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淘汰的句子和新生的句子
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句子被淘汰,同时又会新生一些句子。句子的淘汰与新生,受各种因素制约,最终出于表达的需求。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主要通过判断词“是”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格式。古汉语中“是”在更多的情况下用指示代词,很少用作判断,特别在汉代以前更是如此。古汉语中用“者……也”这种常用形式表示判断的形式。随着“是”判断系词功能的确立,“者……也”判断格式逐渐减少并完全消逝了。
被动句在远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它的传统用法,一般只表示一种受损失或不希望出现的情况。中古汉语中被动句类型很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下来,有些已经被淘汰,如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的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见了。
现代汉语中表示比较的句法,一般是用“比”字连接比较的各方,后面用一个形容词性的词语表示比较的结果,在古汉语中表示比较的句式较为繁杂,其中用“视”或“视……为……”等格式表示比较的,这些比较法在现代汉语中不见了。
以上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不用了。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句型,在现代汉语中完全淘汰了。在《荀子·宪问》中有这样一种特殊句子,“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成王之为叔父。”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为文王子,为武王弟,为成王叔父”。这种句型不仅现代汉语中没有,古汉语中也很少再能找出多余的例子了。其实,古汉语中许多特殊结构的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淘汰了,诸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这类句子,在现代汉语中就很少能见到了。古汉语中许多句子的省略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消失了,如介词的省略、介词宾语的省略、中心词的省略、兼语的省略等。这些省略都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
任何语言现象的形成与消逝都同语言运用的社会同步而行。古汉语中一些特殊句式的形成,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特征和人文背景。古汉语特殊述宾关系的形式,即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同古人认识水平和思维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汉语是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文化的土壤里发展而来的。这种思维模式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主客体的密不可分,结构的整体组合,汉语词义系统和结构系统都形成了整体贯通的规律,不同的词与词之间,总是以某种特定的意义作为组合的框架,在更大范围内构成整体联系。这种整体特征体现在词的结构系统中,就是汉语结构形式讲究完整性和时序性,古汉语特殊述宾关系就是在各个组件的融会贯通的整体联系中表达意义的。但是,这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毕竟不利于意义的理解和表达,因而在句子结构中逐渐被淘汰。现代汉语中,这些方式主要用于构词法。随着文化的发展,以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新的句子和新的表达方法不断出现。五四以后,汉语句子的结构趋于严密化。主要表现在主谓分明、脉络清楚。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句子结构的严密化,这些也是句子新生的基本条件。
一是定语的加长。长定语的作用是把一些在一般口语里的可能分为几句的话,改变组合方式,作为一句话说出来,这样在句子结构上就显得紧凑。如:
①这是我们交际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出来的话。
②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
二是行为名词的使用。这是语言运用中化零为整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
①十年内战时期的经验,是现在抗日时期的最好的和最切近的参考。
②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同情和支持,大大地便利了这一运动的发展和胜利。
三是范围和程度的严密化。
①北京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于晴朗的天空中,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一般地还不能够自己制造重型的和精密的机器。
四是时间观念的加强。
①两年以来,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上半年起因为我们开始注意,因为群众生产合作社的逐渐发展,许多手工业和个别的工业现在开始走向恢复。
五是条件的表示。
①至于远距离的分兵,则要在好一点的环境和在比较健全的领导机关两个条件之下才有可能。
六是特指的运用,这也是语言细致的一种表现手法。如:
①某些行业还应该适当分散,并且容许一部分手工业者,特别是特种手工商品的生产者继续独立经营。
王力先生以上关于句子严密化的六点分析还远远不足,但从中我们能管窥出现代汉语句子发展的大趋势,即句子的拉长。现代汉语中句子的延长就是在这种语言背景下形成的,构成了现代汉语中长句化的趋势。这些长句和古汉语简约紧凑的短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句子的拉长,有助于准确地表达意义,最大限度地消除歧义,缩小了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