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写好一情一理
李海林老师曾举过一个例子:有一位学生平时考试作文较差,但写出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情书”。这个例子说明只要语言环境和任务真实,学生人人都可能写出好文章来。学生一旦进入真实的言说语境中,写文章其实就是“得鱼忘筌”的事情;如果只是为了应付,那定是硬着头皮凑点字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写作内容必须符合生活的情理。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即使文章的情和理都很符合我们成人的眼光,那也不是真实的写作。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写作内容,有自己的生活情趣,有自己的认知判断。学生在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上应该保持自己生活的特点和心理的特点。
从表达技巧上讲,教师对“情”的指导中可以采用归纳法,将不同的情感分类整理,例如喜、怒、哀、乐、忧、恐、惊、思、爱、憎、欲等情感;接着研究对于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作家是如何表达的,提出可供借鉴的语段;然后进行梳理,分类整理。教师对“理”的指导应该采用分解法,将论证的过程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分解论证的过程步骤,对掌握并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情:
①说真话,抒真情。从介绍自己开始,从讲故事开始。
②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黄河颂》。
③借景抒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如《紫藤萝瀑布》。
④融情于理。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如《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一理: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方,在形象的类比中证明论点。
此外,在驳论文中,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归谬法。
【点子库1】
1.“一文一荐”活动
由教师或同学推荐一本书,然后作摘记和随笔。篇幅不在长,只要将想法写成文字,百字以内。侧重于写片断,写局部,写自己的一点体会,不铺垫,不发挥。
2.“青春语丝”活动
课前5分钟,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青春感悟或经典名言,写在黑板角落上,其他同学摘抄。只要坚持,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说理文小练笔的要点
训练由一个材料多角度提炼观点,也可围绕一个论点写出不同角度的材料。
【资料库】
生活抒情范例
粽香满地
——我那温暖的记忆
从小就不喜欢待在外婆家,不是因为外婆管束太严,也不是因为没有好看的动画片,而是怕极了高挂在门楣上的艾草所散发出的味道。
乡下小地方的节日气息是很浓的。差不多在四月里,挨家挨户就忙活开了,粽叶已被泡在水里,就等着在哪一天大派用场。外婆的粽叶是最受人欢迎的。隔壁的丫头总会攥着几张粽叶,用怯生生的音调对外婆说:“外婆,阿拉奶奶说用这几张粽叶换侬家的,好伐好嘛?”每次听到这腔调,我的骨头就会变得酥麻麻的,然后就会看到外婆乐呵呵地递过去一叠粽叶,笑着对丫头说:“多拿点啊,多拿点啊……”
端午这一天,我会早早起床,一个人偷偷地把材料都搬到后院去,因为外婆早已在前院挂满了艾草,我对它的味道惧怕不已。
外婆也不生气,依着我在后院包起了粽子。缸里浸泡已久的粽叶被捞了出来,一张一张摊开挂在屋檐下,闪烁着晶亮的光泽,韧性十足。外婆枯瘦的手指上下翻飞,很快就开出了一朵朵漂亮的粽子花,惹得我总是在院门外踮着脚,望着那些圆润的糯米叹息——我实在对这样的技艺儿没有天赋。
记忆中隔壁那丫头也会一蹦一跳地拎着三两个粽子,笑嘻嘻地跑进来说:“外婆,阿拉奶奶给侬吃哦。”这一次,我的骨头没有酥麻麻的,而是感到心里一种莫名的温暖在弥漫、在升腾。
包好的粽子要上大灶,我总会很卖力地往灶膛里添黄豆杆,一直要加到听见从锅里发出的“咕咚咕咚”的水沸腾的声音,然后就会搬着小凳子站在大灶前沉醉地闻着那一缕缕粽香。
随着灶洞里的最后一点火焰暗淡下去,粽子也就煮好了,然后就大声叫着让外婆剥好。糯米粽放在晶亮的白糖里,依稀是童年最宝贝的东西。
接着就会趁着外婆出去和邻居交换粽子的时间,独自一个人偷跑去前门,端着粽子大声对那高高在上的艾草说:“哼,不怕你!阿拉的粽子比侬香!比侬香!”然后就飞快地跑去丫头家蹭粽子了。
记忆中,端午粽子的香味总会持续一周左右,才会渐渐退下去。只是,后来外婆去了,我长大了,家里房子也修高了,端午还会过,粽子也还吃,只是那粽香再也不曾那么浓烈诱人了。但我永不能忘:门前的屋檐下挂满了粽叶,门楣上依旧悬着讨人厌的艾草,院内坐着的,是外婆,手中翻飞出一朵又一朵粽子花……
点评:
本文文字朴实率真,没有技巧,没有做作,没有华丽的辞藻,唯有真实的乡村生活,唯有淡淡的温暖的回忆,唯有似水流年在心田汩汩流淌。这是最真实的情感,也是最本色的生活。
立论文范例
谦和是一种力量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你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冲突横亘在你的面前时,你会选择哪一种态度来面对呢?是不顾一切地发泄心中的愤恨,还是谦和、冷静地思考?我们的答案是后者。
谦者,谦虚,谦让也。它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互相尊重。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和”历来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谦和具有化解矛盾的力量。愤愤不平的廉颇,纵使百般刁难,甚至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却能以大局为重,隐忍退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最终使廉颇负荆请罪,留下“将相和”的千古佳话。试想如果蔺相如不能隐忍退让,与廉颇势不两立,势必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极有可能导致赵国覆亡。所以说,愤怒看似凶猛,但却在谦和忍让中化为和谐。
谦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昔日,刘备放下皇叔州牧的身份,顶风冒雪,不顾路途难行,心怀赤诚,三次来到乡野荒村,访贤求才。第三次时,离草庐半里,他便下马步行,听闻孔明午睡未起,便静候在草堂阶下,终于用谦虚的态度、真诚的心意打动了卧龙先生。这才使三顾茅庐成为千秋美谈,三分天下成为历史功业。
谦和还具有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力量。谦和的态度使你更容易让人接近,谦和的微笑总是能给你带来好运气。也许一点点的善意、理解、宽容和付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增添一点美好和快乐。
然而,谦和并不是毫无原则的退让,也不是有失尊严的顺从,我们必须做到谦和有度。
谦和,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谦和,似一篇清丽的婉约文章。谦和,既美丽了自己,又悦目了他人。
点评:
本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谦和具有化解矛盾的力量”“谦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谦和还具有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力量”位居段首,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观点。作者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将相和”和“三顾茅庐”这两个事例具有典型性。
驳论文范例
不知足者常乐
“知足者常乐”来源于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长久”。这句话是用来教育那些贪得无厌,不断向社会索取的人们的。但在我们今天的信息社会,这句话就值得商榷了。
常言道:“一山还比一山高。”浩瀚学海,知识无涯。我们必须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时刻意识到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所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绝不能让骄傲知足的条藤绊住我们前进的脚步,在其稍有萌芽的时候,就该把它割断,同时要用谦逊的拐杖为自己探测前方的凶险,在荆棘满地上稳步前进,以至深入学海的底层,争取掘取更多的宝藏。
可是,现在的一些中学生却在学习上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书法,才学了几天楷书,就舞起“狂草”来,外行人不认识,内行人只摇头。学写作,才写了几篇作文,就以为得其文道,喜欢一挥而就,不打草稿,不事修改,结果写得“丑陋不堪”,叫人难以卒读,中学生如此,社会青年也是如此。练武术,学几套拳路就满足了;学经营的,做两笔生意就飘飘然起来——结果拳技特差,而商海沉浮吃了大亏,乃至于破产的往往又是他们。我深深地感到:学习上容易满足,学业就难以进步。莫泊桑拜于福楼拜门下,苦学多年,才发表第一篇小说。是他之前水平不够吗?不是,只是他为学得更加充实,而不愿露锋芒而已。果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第一篇作品《羊脂球》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再后来,他就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可见,善于工作者善于学习,善于学习者能谦逊地对待学习。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禅宗里的一则故事。某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对师傅说他已学满了。师傅叫他装一碗石子来,问他:“满了吗?”“满了。”徒弟十分自信。师傅抓起一把细沙掺入其中,沙未溢出。“满了吗?”“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师傅又抓起烟灰洒下,也未溢出。“满了吗?”“满了。”徒弟似有所悟。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水仍未溢。再问,徒弟已不敢回答。
知识就是那个碗,无论表面看来有多满,实际上根本没有满。所以,我们在学习上万不能骄傲知足。记住莎士比亚的话:“一个骄傲的人,总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所以只有以不知足常乐对待一切,才能有宁静的心态,才能求得长足的发展。
点评:
本文开篇就亮出敌论点“知足者常乐”,表明这个观点值得商榷,然后用中学生的事例和禅宗里的一则故事作为论据,批驳此论点是荒谬的,让学生学会如何有理有据地批驳对方错误观点。这就是作为驳论文范本的教学价值所在。
【点子库2】
用概括法彰显议论的力量
如果说形象思维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读者的话,那么抽象思维就要用概括分析的语言说服读者。写作光有形象思维是不够的,要学会运用抽象思维,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何运用抽象思维彰显议论的力量呢?如何运用概括法使文章精准而深刻呢?简言之,就是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类、比较、综合。一篇文章如果缺少概括,容易陷入散乱无序的状态。
1.归因推理
鲇鱼跑了
傍晚,爸爸回来了,喜滋滋的。他买回了3条欢蹦乱跳的鲇鱼,说是小贩要回家,廉价卖给他的。看见这鲜活的鱼,似乎看见了一碗热腾腾的散发着诱人香味的鲇鱼汤,哇,真美……
晚上,爸爸说:“鲇鱼聪明得很,它会不顾一切地设法溜掉,如果不严加防范,那鲇鱼汤可就喝不成喽!”爸爸把装鱼的桶提进离卫生间很远的厨房,用一个篮子盖严桶口,再压上一块大砧板,还仔细看了看,这才放心地走出厨房。
第二天大清早,我就听见爸爸在厨房里大叫:“鲇鱼跑了!”我连忙从床上蹦下来,跑去看。只见篮子、砧板横躺在地上,桶里空无一鱼,两条正在挣扎的鲇鱼已经靠近卫生间。另外一条也找不到,大家分析它已经通过卫生间的下水道跑掉了。
妈妈埋怨爸爸:“就是你,昨晚说的话都让鲇鱼给听见了。”“哼,便宜无好货,咱们一人少吃两块鲇鱼肉!”爸爸愤愤地说。
(作者余霁月,摘自《语文学习》)
这段文字记叙了鲇鱼逃跑前后的经过。行文至此,如果没有理性的提炼,那就没有可读性和启发性。鲇鱼跑了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因为鲇鱼听到了父母说的话呢?从文中可以发现,桶被篮子和砧板封得严严实实的,而且称之为“挣扎”的鲇鱼,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来强调呢?既然是挣扎,说明力量巨大。因此,这篇文章初步可以概括为“挣扎中的鲇鱼为了逃生,竟然迸发出如此巨大的力量”。
但如果概括只是就事论事,就物论物,未免眼界太狭窄了,内涵显得肤浅。由此及彼,其实同类事物也有这个特点,因此,可以从个体上升到群体,寻找一个合适的类概念,即“生命”,于是,原文小作者是这样写道:
我没有责怪小鲇鱼的逃脱,也不像家人那样,相互责怪防范有误,因为我突然感觉到: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制的力量!
你也不妨用下面的《茧之梦》试一试,用这种由果溯因的推理来概括,用精练的语言来议论,这样使文章的立意更加精准而深刻。
茧 之 梦
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了一个厚厚的茧。那是用一种痛苦的丝织成的。她埋怨、气愤、焦急。她折磨自己,想用死来对这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了。她做了许多梦,那是关于花草、阳光、彩虹的梦……
在梦里,她感到了生的可贵。
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织下的茧。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她简直要跳起来了!她简直要飞起来了!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了两片多粉的翅膀。
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你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2.归类推理
伊豆是诗的故乡,世上的人这么说。
伊豆是日本历史的缩影,一个历史学家这么说。
伊豆是南国的楷模,我要再加上一句。
伊豆是所有的山色海景的画廊,还可以这么说。
整个伊豆半岛是一座大花园,一所大游乐场。就是说,伊豆半岛到处都具有大自然的惠赠,都富有美丽的变化。
(川端康成《我的伊豆》)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上述两段中均运用归类的方法,先列举同类事例,然后分析事例共性,最后得出观点。
再如冰心的《谈生命》,在两个比喻的基础上,归类推出富有哲理的思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
3.概括与具体的交替运用
“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根据中心思想,议论文中的“叙”要尽量短而精,有针对性地择要概述。“议”则包括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事件或言论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作者对事件的见解或看法。形式上可以先叙后议,或者先议后叙,或者夹叙夹议。表现在思维上是概括与具体的交替运用。
邂逅乔布斯
上帝拥有三个苹果,一个给了亚当和夏娃,代表欲望;一个给了牛顿,代表智慧;最后一个给了乔布斯,代表创新和创造。
——题记摘自“茫茫网海”
夏日,艳阳高悬。
最喧哗的街衢上车水马龙,最静谧的店堂里书香弥漫。
我像一只刚睡醒的小猫在书架的间隙随意徜徉,寻找钟爱的食物。我从来都是抒情性特强的浪漫主义:逃避挫折,逃避坎坷,逃避一切血淋淋的现实……但人总会有清醒的一天,高高的书架上忽然堕落一个物体,不偏不倚地砸中了我的脑袋。我捂着头拾起那本厚重的书籍,这是一本《史蒂夫·乔布斯》的传记,记载了世俗社会最有分量的一个天纵之才。
“乔布斯”砸疼了我,也改变了我的阅读版图,我第一次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第一次从他人的生命中去领悟人生的真谛。(在前三段具体描述的基础上概括并阐述乔布斯对我的影响。)
紧赶慢赶终于花半个月时间看完了《史蒂夫·乔布斯》。全书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调侃和幽默,但不难看出作者对于这位逝去好友的无与伦比的怀念和崇敬。语言虽不是最典范的,最精美的,情感却是最朴实的,最真诚的。
他是一个十足的禅宗教徒。他投入了天才所特有的那种激情,毫不掩饰地执着于对东方文化的崇拜,禅宗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尤其是佛教对于直觉的强调,这对于他的人生有指导性的作用。他说过:“我开始意识到,基于直觉的理解和意识,比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更为重要。”这一切在他后来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铺垫了稳固的垫脚石。(先概括提出分论点,后具体论证。)
比尔·盖茨对乔布斯这样描写过:“他真的对技术了解得不多,但他有一种惊人的天赋,知道什么东西能成功。”对于这两个奇才的理念,我偏袒于乔布斯,他的做法虽然偏激但很活跃。乔布斯说过:“我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个在一年中失去2.5亿美元的人……这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或许这就是他被人称作是疯子的原因吧,即追求理想时的固执和锲而不舍。(先具体后概括,在比较中点明乔布斯的可贵品质。)
在乔布斯十大经典语录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这句话像针扎般刺痛了我,或许现在的我早已被那烦琐教条所禁锢,像中年的闰土麻木了。(先叙后评,概括自己的读后感受。)
乔布斯及时而准确地砸醒了我,让我那颗面对茫茫人生过早麻木了的心脏再次砰然搏动。理想,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今天可以不去想,明天不能缺失梦。
捧着厚厚的《史蒂夫·乔布斯》,安静地看着灰色封面上那双充满奇幻的眼睛,我有一种莫名的冲动……
(作者高洁,指导教师罗伟林)
点评:
史蒂夫·乔布斯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史蒂夫·乔布斯》离我们很近,这归功于作者的阅读。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阐述了人生观念的蜕变和成熟,完成了从幼稚的“浪漫主义”到成熟的“现实主义”的飞跃,可喜可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