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汉成语的对比翻译

英汉成语的对比翻译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汉成语的对比翻译文小兵摘要:成语好比是一面镜子。现从英汉成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方面略作比较,对英汉成语的翻译进行探讨。

英汉成语的对比翻译

文小兵

(绵阳师范学院外语系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成语好比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一个民族和一个文化的特点。英汉成语的若干差异正说明这一点。现从英汉成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方面略作比较,对英汉成语的翻译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汉成语;对比;翻译

成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成语好比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一个民族和一个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成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成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英汉成语的若干差异正说明这一点。现从英汉成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方面略作比较,对英汉成语的翻译进行探讨。

一、英汉成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英汉成语所反映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喻上的不同

中国人常常用成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英语则用“just like mushroom”(犹如蘑菇一样众多)来形容同样的意思。竹子不是英国土生土长的植物,甚至连“bamboo”(竹)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词。因此英国人不可能以竹笋作成语的形象来比喻。试比较: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蛋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在西方英语国家,人们普遍对狗有好感,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重要的人),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但在英语中,“dog”有时受外来影响也含有贬义。例如:a surly dog “性情乖戾的人”,He was a bit of a dog in his younger days.”他年轻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omething desperate.)、狗腿子(lackey)、狗杂种(bastard)、狗养的、狗崽子(son of bitch)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历史背景上的不同

成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to sink or swim(好歹、不论成败),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clear the decks(准备战斗)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成语出自历史事件、寓言、典故等,这些成语称之为典故成语。英汉典故成语各有自己的民族渊源,深远意义,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朝三暮四”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及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这些成语中相似的很少,翻译时切记生搬硬套。例如:“Love is blind”与“情人眼里出西施”。”Love is blind”出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含有看不到情人特点之意,而未能传达出西施的意思。“情人眼里出西施”中的“西施”是美女的代表,是美的化身。

5.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成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成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二、英汉成语翻译

有两则关于同一条英语成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译例。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似有不知所云之感。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出这条成语的喻义来。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P28)上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中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成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因此,翻译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只有多注意成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成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某些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翻译这些英语时,可惜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直接对译。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读者或听者接受。如:

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骄兵必败。

A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Two is company,but three is none.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知足常乐。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有些英语成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成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汉译这些英语成语时,常常需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用形象近似的汉语成语意译。这样可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如: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

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这山望着那山高。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因此,在翻译时,应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语来表达,则会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试比较下列各译例: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如果所要翻译的成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按其字面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来,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请看下面的译例: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或,自助者天助之。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Money talks.钱能通神。

Golden age.黄金时代。

Without stepping outside his gate,the scholar knows all the wide world’s affairs.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Sing different songs on different mountains.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有些英语成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使用这一修辞手段的目的在于加强语势,宜于说理,读后有心悦诚服之感。汉译时,应适当注意保持其修辞色彩,以便体现原文的表达方式。如: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如果按字面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至少是没有充分体现这句谚语本身所具有的强烈对比色彩。从语法分析的观点看,在这个句子里,情态动词may和can虽然都表示“可能”的,但在含义上有所不同。这里may表示“事实上的可能性”,而can则表示“逻辑上的可能性”。并列连词but使前后两个分句意义相反,对比色彩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也必须力求对偶整齐,前后呼应,形成对照。如将此句译作“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或“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会更好些。

总之,翻译并非一成不变的。对成语的翻译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要注意在译文中保全原文的风格。如成语是古语,就要古雅些;成语是通俗口语,就要翻得生动活泼和口语化一点。翻译时要确切理解,仔细揣摩切磋,决不能望文生义,否则译文就可能与原文“貌合神离”,文不达意。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张培基,喻云根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王治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5.朱茂林.美国成语生动表达词典[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Abstract:Just like a mirror,idioms can reflect characteristics of a nation’s culture,which is illustrat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Compared wit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in those two languages

Keywords:Idioms of English and Chinese;Contrast;Translat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