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初探
程洪金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摘 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新设立的专业学位。专业硕士学生背景复杂、生源多样。学位点教学面临招生人数迅速扩大、师资相对薄弱等现实问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之一。课程教学是培养合格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基础环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主要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原则的确立和教学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得到落实。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创新学习能力;课程教学
一、创新学习的概念
创新学习概念最早由詹姆斯·博特金等学者提出。他们认为传统的学习是维持性学习,学习者从中获取的只是固定不变的见解、观点、方法和规则,目的是应付已知的、重复发生的情况,增长学习者解决既定问题的能力。创新性学习是一种能带来变化、更新、重组和重新提出问题的学习形式,能使学习者在变革中具有应变能力和对突变提前作好准备,其基本特征是预期性和参与性。通过预期促进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通过参与创造空间或地域的连续性,两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创新性学习的主要追求目标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整体性。创新学习能使学习者既具有自主性,即尽可能地自力更生和摆脱依赖,又具有介入更广阔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合作、理解和认识自身所在大系统的整体发展能力。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学位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培养跨文化环境下传播中华文化专门人才的重大举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自2007年正式开始招生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高校从原先的24所试点院校扩展到目前的80多所,招生类别也从只招收在职专业硕士扩展到全日制双证形式,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而言,是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性培养方案》)。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须具备一种开拓意识;(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须具备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3)毕业生能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下进行语言文化国际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与培养方案所设定的人才规格要求相比较,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工作还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1.学生专业背景复杂,生源多样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为应用型专业硕士点,生源类型分布比较广泛,学生的年龄层次、专业背景、国别、汉语言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级、2009级和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自2008年开始招生以来,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类别有在职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班两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全日制)两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外国留学生)两届。学生类别较为复杂。从本科毕业的专业角度分析,就读的三届同学中本科专业背景包括:交通运输、金融、工程、汉语言文学、英语、对外汉语、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科技英语、日语、新闻、葡萄牙语、法学、侦查、英语言文学、小学教育等数十个专业。学生国别多样,有来自俄罗斯、美国、乌克兰、越南、泰国、哈萨克斯坦等近15个国家。不同国别的留学生在文化习俗、学习习惯、师生交往方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学生来源的多样性给既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带来诸多挑战。教学方式、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写作指导方式等都面临挑战。笔者曾和本校其他教师在2010年暑期前往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首批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高校就以上问题进行过访谈,在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院校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2.师资队伍要求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点需要培养出跨学科、复合型、国际化三者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培养单位的师资力量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就学位课程设置而言,专业硕士研究生在2年学习期间,要系统地学习汉语言知识及汉语言教学理论、实践等课程。对于一般非师范类、设有语言类专业的大学而言,单纯的语言理论知识教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多年人才储备完全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设定的师资力量要求,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不只是研究语言而是要走出国门教授汉语言,这就提出了如何培养出一个合格教师的问题。合格的教师培养要有一整套完整的培养机制,这对一般综合型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除培养一般语言理论知识外,还要兼顾培养学生适应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能力,走出国门的教学管理、项目管理能力。这要求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外语交流能力、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知识能力、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体现在师资力量上就是既要有一般语言知识的教学老师,又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中国文化、跨文化等学科领域的师资。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决定了师资力量必须是跨学科、多语种、国际化的结合体。
3.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配合国家战略,满足汉语师资的外派需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点的招生情况为例,2008年第一次招生,学生人数仅为3人。2009年学生人数就增加到43人,学生类别也扩大到留学生、在职、全日制三个类型,2010年人数扩大到78人。学生规模的扩大,给教学、实践、论文指导等方面带来新的挑战。从笔者对部分24所首期试点高校了解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学生教学实践和论文指导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如部分高校因学生人数较多而无法将所有专业硕士生安排实习岗位,只能通过遴选让部分优秀学生上岗担任外国留学生的实习教师、部分由学位点所在院系出资招募外国留学生志愿者组建实习课堂或由专业硕士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解决实习问题。从论文指导的情况来看,部分院校因符合研究生导师指导资格的师资有限,部分导师不得不指导十多位研究生。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和现有的师资数量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比例不协调问题。
综合以上因素,笔者认为新形势下要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新情况,学位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安排和论文指导方面要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个方面对现有的培养工作进行适当改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创新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能用已有的知识,结合实践培养,独立思考,积极提出解决汉语国际教育问题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创新学习能力培养模式较之以往的教学培养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在遵循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学科点需要综合考虑课程教学、论文写作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相互配合、互动,本文尝试从学位课程教学方面做初步的探讨。
三、学位课程教学——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
1.创新学习培养的教学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不仅从课本上获得基本知识,同时还强调关注学习者如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关注其情感和态度的变化。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注重关注学科知识的获得,创新学习能力培养注重学习者知识和情感、态度的协调发展,既要求学习者在学科知识上要不断积累同时还要能在情感、人际交流、态度、观念等方面协调发展。概括而言,创新学习能力课程教学的目标是:(1)树立创新学习意识;(2)培养创新学习能力;(3)发展创新个性。这几个方面相互促进,最后达到培养全面协调发展、适应海外汉语教学推广能力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目的。
2.创新学习培养教学的基本原则
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参与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媒体的开发与选择、教学评估的制定与评价、教学策略的选择等教学过程能做到让学生主动、全面、充分地参与到其中。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2)实践探究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动手机会,要给学生创设具有探索性质的学习任务,做到学以致用。(3)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的内涵是学习者将学习任务转化为自我要求,做到学习由“内驱”发动。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的内化、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教”蕴含着提倡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实质。为此,在教学中注重学习者的自主能力的培养。
3.创新学习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的构成要素
课程教学目标创新。在设定课程目标的时候,既要考虑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关注研究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既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课程内容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不仅仅是来源于教科书,更重要的是要依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今后需要面临的任务开设适当的课程。为此,学科点依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方案为指导文件,为学生开设西班牙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海外汉语教学案例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国际环境下汉语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教学形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教学中更需运用能发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主动性、参与性的综合教学方法。如海外教学案例课程中,来自美国的外聘教师将学生分组,分组后的学生通过网络和远在美国的汉语学习者建立沟通平台。教师、学生、汉语学习者通过网络沟通平台建立起互动关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将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对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辅导教学中,教师通过沟通平台实施教学的指导和点评。良好的互动形式保证学习者能有充分的参与度,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评价方式与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机制是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必需环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在短时间内学习者要学习汉语言本体知识、培养国际环境下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汉语教学能力等。如何确保短时间内的人才培养质量,合适的评价机制不可或缺。为此,任课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如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中外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适当分组,依据跨文化课程的内容体系给各组学生布置任务。学习者通过执行任务体会跨文化环境下的教学和人际交流问题。任务执行中,学习者要依据设置的情景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反思存在的问题。教师依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表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教师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总结该门课程中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并以小组形式完成一篇论文。这种评价方法将整个学习过程作为考核学习者学习结果的一部分,而学生期末考试则作为评价的另一部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而学习者在教师的不断反馈中,改进学习方法并修正对知识的理解。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课程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本文仅是从课程教学的层面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做简单分析。实践层面和论文写作层面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跨文化环境下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不断探索的领域,如有可能笔者会将在这方面做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J.Botkin,林均译:《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性培养方案(三种)》,2010。
[3]宋长生:《创新学习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李海云:《培养反思性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