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结构的主要技巧
文章结构需要前后呼应,各个组成部分,又要环环相扣,形成和谐的统一的整体。既要防止支离破碎,又要避免平铺直叙。特别是文艺性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元遗山)“文似看山不喜平”,强调的就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要有起有伏,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富于变化。章法之妙不在于一泻千里,而在于婉转回旋,跌宕有致。这波澜跌宕,变化莫测,主要是在结构变化上。这些变化的方法,虽然主要应视为文学表达的手段和方法,但它们往往影响到文章的结构,并反映到结构上去。因此,我们仍然可以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它们。
一、详略和疏密
详略和疏密,实际上都是写作中对材料的取舍和布局安排的技巧,都是对材料的处理问题。
详略,指的是写作中对材料取舍的繁简,它体现了作者对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关系理解。详略处理当否,往往能影响文章的成败。“看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孰详孰略,则应根据主题的需要而定。能充分表达主题的则详,否则就略,甚至完全舍弃。如老舍的《我的母亲》,有关母亲的家庭身世叙述得很少,大量的篇幅用来记叙她的辛勤劳作、勤俭持家、热情好客、忍让事姑、柔中带刚、独立撑持、抚育遗孤等种种表现。凡是这些地方都写得具体生动,目的就在于突出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的可贵品格。写母亲对儿女的爱也不平均使用笔墨。写她对哥哥的爱只有一句话,“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含蓄而又深沉;写她对三姐的爱则较详,三姐出嫁时,她难分难舍,几乎晕倒;写她对幺儿的关切与想念之情则最详,多处提到细细叙来,慈母之心,赤子之情,详溢于字里行间,真挚而深厚,读来感人肺腑。
人们在谈叙述文笔时,都要提出这样的要求:“详略得当”、“繁简适当”、“浓淡相宜”、“快慢有度”、“疏密相间”。那么详略、繁简、浓淡、快慢、疏密是不是一回事?应该认为它们大体一样,但提法、角度不同。详略、繁简是从用语多少来讲,可以详加叙述,也可以一笔带过。浓淡是借用画画术语,从色彩上讲,即有的地方要重彩,有的地方要淡妆。快慢是从立脚点移动速度讲,移动得快就写得粗略,移动得慢就写得细致。疏密是从密度讲,密度大的就显得详细,密度小的就显得疏淡。就一般文章来讲,应做到疏密相间好。这样就有了层次有了波澜,满足了阅读兴趣。但何处该疏,何处该密,这决定于文章的主旨。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引柴臣的话说:“详略者要审题之轻重为之,题理轻者宜略,重者宜详。”如《左传》一些记战争的文章,对战争的起因、作战的准备、参加战争的主要成员的主张和看法、对敌我力量的分析写得仔细,写得密,而对两军对垒交锋的实况写得疏,几笔带过。如前面曾分析过的秦晋《殽之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左传》其文“贵于所以然处著笔”(见刘熙载《文概》),这“所以然处”即其“题理”所在。
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梁任之(梁启超)做过这样的分析:“记蔺相如完璧归赵及渑池之会两事,从始至末一言一动都记得不漏,这是详记大事之法。因为这两件事最足表现相如的个性,所以专用重笔写他,其余小事都不叙。廉颇的大事,三回伐齐,两回伐魏,一回伐燕,传中前后只用三四十个字便算写过。绝不写他如何作战如何战胜,因为这些战术战功是良将所通有,不足以特表廉颇的人格。倒是廉颇怎样的妒忌蔺相如,经相如退让之后怎样的肉袒谢罪,失势得势时怎么的对待宾客,晚年亡命在外思念故国怎样的‘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示尚可用’,这些小事写得十分详细。读之便可以知道廉颇为人短处在褊狭,长处在重义气识大体。”梁任之的话道出了在表现人物个人方面即塑造形象上也要运用疏密手法,即:“凡是以表现传中人个性的言论行事,无论大小,总要淋漓尽致委曲详尽极力描写,令那人人格跃然纸上,宁可把别方面大事抛弃,而在这种关键中绝不爱惜笔墨。”
疏密法既是记事写人的必用技法,那么疏密的程度应如何掌握?这一点,中国画坛给我们做了明确回答:“疏可驰马,密不透风。”这是什么意思呢?以画卷为例。如在区区二十米的长卷上,如何画得万里长江?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却能。当然,他不是巨细皆录,而是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长江十景,对这十景运用了不同笔法。如写岷江索桥、天堑三峡等则用复笔重彩、用墨如泼、密不透风,有一段则又轻描淡写,远山隐约,小舟轻飏,疏可驰马。正是这样的布局,才使这长卷疏密有致,令人看后有“视通万里”之感。我们写文章也应如此。
安排详略有哪些原则呢?第一,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安排详略。一般地说,中心议题、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要详写,有关的其它材料应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的材料应略写,这样才有利于主题的表现。例如《阿房宫赋》作者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确指出了这篇赋的写作目的,是要借秦始皇的失败讽劝唐敬宗李谌。为达到这一目的,作者选择了“阿房宫”作为描写的对象。他极尽铺陈描写的手法,以华丽的词藻、丰富的想像、夸张渲染了阿房宫宏伟巨大的气势,宫中富丽堂皇的建筑、豪华奢侈的排场和挥霍无度的生活,这些内容占篇幅的十分之九。至于阿房宫的建造过程及当时的形势,,因与主旨的关系不大,所以作者把它处理为略写,仅用了“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句十二字即作了概括的交代。作者这样安排和处理详略,非常清楚地说明了秦王朝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它在大功告成后的奢侈淫乐,从而有力地达到讽谏的目的。
第二,要根据文章的体裁的特点来安排详略。确定主次详略还必须符合文章的体裁特点。记叙文着重于描写典型人物和叙述完整事件,因而,用来阐述事理、抒发感情的笔墨就要简略,篇幅不能太长,否则喧宾夺主。如玛拉沁夫的《非洲鼓的怀念》和孙犁的《黄鹂》里面有抒情和阐述的抒情和事理。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在议论文中虽然要引用一些事实,但这些事实只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必须简明扼要,高度概括,而不能像记叙文那样惟妙惟肖地进行人物描写或者有声有色地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这样的详略安排是由文章体裁特点所决定的。
二、断续和离合
断续,就是在叙述过程中,忽然插入一件别的事情,插入一段描写,一段议论,一段抒情,一段说明,总之使前后的情节暂时“中断”,而后又继续往下叙述,这就叫断续。断续指的是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的一种“阳断而阴连”的关系。一篇作品,有时在描述了某一情节或发表了某种议论以后,随即搁在一旁,似乎不再予以理会,可是在写了若干篇后,却又突然“旧话重提”,“断线再接”,仔细一揣摸,原来根本没有中断,只有采取了一种比较隐蔽或更为曲折的方式继续向前发展而已。试看《鸿门宴》中的这样一个情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接下去,就是刻画刘邦、张良等如何提防亚父范增的暗算;关于曹无伤的告密,刘邦听见了没有,听清楚了没有,为什么没有任何反映等,文章给了这些悬念,并不立刻作答。但是等到刘邦由小路逃回自己营地以后,你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原来他耿耿于怀记得很牢。这种断续的手法,把刘邦的那种工于心计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假如没有那一个段,在项王讲到曹无伤以后,立即写刘邦对曹无伤的恼怒和处理,就会使楚汉相争的这条主线岔开去,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假如此后不再提曹无伤,也会造成行文疏漏,使读者产生疑窦。可以说,司马迁在文中这样的处理,正是恰到好处。
断续的使用,不仅可以造成悬念,用以激起读者更大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是为了使读者有个间歇,不至感到沉闷。另外从文章本身来说,也可以激起波澜,又使主线不致中断,从而使全文情节连贯、结构更为严密。
处理好断续,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一定要在文章内容发展到一定阶段。比如一个情节的完成和转换,或表现手法需要作新的调整,有意要引起读者加强感受和注意等。在这些地方中断,才不会显得突然和生硬,才不致给人零碎、紊乱之感。其二,要注意文章的连贯和衔接。往往在断时要留有余地,以便续时能有所照应,或者重复断时的话,或者加上必要的过渡句、关联词之类,使文章前后很好地衔接起来。当然,如果断处仅是一个小的停顿,并不影响表达,那就例外了。
离合是针对谋篇布局中材料与主题的远近而言。“离”,就是放得开,“合”,即收得拢。
文章各部分都要为主题服务,这是一条原则。但是表现主题的最好写法却不是句句扣题,寸步不离。高明的作者写文章总是忽远忽近,写开去,再写回来,以便使文章容纳下丰富生动的内容,这样,文势、结构也就跌宕多变了。例如刘白羽的《日出》开篇写道:“登高山看日出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于魅力的一件事。”文章突兀而起,直切文题。接下去读者以为他要讲幼时登高望日出的情况了。然而,作者却陡转笔锋,不说日出而谈落日,把笔触远远地荡开去了,接着又引了王维、杜甫等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洒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然后才紧收一笔:“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如此荡开之后方才回到日出上来。细究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原来是用落日来反衬日出之美。
再比如玛拉沁夫的《非洲鼓的怀念》,写到:“窗外,雪花依然悠悠然飘落着,四野显得格外寂静。然而,就在此刻,在我的书房中,却正在掀起一场海啸与风暴,这是布隆迪共和国民间打鼓队表演时的实况录音,也是我们常说的非洲战鼓的声音。”接下来,应该是对那场如海啸与风暴的非洲战鼓的演奏进行叙写。可作者却插入两段插叙,把自己以前对非洲鼓乐曲和亲听演奏时的情形、感受作一番描述,有意把笔荡开去,造成章法上的舒缓,为后面正面地、直接地描写布隆迪打鼓队的实况演奏作烘托、铺垫,通过如此离合,不仅使文章的容量增大,而且在结构上,也似波平浪起,给人以阅读的雅趣。总之,文章的离合,不管荡出多远,初看起来似乎是离题万里了,但等到收回来以后,又应当没一句废话。
三、悬念和张弛
悬念和张弛都是为调动读者情绪而采用的写作技巧。
所谓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从字面的意义来讲,就是悬在读者心中期待解答的念头。这类技巧常用于文学作品或叙事类的文章之中。
在写作中,如果一泻无余,“开口见喉咙”,读者一眼见底,就好似在一马平川上看见景,叫人提不起兴致。要克服这种毛病,就得在写作过程中,设置一个个“关子”(即悬念),使内容回旋推进。这样,才能使读者保持旺盛的阅读情绪。众所熟知的三国故事“草船借箭”便多处设置悬念:周瑜暗藏杀机,限令诸葛亮三日内造箭十万;诸葛亮大智若愚,竟然当众立下军令状,欣然领受任务等。那么诸葛亮命运如何,面对周瑜有意刁难和设置障碍,诸葛亮置若罔闻,向鲁肃借用船只、干草。——有何打算?时日已到,诸葛亮驱动船只直奔曹营水寨——用意是啥?船近曹营,命令军士擂鼓呐喊——一一旦曹军齐出,作何处置?真是悬念迭起,险象丛生!直到草船借箭归来,这些疑窦方才水落石现,不解自明。在小说中设置悬念是常有的事,在记叙性的散文里也要巧设悬念,增强文章吸引。如卢卡斯的《毕姆小姐的学校》,作者开头写“毕姆小姐”的学校在“我”已经久有所闻,此次拜访显然是慕名而去,但走进幽静美丽的校园后却在整个院中只看到一个“眼睛扎着绷带的女孩”和引着她穿行在坛中间的一个男孩子,这就造成一个悬念,如此美好的学校里,怎么会有这样的残疾学生?到客厅后,毕姆小姐介绍了学校的教育特点与办学宗旨后,请作者看窗外的游戏场地,此时作者又看到两个走路要人搀扶的小孩,另有一个女孩拄着拐杖站在窗下,观看孩子们做游戏。于是悬念又起,疑窦进一步加深,当毕姆小姐问他看到了些什么时,他便坦率地回答:“我觉得这些孩子并不像我所想的那么健康和活泼。”“这使我感到困惑。”“甚至痛苦。”而毕姆小姐却笑起来,说明他们并不是“跛子”、“盲人”,而是参加盲日、瘸日活动,在实践中,使这些幼稚的心灵真正能够理解和同情不幸。在此,谜底揭开,但仍有悬念,疑点在学生乐意这样做吗?效果真的好吗?后来毕姆小姐把“我”引到一个眼睛扎绷带的女孩面前,“我”和她散步、交谈,事实说明:这样做学生乐意,效果很好,至此,心中的疑团才彻底解开。我们阅读的整个过程,都保持着旺盛的阅读情绪。
设置悬念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引起读者的期待心情,选择适当的位置布置悬念。布置悬念前,要把有关的前因交代清楚,但不能交代结果。
第二,要把握好拖延和抑制的技巧,不能一泻无余。要用穿插、间隔的方法造成拖延。而拖延又不能过长,以避免读者产生不耐烦的情绪,更不能让读者忘记了前面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