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联的产生及其发展

对联的产生及其发展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对联的产生及其发展(一)对联的概念对联俗称“对子”,人们常把一幅联语分别题写在相对的两根柱子上,故又称楹联。当今,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对联不仅从古时的驱鬼避邪发展成为使用广泛的社交手段,而且还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对联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对联的概念

对联俗称“对子”,人们常把一幅联语分别题写在相对的两根柱子上,故又称楹联。对联,是上下两联语意相关、相连、相对,语音平仄相对、相间的联语。

(二)对联的产生与发展

对联源远流长。传说,对联源于贴“神萘郁垒”(见《山海经》所载);又说,对联产生于唐代贴秦琼、尉迟恭画像为门神的习俗。真正有史书记载的,要首推五代后蜀亡国之君孟昶“题桃符”之说了。据《宋史》载:“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可见公元964年之前就有对联了。

北宋时的桃符还是以“祓除不祥”为目的,尚未发展为喜庆、装饰用联,到明代,对联获得独立地位,逐渐发展成交际用联了。明初,经统治者的提倡,据清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说:“明太祖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于是春联更加盛行起来。经文人学士之手,对联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凡吊孝问生、庆婚祝寿、送别接风等,赠对联与赠诗词,短文兼用,甚至谢神、唱戏,连开玩笑、嘲讽人等,都用对联了。此后,几乎事事处处都用对联,时时刻刻可写对联。

当今,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对联不仅从古时的驱鬼避邪发展成为使用广泛的社交手段,而且还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

作为独立的文学形式存在的对联,直接脱胎于格律诗。在没有格律诗的基本规则之前,是不可能产生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对联的。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习俗,孕育于对偶修辞,脱胎于格律诗词,最后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民俗实用文体和独立的文学样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