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愿动词的语法功能
所谓能愿动词,指表明态度、意愿、应该等类的词。它常常和动词结合,组成能愿合成谓语。不少学者把能愿动词看作助动词,即用来修饰动词的词。其实,能愿动词可以脱离一般动词而独立运用,它应该是动词中的一小类。能愿动词一般要和其他动词结合来完成表达功能,古汉语中却有这样一些能够独立使用的能愿动词。古汉语中就有这样一些用法:
①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②公将鼓之,刿曰:未可。(左传·曹刿论战)
③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柳宗元·童区奇传)
④假舟拜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⑤子文无欲御相,而三登令尹。(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上面这几句中,例①②③中“不能”、“未可”、“不肯”直接用来回答问题,能愿动词在这里单独用来作谓语。例④⑤中仍然是能愿动词“能”、“欲”单独作谓语,只是这些能愿动词还带上了动词性宾语“水”、“御相”等。古汉语中这种能愿动词直接带上宾语的现象并不少见。如:
①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
②食与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杂说)
③丘之小不能一亩。(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
在这里,“之”是指示代词,作“能”的宾语。“千里”、“和”、“亩”为数量结构,分别作了能愿动词的宾语。能愿动词直接带上宾语,这是古汉语的特有现象。
古汉语中能愿动词十分丰富,如“可、能、得、应、当、愿、宜、合、须、敢、肯、欲”等。这些能愿动词。大都在现代汉语中流传了下来。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能愿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消失了。
克克能克堪
①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左传·成公十七年)
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③惟我周王,克堪用德。(尚书)
④亦克能修其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克”在古汉语中常用作能愿动词,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消失了,但在现代汉语成语中还保留着古代意义,如“克勤克俭”等。
可以可能
这两个词古今汉语中都使用,但意义都有差异。古汉语中,“可以”常常是能愿动词“可”和介词“以”的连用,“可能”也往往“表示”、“岂能”的意思。
①宜有至言来助我,可能空寄好诗篇。(王安石)
②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总体上看,现代汉语中能愿动词在语法功能上和古汉语大同小异。现代汉语中能愿动词一般用在普通动词或者形容词之前,组成能愿合成谓语。如:
①我们一定能完成任务。
②大家可以帮助你。
③现在的事情要靠大家合力去办。
④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上面句子中,“能完成”、“可以帮助”、“要靠”、“应该有”等都是能愿合成谓语。
现代汉语中能愿动词也可以单独运用充当句子成分。这种用法多用在口语对话中。如:
①你想不想学英语?想。
②你敢不敢回去?敢。
③你愿不愿意上学?愿意。
④你能不能坚持?能。
上面这些能愿动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另外,现代汉语中能愿动词可以直接带上宾语,只是这个宾语大多用代词充当,它很少和其他类词形成动宾关系。如:
①怎么能够这样呢?
②大家愿意怎么样?
③谁情愿这种场面。
④谁都不肯这样。
从语法功能上看,古今汉语能愿动词也有差异,但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古今汉语能愿动词的主要差异表现为能愿动词的复合化。古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多为单音词,很少有复音的。
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谏逐客书)
②先生可留意矣。(马中锡·中山狼传)
③臣愿奉璧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今殿前之气,应为虹霓;皆妨耶所生不正之象。(后汉书)
⑤我又当死之。(马中锡·中山狼传)
如上所用的单音节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当”等,在现代汉语中大多复合化,演化成“能够”、“可以”、“愿意”、“应该”、“应当”了。
①我们能够完成人民的重托。
②春天到了,天气应该暖和了。
③这样做可以吧?
④你愿意到北京吗?
现代汉语中能愿动词的复合化趋势,并不等于能愿动词全都复合化,“能、可、应、该、会、要、曾、敢、愿”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只是复合词用得更为普通一些。有人把能愿动词看作动词的一个小类,有人把能愿动词称作助动词。怎样归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弄清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能愿动词和普通动词在语法特点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都能受副词“不”的修饰,都能单独作谓语,都能独立回答问题。能愿动词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1.能愿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
2.能愿动词不能重叠。
3.能愿动词不能带名词定语。
4.能愿动词一般不能直接带补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