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壮族说的平话
调查发现,桂南、桂西的武鸣、马山、邕宁、平果、田东、田阳、百色、扶绥、崇左、龙州等地,有一些壮族人所说的平话与南宁市一带的平话基本相同。这部分操平话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外来客居者,原来的民族成分不是壮族,例如:龙州双板村有16户杨姓村民自称祖居南宁白沙,清朝道光年间迁到龙州,1957年随当地人定为壮族。
二、本地原居的壮族,例如:百色市郊那毕村一位76岁的老人告诉笔者,“那毕”壮语意为“鸭子田”,他小时候听曾祖父说,本村原来“讲土”(即说壮语),后来从南宁迁来了一群讲平话的人,他们现在居住在毗邻那毕的罗索村,这些人会种甘蔗和蔬菜,又会做生意,还有人在城里做官,那毕人向他们学本事,于是随他们讲了平话。
三、来源不详者,扶绥龙头村有的壮族村民说,龙头村原来有一本族谱,1966年被烧了。他们依稀记得,族谱说,龙头村民本是山东人氏,先祖唐朝时离开山东,辗转江西、湖南,最后定居此地。也有人说,他们就是地道的壮族,龙头平话与白话(即当地的粤语)不同,是壮人的语言。
本文以扶绥龙头平话为例,分析壮族所说的平话。
笔者以为,龙头平话与南宁平话的语音差异程度,类似于北京话与河南郑州话,即声母、韵母、调类大体一致(请参看上文的声母对比和韵母对比,下同),只是调型、调值不完全吻合。例如:
虽然龙头平话的阴平、阳上、阳去的调型与南宁平话不同,但是由于其他调类,以及声母、韵母大体一致,加上词汇、语法也基本相同,稍微适应一下以后,笔者便可听懂龙头平话,到了调查词汇的时候,笔者与发音合作人已经不用粤语(当地称为“白话”)过渡,而直接用南宁平话和龙头平话交谈了。以下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分析扶绥龙头壮族人说的平话与南宁汉族人说的平话的异同。
1.5.1.1 语音方面
扶绥龙头平话单字音声韵调
声母表
韵母表
声调表
与中古音比较,以及和南宁平话对比,龙头平话的主要特点如下:
(1)微母大部分字今读m-,与明母合流,和南宁平话基本一致。
(2)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无论平仄,一律读作不送气清音。
(3)龙头平话虽然与南宁平话一样,也有 ℜ 声母,但是龙头平话读ℜ-的只是心母字,南宁平话读作ℜ-的是心、书、船、生、禅母字。书母、船母、生母、禅母字龙头平话今读作s-(实际音值接近舌叶清擦音)。例如:
(4)日母字今读⁄ -(实际音值接近舌面前鼻音)。
(5)溪母字今读h-、kℑ-和零声母。
(6)疑母字读作n-、⁄-、Ν-、Ø。其中约70%的字读Ν-,一等、二等字占五分之四,三等字占五分之一,如“我卧”(果开一、合一),“牙瓦”(假开二、合二),“吴五”(遇合一桓),“碍挨艺”(蟹开一、开二、开三),“蚁毅”(止开三),“熬傲”(效开一),“藕牛”(流开一、开三),“岸”(山开一),“银”(臻开三),“昂仰”(宕开一、开三),“岳”(江开二),“硬迎”(梗开二、开三)。约6%的字读⁄-,如“鱼遇”(遇合三鱼、遇),“咬”(效开二),“眼颜”(山开二),“玉狱”(通合三)。约4%的字读n-,如“宜疑”(止开三),“验”(咸开三),“凝”(曾开三)。约20%的字读Ø。如“桅外”(蟹合一),“议危伪”(止开三、合三),“吟”(深开三),“言研玩元月”(山开三、开四、合二、合三),“虐”(宕开三)。
(7)疑母字南宁平话今也读n-、⁄-、Ν-、Ø,只是具体的字稍有差别,例如:牙,龙头平话读Ν-,南宁平话读⁄-等等。
(8)晓母、匣母字今读h-、Ø。
(9)喻母遇、止、效、咸、曾、梗摄部分三等字,龙头平话今读h-,南宁平话虽然也读h-,但是具体的字稍有不同,例如:
(10)龙头平话的单字音韵母系统和南宁平话一样,一些韵母的今读已经体现不出中古韵母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以及开口呼与合口呼分立的格局,有些韵母的聚合同声母有一定的关系。请看以下若干例子。
(11)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摄,龙头平话今读韵尾和南宁平话相同,即咸摄和深摄读-m、-p;山摄和臻摄读-n、-t;宕摄、江摄、曾摄、梗摄和通摄读-Ν、-k(请参看上文的韵尾对比)。
(12)中古个别韵母的例外字,龙头平话和南宁平话读音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远离龙头、南宁的融水土拐话和宜州百姓话中,这些字的读音也相同。例如:
(13) 自成音节的鼻音韵母,龙头平话和南宁平话只有一个Ν∇。
(14)单字音系与词汇音系不一致,这是龙头平话和南宁平话显著的特点之一,其表现如下:按照《方言调查字表》总结而来的音系,读塞音韵尾的入声字,阴入只读33调,不分为上阴
入和下阴入,例如:
但是,按照词汇调查总结而来的音系,塞音韵尾的音节读作4个调类,比单字音多出一个55调,例如:tsop55(吸吮)、tuk55(猛击)、iet55(腾跃)、iuk55(动)、muk55(雾)、tset55(咯吱,动词)、pet55(湿滑)、ℜep55(针扎般的疼痛)、i?k55(唆使)、tsap55(象声词,猪吃食声)、ts‘ak55(象声词,硬物撞击声)、pap55(象声词,硬物落地声)、ts‘et55(只用于人名,说不出实际意义)、ℜ?k55(只用于人名,说不出实际意义)等等。这类词一般写不出常用汉字,也许有些词借自壮语,如muk55(雾),或借自粤语,如iuk55(动)。
上述现象是不是龙头平话和南宁平话的阴入分化所致?原因不详。本文姑且把龙头平话(包括南宁平话)塞音韵尾的55调,“寄放”在中古声调系统上阴入的位置。
按照《方言调查字表》总结而来的音系,次浊入声字龙头平话今读和南宁平话一样,声母为m、n、l、⁄、Ø的字,调型只读作低升,例如:
这就是说,从单字音来看,平话声母为m、n、l、⁄、Ν的塞音韵尾音节,只读作低升调。但是,按照词汇调查总结而来的音系,声母为m、n、l、⁄、Ν的塞音韵尾音节也有读55和33调的,例如:
mek33(掰)、m?t33(摘)、nap55(咬)、n k33(踩踏)、let55(田垄)、l p55(些,表示多数)、⁄k33(揉碎)、⁄uk55(动)、Νet55(吝啬)、Νuk55Νuk55Νak55Νak55(摇摇晃晃)等等。
1.5.1.2 词汇方面
就《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的1401个词而言,龙头平话和南宁平话(以南宁沙井平话为例)大体相同或相似,除了这部分可以用常用汉字记写的词以外,还有一些常用词,尤其是有音无字的词,龙头平话和南宁平话也很相似,请看以下的若干例子,为了便于说明壮族说的平话和汉族说的平话,及其和壮语的关系,本文同时列举壮语(以广西武鸣陆西壮语为例,下同)的说法。
续表
从以上词汇对比来看,有些词的说法龙头平话、南宁平话和壮语陆西话也颇相似。笔者以为,由于千百年来人们交往密切,平话和壮语的互相借用和互相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有些平话和壮语相同或相似的词,要想确认哪些词是平话借自壮语,或者哪些词是壮语借自平话,并非易事,因为没有历史文献作为依据,而且汉字和古壮字都不能准确表音,加上每个语言/方言都可能有一些自己独有,而别的语言/方言所没有的土语词。本文列举上述若干词例,旨在说明龙头平话
的词汇和南宁平话基本相同或相似,其中部分词和壮语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1.5.1.3 语法方面
龙头平话存在着一些结构形式、语义搭配、语法关系方面和南宁平话、壮语相似,而读音超出一般对应规律的现象,本文拟从构词形式、句子格式、量词用法、程度表示方式等四个方面作分析。
(1)相似的构词形式
A.汉语和壮语都可以在一些词根的后面加上词缀,而龙头平话与南宁平话一样,有些词的后缀,恰恰是壮语的词根。例如:
B.语素意义一致,语法关系相同的合成词。
龙头平话有些合成词在语素意义,以及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方面,同南宁平话、壮语十分相似。例如:(需解释的意义,加括号注明,下同)主谓式
(2)相似的句式
龙头平话有些句子格式和南宁平话、壮语很相似。
A.“动1+要动2”
“要”在句子里原来动词的实义虚化,不表示“索取”,而是用在两个动词之间,表示前一个动作(动1)是后一个动作(动2)的手段或方式,其语法功能相当于时态助词“着”。例如:
如果不影响交际,“要”后面的动词(动2)往往可以省略。例如:
B.“到……去”
这种句式常常用来表示某种行为、动作持续进行的趋向。例如:
风一直刮到天亮。
C.“还说……谁知道……”
这是一个表示事实与原来认识相悖的句式。例如:
D.“……多”
这是一个表示比较的句式,“多”在句中不是形容词,而是程度副词,它不是放在动词前面,而是放在整个句子的后面。例如:
E.“名1(+形容词+得)像+名2这样”
这是一个比况句式。
这只狗大得像小牛一样。
(3) 相似的名量词+名用法
龙头平话的名量词和南宁平话、壮语一样,与名词的关系十分密切,即使不表示数量,一般也要在名词的前面带上量词,如果去掉名词前面的量词,虽然语义不变,但是就不符合平话和壮语陆西话的语法习惯了。例如:
凳子、菜刀是我的,菜板、桌子是你的。
(4)相似的程度表示方法
龙头平话表示程度的方法,除了用程度副词以外,还可以用其他句式,这一点和南宁平话、壮语相似。
A.把动词或形容词重叠起来,中间嵌入元音a。如果是单音节词,则拉长这个音节的时值,构成“xa31x”的形式。例如:
大伯非常喜欢去打猎。
如果是双音节词,则拉长这个词后一个音节的时值,构成“xxa31xx”形式。例如:
这个人嘴馋极了。
B.拉长句末音节的时值。出现在这类句子末尾的,是结构助词“得”,或者是语气助词。例如:
动词谓语句
母亲非常想儿子。
形容词谓语句
今年冷极了。
上述句式可以直接把“得”换成语气助词。例如:
今年冷极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一、龙头村人说的平话实际上是汉语,而不像龙头村有些人所认为的,是不同于龙头村四邻的壮语的另外一种壮语。二、无论是龙头村壮族人说的平话,还是南宁汉族人说的平话,都和壮语有相似之处,这无疑是平话和壮语互相影响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