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散文阅读鉴赏
中国散文发展概况
散文在我国丰富的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殷商时代,甲骨卜辞中就能找到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散文”。它们记述祭祀、征战等事,据事直书,内容简单,其实只能算是散文的萌芽。易卦爻辞是较甲骨卜辞有所发展的简短散文,它记事生动,开始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也讲究音韵美。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第二个时期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第三个时期以《战国策》为代表。从先秦历史散文的第二个时期到诸子散文止,属于散文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我们先从先秦历史散文的第二个时期来看,这一阶段主要作品有《春秋》、《国语》、《左传》。《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国史料编写的一部史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纲要。《国语》和《左传》虽都是记春秋史事,但却各有特色:前者分国记事,前后事件一般不相连属,后者编年记事,融各国于一体,事件前后连贯。先秦历史散文的第三个时期,主要作品有《战国策》,它是一部杂编性质的史书。这些散文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作了较为翔实的记载。其中《左传》还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长于叙事,在叙事中写人,而且语言简洁、传神。《战国策》则是主要表现谋士们纵横捭阖的言谈论辩,讲究较为曲折的情节设置,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倾注了较多笔墨。历史散文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对后世历史学家、古文家的写作特别是对叙事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诸子散文是散文第一个大发展时期的顶点。春秋战国之际是社会变革时期,当时的社会文化下移,士阶层崛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散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关注现实、人生,有着强烈的理性精神;敢于言辩,有着鲜明的个性;巧于设喻,生动形象。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后期,作品有《论语》和《老子》。《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洁,往往通过一两句话,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语言生动形象,格言式的语句是《论语》的独特风格。《老子》是一部哲理著作,表现了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极力反对仁义礼乐,“绝圣弃知”是其一贯主张,坚持谦退不争的人生态度,语言精警凝练。第二阶段为战国中期,作品较多,一般由语录体向论辩文过渡,风格呈现多样化。《墨子》语言质朴,善用具体事例说理,逻辑性强。《孟子》说理明朗透彻,具有雄辩的特点和奔放的气势,言辞犀利,运用许多生动、贴切、新颖的比喻,文学成就较高,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庄子》中的文章比类连物,想象丰富奇特,构思宏伟,善用寓言来说理,语言汪洋恣肆,变化万方,极具文采。第三阶段为战国后期,整体来看,可说是论说文的成熟期。《韩非子》散文锋芒锐利,议论精辟,论证事理切中要害,以寓言故事、历史事例作论据,分析透辟。《荀子》长于论辩,长篇大论,发挥极致,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诸子散文对当时许多社会问题直接展开论述,其篇幅长短不一,有的仅三言两语,有的则是达几千字的鸿篇巨制。诸子散文,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特别是说理论辩文。
两汉时代,是散文大发展的另一个时期。西汉早期,政论散文蓬勃兴起,内容多为政论和史论,而表现形式一般为策、疏等。代表作家有贾谊和晁错,他们都是文学史上优秀的政论文作家。《过秦论》、《治安策》、《论贵粟疏》都是他们针砭时弊的政论名篇。西汉中期,司马相如的散文则表现出对仗工整的特色。西汉后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刘向,其散文叙事简约,议论畅达,风格深沉,对唐宋古文有较大影响。东汉时期,班固是有贡献的一位大家,他的《汉书》成就虽逊于《史记》,但对后代的影响也很大,它在叙述史实和人物描写方面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叙事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也比较整齐藻饰。王充也是这一时期有影响力的大家,其《论衡》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两汉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专著。该书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历史发展的一部总结记录,对这一漫长时期的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情况,作了概括而又翔实的叙述,其中的传记是典型的传记文学。作者在撰写《史记》时,继承并发展了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吸取了其他文学体裁的一些表现手法,通过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典型化细节,运用个性化语言等艺术手段,刻画出了众多性格鲜明、具有丰满精神的历史人物形象。语言简练、质朴、生动、传神。《史记》对后世的散文、小说、戏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安时代,即汉末到魏前期,散文成就大些的仍然是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其中,曹操的散文最有特色,他一改以往文坛陈规旧矩的束缚,直陈胸臆,率真自然,文笔简约,语言爽利,写出的作品都具真情实感,呈现出一派新鲜气息。建安七子中,孔融、陈琳均以散文见长,其中,陈琳以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而名扬天下。诸葛亮虽不以文扬名,可一篇《出师表》却千古流芳。魏末时期,也就是正始文学时期,阮籍的散文气势壮阔,文笔酣畅。嵇康的文章则以文笔酣畅、泼辣著称。西晋时期,左思的《三都赋》曾引起极大轰动,盛传洛阳一时纸贵。陶渊明的散文尽管不多,但他以朴素简洁的笔调、纯真淡泊的情怀而写出的《桃花源记》,千百年来,为人们痛苦的心灵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安慰乐园。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大多数散文家基本保留着质朴的风貌:南朝的代表作有范晔的《后汉书》,北朝有名的著作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衍之的《洛阳伽蓝记》。这一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开创了笔记文学的先河,这部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士族的逸事和言谈,通过其片段的记载,反映了这段动荡时期中一个黑暗罪恶的社会现实。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和批评呈现繁荣的局面。曹丕的《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等一大批理论专著相继问世,它们对文学的规律,文学的本质、形式、形象以及情感等都作了系统的阐述,对创作标准也达成共识。而且,还提出了“形神”“风骨”“情采”等一些新概念。这些论著对当时的文学繁荣和后世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是散文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古代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而散文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唐初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打击浮艳文风,王维、李白的文章也有由骈向散转化的倾向,最终尚未形成足够的力量与骈文抗衡。直到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以鲜明的理论主张推翻了统治文坛数百年之久的骈文,改变了当时那种脱离现实追求辞藻典雅的浮艳文风,使文风、文体得到彻底革新,引导古文朝健康方向发展。他们的理论可概括为三方面:主张文道合一,坚持革新文体,提倡重视修养。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韩愈的散文以自己的创作实现其文学主张,在论、说、传、记等众多的文体中,进行了全面突破、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论说文,阐儒论孔,语言理直气壮,酣畅淋漓,而且强调言必己出,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散文笔法;政论文,切中时弊,步步深入,论述透彻;记叙文,叙事绘声绘色,写人形象鲜明;杂文,寓庄重于诙谐,婉转中蕴藏郁愤。柳宗元散文的地位与韩愈平分秋色,他在论说、寓言、游记、传记等方面卓有建树,但成就最高的数山水游记,他写景状物入木三分,并以其高超的技巧融情入景,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为后世散文创作树立了成功典范。韩愈、柳宗元之后,古文运动日趋衰落。晚唐时期,杜牧以其清新质朴的散文使古文运动再现了夕阳的余晖。
北宋中期,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揭开了宋代文学最辉煌的一页。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古文运动,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理论上,尊韩崇儒以解决文道关系;创作上,开创平易流畅的文风,撰写典范之作。最终使散文占据了文坛的霸主地位,这就为宋以后散文发展奠定了模式和方向。欧阳修身为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其文学思想宗法韩愈但有发展,并以创作实现自己的主张。他的散文成就最高,众多体式均有建树:政论文,针砭时弊,析论透辟;史论文,以史垂鉴后人,理直气壮;记叙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哲理于一体,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欧阳修之前的范仲淹也小有成就。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散文家,其中苏轼成就最高,其文“如行云流水”,“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他长于议论,更善于叙事、写景、抒情,有较多名篇传世,如《前赤壁赋》。苏洵、苏辙也不乏名作涌现。其他的散文家,如王安石、曾巩等人对宋代散文也有相应的贡献。
元代散文无名作。明代散文虽无显赫大家,但出现了较多的文学流派,对继承唐宋散文有一定贡献。明中期以归有光的成就最大,而他最擅长的又是抒情、记事类散文,通过平凡琐事抒浑厚深情。在当时,归有光对于散文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均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明后期,公安派散文颇有成就,特别是袁宏道的记叙文,清新俊逸,深受当时和后人称赞。
清代散文作家众多,散文作品量大。名家大作虽无法与唐宋相比,但都在元明之上。清初学术界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大家,在“文须有益于天下”创作理论的指导下,文章深受欢迎。其中散文成就大的是黄宗羲,他部分作品矛头直指统治者,笔锋锐利,论理透辟。清代盛世年间,出现了效法唐宋古文的桐城派,其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桐城派发端于康熙年代,鼎盛于嘉庆年间,创始人是方苞:它学术思想宗程朱理学,文学继承唐宋古文,提倡“义法”;内容主要为应用文字,大多为书信、碑志、传状等,尚有一些议论、记事小品文;文笔洗练,形象生动。刘大櫆是该派的中坚,对于技巧的探讨有建树。姚鼐对桐城派贡献极大,既是该派理论集大成者,又是将该派发展到鼎盛之人。与桐城派抗衡的是起源于汉魏的骈文,它雄霸文坛数个世纪,元明衰落,于乾隆时再度兴盛,袁枚是“骈文八大家”之首,成就较大。
龚自珍是挣脱桐城派理论束缚,打破清中叶以来传统文学局面,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人。其作品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表现形式特别。清末到近代,章炳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文章,直抒己见,畅所欲言,议论深刻,笔势豪放。其中,梁启超的散文影响最大,他的新体散文给予了传统古文最猛烈的冲击,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时期,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开创了散文创作新的时期,这场运动的旗手是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他在进行小说创作的同时,还写了相当数量的散文,无论是抒情作品还是叙事作品,风格清新隽永。这些作品以其新颖多彩的形式,丰富和充实了现代文学。
现代史上著名散文家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鲁迅的杂文最具有代表性,成就也最高。语丝社代表作家是周作人。俞平伯也属周作人美文一派,散文集有《燕知草》和《杂拌儿》。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是散文中的名篇。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以朱自清、冰心为代表。他们以文字优美而著称。其他作家如许地山《空山灵雨》,叶圣陶《剑鞘》。瞿秋白散文《俄乡纪程》、《赤都心史》是文艺性通讯。郁达夫散文真正显示其独特艺术成就的是游记,《还乡记》和《还乡后记》为代表,文笔恣肆,率真酣畅,自剖自序中时露愤激之音。游记寄情山水,以清婉胜。郭沫若散文张扬自我、热爱自然、关心社会。梁遇春散文潇洒玲珑、多姿多彩,是随笔体,有孤傲、懒散的绅士风度。
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作家主要有陈西滢、徐志摩。陈西滢以“闲话”知名,徐志摩以“华丽”闻名。
30年代,散文除了鲁迅、瞿秋白的杂文以外,还有林语堂的小品散文;李广田、何其芳、丽尼、陆蠡、缪崇群等的抒情散文;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刘大白、叶圣陶、俞平伯与李叔同等“白马湖作家群”充满了朴素清新、淡雅隽永、满贮温馨与韵味的散文。
此时期报告文学成就最大的是夏衍和宋之的。夏衍《包身工》被称为“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纪录”。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逼真地写出了山西军阀不抗日、专防共的情景。这两个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成熟。
抗战时期,散文创作有成就的作家还有聂绀弩、茅盾和巴金。解放战争时期,郭沫若、巴金、茅盾和朱自清等大家也写出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
解放区散文创作主要集中在报告文学、速写和文艺通讯方面,代表作家是刘白羽、孙犁、周而复。另外吴伯箫的散文影响较大。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散文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50—60年代散文的审美特征,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最终销蚀了散文充分表露个人气质灵性的传统。该时期通讯报告得到空前发展,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写人为主,具有时代感和新闻性。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抒情散文异常活跃,代表作家有刘白羽、秦牧、杨朔等。杨朔的诗化散文、秦牧的知识小品文(杂文和随笔的调和)、刘白羽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是当时有代表性的创作模式。针砭时弊尖锐泼辣的杂文代表是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泼辣。邓拓《燕山夜话》也别具一格。另外还有巴金《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樱花赞》等。
“文革”以后,散文找回了失落的真实与真诚的文体精神,既关注重要的人物事件,又更多地叙写日常生活场景或作者个人的故事;既观照外在的生活,又“向内转”,大量地表现主体丰富的心灵世界。这一时期的散文,已打破“形散神不散”的旧有范式,随物赋形,摇曳生姿。
进入新时期以后,老中青三代散文作家相承共生,耕耘于散文苑圃。老一辈作家有巴金的《随想录》,被称为“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孙犁,十年间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等专集,散文创作进入了旺盛期。中青年作家成为80年代散文创作的主力,宗璞、姜德明、韩少华、那家伦、刘成章、谢大光等在承继与超越中,实现着散文审美的调整。贾平凹、赵丽宏、王英琦等一批50年代后出生的作家,创作活跃,风格独特。贾平凹的散文擅长表达古典情致与乡土情结,具哲理而有情趣,深得美文的品质。赵丽宏的创作景清新,情真挚,人事质朴,宛如林中小溪,意境幽远,有一种诗意之美。诗人邵燕祥本时期致力于散文创作,以思想深刻、尖锐为人称道。杨绛的《干校六记》,叙写“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插曲”。
至80年代中期以后,散文文体变革潮起。刘炽园、赵玫等主张散文“文体革命”,将主体潜意识与现代哲思引进散文本体。
80年代的报告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段。1984年前注重人物的再现,主题取向主旋律意识鲜明,表达精致。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理由《中年颂》、柯岩《船长》。1985年起“问题报告文学”热兴起,引起较大反响。题材涉及面甚广,影响较大的有反映独生子女问题的《中国的“小皇帝”》,反映知识分子问题的《国殇》,反映环保问题的《北京失去平衡》等。报告文学写作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倾向。徐迟、柯岩、理由、黄宗英、陈祖芬、李玲修、孟晓云、乔迈、李延目、钱钢、袁厚春、麦天枢、刘亚洲、胡平、张胜友、贾鲁生等大多以报告文学著称于世,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与创作风格。这些都从一个侧面标志着此间报告文学创作的成熟。
散文在由80年代向90年代的过渡发展过程中,“杨朔模式”遭遇挑战,巴金的五集《随想录》,促进了作家心灵的自由生长和个人话语权利的保障,它使90年代散文有可能成为知识分子心灵的自由与朴素的存在方式。
90年代以汪曾祺、张中行为代表的文人散文,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以季羡林、金克木等为代表的学者散文,以张承志、韩少功等为代表的突出人文关怀的散文,以素素、黄爱、东西等为代表的小女人散文,一些在体制外的非职业散文家钟鸣、王小波等人的散文创作也受到重视。
进入21世纪以后,散文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形成燎原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