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会绐孩子提建议
10岁的浩浩在房间里做作业,妈妈从厨房端菜到客厅,正好看到房间里的浩浩趴在桌子上写作业。
“浩浩,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趴着写作业,你怎么又趴下去了?快挺直腰板!”妈妈的声音像打雷一样传进了浩浩的耳朵里。浩浩下意识地挺直了身体。
但是,不一会儿,他又趴下去了。这时,妈妈正好到房间里来叫他吃饭。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呀?让你不要趴着写作业,总是不听。”妈妈开始责骂浩浩。
“知道了,妈妈。你烦不烦呀!”浩浩不满地说。
“还学会了嫌我烦!我这是为谁好呀?以后变成近视眼看你怎么办?”妈妈有点生气地吼道。
“变成近视眼就变成近视眼。”浩浩小声地说。
“什么?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呀?真是无药可救了!”妈妈叹息道。
“我本来就没什么出息嘛!”浩浩附和道。
“真是白养了你,早知如此,就不应该生你!”妈妈说。
“我又没叫你生我?”浩浩说。
“你……”妈妈气得打了浩浩一下耳光。
于是,一场亲子冲突爆发了。
许多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喜欢把自己置于家长的权威位置上,习惯于用下命令、埋怨、呵斥、恐吓等消极的方式跟孩子说话。比如:
“快去做作业!”(命令)
“如果你得了100分,我就买自行车给你!”(物质贿赂)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总是整天上网,你不知道网费很贵的!”(埋怨)
“整天只知道上网,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责骂)
“太没出息了,做事总是不经大脑思考,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都不知道!”(呵斥)
“走开,走开!你不要再回家了!”(不耐烦)
“你再上网,我们就不认你这个儿子!”(恐吓)
“你有本事别回这个家,别向我们要钱!”(威胁)
“竟然会做出这种事情,你真是好聪明呀!”(讽刺挖苦)
“你这人已经无药可救了,我也不管你了,你爱去哪里去哪里!”(消极否定)
……
事实上,这些话往往让孩子产生反感,由此而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而且,长期生活在这种消极语言环境下的孩子,其语言表达也是以消极语言为主。如果父母转变一下表达的方式,尝试用提建议的方式跟孩子说话,不但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而且能够让孩子在积极的语言环境下学会更好地与人沟通,从而提升孩子的口才力。
那么,怎样给孩子提建议呢?
1.以提醒的口吻给孩子提建议
父母不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注意用提醒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
比如,提醒孩子做作业时,你可以说:“你现在是不是该做作业了,做完作业就可以看会儿电视。”而不要说:“赶紧去做作业!”“还不去做作业呀?”
2.以协商的口吻给孩子提建议
不管什么事情,尤其是涉及孩子的事情,父母都不要自作主张,要学会与孩子协商,取得孩子的同意和认同。
比如,帮助孩子做选择的时候,你可以说:“妈妈觉得你上个英语口语培训班有利于你的英语交流,以后你出国时就可以自如地与人交流了。你觉得呢?”而不要说:“让你上培训班你就上,我是为你好。”
每一个孩子都会出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孩子们都希望父母能够尊重自己的意见,毕竟,许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用家长的威严来压服孩子,孩子即使口头上同意了,内心也无法产生努力的动力。而且还容易让孩子变得过于倔强。因此,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的事情放权给孩子处理,父母的意见只能通过建议或者协商的方式传达给孩子。
3.提建议时注意运用体态语言
给孩子提出建议时要走近他,看着孩子的眼睛或摸摸他的肩膀,清楚、明确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说明父母是无条件地爱他的。
比如,妈妈可以抱着孩子,看着孩子的眼睛,慈爱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愤怒,但是,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妈妈希望你能够……妈妈永远爱你。”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良师、顾问,但不是指挥者、操纵者。对于孩子的行为,父母应该以建议的方式引导,而不能经常性地使用命令和控制。正如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所说:用“建议”,而不下“命令”,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