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形容词动态化
形容词和动词的基本区别是形容词不带宾语。但有这样一些形容词,它用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并且后面带上了宾语,使静态形容词动态化。形容词的动态化,古已有之,现代汉语中更趋活跃。所谓形容词的动态化,是指形容词附着上具有抽象动词的词,使静态出现动态意义。这种语法现象,源于古汉语,发展于现代汉语。
先看看古汉语中形容词动化的类型。
(一)形容词带上一般宾语
①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
③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韩非子)
上面句子中的形容词“短”、“多”、“少”都带上了宾语,具有了一般动词的功能。
(二)形容词带上了特殊宾语
①寡君是以寒心。(左传·哀公十五年)
②大宫、大邑所以比身者,我远而慢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尚候张良。(史记·项羽本纪)
这几例中形容词中“寒”、“慢”、“善”都带上了宾语,并和宾语构成了特殊关系。例①谓宾之间是使令关系,例②③谓宾之间则是对动关系。形容词在这里并不表示性状,而表示情态的变化,显然动态化了。
(三)形容词前面加上助词“所”,使形容词动态化了
①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
②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礼记·大学)
③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庄子·齐物论)
“所”一般与动词结合,形成所字结构,上面几例中在形容词前边冠有一个所字,这些形容词就动化了。
(四)“能、可、自、相”等词和形容词合用后,使形容词动态化
①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污而不能寒(庄子·齐物论)
②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苟子·仲尼)
③是故君子不自大其君。(礼记)
④物与物何以相远。(庄子·达生)
⑤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秋水)
“能”、“可”等能愿动词一般只加在动词前,上面例①②中形容词“热”、“寒”、“贵”、“贱”、“富”、“贫”等前面加上了能愿动词,所以这些形容词动化了。至于“自”和“相”,在这里含有指代性,往往和动词结合,在这里和形容词结合,因而这些形容词也动化了。
(五)形容词后带上“了”表示情态的完成因而动化了
①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舟宿间湾)
②只见四山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祖堂集)
③直待男女安健了,阿娘方才不忧愁。(敦煌变文集)
“了”主要用在动词之后表示时态的变化,一般用来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其实,这种用法在唐五代就开始出现,只是运用得极少罢了。
形容词的动态用法,跟词的结构和演化过程息息相关。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复音词很少,词汇量远不如现代汉语丰富,以不多的词汇去反映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势必会促成词在意义上的一词多义,在语法功能上的转类。形容词动态化、符合汉语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现实。
古汉语中形容词的动态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它不仅成为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不断丰富和扩大着。下面就是现代汉语中形容词的动态化。
①怎么能那么冷淡人呢!
②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地送出茶叶茶碗来。
③她肿了眼泡,一声不哈,低头出入。
这几句话中的形容词都带上了宾语,显然动态化了。形容词的动态化,使语言更加简捷明快,形象生动。这正是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动态化长盛不衰的原因。和古汉语相比,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动态化更趋丰富和多样。
(一)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带上了表示抽象时间趋向动词“起来”、“下来”、“下去”等动态化了
①山丘一下子在他眼前大起来。
②天阴下来,要下雨了。
③风停了,火也弱下去。
④屋里顿时热闹起来。
⑤放学了,校园里很快安静下来。
⑥坟头在他猛烈袭击下渐渐矮小下去。
上面这几句话中,形容词分别和“起来”、“下来”、“下去”结合,使形容词动态化。邢福义先生把第一类叫发兴态(即A起来),把第二类叫复原态(即A下来)把第三类叫迁移态(即A下去)。其实形容词动化后,构成了四种趋向态模式。
第一类,发兴态。形容词和“起来”结合,实际上是性状的动化。
①大伙儿的心情逐渐好起来。
②好端端的情绪突然坏起来。
③走过山头,眼界一下子开阔起来。
④远远地村庄模糊起来。
“好”和“坏”是两组相反的性状,在例①②中都跟情绪有关。表示情绪状况的形容词“好”跟“坏”带上“起来”,就显现出了性状的动变过程。主语“心情”经过了由不好变好的过程。“情绪”也在短暂的时间里由好变坏。形容词“好”跟“坏”不是简单地对“心情”和“情绪”的描述,而是由于时点转化而兴发来的性状。例③④“开阔”、“模糊”是跟视觉有关的形容词,它们和“起来”结合后,就不是单纯描写眼前视点的“开阔”或“模糊”状了,而是由于地点移位产生某种状态,即由不开阔变得“开阔”,由不模糊变得“模糊”了。
这种以兴发为特征的形容词动态化方式,包含着时间的变化过程,因此,在形容词前面,往往要加上“已经、开始、渐渐、突然、立即”等时间副词。
①天亮了,集市上开始喧闹起来。
②还没到旺季,生意已经红火起来。
③小张的心情一下子紧张起来。
形容词兴发动态化,是时空的转变过程。它跟时间和地点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类,复原态,形容词和“下来”结合,是一种使事物性状趋于平静的变化过程。
①小张吸了吸气,努力镇静下来。
②屋里一安静下来,就开始看电视。
③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冷静下来。
形容词“镇静”、“安静”、“冷静”和“下来”结合,表示性状的恢复过程。“镇静下来”、“安静下来”、“冷静下来”隐含着由不镇静恢复到镇静,由不安静恢复到安静,由不冷静恢复到冷静这样一个复原过程。
第三类,迁移态。形容词和“下来”结合后,表示事物性状由高到低发生迁移。
①姜玲兴奋的情绪一下子冷下来。
②王红的脸阴下来。
③他的眼神黯淡下来。
这些形容词和“下来”结合后,表示的是性状的迁移,而不是性状的恢复,而且迁移的方向由高到低。
第四类,延展态。形容词和“下去”结合,表示性状的延伸和扩展。
①天气还会旱下去。
②对方的实力一天天弱下去。
③金融市场还会冷下去。
这种延展态,依附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就是说,在已有的状态下,这种状态继续延伸和扩张。它往往和“继续”等搭配使用。
①今年天气大旱,还会继续旱下去。
②对方的实力变弱了,还会继续弱下去。
③去年冷落的金融市场,还会继续冷下去。
(二)现代汉语中,形容往往附着上时态助词而动态化
形容词附着上“着、了、过”等时态助词后就失去形容词的一般特性而与动词相同。形容词由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转变为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发展变化,由静态变为动态。
①前几天冷过一阵子,这几天又热了。
②他俩红过一回脸。
③路灯只亮着一盏。
④硬着头皮说了一句话。
⑤她的脸一下子红了。
⑥春天来了,田野里到处都绿了。
上面这几例中形容词分别带上了时态助词“着、了、过”而动态化,“硬着头皮”、“亮着一盏”形容词后边带上宾语。已经动态化了。“红了”、“绿了”表示某种性状的呈现变化的意义。“冷过”、“红过”是性状持续了一段时间,也是一个动化过程。
形容词连接时态助词动态化,有这几个特征:
其一,形容词动化后,能带数量补语
①天黑了一阵,紧接着一亮。(动化)
②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原性)
①园子里菊花黄了一片。(动化)
②园子里菊花黄得惹人。(原性)
动词和形容词补语有严格区别。动词表示形态变化,一般存在时间长短和次数多少之分,而无程度之别。形容词恰恰相反,它表示的性状有程度之别,而无次数之分。上面两组句子中,“黑了一阵”,形容词加时态助词后带上了数量补语。“黄了一片”也是这类特点。这些用法具备了动词的一般特征,显然形容词已动态化了。至于在“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黄得惹人”中,形容词带的是程度补语,它们仍保留着原性。
其二,形容词动化后有些可以带上宾语
①老王冷着全身在瓜棚里呆了一夜。
②她还没红过脸。
只有动词才可以带宾语,其他类词带上了宾语,就形成了特殊用法。上面句子中,形容词加时态助词后带上了宾语,如“冷着全身”、“红过脸”,形容词已经动化了。
其三,形容词动化后,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相反,有些却受形容词的修饰。
一般情况下,动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和名词。形容词带上时态助词后,出现了这种现象。
①他明显地消瘦了。
②天大亮了。
形容词动化后所带的修饰语不是程度副词,而是形容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