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连贯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

连贯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6 连贯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同,语言学家对连贯的定义有所不同。Givon则进一步指出,连贯性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不是语篇或语境的特点。张德禄认为,心理认知因素与语篇连贯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韩礼德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的确没有把连贯看作是一种心理现象。

3.6 连贯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

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同,语言学家对连贯的定义有所不同。Halliday和Hasan(1976:23)以及Van Dijk(1977:126)都将连贯看成语篇自身具有的深层语义特征。然而在缺乏显性连贯的情况下,如果语篇接受者能够通过语用推理等手段理解语篇的内在连贯性,那么语篇就有隐性连贯。Tsui(1991)也认为,一个语段只要能够满足其前面语段的言外意图或者与其语用预设有关,那么这两个语段间就可以构成连贯关系。Givon(1995)则进一步指出,连贯性是一种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on)而不是语篇或语境的特点。持相似观点的还有Brown和Yule(1983:199),他们认为连贯性产生于听话者或读者的话语理解过程,是听话者的理解创造了语篇的连贯性。Beaugrand和Dressler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连贯是将语义用于语篇,使之具有意义的心理操作过程的结果。语篇所描绘的时间和情景的线性排列会激活语篇接受者的心理操作,并以此还原或创造连贯关系,因此对语篇连贯性的理解涉及语篇接受者将语篇世界中的概念和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心智活动和认知推理。

张德禄认为,心理认知因素与语篇连贯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从个体心理的角度讲,一个语篇是否连贯要看它是否符合人们通常对时间、事物、过程的习惯认识。也就是说,如果对于语篇实现的意义人们无法解释,就认为它是不连贯的。同样,对语篇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要看人们是否能够发现两个或多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合理的关系(张德禄,2003:69)。从编码的角度讲,讲话者总是要把语篇编码成为可以理解的语篇。从这个意义上讲,语篇总是连贯的。但由于听话者的不同,特别是在“移位”的状态下,不同的听话者可以对同一语篇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语篇的连贯与否还要看听话者属于什么类型(张德禄,2003:93)。

虽然语言学家们至今对连贯的看法还不统一,连贯的概念至今还见仁见智,但是这可以反映出语言学家们对连贯所采取的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如何界定连贯,是与语言学家采取的语言观和研究角度紧密相关的。大体来说,对连贯性质的看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把它看作社会现象,一是把它视为心理现象(朱永生,2001:67)。韩礼德和凡·戴克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符号,把语言的使用看成是一种社会行为。他们对连贯所做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语篇为基础的。凡·戴克则很重视语言的宏观结构研究,以及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主张后一种观点的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进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家,如Givon,Coates等人。他们认为,真正要研究的连贯不是外在语篇的连贯,而是能生成、能储存、能提取内在语篇的心理连贯。韩礼德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的确没有把连贯看作是一种心理现象。这已经成为他们的理论遭到批评的原因之一(朱永生,2001:69)。我们认为,连贯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认知现象,这两者不可偏废。我们再次强调,连贯不仅是结构衔接或语篇形式的表征体现,而且也是语言外因素如语用、心理和认知这些与语篇理解非常相关的因素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