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关衔接对比研究的论文

有关衔接对比研究的论文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3.3 有关衔接对比研究的论文马博森就此进行过研究,我们这里选择一些有影响的论文作一简介。徐盛桓《关于英汉语篇比较研究——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视角》从比较诗学的实践出发,说明英汉语篇的可比性和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认为这一研究对现代语言学语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开展以英汉语篇互为参照的英汉语篇比较研究。

2.3.3 有关衔接对比研究的论文

马博森(2003)就此进行过研究,我们这里选择一些有影响的论文作一简介。

许余龙(1989)探讨了英汉指示指称的异同,他认为,要探讨英汉指示指称词表达的远近距离及其异同,不能仅以实际的时间、空间和语篇距离为尺度,而必须引入心理距离这一概念。他认为这一心理距离与实际的时空和语篇距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语言使用者在选用远近指示指称词时所作出的取舍。许余龙《英汉指称词语表达的可及性》(2000)通过对实际语篇的量化分析,探讨了英汉指称词语在表达可及性方面的异同。许余龙在回指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在国内影响很大。

索玉柱(1996)的论文《连接推理与世界知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实验研究》从功能、认知与推理三者的关系出发,探讨中国大学生在理解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搭配能否生成连接性推理,并验证这种认知推理实质上表现为世界知识制约下的认知心理过程。索玉柱(1997)采取心理语言学的实验方法,考察英语中的逻辑连接词语及与之对应的汉语的“和”、“或者”、“不”、“如果”等,目的在于证明逻辑限制连接词的显性和隐性在语篇中发挥着不同的逻辑限制作用。研究表明:逻辑连接词的数量不同,在读者的心理表征中发挥的逻辑限制作用不同。

鞠玉梅(1999)的《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机制及其文体效应》,以词汇衔接理论为依据,分析了英汉语篇中的主要词汇衔接机制及其文体效应。刘礼进(1999)的《英汉篇章结构模式对比研究》,通过对英汉经济类语篇的统计实证,探讨了在这两种语言中的语篇潜在的宏观话题结构特征极其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了这样一个差异:“英语语篇偏重从属组构式,而汉语语篇偏重于并列组构。”

胡曙中(1989)对比研究了英语和汉语的语篇修辞模式,分析了思维方式、文化、政治对语篇修辞模式的制约作用。得出的结论是:典型的英语语篇修辞模式呈线型,汉语语篇修辞模式呈螺旋形。王墨希、李津(1993)的《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调查了中国学生的英语语篇所体现的思维模式,并同英美本族语作者的语篇结构著作作了对比和分析,有自己的发现,所得结论与胡曙中的类似。

徐盛桓(2001)《关于英汉语篇比较研究——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视角》从比较诗学的实践出发,说明英汉语篇的可比性和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认为这一研究对现代语言学语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开展以英汉语篇互为参照的英汉语篇比较研究。李战子(1998)《英汉语篇研究中对比话语的价值取向》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了语篇对比中存在的偏见,提醒人们注意这一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