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疑问句的变化
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疑问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这是真正的疑问句,必须对提问者给予肯定或否定或说明如何如何的回答,这是询问句;另一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以疑问的形式来加强正面论述语气,这是反问句。疑问句不仅有结构形式的不同,还有疑问程度的差别。疑问句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疑问程度的差别,对疑问句的研究,要注意这些差别。疑问句的主要标志是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疑问句的发展过程和这两类词的发展过程密不可分。对于这类问题,前文已有论及,本节就不再赘述了。这里主要就古今汉语中疑问句式以及与疑问程度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论述。
(一)先看古汉语中的疑问句
应该说,询问句才是真正的疑问句,它是有疑而问。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询问句有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比较问句等。特指问句是对事情的某一部分有所不明。如:
①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②“子路何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论衡·定贤)
③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经·秦风)
④神女去已久,襄公安在哉?(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⑤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⑥何用见其中也?(梁传·庄公七年)
上面这些例句中,有询问人、询问事物、询问处所,也有询问原因、询问方法。当对事情的某一部分有所不明,用疑问代词把这一部分提出来提问。在多数情况下,要求对方对所问的部分作出回答,没有回答者往往是自言自语的一种疑问,或是不要求回答的一种疑问。
是非问句提出的问题一般只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不需要回答具体的人物、事件、原因等等。如:
①良曰:“料犬王士卒是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知也。”(史记·项羽本纪)
这种是非问句,句中一般没有疑问词,句末大都有语气词,下文大都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选择问句是提供选择的范围或项目,询问从其中选择哪一个。如:
①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②鲁君问:“子以齐、楚为孰胜哉?”对曰:“鬼且不知也。”(战国策·齐策)
③便问人云:“此为荣?为茗?”(世说新语·纰漏)
④滕,小国也,问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选择问句有范围选择,如①②,和分项选择,如③④。它往往要提供选项供选择。
反复问句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询问,表示是不是,有没有的意思。如:
①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孟子·万章下)
②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庄子·至乐)
③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史记·魏其武安候列传)
④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史记·伯夷列传)
⑤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反复问句句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非、否、无、毋”等,这些否定副词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中,有的在句末。
还有一种比较问句,它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中进行比较,询问相比怎么样。如:
①“将军自料何与刘备?”琮曰:“不若也。”(后汉书·袁绍刘备列传)
②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资治通鉴)
古汉语中常常用“何如”、“何与”、“孰与”等文言固定格式表示比较询问。
上面分析了古汉语中询问句的基本类型,下面再看看古汉语中反问句的基本构成。
古汉语中反问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古汉语中常用语气助词“乎、哉、耶、欤”等表示反问语气。
第二,古汉语用副词“岂、其、独、何、胡、奚、安、恶、焉、曷”等配合语气助词“乎、哉、耶、欤”等表示反问。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
②吾岂匏瓜也哉?(论语·阳货)
③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庄子·齐物论)
④吾见其骈焉而济焉,风水等耳,而有沉有不沉,非天曷司欤?(刘锡集·天论中)
第三,古汉语中也用“何为”或“何……为”等格式表示反问。
①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胜,不死何为?”(后汉书·萧何传)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③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④三代之亡,共子之废,皆是物也,女何以为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在“何为”这种格式中,“何”是疑问代词,“为”该是介词,“何”应是它的宾语,置于“为”之前了。“何……为”中,“何”则是疑问代词,“为”是语气助词。在“何……为”中还可以加进“以”,成为“何以……为”,意即“何必用什么呢?”。“何以为”则是“何以……为”的紧缩形式。
第四,古汉语中还用“何……之有”或“何有于……”等结构表示反问。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②姜氏何庆之有?(左传·隐公三年)
③何有于二毛?(左传·子渔论战)
④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正何有?”(论语·子路)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这种倒装结构既表示反问,又强调了宾语。“何有”则由“何……有”紧缩而成。
第五,古汉语中可用“无乃……乎”,“得无……乎”,“不亦……乎”等表示反问。
①今君弃之,无乃不可乎?(国语·晋语)
②日食饮得无哀乎?(战国策·赵策)
③求剑若此,不亦感乎?(吕氏春秋·刻舟求剑)
④胜好勇而阴求死士,殆有私乎?(史记·伍子胥列传)
上面这些表示反问的形式,还兼有不同的语气。“无乃……乎”,“得无……乎”表示猜测、商讨的语气,“不亦……乎”兼表委婉的语气,“殆……乎”含有揣测的语气。它们在语气上有不同的色彩,但总的语气显得委婉、缓和。
第六,古汉语中还用“其与……几何”来表示对数量的反问。
①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②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国语·周语上)
古汉语中表示反问的形式很多,总体上也有程度轻重之别,反问程度重者含有较强的反诘语气,用反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肯定或否定的意味比较明确。程度轻的反问句是对事态现状或未来作出推测,语气委婉缓和。
以上分析了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疑问句,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疑问句的形式研究就更加重要。疑问句的基本形式在先秦时就已经产生,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疑问句在上古汉语中大多已经出现,可见现代汉语中疑问句源远流长。下面再分析一下现代汉语中疑问句式及其与疑问程度的关系。
首先看现代汉语中的询问句:
前面把古汉语中询问句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比较问句等,这些问句在现代汉语中都不同程度沿袭了下来。
特指问句是问句中传达最高疑问程度的询问句,它指人们对疑问对象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
①你吃什么?
②老爷在哪儿呢?
③小王在哪儿读书呢?
④刘师傅今天能不能来?
使用特指问句、问话人对疑问对象有百分之百的疑问。
是非问句是问话人对疑问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却非常有限,这是一种疑问程度次高的疑问句式:
①你乘火车来的吗?
②王老师在家吗?
③小王今天来的吗?
④张经理从北京回来了吗?
使用是非问句,主要取决于人们的问话目的或感兴趣的方面,问句中的重读音节往往要存在疑问对象词上。
选择问句传达的疑问程度比之特指问句和是非问句还要低一些。它把疑问的范围限制在几个已知的对象上。如:
①你吃米饭?还是吃面饭?
②到商店打算买件深绿的?浅绿的?
③天天乘火车好。还是坐飞机好?
④小张来了,还是走了?
选择问句的选择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选择项的多少跟问话人的疑问程度有关。选择项越多,疑问程度就越高。
在疑问句众多句式中,疑问程度更低的是反复问句了。这是一种对疑问对象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又不能肯定,而需要对方证实时所使用的一种疑问句式:
①你昨天是不是去了一趟邮局?
②你吃的面,是不是?
③张丽才十几岁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对吗?
④她还很年轻,还不是二十岁,是吗?
这种反复问句,常常用“是不是”、“对不对”、“是吗”、“对吗”等形式提问,要求对方回答。
比较问句的疑问程度视具体情况而言,它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疑问对象进行比较疑问时,如果对疑问对象情况知之较多,疑问程度就较低,反之,如果对疑问对象情况知之较少,疑问程度就较高。如:
①老张比老王年龄大一点吗?
②比他个头稍微高一点吧?
③张老师和王老师相比,谁讲得更好一些?
④你们厂能比他们厂效益好吗?
例①②疑问程度较低,③④疑问程度较高。
以上就古今汉语中询问句的各种句类作了对应分析,从问句句式看,古今汉语区别不大,古汉语中有关的询问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上都保留了下来,差异主要在问句的外在形式上。从询问句发展视角看,古今汉语中疑问句都存在着这种特点,即疑问程度越低,其表达形式越灵活,可选用的疑问句式也越多。高程度疑问的典型句式适应范围都很广泛,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高程度的疑问,也可以用来表达低程度的疑问。
下面再看看现代汉语中的反问句。
和古汉语中的反问句一样,现代汉语中的反问句也有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
一般情况下,询问句中的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反复问、比较问等形式都可以用来表示反问,而以前两种形式居多,后面几种形式就较少了。如:
①你怎么能负这个责任呢?(特指问)
②你瞧这汽车路不是真的修了吗?(是非问)
③你是来帮我呢,还是来拆我的台呢?(选择问)
④他们不但在城里头闹,还闹到龙须沟来,你说厉害不厉害。(反复问)
特指问、是非问、反复问、选择问、比较问只要无疑而问都可以用作反问句,除此之外,反问句还有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
一是用能够与“不”合成常项并可以变换的副词“就、也、都”等构成反问句。如:
①星期天我不就在家了?
②他不也回来了?
③什么事你不都管?
这几例都是“不”与“就、也、都”结合而形成的反问句。这种形式,常都和语气词“吗”同现,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
①这人家怎么说,我不就要走了么?
②大家不都这样议论吗?
③这个小孩不也怪可爱的吗?
有时候,还加上“是”来表示反问语气:
①每个人不都是这个样子吗?
②人家不也是有上进心的吗?
③他的所作所为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二是用能够与“不”合成常项并且可以变换的词“能、敢、会”等构成反问句。
①上级的决定,谁敢不服从?
②这么重要的事,他会不知道?
③这么晚了,他能不回来?
与这种形式出现的语气词,除了“吗”以外,还有“呢”,如:
①你天天出去,妈妈能不疑心吗?
②我敢不这样做吗?
③老王说了,我怎能不同意呢?
④这么好的东西,谁会不喜欢呢?
揣测疑问句是带语气词“吧”的表示猜测的疑问句。采用这种疑问句时,说话人对事情已有初步看法,它也属于反问句的一种较弱形式。如:
①屋里有人吧?
②图书室有这本书吧?
③你看见过他吧?
④你没有关好窗子吧?
现代汉语中的反问句比古汉语的反问句更加灵活自由一些。汉语没有欧美语言那样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它主要依靠语序、虚词、语调等语法手段来表现语法意义。古今汉语中的反问句,主要以这些语法手段完成的。研究反问句式,就要从研究这些语法手段出发去发现反问句特有的表达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