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思考
郎 瑞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摘 要】 模因论(memetics)是近年来语用学界新兴的一门理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文化的传播与人类遗传相类似,即它也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而语言的进化就是通过非遗传的途径进行的,而且速率比遗传进化快很多。语言是模因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模因,即模因语言,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发展规律。作为语用学理论模因论也为二语习得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本文重点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二语习得,旨在尝试性研究模因论对二语习得的启示,为二语词汇习得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为广大外语教师提供参考性方法。
【关键词】 模因论;二语习得;汉语国际教育
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较新的理论。模因论(memetics)最先由新达尔文主义者道金斯(Richard Dawkin)于1976年在他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的。作者在这本书里主要讨论了基因如何通过自我复制及相互竞争促进了自我复制,在描述基因作为复制因子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作为人类文化的复制基因,即模因(meme)。模因论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各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如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在中国何自然、何雪林、陈琳霞、谢朝群等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一定量的研究,发表了一些文章,但是总的说来国内对模因论的研究还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将模因论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及成果更是不甚显著。本文试从模因论的角度对二语词汇的习得进行分析,在模因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启示方面做尝试性讨论。
一、模 因 论
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经过复制和传播的语言、观念或文化习俗等都是模因。它们从一个人的大脑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一个接一个地传播出去,这一点与基因不同,模因实现的是横向方式的传播,即共时传播,比如时髦用语和流行的时尚都可以以这种方式进行传播扩散,而基因是一代和下一代之间的代际传播。比如科学知识及宗教传统都可以说是以这种方式一代一代地进行传递的。
在模因理论提出前期其被认为是文化进化单位,后期的模因被看做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里的一个复制因子。(何自然,2007)道金斯认为,从广义上来讲,模因主要通过模仿的方式得以进行自我复制。但就像能够自我复制的基因也并不都善于自我复制一样,一些模因与其他模因相比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道金斯,1981)而成功的模因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长寿性(longevity)、多产性(fecundity)和复制忠实性(copying‐fidelity)。(何自然,2007)模因在模因库里存在的时间越久远,被流传和复制的可能性就越大。如宗教和科学知识等,他们可以被长久地流传,并很容易被复制。“一般说来,模因越忠实,原版就越能得到保存。”(何自然,2007)另外,模因的复制是有一定的过程的。海利根(Heylighen)归纳了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即: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传播(transmission)。
二、语言模因
模因是文化基因,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模因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我们通过模仿获得并加以传播的任何知识都是模因,知识就是模因,而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模仿获得并加以传播,所以语言也是一种模因,即语言模因。语言的任何部分,如字、词、句、段、篇,都可以通过模仿进行传播,成为语言模因。模因的意义和生命都在于使用。语言作为一种模因,要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即成为强势模因,就必须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并加以模仿。语言中的模因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复制和传播,即:教育和知识传授使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语言本身的运用促成模因的复制与传播;通过交际和交流而促成语言模因。
三、模因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语言是一种模因已经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证实与认可,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也可以算作一种模因,即词汇模因。在二语习得研究内词汇模因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能够被语言教师教授给学习者的一些语言成功复制因子”。二语词汇的习得也可以看做二语词汇模因在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播复制过程,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从模因论的角度,二语词汇习得就是学会二语词汇模因。词汇习得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同时也是一个重要领域,因为词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语言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词汇做基础,语言其他方面的习得就会像是空中楼阁。
1.模因的传播过程角度
模因复制需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过程。这一过程与埃利斯(Ellis)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二语习得理论是一致的。
第二语言学习者,即模因的一方宿主,通过模仿输入的二语信息,注意并同时去理解得到二语信息,达到对二语信息的同化、吸收,也就是把二语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显性的知识较隐性的知识来说,更容易被学习者记忆,以完成二语的输出,表达和传播模因。
同时记忆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那些被理解的模因才能最终被传播出去。所以模因传播过程中吸收和记忆是很重要的。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授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词汇进行讲解,尽量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并吸收,最终达到记忆。为了加强记忆,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教授词汇,因为将所学词汇纳入一定的图式记忆不容易忘记。比如教师可以采取这些情景方法:选取学习者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习者运用新学词汇进行情景表演或现场对话;为学习者提供与所学词汇相关的阅读或听力材料,并辅之以一些问题检验阅读或听力效果。
被记忆的模因可以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老师教授完词汇,这些词汇可能已经成为一些学习者大脑中的词汇模因,可能一些学习者还没有掌握,因此老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让同学们用所学词汇进行口头交流,使词汇模因在所有学习者直接进行复制并加以强化。
2.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角度
前面已经提到过语言中的模因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复制和传播: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及信息的交流。这三个方面也可以给二语词汇习得一些启示。
(1)教育和知识传授使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
“模因是储存于人脑的信息单位”,当然语言模因也不例外,另外“模因复制的途径是从一个人的大脑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从课堂教学角度来讲,二语词汇模因就存在于传授知识的教师大脑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得此模因传播复制到学习者的大脑中。所以二语词汇习得首先对教师提出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量,这并不单指数量,还包括词的各种用法,也就是教师要拥有扎实稳固的专业知识。并且教师还要懂得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讲授出去。这样,教师能提供给学习者高质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利于学习者对二语词汇的习得。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少儿时所熟背的古诗等语言材料,不管是母语的还是第二语言的,成年后,仍然能脱口而出,从大脑中清晰地复制出来,并且可以随时应用于言语交际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记忆有三个复杂的系统,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当我们在识记阶段通过眼、耳、鼻、皮肤这些感觉器官不断往脑子里送信息,使信息在脑子里形成印迹,形成感觉记忆。当感觉记忆材料得到保持,就进入了短时记忆,在此阶段我们可以把记忆材料分成适当长度的记忆块,再组合记忆,经过反复背诵,铭刻于心,进入长时记忆阶段,即模因复制成功。道金斯(Dawkins)说过,模因是存储于人脑中的信息单位,其自我复制的途径是从一个人的大脑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从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又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再从人的大脑传播到电脑,又从一个电脑复制到另一个电脑。可见,模因是靠复制、传播而生存的,而语言则是它的载体之一。教育和知识的传授过程是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单词、语句以及书本上的成语、隐喻、谚语等在大脑中形成长时记忆后,他们所表达的信息在交际中又被复制、传播给另外的人,这些信息在不同的人群中不断地被复制、传播,语言也在人群中得以传承,并获得新生。
今天,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不屑于使用“背诵”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过分热衷于分析性、启发性的语言教学方法,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显示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我们的外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外语进行交流,而听、说、读、写、译仍然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技能。就模因论而言,语言是在不断的复制和传播中得以生存的。
(2)通过交际和交流促进语言模因传播
因为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目的语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二语学习者用二语进行交流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部分词汇模因在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中相对来说不容易被复制和传播出去。所以在二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①学习者平时要多练习写作,把学习到的二语词汇运用到具体的语篇中。学生互相检查作文,加深对所学词汇的印象,互相学习。②学习者大量阅读目的语国家的一些杂志和书籍。③学习者学习目的语国家的历史,了解此国家的渊源以及文化传统形成过程的原因。④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一些情况。从教师的角度来讲:①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能代表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典型电影等影像资料,并给予学习者一定的讲解。②教师在平时授课时注意穿插和渗透目的语国家文化,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我们不但要求学生把它背下来,积累表达“比较”的各种同义结构,还要求他们学会联想两个不同事物,模仿复制这个结构来比较两者的内容,如比较两篇文章、两种事物、两件作品等。模因作为人类语言的心理、社会及文化基础的问题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和研究。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规律更进一步证实了背诵、模仿和联想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外语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教学手段,将有助于外语学习者在社会文化的交际和交流中更好地学习语言。
四、结 论
本文主要从模因的成功复制、模因的传播过程、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角度论述了模因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启示。本文只是对其做了一些试探性研究,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例如:目前还没有形成指导二语习得的系统性模因理论;模因论对二语习得的指导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性证实;模因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还需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希望今后有研究者继续进行此方面的研究,也希望本文能给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柴婷:《析第二语言模因的习得与应用》,《语文学刊》2008年第12期。
[2]黄洁:《第二语言模因认知探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24期。
[3]何自然主编:《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语言科学》2005年第6期。
[5]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外语学刊》2008年第1期。
[6]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现代外语》2003年第2期第26卷。
[7]任伟光、郭译:《试析词汇模因的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