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叠的形容词
古汉语词大多是单音节的,形容词却有些特别,有许多双音节词,最常见的是重叠形式。重叠是一种使某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语言手段。由一般基式到重叠式的生成过程,重叠式的表现形成及其重叠的作用等,都十分纷繁复杂。不同词语的重叠,词语的不同重叠方式,重叠或出现的不同的句法地位,都会带来表意的各种差异和由此而生的其他方面的差异。形容词的重叠则更具语用效果。
古汉语中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比较常见,主要有AA式或AABB式和ABAB式。古汉语中重叠方式,主要是单音节形容词A按照AA式,双音节形容词AB按照ABAB式或AABB式,构成重叠。
AA式: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
②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诗经)
③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诗经)
④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诗经)
⑤行道迟迟,中心有违。(诗经)
⑥驱马悠悠,言至于漕。(诗经)
⑦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
⑧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诗经)
⑨氓之嗤嗤,抱布贸丝。(诗经)
ABAB式:
①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
②退哀自公,委蛇委蛇(诗经)
AABB式: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词)
②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
重叠的形容词在古今汉语中都可以作句子的谓语、定语和状语,只是在用法上略有不同。重叠的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作谓语时,后面往往要带上助词“的”,在古汉语中没有必要带上其他词语了。如:
①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怠夕。(陈情表)
②太阳红红的。
例①“奄奄”重叠后直接作谓语,说明性状。例②形容词“红红”后面附着上“的”之后用来说明主语。
重叠的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作定语时,后面可带可不带结构助词“的”,在古汉语中作定语时,后面一定要带上助词“之”。
①无攻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复者也。(孙子兵法·军事篇)
②天上挂着红红的太阳。
③高高山上种胡麻。
例①是古汉语用例,形容词“正正”作“旗”的定语,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上了“之”。例②③是现代汉语用例,“红红”、“高高”作定语时,前者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上了“的”,后者定语和中心词直接相连。使用比较灵活。
重叠的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时,它和谓语之间可带可不带动词“地”,在古汉语中也可带可不带“而”。如:
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永州八记)
②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龄·狼)
(以上是古代汉语用例)
③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
④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以上是现代汉语用例)
古汉语中,重叠形容词带上“者”,可以作句子的主语,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用法。只是后面要带上“的”。如:
①皎皎者易污。(后汉书)
②美的就是美的,丑的就是丑的。
古汉语中作主语的是“者字结构”,如“皎皎者”,现代汉语中变成了“的字结构”,如“美的”、“丑的”等。
古汉语中形容词重叠后,往往会形成特定的意义。
①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史记·司马相如传)
②如臣,多多益办耳。(汉书·韩信传)
“小小”重叠使用后,表示“小而又小”的意思,“多多”重叠后意即“越多越好”。这种意义,单用一个“小”或“多”是难以表示的。正因为重叠的形容词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历代文人常常有意使用这种形式,以达到特殊的语用效果。
现代汉语中不仅继承了古汉语形容词的重叠式,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它。
AA式:
红红 绿绿 白白 黑黑 早早 迟迟
AABB式:
干干净净 高高兴兴 慌慌张张 漂漂亮亮
前前后后 大大小小 长长短短 清清楚楚
严严整整 红红火火 安安静静 热热闹闹
ABAB式:
干冷干冷 通红通红 雪白雪白 冰凉冰凉
喷香喷香 鲜红鲜红 碧绿碧绿 金黄金黄
A里AB式:
糊里糊涂 麻里麻烦 慌里慌张 啰里啰嗦
土里土气 古里古怪 浪里浪荡 慌里慌张
ABB式:
黑乎乎 臭烘烘 乱糟糟 甜丝丝
酸溜溜 蓝莹莹 干巴巴 金灿灿
慢腾腾 软绵绵 硬邦邦 绿油油
近年来,在影视广告中,还出现了一些表达独特的重叠形容词形式。如:
①碧波洗衣服,真真正正,干干净净。
这种重叠,旨在达到语言上的协调,产生语言的音乐美。和古汉语一样,现代汉语中重叠的形容词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一)重叠形容词作状语
由形容词充当的状语表示的是动作的方式和状态,这种描写方式或状态的形容词,往往用重叠的形式。
①重重地给了我一拳。
②老师大大地夸奖了他一番。
③等明年开了春,可要认认真真地用起功来了。
上面几句中,充当状语的“重重地”、“大大地”、“认认真真地”等重叠的形容词,如果换成单音节形式“重”、“大”、“认真”等,要么无法和动词连接,要么即便可以连接却难以完成修饰或描写的职责。如果这些重叠的形容词变成单音节形式使用,就可以完成修饰或描写的职责,但往往影响语用效果。
①她只须清清脆脆地嗑瓜子。
②她大大气气地返回乡间,找汉子,做媳妇。
③咱们又可在京西长长久久地生活下去。
“清清脆脆地”、“大大气气地”、“长长久久地”等重叠形式可以变为“清脆地”、“大气地”、“长久地”等一般形式,但重叠的形容词,更具强调意味。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组合形式的深化,出现了一些本来在习惯且不能以重叠形式作状语而事实又用了重叠形式作状语的用法,打破了一般语法规则。如:
①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度过春天。
②悲悲切切走一回。
(二)重叠形容词作补语
重叠的形容词除了作修饰语,还可以放在谓语之后表示动作的状况或程度。
①把字写得大大的挂起来。
②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③大家都穿得漂漂亮亮。
④新校长把学校搞得红红火火。
如果把这些充当补语的重叠形容词“大大”、“漂漂亮亮”、“红红火火”变成一般基式“大”、“漂亮”、“干净”、“红火”等,句子就变得不通顺。在这些形容词前加上其他副词,句子通顺了,句意却发生了变化。
①字写得(真)大。
②屋子打扫得(多)干净。
③大家都穿得(十分)漂亮。
④新校长把学校搞得(很)红火。
看来,重叠的形容有它自己独特的语法和语用功能,不能轻易改变它的结构形式。
(三)重叠形容词作定语
①短短的头发,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皮肤。
②高高的个头,四十来岁的样子。
③平平常常的一句话说到了大伙儿的心坎上。
④快快乐乐的日子多迷人。
重叠的形容词充当定语,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要加上结构助词,其意义也一般指向中心词。一旦重叠式变成一般基式,其修饰功能也会大大减弱。
近年来,一些新兴的重叠形容词和中心词搭配之后,产生了新奇的表达效果。
①我好想做一个真真正正的国际巨星。
②只要拥有悠悠远远的柔情。
③给人热热烈烈的向往。
④奇奇妙妙的海底世界。
一般说来,“真正”、“悠远”、“热烈”、“奇妙”并不重叠,它们的重叠,是形容词的变异形式,给人以新奇、独特的感觉,在语言的扩展中透露出幽默的情调和节奏美。
(四)重叠形容词作谓语
①脸儿红红的,眼睛亮亮的。
②脚下的路平平软软的。
③家里平平安安的。
④屋子干干净净的。
重叠的形容词充当谓语,一般要在后面加一个“的”构成“的字结构”。对于这种形容词的表达效果,朱德熙先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这种重叠的形容词在谓语位置上,不但没有加重、强调的意味,反而含有一种轻微的程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朱先生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把重叠的形容词变成一般基式作谓语,必须加上程度副词才能通畅,和重叠式相比,加重了强调意味。如:
①脸儿很红,眼睛很亮。
②脚下非常平软。
③屋子很干净。
④家里很平安。
有些重叠的形容词作谓语变成一般基式后,显得很别扭。
①读高中,上大学大家都是潇潇洒洒的。(重叠式)
②读高中,上大学大家都是潇洒的。(一般式)
③他这个人总是开开朗朗的。(重叠式)
④他这个人总是开朗的。(一般式)
古今汉语形容词都富于形态变化。现代汉语中重叠的形态变化更丰富一些。上面分析了重叠的形容词在句中作状语、补语、定语和谓语的情况,下面再比较一下重叠的形容词作这些成分时形态变换情况。
第一,状语和定语的变换
(状语) (定语)
①红红地涂了唇———涂了红红的唇
②黑黑地染了发———染了黑黑的发
③圆圆地画了个圈———画了个圆圆的圈
④酽酽地沏了杯茶———沏了杯酽酽的茶
上面几例中重叠的形容词可以作状语,又可以转换为状语。当作为状语修饰动词时,这个重叠的形容词是双向的。如“红红地”,一方面是施事者的客观愿望,另一方面又是受事者宾语“唇”的客观效果。而转换为修饰限定宾语的定语时,就主要突出了客观效果。还有一种状语和定语的转换,转换后意义指向发生的变化。如:
(状语) (定语)
①笑眯眯地拉着老张———拉着笑眯眯的老张
②泪汪汪地望着母亲———望着泪汪汪的母亲
③乐滋滋地跟着小张———跟着乐滋滋的小张
④气呼呼地训着儿子———训着气呼呼的儿子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情感类重叠的形容词里。有这样一种重叠的形容词,状语和定语之间不能转换,转换后,句子就不通顺了,如:
(状语) (定语)
①轻轻地抬起头———抬起轻轻的头
②慢慢地喝着茶———喝着慢慢的茶
③微微地睁开眼———睁开微微的眼
④悄悄地递过烟———递过悄悄的烟
第二,状语和补语的转换
状语和补语的转换,有的可以直接转换,但更多的要附加其他词语。
(状语) (补语)
①好好干———干得好好的
②慢慢走———走得慢慢的
③早早回来———回来得早早的
上面重叠形容词直接转化为补语,转换后,补语成为“的字结构”,但意义并未变化。
(状语) (定语)
①舒舒服服地躺下去———躺得舒舒服服的
②轰轰烈烈地干起来———干得轰轰烈烈的
③匆匆忙忙地走着———走得匆匆忙忙的
上面状语和补语间转换时,需要附加一些别的词语,如“下去”、“起来”、“着”等。重叠的形容词在句子中作定语、状语、补语等附加成分时,其位置相互间有时可以变换。变换时动作施受对象的侧重点,主观客观效果,意义的深浅强弱等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变异。重叠的形容词处在不同的语法位置上会产生不同的结构意义,因而,汉语的形态就富于变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