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绐孩子讲故事

多绐孩子讲故事

时间:2023-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八、多绐孩子讲故事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孩子听故事也有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在孩子年幼时,父母要多给孩子讲故事,以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给孩子讲故事不仅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八、多绐孩子讲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孩子听故事也有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好处。美丽的《白雪公主》、幸运的《灰姑娘》、聪明机智的《列那狐》、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孩子年幼时,父母要多给孩子讲故事,以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故事与儿童情感的交流作用是很明显的,故事中所描述的对象,大都是有生命的。尤其是‘拟人’或‘拟儿童’的方式最为普遍。人性的表现,往往使故事中的人物与读者、听者和讲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这种情感的接近和交流,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他的奇遇,他的危险,他的成功,他的失败,所有这一切,都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奇遇,自己的危险,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中去,便是儿童乃至成人之所以爱好故事的原因之一。”

给孩子讲故事不仅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当然,要讲好一个故事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讲故事有五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每一个故事都应该包括这五项内容,才算表达清楚。

何时的表述要注意开门见山,警示性地引起孩子的注意;何地的表述要尽快地进入场景,这样才会突出你想表达的主题;何人就是要有名有姓,有名有姓才显得真实,也方便孩子理清思路;何事的表达要具体,描述要细节化;何故的表述相对不太主要。

其次,在讲解故事中的场景时,重要场景的一个表述技巧就是表述要具体,这才能让孩子以一个一致性的画面进入情节,限制孩子的随意性思考。

讲故事时尽量使用普通话,用书面语,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模仿规范化的语言。

另外,讲解故事尽量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解释性的语言。比如,说今天天气很热,你要说“今天天气很热,我只穿了个裤衩”,而不要说“因为今天天气很热,所以我穿得很少”,直截了当的描述,会使故事显得更有说服力。

再次,避免使用抽象化的语言,如果想说明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要总说“优秀”这样的笼统词语,要说考试成绩是第一或者第二,这种说法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五,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孩子的态度、孩子的特征。只有这样讲故事才会活灵活现地将人物形象展现在孩子的面前,也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第六,注意孩子的情绪和反应。

讲故事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地想把故事讲完交差,而是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和反应,并随着孩子的反应来调整讲故事的语言和速度。

比如,刚开始时,父母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来讲一个故事,比如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父母这时可以故意停顿一下,然后问孩子:“有一个谁呢?”孩子可能会随口说到:“孙悟空!”这表明孩子想听孙悟空的故事,在讲的过程中,还可以停顿一下,让孩子想象,这样既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又给孩子想象的空间,拓展孩子的表达能力。

最后,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要让孩子有想象的空间。

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自己讲,要学会引导孩子想象,并鼓励孩子来描述。这对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德国诗人歌德在幼年时,母亲常常给他讲故事,但是母亲每次讲到精彩处就停下来,以后的事情让歌德去想象。

幼年时歌德曾为此作过多种设想,有时他也把故事情节和奶奶一同讨论,然后再等待第二天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天,母亲在讲故事前,先让歌德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设想的,然后,母亲再把故事情节讲出来。这样,歌德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被培养起来了。

一般来说,孩子所编的故事往往能够反映出他对什么样的事情感兴趣,父母听了孩子编的故事,可以从中了解孩子的想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