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对短期来华学生汉语教学水平的一些思考——基于2009年上外澳班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
关于提高对短期来华学生汉语教学水平的一些思考[1]——基于2009年上外澳班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
周 妍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2009年澳班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就提高对澳班二年级学生的汉语教学水平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澳班所使用的教材应该更贴近澳洲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增加澳洲与上海及中国各地风土人情的元素,教材语法点应更符合教学实际的需求;教学上应该坚持大、小班,教授与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帮学生掌握汉语技能和了解中国文化外,还应具备了解澳洲及西方文化的素养,努力站在“第三视角”的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汉语的桥梁;最后分班要做到科学合理。
【关键词】 澳班;汉语教学水平;问卷调查
一、项目背景
本文所提的澳班,即澳大利亚莫纳士大学中国留学班,它是莫纳士大学与中国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作举办的一个短期中文强化班项目,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历史。该项目让莫纳士大学学生利用暑期的三周或六周时间在中国高校完成一到两个学期才能完成的中文课,旨在让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同时既了解中国文化又学会用中文将澳洲的风土人情传输给世界。
在给澳班学生辅导之余,关于如何学好汉语的问题我曾向三位同学做过访谈,发现三位同学学好汉语的愿望很迫切,同时提到我们教学中的不足。根据三位同学访谈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份对二年级学生的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希望我们教师能更好地教好澳团二年级学生,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水平。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动机、教材以及老师的教学与文化趋同等方面加以设计。问题主要涉及他们学习中文的时间长短、学习动机以及他们对课程难度、教师教学的评价。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第1—4题)是澳班学生的个人资料及学习汉语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第5—20题)是关于教材、教学方式、文化趋同及分班情况的,其中包括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教材的难易,第二方面是针对学校采取的大、小班教学的模式,第三方面是从文化趋同与合理分班角度观察教学。以上问卷题目采用5级分制,1级表示最低、最差或否定,5级表示最高、最好或十分肯定;2—4级依此类推。这部分是本文阐释的重点;第三部分(第21题)是关于如何改善教学的简要问答。本次调查问卷发出去27份,实际收回24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材设计
续 表
第1至第3题是关于澳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及背景的,以便在下面的分析中按不同年龄和学习汉语的时间长短进行对比并做针对性的研究。澳班二年级学生的年龄都是在15岁至25岁之间;有14人学汉语的时间少于一年,有10人学习汉语的时间不少于一年的;其中有14人学习汉语的动机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18人是华裔背景的或者是在中国工作、学习,只有1人出于其他原因学习汉语。
调查问卷的第4题至第12题是有关教材难易度的,从学生对这9道题的平均打分来看,第8题(你认为课文中的话题有趣吗?)的打分相对其他7道题来说要低。本人与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主要还是教材中的话题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也许由于学生汉语水平还比较低,不了解文中话题的意思,因此也不能体会到话题的精彩,这说明我们应该针对这些澳班学生设计专门的教材,同时我发现二年级的教材取材元素大多来自北京,如果我们在上海教澳团留学生,则可以渗透一些上海的元素同时结合澳洲的风情。编写教材时还需关注一下学生的年龄,从调查问卷中我发现几乎所有二年级学生的年龄都在15岁至25岁之间,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还应考虑到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所在,如果他们的兴趣爱好能体现在教材中,相信有更多的学生会把上汉语课当成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仅仅修到学分而已。第9题(你认为课文中的语法解释清晰吗?)的打分也较低,这在第5题(你认为教师应该在教近义词的辨析时多花点时间吗?)可以看到,学生对相似的语法点掌握还不够到位,仅仅根据文中的语法点解释学生无法去做课后的练习,很容易受先前学过的相似问题的负迁移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编写教材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现在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语法点远远不符合实际对外汉语的教与学,因此教材中的语法点该如何规范、该如何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也是我们编写教材的一个重点。
2.教学方式
①上外的教师包括教师和辅导教师。教师指给此次学生上课的教师。辅导教师指课后给学生辅导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
续 表
学校采用教授与辅导两种教学方式,这一点我觉得很好。这样既能发挥大班教学的优点又能发挥小班辅导的灵活性与互动性。从调查问卷第13题至20题的打分情况看,学生对此打分都比较高,说明学校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澳班学生。唯独第17题(你觉得辅导教师对你国家的风俗人情了解吗?)打分相对较低,这说明我们的辅导员除了辅导他们的汉语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外,更需要努力学习、了解澳洲的风土人情,努力做到让学生乐于用学过的汉语知识来述说他们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以便与他人沟通。这样一方面用他们自己的文化激发他们用汉语来表达自己国家风土人情的内容;另外一方面辅导员也能扩大知识面,争取站在“第三视角”去做好一位对外汉语教师。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将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同时纳入语言教学计划,以综合文化知识和文化行为的教学模式,培养学习者从互动交际的语境中寻求自己对意义的理解,建立立足于母语及目的语文化之上的“第三视角”。(Claire Kramsch,1993)。我们除了有对中国文化的真切感受和理解之外,还要具备了解澳洲及西方文化的素养,这样才可以以一种中立客观的态度,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在我对三位澳洲学生做辅导时这点感受很深,与三位学生接触前我对澳洲、莫纳士大学的情况知之甚少,尽管在辅导他们前我做了一些关于他们国家情况的功课,但与他们交流过程中才真正体会到在生活中两个国家人民的不同点,从他们那里我了解到平时在教科书、网络中一般不能了解到的东西。
3.分班设置
(本次样本数只有24个,由于样本数量较少,可能所说明的问题不具有代表性)
我发现同一个班级里学生原有的汉语水平有相当大的区别。在给澳班二年级(2)班的补习中发现有几个同学基础不错,教起来很顺手,他们提的问题也耐人寻思,有些问题我还需在课后查好资料再给他们讲解;但有些学生汉语水平几乎为零。经与其他的辅导员沟通后发现二年级(2)班学生的汉语水平很不一致,为了证实这一看法,我对这份调查问卷关于澳班二年级汉语水平高低方面做了一个调查细分。
根据学生学习汉语时间长短,我将他们分为A、B两组。学习时间较短组(少于1年)A组共有14人,学习时间较长组(长于1年)B组共有10人。A、B两组在给17道题(Q4—Q20)打分时有7道题的打分情况差别较大,现就差别大的题目分析如下:
(1)Q8(第8题 你认为课文中的话题有趣吗?)A组比B组对课文话题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比重要高,这说明A组学生由于汉语水平低而未能真正理解课文话题的涵义,同时由于汉语水平的限制对课文话题的讨厌情绪也会增大,因此是否可以将教材的难度降低,学生在学习上能够轻松地理解课文,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讲课文的话题也会吸引学生,这一点在B组学生的打分情况可以看出来。
(2)Q9(第9题 你认为课文中的语法解释清晰吗?)A组同学认为语法点解释较清晰,然而汉语学习时间较长的B组同学不觉得清晰。原因在哪呢?其实在给澳班学生辅导时发现学习时间较长,即汉语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会发现课后的语法解释与他们以前所学的语法知识不一致(实际上是由于这些同学虽学过一些知识,但还没有真正掌握,看到课后的语法解释觉得困惑是理所当然的,这时就需要辅导老师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汉语学习时间不长的同学,一般提不出这样的问题)。因此A、B两组的汉语水平差异还是蛮大的。
同时我认为教材中的语法点应该以实际的教学实践为指导,教师在课堂上也要相应地加强容易混淆的语法点的比较。比如在给澳团学生辅导时,他们学了“原来”与“本来”的区别后,仍旧不会做课后的相关练习。当时他们问我“原来”与“本来”有何区别时,我照着教材上的相关语法点去辅导他们,结果发现教材里所阐释的还不够全面,课后关于“原来”与“本来”的有些题目不能完全依照书上所讲的语法点去做,于是我在课后查了相关资料后同时又请教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补充了很多实际运用“原来”与“本来”的例子及两者间的区别特征。第二天再给他们辅导“原来”与“本来”的辨析,让他们再做相关练习时,他们很快答对了,这说明他们学会了“原来”与“本来”的用法。以下是给学生做的“原来”与“本来”的辨析表。
(参考彭小川等,2009)
(3)Q10(第10题 你认为课文中的练习有用吗?)
对此题的打分,A、B组的情况类似上面第9题,A组由于利用刚学到的内容去做题觉得课后练习很有帮助,B组由于已掌握因此对课后练习很不屑。
(4)Q12(第12题 你认为课文中的补充练习有用吗?)
客观上讲,课文的补充练习比课后的练习难度要大,因此B组同学比A组同学明显觉得课文的补充练习对他们的汉语学习帮助要大得多,而A组同学认为补充练习难度太大,对他们A组学生来说帮助不大。
(5)Q15(第15题 你认为上外的教师对你国家的风土人情了解吗?)
B组同学认为教师比较了解他们国家的文化,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课堂里主要是用汉语讲课的,很多A组同学在课堂上还听不懂老师讲的话。在我所辅导的三个学生中有两个我只能用英语来解释他们的疑难点。
(6)Q19(第19题 你认为老师上课有趣吗?)
该问题打分类似前面一题,由于A组同学在课堂上还是听不大懂老师讲的内容,自然觉得老师上课不大有趣。
(7)Q4(第4题 你认为汉语课文难吗?)
此题A、B两组的打分虽没有很大的差别,但从打分的分布看两组的差别还是蛮大的,A组有2/3的同学认为教材难度中等,没有人觉得教材较容易;而B组是一半的同学认为教材难度中等,1/5的同学认为教材容易。从中可看出二年级澳班学生的汉语水平很不一样。
从以上的调查细分来看,澳班二年级的分班不是很合理,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觉得二年级的课程较难。在教学辅导期间与同学的聊天中也发现老师虽然很用心地教,但学生原有的汉语水平还没有达到二年级该有的汉语水平,因此在课堂上他们很难听懂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会认为课后作业难度系数比较高。从澳团的分班情况来看,学生原有的汉语水平及对汉语的认知结构有相当大的差别,因此建议学校在分班上首先要做到科学合理。如果学生的汉语水平还不够二年级的水平,宁可多设置一些一年级的班级,根据澳团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去教授汉语,使他们在学习汉语中能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样更会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同时对学校来说第二年会争取到更多的生源,除了学生回国后对此项目的口口相传,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话,也有可能再来上海学汉语。
四、结 论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莫纳士大学短期班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如何提高短期班的汉语教学水平。首先从学生对教材的难易度观察,本文认为应该编写适合澳洲学生年龄、文化特征同时结合上海及中国各地元素的教材,以达到与学生在心理及文化上的趋同;编写教材的语法点时应该更加规范同时又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求;其次从学生对学校设置大、小班的态度来看,我们应该坚持这种教学、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既能发挥大班教学的优点又能发挥小班辅导的灵活性与互动性;再次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上来说,教师除了有对汉语本体知识的掌握和对中国文化的真切感受和理解之外,还要具备了解澳洲及西方文化的素养,以一种中立客观的态度即“第三视角”的角度为学生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最后从学生的分班情况看,建议学校在分班时尽量做到科学合理。根据克拉申的i+1可理解性输入原则(虽然每个学生有各自的i,即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原有认知水平,但在组成一个班级时,一个班级大致的平均i应该是相差不远的),一个班级学生的汉语水平及对汉语的认知结构应该相差不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选用相应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汉语。
虽然本文是基于对2009年澳班二年级学生的调查而分析总结的提高汉语教学水平的方法,但本人认为所涉及的问题对短期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也具有普遍性,因此本文所提出的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也应适合其他短期班的教学。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笔者只根据澳班二年级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因为调查样本的数量有限,所得结论难免有以偏概全的可能。笔者愿意同时也希望与其他老师一起就此项目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小川、李守纪、王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商务印书馆,2009。
[2]邵菁、金立鑫:《认知功能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外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2009。
[4]Claire J.Kramsch.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Applied Linguistics,1993.
【注释】
[1]在本文撰写过程中邵菁副教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谨致谢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