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文语言为什么明确平实

应用文语言为什么明确平实

时间:2023-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恰当地运用成语、文言词语等,也有助于语言的简明。应该指出的是,“简”要得当,不能苟简,要以不妨碍内容的表达为前提,绝不能为简而生造词语、乱缩略、滥用文言,不能让人不明白或产生歧义,引起误解。比如需要登报或张贴的,语言要通俗易懂,需要宣读或广播的,语言应简明流畅、便于朗读;书信的写作,要根据远近亲疏、尊卑长幼的关系使用相应的语言;公文的写作要根据不同文种和行文关系而使用相应的语言,否则就不得体。

四、应用文的语言要求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一篇文章,有了思想内容,有了组织结构,最终都要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它成为有形的东西,否则就不能存在。应用文注重实用性与社会功效,决定了它更要重视语言的准确表达,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主题的顺畅表达,并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一)准确

准确,就是要正确地、恰当无误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内容,用词用语含义清楚,概念恰当明确,不产生歧义,不引起误会,无溢美之词,无隐恶之嫌。

要做到语言准确,必须要把握词语的分寸感和合适度。特别是要区分同义词、近义词在适用范围、词义轻重、搭配功能、语体雅俗、词性差别等方面的细微差别。比如,“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应该首当其冲地走在前面”这句话的毛病就在“首当其冲”的使用。它的本意是“主动地、率先地”,而“首当其冲”则是“首先受到冲击”的意思,表示的是被动关系。又如:“不能”、“不准”、“禁止”都有“不允许”的成分,可在表意程度上却很不一样。再如“分散”和“涣散”都有“不集中”的意思,“涣散”是形容词,贬义;“分散”是动词,中性。

要做到语言准确,还要注意语意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以免产生歧义,延误工作。如“大致尚可”、“有关部门”、“条件许可时”、“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等表达含糊的词应谨慎使用。

(二)简明

简明,指文字的简洁、明白,用较少的文字清楚表达较多、较丰富的内容,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做到简明,首先要精简文意,压缩篇幅,突出主干,把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删去。其次要反复锤炼,提高概括能力,杜绝堆砌修饰语,适当使用缩略语,如“五讲四美”等。第三,要推敲词语,锤炼句子,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决不用两句话,一个词能概括清楚的决不用两个词。恰当地运用成语、文言词语等,也有助于语言的简明。第四,要注意用词通俗,不用生僻晦涩的字句。应该指出的是,“简”要得当,不能苟简,要以不妨碍内容的表达为前提,绝不能为简而生造词语、乱缩略、滥用文言,不能让人不明白或产生歧义,引起误解。

(三)平实

平实,这是应用文语言的本色。应用文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的,它的语言重在实用。一个字、一句话,往往至关重要。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应用文语言应力求平实。行文时多用平直的叙述,恰当的议论,简洁明了的说明。比如公文,它具有行政约束力和法定的权威性,因此,用语必须朴素、切实,不能浮华失实,不能乱用形容词或俚俗口语。有一份反映会议情况的报告说:“在整个会议期间,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群情激昂,歌声不绝,充分显示了会议圆满成功的气氛。”这段文字就显得不够庄重、朴实,不符合公文语言的特点。

应用写作要求用语平实,但平实不等于平淡。我国历史上保留下来的许多文章既是应用文,同时又是文学佳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都写得生动感人,语言运用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中的佳句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等,至今仍脍炙人口。

(四)得体

应用文实用性强,讲究得体。一方面要适合特定的文体,按文体要求遣词造句,保持该文体的语言特色。如公文宜庄重,调查报告须平实,学术论文应严谨,社交文书需较浓的感情色彩,广告就常用模糊的语言,使用说明书则需具体实在,商业交际文书要委婉,合同书则要精确等。另一方面要考虑作者自己的身份,阅读的对象,约稿的单位,行文的目的,甚至与客观环境的和谐一致,恰如其分。比如需要登报或张贴的,语言要通俗易懂,需要宣读或广播的,语言应简明流畅、便于朗读;书信的写作,要根据远近亲疏、尊卑长幼的关系使用相应的语言;公文的写作要根据不同文种和行文关系而使用相应的语言,否则就不得体。总之,作者应针对性地运用得体的语言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