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鬼神同舞

与鬼神同舞

时间:2023-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与鬼神同舞东巴舞是东巴在各种宗教仪式中跳的舞蹈,是东巴通神娱神、镇鬼祛恶的重要手段,其艺术审美性蕴涵于宗教的神圣功能和意识之中。东巴舞保持了早期氏族部落群体舞蹈的特征,几乎所有的东巴舞都是集体舞,这是远古人类群体行动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整体观念在舞蹈艺术形式中的反映。有的舞蹈研究者认为,东巴舞蹈是一部活的舞蹈发展史。

6.与鬼神同舞

东巴舞是东巴在各种宗教仪式中跳的舞蹈,是东巴通神娱神、镇鬼祛恶的重要手段,其艺术审美性蕴涵于宗教的神圣功能和意识之中。东巴舞蹈名目繁多,主要的舞蹈种类是动物舞、神舞、战争舞、器物舞等,仅动物舞就有近二十种。动物舞中模拟动物的动作比较多,但又有艺术上的提炼升华。舞蹈中的舞谱语汇多取自狩猎游牧生活,有浓郁的古代社会生活气息。有的舞蹈本身就源于社会生活内容,如战争舞。

神舞中有表现神与人经历的一些事迹,塑造神(人)的威猛不凡形象,如丁巴世罗舞,而更多的是表现神的超凡法力。在跳神舞时,暗含神之对立面鬼存在于斗鬼的舞蹈动作中,使人心领神会。近代有的东巴突破了鬼舞隐而不见的表演传统,增加了鬼的角色,鬼神直接对阵。神舞中因有斗鬼镇鬼内容,舞蹈刚健有力,节奏分明,动作多变,气氛热烈。

战争舞在纳西语中称为“高蹉”,意为“胜利舞”,可能是源于古代战士出征和祝捷的乐舞。该舞蹈后来一般在武官或有武功之人及其男性后裔死后才跳。战争舞有刀舞、利剑舞、叉舞、矛舞、戟舞、弓弩舞、造刀造矛舞、短斧舞、护法神擒敌舞、杀鬼舞等。东巴跳上述舞时,头戴插雉尾铁冠的盔帽,身穿铠甲(近代多用布画甲胄),手执单刀、双刀或矛叉弓弩,舞时对打场面很多,舞刀挥剑,扬弓射矢,投叉飞矛,呐喊腾跃,追撵冲杀,并有对空掷剑与相互交叉掷剑等动作,表现对垒搏杀、闯敌关、捣敌穴等内容,其中还有念咒、以手捞油锅等巫术动作,再现了古代战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激烈的场面。

器物舞分乐器舞和法器舞,其内容包括板铃舞、板鼓舞、铜锣舞、碰铃舞、螺号舞、琵琶舞、鼓吹乐舞、灯舞、花舞、灯花舞、火把舞、鹰翎舞、鹰爪舞、雉翎舞等。这类舞蹈有的流传至今,有的只见于古代。

东巴舞保持了早期氏族部落群体舞蹈的特征,几乎所有的东巴舞都是集体舞,这是远古人类群体行动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整体观念在舞蹈艺术形式中的反映。

东巴舞在不少方面保留了歌、舞、诗三位一体的舞蹈形式。在不少舞蹈中,东巴边唱边舞,咏诵韵文体的东巴经,并以舞蹈动作叙述故事。如东巴在跳丁巴世罗舞时,以特定的舞蹈动作演示他的生涯,如从母腋下诞生,学习走路,诱女怪同居而杀之,误陷鬼海,绶带鸟与众弟子齐心相救等。这些舞蹈中混有戏剧因素,可视为舞剧的雏型。(5)

基于模拟自然的艺术观,东巴舞是自然美与形式美融为一体的舞蹈形式。东巴舞的风格具有原始舞蹈的清新自然,真实质朴,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众多的动物舞中。东巴用舞蹈动作把各种动物的举手投足、动态神情、性格特色再现得十分出色。除真实模拟的舞蹈动作外,东巴舞中也有不少经过艺术提炼,重在象征表现的动作,以表现丰富复杂的舞蹈内容。这些舞蹈都有自然朴实、清新流畅的风格。东巴舞还具有突出的形式美感,在队伍的编排上,大多数东巴舞已脱离原始宗教舞蹈中手拉手、搭肩、勾腰的圆圈舞形式,更多出现的队形是横排、竖排、穿花等;在队形和动作的编排上已特别注意平衡和对称,舞时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进必有退,有屈必有伸,有齐舞、对称舞、“多声部”舞(即舞者在同一音乐节奏下做不同的动作,但整体上又很和谐统一)(6);在造型上有高低、前后、左右等对称形式,具有对称和谐的美感。

东巴舞依不同的舞蹈内容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有的舞姿舒展轻捷,意态从容;有的舞姿粗犷凌厉,刚劲雄健,野性十足。舞蹈动作重节奏与力度,从中透出庄严威猛的气概。如战争舞内容丰富复杂、场面激烈;火把舞、铜锣舞气势凌厉,弥漫着浓烈的巫风。有的舞蹈则轻捷舒张,如多在东巴妻子死后举行的祭拉姆女神仪式上跳的灯花舞以柔婉典雅见长,以灯光象征前程光明,生活康宁,花象征吉祥如意和旺盛的生命力,通过甩花、转花等柔曼轻盈的舞蹈动作,灯与花的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色彩缤纷、婉曼柔美的丰采。

img79

东巴教神路图中所绘的东巴舞蹈画面

东巴舞的整体舞蹈中饱蕴着原始宗教的神秘气氛和浓郁的巫风,但又时时流露出清新亲切的生产生活情调意趣和民俗味。东巴舞经过不同时期不断的加工美化,已变成使用于宗教仪式的艺术系列,具有较严格的规范性,有舞谱、舞制与程式,对表演者、习舞者都有一套沿袭下来的规范要求,但各地东巴在比较统一的规范下又保持了各自的独特风格。

东巴舞是舞蹈艺苑中的奇葩。有的舞蹈研究者认为,东巴舞蹈是一部活的舞蹈发展史。从其形态上看,很多舞种处于从原始宗教舞蹈向人为宗教舞蹈的过渡时期,它为我们研究不同宗教形态的舞蹈特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7)

除了上述记载于东巴舞谱《蹉模》中的舞蹈之外,在东巴的口诵经中还记载了一些流行于民间的相当古老的舞蹈,“热美蹉”就是其中突出的一种。

丽江大东、宝山一带的纳西族中有一种在丧葬仪式上唱跳的歌舞形式“热美蹉”。“热美”是一种精灵,亦雌亦雄,“蹉”意为“跳”和“跳舞”。东巴口诵经“热美蹉”中说:在纳西祖先梅生都狄都塔之世,人们射杀了白鹿,从白鹿腐烂的尸首中生出了蛆,从这蛆中生出白卵,白卵中生出了“热美”这种会飞的精灵。当时人们尚未学会处理尸体,因此,“热美”这种精灵便来吸食死者的血和肉,人们在惊慌失措中群起跳跃吼叫,从此形成了“热美蹉”这个舞蹈。据宣科先生研究,现存大东乡的“热美蹉”的“音线条”还远未进化到稳定的、理想的音乐形态,它的男声部还保存了念咒般的呼喊声,这是早期跳此舞者驱鬼时发自本能的呼喊声的遗存,女声则都模仿羊的叫声。它至今排斥一切乐器,包括拍手,反映了“声乐先于器乐”,“混唱先于齐唱”的音乐发展轨迹,从这个变异甚少的舞蹈看,堪称“活的音乐化石”。宣科先生还通过研究“热美蹉”,提出了在音乐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音乐起源于恐惧”之说。(8)笔者觉得人类的音乐和文学一样,可能其起源是多元的,原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劳动祭神、驱鬼打仗等情绪和行为都可能会付诸不同方式的呼喊跳跃,“歌之舞之,足之蹈之”,然后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歌舞。但“热美蹉”至少反映了有的音乐歌舞是“起源于恐惧”的,音乐舞蹈不仅仅如以前的定论所说只“起源于劳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