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体病例诊治
写作任务应该有明确的内容和合适的体式,具体可细化为写作需要、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写作情境、写作者的身份立场、作品的呈现方式等。这些因素决定语篇的类型。目前,中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是为了文章求新出奇,忽视了基本的文体规范,以至影响了书面表达的效果。
文辞以体式为先。体式是文体、结构、格式的统称。学生写作本质上是文体写作,写作思维主要还是文体思维。而文体思维与人的语言表达一样,都具有极强的个性化。会写散文的人不一定会写公文,会写社论的人不一定会写诗歌。学生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养成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例如文章结构、语言组织、惯用语、语法、句式、语气、口吻、人称、标点、书写、版面等。一旦产生写作动机,就会自动化快速进入属于自己的语言编码系统。因此,微型写作课必须帮助学生构建灵活而规范的文体编码模型,开展有效的文体写作训练。
这里重点介绍叙述文、描述文、说明文、议论文中学生的病例,其他文体如日记体、书信体、论文体、随笔体、广告体、诗歌体、公文体等,在此不再赘述。
一、叙述文
叙述文是叙述一系列真实的或由此而联想出来的事。叙述文往往通过看、摸、尝、嗅、听来体验生活,用多种感官来刺激读者的思想和情感。叙述文首先要叙述清楚,然后要叙述具体。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精选生活的细节,有目的地定点放大细节,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历其事,从而发现其中的意义。
微型写作课首要训练的文体是容易入门的叙述文。教师可以尝试从写新闻报道开始,强调叙事的完整性和详略得当,在此基础上强调情节的曲折。
病例1:写叙述文时学生叙事不具体,怎么办?
①扩展联系法。由这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让这件事内容充实、内涵丰富。在突出个体的基础上加强群体的衬托作用,由点到面,添加枝叶,在叙述事件中挖掘所蕴含的意义。
②具象化训练。动画片《灌篮高手》中流川枫灌篮竟用30秒,把时间拉长,事物就具体了。对重要细节和感官印象作定点放大,着重具体化,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来一个特写镜头,定格在某些细节上,使人物的表情、动作、场景、事件更加具体,目的是吸引读者,满足读者猎奇的心理。
③小中见大。选择典型细节作生动描述。切入口要小,小就是具体入微,不流于空谈。
④虚实结合。三分真实七分想象。在符合情理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内容更具体。
⑤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
⑥巧设陪衬人物或次要人物。叙述文如果从头到尾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就容易单调抽象。“红花需要绿叶衬”,让次要人物也参与到事件中来,为表现中心服务,这样叙述文的内容就有立体感和厚实感。
病例2:写叙述文时叙事缺少吸引力,怎么办?
①对比反衬法。从范围上,前后对比,外表与内心对比,言语和行动对比,主角与周围的其他人对比,人与环境对比。从性质上看,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大与小,得与失等。
②设置悬念法。悬念最能吸引人,使读者产生很多猜测和思考,增强了阅读的期待。
③矛盾误会法。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吸引力,人物之间的矛盾或误会使叙事一波三折。
④节外生枝法。“无巧不成书”,写作中可以突然插入意外的情节,让故事产生波澜,增加解决矛盾的困难,“枝”不能离开原来的主题,还是要围绕主题。或者回忆往事、穿插典故、历史传说等。不仅丰富文章内容,而且使故事情节发生变化,产生吸引力。
⑤微型小说法。微型小说往往情节上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此,对故事情节可以进行创造,或延伸故事,或特点组合,或改造细节,或变换情节。
⑥侧面烘托法。例如《陌上桑》用大量笔墨写旁人的行动,目的是为了烘托主人公罗敷的美丽。
⑦曲笔反常法。在反常的事理中所蕴含的意义,需要细细品味才能知晓。例如《藤野先生》中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时,运用反语,表面上好像是在赞美这些人,实则是辛辣的讽刺。
⑧欲扬先抑法。为了赞扬某人或某物,先贬低后赞扬,满足读者阅读期待。
⑨改变叙述顺序。倒叙是把事情的一部分倒过来写,把整个事情倒过来写;插叙是补充交代相关的故事情节。这两种叙述顺序能使情节曲折,产生吸引力。
二、描述文
描述文是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以直接再现对象的特点。从描述内容上,可分为简单对象和复杂场景。简单对象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及其他无生命的东西。描述人物的文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描写一般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通过言语、行动、场面、心理的描写,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可以从侧面进行描写,使之全方位地展现给读者。复杂场景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要分清主次,有条理有顺序地描写,要抓住对象的主要特点。文体上可采用小说、人物传记、回忆录、报告文学等。
病例1:学生描写人物时不够逼真,怎么办?
描述文重于“表现”,区别于叙述文的“讲述”。
“讲述”示例:“他风度翩翩,神态自若,毫无惧色。”
“表现”示例:“士兵昂首阔步地走入房间,彬彬有礼地鞠了一躬。当他看到二十双敌对的眼睛时,冷冷地微笑着,用右手去摸剑柄。”
描写人物要逼真,就必须使用表现的手法,分解人物的行为过程,细化人物的外貌和心理,根据表达的需要和作者的个性,加以选择和表现,勾勒出人物言行思想的画面,让读者大脑中产生所描写的人物画面。
描写人物的方法:
①对人物的观察。苏格拉底说:“没有观察过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在描写中要运用多种观察点,不同角度地观察人物,并加以选择和加工,带上自己的主观态度,否则成为“照相”。
②让人物自己说话。对话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阅历、心情等特点,切忌“学生腔”;要加上对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提示语,讲究提示语的位置变换,切忌单一呆板。
③让次要人物来衬托。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谈举止,衬托出作者对主要人物的看法、态度,这样表现人物更全面,更真实,更丰满。
④让环境描写来衬托。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交代时代背景。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能使人物更加具有立体感和逼真感。
病例2:学生写景时很单调呆板,怎么办?
写景单调呆板的主要原因是抓不住景物的特点,景与情之间不能交融。好的写景能使读者产生画面感,方法如下:
①多用比拟手法。“像”“是”“成了”“想成”等比喻词是将眼前景与心中景联系起来的纽带,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水里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忙成了一具陀螺”。
②多用烘托手法。例如《口技》一文中,多处写周围观众的情绪反应。虽寥寥数语,但从侧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侧面烘托能使读者全方位感受到场景变化。
③多用联想和想象。写景有三个层次:眼前的景、心中的景、想象的景。其中,心中的景是对相关景物的联想和回忆。想象的景是一种无中生有、推陈出新的创造。
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通过人的感官可以形成对景物的多重感知(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具体的感觉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认知体验,避免了单调和呆板。
⑤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写景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这不仅避免了写景中的单调感,而且让文章具有深度,表现了作者对景物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说明文
说明文是解释事物或揭示事理的一种文体。它往往有明晰的线索和精要的内容。说明文的目的是在于客观地介绍事物,尽可能地提供准确无误的内容,而不在于感性的联想和想象,不在于表明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从说明对象上分,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从写法上分,说明文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两大类。说明文写作教学重在收集资料、寻找材料的关联、细分对象的结构、把握对象的特征。
病例1:学生不会写平实性说明文,怎么办?
①要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
②找到准确可靠的相关资料和合适的说明角度。
③要客观陈述,不必过多发挥和想象。
④要有适当的说明顺序,一般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⑤要适当运用说明方法。下定义是为了使人们对抽象的概念更加明白。举例子和列数字是明确地说明对象的特征。作比较是为了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分类别和列图表是为了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打比方是为了让抽象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⑥语言要求准确平实,去掉描写性的语言,去掉主观的抒情句和议论句。
病例2:学生不会写文艺性说明文,怎么办?
①依据准确可靠的资料。准确可靠的材料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②运用生动的文笔和丰富的联想。在准确说明对象的基础上,融入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描写,目的是为了让说明对象更明确地介绍给读者,以增添说明文的可读性,如法布尔的《绿色蝈蝈》。
③要以说明为主。文艺性说明文不同于叙述文,记叙和描写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不能喧宾夺主。
四、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写作。观点要鲜明,不可人云亦云。论据要真实,事实胜于雄辩。只有让铁的事实说话,别人才能接受你自己的观点。论证要合理,主要特点是逻辑思维要严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目的是说服读者认同自己的观点,或者批驳对方错误的观点。
病例1:观点与材料统一不了,怎么办?
①分析材料,多角度地提炼观点,要明确论证的中心观点与次要观点。
②查找具有说服力的材料,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③甄别比较材料优劣,删除不必要的材料,删除与中心无关的次要观点。
④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亮出观点,观点出现不宜突兀。
病例2:学生只会罗列材料,不会深入分析,怎么办?
①比较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归纳出共同点,分析不同点。
②分析要找准切入点,多角度思考,解剖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
③精选材料,删除重复或次要的材料,按一定的标准组合典型材料。
④训练多种思维方式,透过材料所呈现的表象,分析材料内在的本质。
【点子库】
巧添提示语,让对话精彩起来
请你展开想象,根据故事情节添加适当的提示语,并注意对话内容要符合人物身份和个性:
冬日的一天,街市上熙熙攘攘,一个高而壮的年轻人在卖鸡蛋,一个矮瘦的老头儿在卖煤,两人的距离只有几步之遥。“鸡蛋!”……“煤啦!”……“鸡蛋——”……“煤啦——”……
答案示例:
“鸡蛋!”卖鸡蛋的年轻人把箩筐里的鸡蛋垒起来,面露笑容地大声吆喝着。
“煤啦!”卖煤的老头儿掏出烟管慢悠悠地吸一口,用沙哑的喉咙也吆喝起来。这声音,刚好与“鸡蛋”的吆喝声相呼应。
年轻人一听,感觉不妙,立马把声音提高八度,扯开喉咙喊:“鸡蛋——”
“煤啦——”老头儿似乎被烟呛了一口,也提高了嗓门儿。
“嘿,我说你有病是吧,我一卖‘鸡蛋’你就喊‘没啦’,你成心的吧?”年轻人瞪大着双眼说。
“小伙子,你卖鸡蛋我卖煤,我跟你井水不犯河水,你凭啥骂人?”老头儿用烟管使劲儿敲了一下煤筐。
“你还有理儿了?”话没说完,卖鸡蛋的年轻人就冲过来,一把揪住了老头的衣服。
旁边有个人笑道:“鸡蛋越是‘没啦’,人就越会抢着买。”听了这句话,卖鸡蛋的年轻人先是一愣,然后赶紧住手,脸,也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