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文化语境与翻译

浅谈文化语境与翻译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文化语境与翻译李 媛摘要:本文拟从文化语境、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和语篇翻译方法论等三个方面,论述翻译的忠实度问题,强调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貌。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浅谈文化语境与翻译

李 媛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摘要:本文拟从文化语境、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和语篇翻译方法论等三个方面,论述翻译的忠实度问题,强调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貌。

关键词:语境;翻译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那么,究竟如何界定语言这个概念呢?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有人下过这样的定义: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服务。而在80年代,有学者认为,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西方语言学家一般将语言视为“人类特有、具有任意性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其特殊性在于: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是有层次的,语言具有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所有语言的结构基本相似。从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交际。

在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交际意图和目的以及不同的交际方法,将语言符号组成连贯的语篇,以完成某个或几个交际功能。于是许多语言学家便将语言功能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分类。Halliday认为语言有四种功能:表达思想的经验功能(experiential),表达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功能(logical),建立和保持社会关系、影响人们的行为以及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态度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保证语篇连贯、适切的成篇功能(textual)。所以,语篇的生成与其交际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交际场合要使用不同的语言,比如,与朋友谈心不同于在公开场合讲演;为大学生授课也不同于在教堂布道;为文艺刊物写小说、散文不同于为学术刊物写论文;为用户写使用说明书也不同于为杂志写专题文章。为了迎合不同的交际需要,语篇便出现了许多变体,这些变体所形成的范畴便被称为语域(register)。正如Halliday(1964)所说,“语境这一范畴用以解释人们用语言做些什么。当我们观察各种语境中发生的语言活动时,我们发现,针对不同情景选用的适用语言类型是各不相同的”。下面笔者拟从文化语境、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和语篇翻译的方法论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翻译是一定社会文化框架内的决策过程

尽管翻译活动包含了一系列的语言转换,但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项社会活动和心理活动。翻译之所以成为每个社会中必需的活动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翻译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功能也不尽相同。因此,译者无法避免这样的问题:翻译什么、何时翻译、如何翻译以及为谁翻译。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译者必须了解翻译的功能和他/她所处的社会背景。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包括以下方面:文本的选择(即翻译的主题),翻译方法(是全文翻译还是部分翻译,采用归化抑或异化的手段),语言风格以及具体词汇的选择。译者的决策不仅仅取决于他/她的语言知识。其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从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看翻译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因此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增,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语。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olive branch(橄榄枝),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三、从语境来看翻译

1.不同语篇范围的翻译

语篇的范围很广,翻译活动涉及到了文学、科技、广告及法律语篇的翻译,如果分得再细一些,还有新闻语篇和各类函件语篇的翻译。语篇由于受其使用范围的制约产生出各种不同的语篇类型,而不同的语篇类型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语篇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对语篇的使用场合的适切性都很敏感,语篇范围的错位要么会导致异常的修辞效果,要么就会使交际失败。不同的语篇类型总有自己的一套使用率较高的词汇、句式、句子结构。译者必须熟悉源语和译语,特别是译语,这样才能做到准确的翻译。以广告语篇为例,其意图十分明确、单一,即宣传某种产品或劳务,引起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购买行为。它是一种具有明显的指示功能的简短的语篇,其作者总是力图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以一种轻松、自然、真切,有时带有幽默、睿智的口吻向他们娓娓道来。所以,广告语篇的翻译要突出译文在文化语境中指示功能或祈求功能的再实现。

例1.The Globe brings you the world in a single copy.一册在手,纵览全球。(《环球》杂志广告)

Smoke or not smoke,that’s a question.吸烟,还是不吸烟,这是一个问题。(某烟草广告)

Where there is South,there is a way.有了南方,就有了办法。(某科技咨询服务公司)

关于文化语境和翻译研究,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论”,到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张培基先生的“忠实通顺”。从这些译论家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的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貌。而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从文化语境上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梅岗.论EST的功能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4

2.许钧,穆南(Mounin).关于翻译理论研究的几点看法[A].《翻译论集》[C],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4.陈宏微.汉语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杨宪益,戴乃迭.彷徨[M].上海:外文出版社,2000

6.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Abstract:Based on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context,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s well as of the methodology about transl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the “truthfulness” in translation,emphasizes that the version should express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ruly and exactly and preserve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original.

Key words:context;translat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