政人员打交道之时,往往由于语言障碍和跨文化障碍而导致一些矛盾。笔者认为面对这些困境,我们老师不能盲目照搬国内的一套做法,而是应该多听听外方的想法,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管理。

四、结  语

作为海外孔子学院的中方教师,必然会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困惑乃至困难。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海外汉语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并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所论述的跨文化教学能力、跨文化课堂管理能力和跨文化行政管理能力,突出了孔子学院教师在教学、课堂管理和行政管理三个方面需要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孔子学院的发展,孔子学院的老师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除了健康的体魄、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个人魅力以外,还必须具备一颗宽容、开放、真诚的心,并掌握相当的跨文化交际技巧,摒弃偏见,善于合作,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才能在海外工作中赢得各方的尊重,才能更好地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雷启立、常冬:《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可能——以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发展为例》,《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6]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7]李晓琪:《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