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评论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经济评论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时间:2023-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经济评论的结构及写作方法一、经济评论的结构和写法1.开头评论一般都是缘事而发。2.主体主体是经济评论最重要的部分。因而在“经济时评”的话题选择力求个性与共性的有机融合。而按照目前的工业结构,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而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下降一个百分点,那么万元GDP能耗也可降低1.3个百分点。

第二节 经济评论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一、经济评论的结构和写法

1.开头

评论一般都是缘事而发。因此开头往往先对要评论对象的有关事实进行阐述。写作时应注意叙述尽量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脉络清楚。

2.主体

主体是经济评论最重要的部分。它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运用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进行分析、评估,旨在揭示事实材料所包含的思想意义、问题实质或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向。

它可以是就某一新闻事实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也可以是用简短的语言对所报道的事实材料的“画龙点睛”。评论时,分析要透彻、精当,结论要中肯、客观。只有这样,文章才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

3.结尾

对于经济评论而言,怎样结尾没有严格的要求。有的评论,在主体部分中已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无需再来一段结尾;有的评论,视文章内容的需要,结尾时,或作小结,或作展望,或作归纳,或作强调。总之,评论的结尾要结得自然简洁,恰到好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忌画蛇添足。

二、如何才能写好经济评论

1.关注并紧紧围绕新闻热点,出手迅速。

作为新闻的一种形态,经济评论必须具有新闻的基本特性,一是选择必须带有“经济”这一鲜明个性;而作为公众媒体,选择又必须符合最广大受众的共性需求,即所谓“公众关注度”。因而在“经济时评”的话题选择力求个性与共性的有机融合。如:《一付药治不好药价虚高》、《大户型动了谁的奶酪》、《谁在破坏公平竞争》等等,这样的选题,符合公众的关注度。二是所论之事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经过对这些含有新闻要素的事实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议论,开掘出事实的内涵,以升华读者的认识,进而强化新闻的导向性和舆论监督作用。如针对近来居高不下的房价引发广泛关注、大排量汽车被征收消费税等今年以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热门话题。

2.文章要言之有“理”,不能是泛泛空谈一切常识性道理,也不能是生活经验的简单堆积。

这里讲的“理”,不是单纯的公理与道德,更强调和侧重于学理、理论。“老生常谈”最容易使人“疲劳”,产生抵触情绪。因而对于群众普遍关注的经济问题,“经济时评”不是人云亦云、泛泛而谈、简单说教,而是从经济学、法学、经济体制等专门科学的角度进行论述,深入浅出,使读者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新闻的另一面,使他们能从具体到抽象,看到表象后面隐藏的更多新闻事实。比如针对2006年五一景区停车场收费投诉再次增加的情况,北京日报财经新闻版的“经济时评”没有简单地指责停车公司,而是向读者阐述了按照价格规律,求大于供时如果受到人为的压低价格,肯定会产生供应短缺的问题。因此探讨可在旺季提高停车费,以提高企业积极性,缓解停车难的问题。

3.文章表述通俗易懂,寓教于乐。

写报纸的经济评论虽然理论性较强,但也不能长篇大论展开论述,更不能板起脸来“当先生”教训读者。“经济时评”注重用通俗的语言为读者解读专业性的东西,使那些曾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经济理论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现在很多超高楼层的住宅都没有避难层。“经济时评”在分析呼吁这一问题时,就用比较浅显的语言解释了其中隐含的经济学规律“溢出效益”,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启迪。其中的表述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拉近了读者与专业性较强的新闻话题的距离,有利于增强报道效果。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解了经济评论的概念、特点、作用以及经济评论的结构和写法,重点介绍了经济评论文章的写法,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经济评论的特点、结构和写法,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写作经济评论。

【例文18-1】

节能:中国经济转型的路标

西谚有云:“魔鬼是由最美的天使变成的。”在现实中,GDP曾经是最美的天使,带来了繁荣和财富。但是,这些年来,我们也确确实实看到,天使在逐步走向堕落。

以去年为例,作为“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下降目标没完成,环境质量问题依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确定的一项经济发展大方针就是,将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宏观调控的侧重点不再聚焦在短期的经济运行,而是注重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能则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家发改委三番五次申明单位GDP能耗指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各地也陆续调低GDP指标,调高降耗指标。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而且为了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国家环保总局甚至出台了带有连坐性质的“区域限批”政策。

节能工作之所以引起如此高规格的关注,表面上看,是因为去年的节能降耗目标没有实现。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太大,给环境保护和经济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2005年,我国GDP按当年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的5%,但为此消耗的资源量却异常巨大,其中石油、原煤、粗钢、氧化铝、水泥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7.8%、39.6%、31.8%、24.4%和47.7%。而从经济结构看,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70%,特别是高耗能的钢铁、建材、化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五大行业就占工业全部能耗的69%。

根据上述分析,调整产业结构,是降低我国能耗的最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占GDP的比重不但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落后于同等发达程度的发展中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我国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这一组别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平均值为55%,而2006年我国服务业比重仅为39.5%。而据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那么万元GDP能耗就可降低约1个百分点。而按照目前的工业结构,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而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下降一个百分点,那么万元GDP能耗也可降低1.3个百分点。

调整产业结构能够最有效地降低能耗,而推进节能降耗政策又能够最有效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两者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根据国情的不同,各国节能降耗的政策工具也不同。在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政府就解除了石油价格的监管,一切让市场去说话,随着石油价格总体上不断上涨,企业节能意识也相应加强。而在日本,石油价格和石油工业直到1995年还牢固地掌握在政府手中,确保油价相对稳定。为了降低能耗,除了适当调整能源价格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借助于法律手段。政府对主要的行业产品节能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多少年内能耗得降低多少,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者就被强行赶出市场。在这样一种压力下,1973年以前,日本能源需求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值平均超过1,即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能源需求在1以上。而1973年到1979年间,则急剧下降为0.33,顺利实现了由“资源能源多消耗型产业”转变为“省资源能源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可见,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国外实践经验,都表明一个事实:节能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必须始终把节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路标。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解了经济评论的概念、特点、作用以及经济评论的结构和写法,重点介绍了经济评论文章的写法,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经济评论的特点、结构和写法,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写作经济评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